延續與變遷: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

延續與變遷: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紅毛港
  • 遷村
  • 寺廟
  • 信仰
  • 民俗
  • 文化變遷
  • 社會變遷
  • 宗教研究
  • 地方誌
  • 曆史人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07年紅毛港遷村,對其民間信仰的寺廟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危機是原有的血緣聚落瓦解,祭祀圈消失,信徒與經濟的來源皆不再如過去穩定,加上興建新廟所需龐大的經費,再再都考驗各寺廟的主事者。但在危機之中仍可看到轉機,寺廟遷到新社區後,所麵對的是都市化的生活空間與無血緣關係的社區居民,如何自我轉型與調整,發揮新的整閤功能,增加認知的功能,為民間信仰帶來新的發展方嚮,值得吾人持續關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貴文


  生於颱灣桃園縣,自幼遷居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碩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曾任高雄市文化局科長,現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産業係(所)副教授、颱灣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高雄文獻》編輯委員、高雄市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會委員。著有《毫毛搞遷村實錄-文化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保生大帝信仰研究》、《高雄林園鳳蕓宮媽祖海巡》、《內門鴨母王硃一貴》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六十餘篇,並執行科技部、高雄市文化局、曆史博物館、颱北保安宮多項調查研究計畫,獲選中華民國斐陶斐學會榮譽會員、科技部2013-2016年度奬勵特殊優秀研究人纔。
 

圖書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總序
一、緒論
二、遷村前紅毛港的信仰特色
三、飛鳳寺
四、飛鳳宮
五、濟天宮
六、朝鳳寺
七、朝天宮
八、天龍宮
九、修善堂
十、保安堂
十一、海眾廟、大城隍公廟

 

圖書序言

總序

  高雄地區的曆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曆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曆史就更加淵遠流長瞭。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颱灣近代化啓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曆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瞭颱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颱灣曆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曆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齣瞭『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係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曆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齣麵整理、編輯、齣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曆史事實,甚至進行曆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曆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纔,進行地方曆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係列性地齣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曆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颱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曆史,也是颱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瞭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纍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隻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齣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隻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傢共享的知識養分。

  曆史,將使高雄不隻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圖書試讀

一、緒論

紅毛港,一個位於高雄港西南邊的漁村聚落,行政區劃屬於高雄市南端的小港區,南接大林蒲及鳳鼻頭,北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西為颱灣海峽,東為第二港口的內海,為三麵環海的狹長地形環境。自古以來,紅毛港即為漁業的重鎮,清領時期以養殖魚堰聞名;日治時期則以捕烏魚、扁魚等著名;戰後時期,紅毛港漁獲更曾居全颱漁港年生産量的12名。但自民國56年(1967)興建高雄港第二港口後,生態環境大為改變,加之週邊工業區所造成的海洋環境汙染,漁業逐漸走下坡。尤其自民國57年(1968)紅毛港被劃入臨海工業區範圍,實施限建;民國65年(1976)再被劃入港埠用地,開始實施禁建,並開始規劃遷村;從此紅毛港成為「被時間之神遺忘的漁村」,逐漸地凋零沒落,直至民國96年(2007)遷村後完全消失。

紅毛港由於地處海濱,居民大多捕魚為業,海上生活的危險性與不確定性,常需藉助神靈力量來撫慰內心,因此當地的民間信仰甚為發達,擁有朝天宮、朝鳳寺、天龍宮、濟天宮、飛鳳宮、飛鳳寺等六大角頭廟,及保安堂、大城隍爺公壇、福德祠、修善堂、西南城、海眾廟、正直韆歲廟、管府廟等十多間小廟,皆頗具特色。遷村之後,紅毛港近400年的文化幾乎消失殆盡,僅有這些寺廟隨著部份居民遷至鳳山、前鎮、小港三區交界的中安路與紅毛港路一帶,仍維係著原有居民的認同情感與曆史記憶,也為紅毛港文化留下一縷命脈。

筆者曾於民國98年(2009)受高雄市文獻會委託撰寫《紅毛港遷村實錄.文化篇》,在第四章「紅毛港的民間信仰」曾從血緣聚落與祭祀圈、奉祀神明、感應傳說等三個麵嚮,探討遷村前紅毛港的民間信仰特色,當時雖然並未對剛搬遷的紅毛港寺廟有太多的討論,但已對其即將麵對的變遷有所注意,故在結語寫道:

2007年紅毛港遷村,對其民間信仰的寺廟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危機是原有的血緣聚落瓦解,祭祀圈消失,信徒與經濟的來源皆不再如過去穩定,加上興建新廟所需龐大的經費,再再都考驗各寺廟的主事者。但在危機之中仍可看到轉機,寺廟遷到新社區後,所麵對的是都市化的生活空間與無血緣關係的社區居民,如何自我轉型與調整,發揮新的整閤功能,增加認知的功能,為民間信仰帶來新的發展方嚮,值得吾人持續關注。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