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自己最強的推力,莫過用死亡來提醒;
101 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
哪怕隻是讀通一個道理,人生就會不一樣!
◎政界菁英、搖滾巨星、財星五百大企業爭相請益的領導力大師
◎國際暢銷書第一名《和尚賣瞭法拉利》作者勵誌代錶作
偉人辭世、巨星隕落莫不令世人震驚哀痛!
你死瞭有誰會哭?
你在有生之年能感動多少人?
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後,你能留下什麼遺澤?
想活齣價值,靠的不是明日,而是今日!
隻想過渺小人生,在二十歲時就形同死亡,隻是等到八十歲纔正式入土為安!
偉人辭世,舉世同悲,巨星隕落,依然長久活在粉絲心中。你曾不曾想過,死時誰會為你哭泣?你又留給世人什麼?對死亡的警覺可以開啓大智慧,領導力大師羅賓.夏瑪因此選擇它作為深談人生智慧的主題:《死時誰為你哭泣》。
夏瑪知道一般人可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很有限,所以他的寫作風格都是「一槍中的」,本書的 101 條守則,篇篇簡短,但就像名言一樣,是作者花費多年纔悟齣的心得,隻憑三言兩語就傳達完整瞭(請參考本書第 98 條:蒐集你喜歡的名言)。
現代生活彷彿置身壓力鍋,要講求生活品質,首先得減壓,夏瑪要我們排定時間憂慮(第 12 條),就不會把醒著的時間全部拿去憂慮,終至戒除焦慮。或是列齣你的問題(第 31 條),因為問題能說得清楚,事情就解決一半瞭,還能發現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甚至還有更簡單的方法:笑逐顔開(第 20 條),忙到忘瞭要笑?就養成習慣定期去看《三個活寶》(Three Stooges) 這類的影集,一定能點到你的笑穴。
為瞭進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質,夏瑪分享他自己謹守的一些原則,第一個提齣的就是愛深責切(第 4 條),人必須自我要求,有些事情該做就得去做,不論自己喜不喜歡,這是成功人生的基礎;另外,要花時間照顧你的「聖殿」(第 15 條),誘因是每運動一小時可以多活三小時,但要少睡一點(第 84 條),你的睡眠時間是不是超過實際所需?迴想稱心如意的時候,你會浪費那麼多時間睡覺嗎?
想讓生活更豐富,夏瑪教我們技巧也教我們態度,例如要學著發問(第 41 條),訓練自己的「發問二頭肌」,像是問問餐廳可不可以換個更好的位置?飲料可不可以免費續杯?練習過後,你就能體會到「隻要開口,機會就是你的」。想與人深交,必須願意走齣你的「舒適區」,主動與不太熟的人交談,設法去找到三個好朋友(第 60 條)。
力行開捲有益的夏瑪鼓勵大傢不要輕忽學習這件事,如果你有子女,就一定要當個好爸媽(第 66 條),韆萬不能一廂情願希望自己的教養方式沒有錯,必須積極一點來增進教養能力,多讀幾本教養書或去上課聆聽專業意見,這是省不得的功夫。現在夏瑪以演說為業,但他坦承自己原本也怕死瞭要上颱講話,既然很怕又避不掉,不如先去作好準備,他建議每個人要像他一樣:去修公開演講的課程(第 87 條)。
書中提供不少簡單有趣的小技巧,如果你希望增強自信心,要一直對自己說:我很慶幸自己充滿瞭信心(第 11 條:跟自己對談),缺乏動力,那就挑選可敬的對手(第 83 條),不斷為自己設定更具野心的目標,如此不但不愁缺乏動力,還能激發齣自己最大的潛能。
至於如何活齣能感動最多人的有意義人生,夏瑪勸我們不要再小鼻子小眼睛(第 88 條),太多人隻想過很渺小的人生,在二十歲時就形同死亡,隻是等到八十歲纔正式入土為安。夏瑪很有資格這麼說,因為很少會有人像他捨棄當個名律師的金錢與地位,找尋自己的天命(第 1 條)之後,夏瑪現在透過 11 本暢銷著作和演說影響著全球數百萬的人。敦促自己最有力的方式是用死亡來提醒自己光陰無價,為自己舉辦生前葬禮(第 63 條)就不會忘記:想活得轟轟烈烈要靠的不是明日,而是今日。
夏瑪的書作簡潔流暢,書中道理簡單易行,他的許多讀者不是把書看一遍,而是看瞭不下十遍。基於養成一個習慣需要二十一天(第 49 條:牢記「二十一天」法則),要改寫人生,就是得像這樣不斷地提醒自己,纔能將新好習慣內化成自然。
名人推薦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前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餘德慧
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執行副總經理 洪小玲
前颱灣殼牌石油公司董事長 田臨斌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走在岸邊,撿起一塊石頭往水裏丟去,霎時濺起陣陣水花。丟一顆大石頭,濺起大波浪;投一顆小石頭,引起小漣漪。
做任何事情都有迴饋,和發球力道與彈球力量是一樣的道理。正如行善結善緣,施惡造惡果,漣漪效應會餘波蕩漾,既廣且久。
書中所提齣的種種生活態度,就是要讓人活時有意義、讓良善的事情有所循環、讓生命沒有白走一遭,就如內容所言「活時圓滿、死時心安」的人生臻至境界!
餘德慧 前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這類書不應該隻有一本書齣版,可是偏偏就這麼一本書這麼專心地談。步嚮死亡,就好像我們到SOGO買東西,一排排站立的人一層一層地往下層走,我們的腳沒動,而時間就如滑動的墊闆,自動地把我們一層層地往下送。我們的死亡不就是這樣的一批批走?可是我們甚少知覺。但要覺悟自己終有一天要死亡並不睏難,而且對逐漸步嚮死亡的生活當為如何,卻很少人想過。我們大腦的知性有種惰性,總是以為我們不會那麼快死掉。這個惰性使得我們很少願意去經營「死亡前的生活經營」。
這本書提齣一百種死亡前的生活態度。其實,我們也可以想齣更多的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藝術,隻要我們願意承認死亡已經是我「個人」需要麵對的課題。朝嚮死亡前的生活經營,並非要去趕著做「未完成的心願」,而是踏踏實實的生活。例如,「對陌生人好一點」(本書第2條),讓我們有餘緒地看著我們不認識的人,對他好,不就像張愛玲一篇短文談到,一對男女彼此經常看到對方,但從未打招呼,時間流逝,忽然又看到彼此,忍不住啊地說「妳也在這裏?」人生在世,看到陌生人就是個大緣分,韆百億的人,何幸我們能在一處看見彼此。從此,也許就是各人流入宇宙的再循環洪流裏。在死亡之前,生齣這種心情,有著奇妙的宇宙感。
我們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大緻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另一部分是我們的內在生活。通常我們會開始放鬆對世界的掌握,對關係的要求不再嚴苛,反而透露齣那麼一點「寬容」,你不想再追究恩怨,也不太想記仇,使自己輕鬆地解開自己與世界的鎖鏈。另一部分是反歸自己的內心世界,這部分會逐漸擴大,如果可能,在臨終時能全然處在內心狀態,可能是最好的臨終方式。內在生活有「坐看雲起」的怔忡,有獨坐靜默的「無為」,有給自己遐想的空間,以及深刻地感受存有的經驗,當下的充實。這些內在性,世界是不會給的,甚至自己的哀傷也必須自己度過。
記得《奇蹟》的作者吉兒.泰勒說,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護持。我相信死前的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與人和樂」,與世界重新和好,那麼我們的內在性也會獲得資糧,含笑而終。所以,這兩大部分都無法偏廢,而唯一能同時涵攝兩者的,大概就是「宗教感」。這與信仰什麼宗教沒什麼關係,而是對世界發齣祥和、安寜、慈悲、靜心與簡約等自覺性的態度。這本書從非常基礎的地方下手,簡單易行。這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但是我還是要提醒讀者,你可以有自己的方法,無須拘泥於本書的百種方法。
洪小玲 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執行副總經理 一直很喜歡羅賓.夏瑪的《和尚賣瞭法拉利》係列,在這第三本書中,他用101 個看法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從找尋自己的天命、尊重自己的過去、調整看事情的角度、用一天就是一輩子的態度,到無私奉獻和幸福是一種心境等。一路讀來如沐春風,像是一位大師給予我對人生的選擇與態度做瞭清楚的指引。
過去在大學演講常遇到學生問到畢業後職涯的選擇,許多年輕學子不瞭解自己的誌嚮與興趣,麵對父母與社會的期待,不知道該進入職場或是繼續升學。在職場上我也看到許多人總是苦於時間不夠用,處於追尋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睏境。
人生就像跑馬拉鬆一樣,我們要學習著調整呼吸,纔能跑完全程。在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免遇到睏惑,不論你目前正處於人生顛峰或正麵臨挑戰,羅賓.夏瑪的這些觀點能幫你更上一層樓或是提供瞭一些新的啓示,幫助我們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他不僅提齣看法,更教大傢起身力行,例如善用名人的哲言、接觸大自然、嚮孩子學習、和自己對談和排定時間憂慮等等,都是我們立刻可以行動的好方法。
這是書架中必備的一本好書,祝福你──作為自己的 CEO,有個圓滿、富足的人生!
田臨斌 《從 CEO 到樂活傢》作者 我建議你用一種自我測驗的方式來讀這本條列式的書。我的做法是把這 101 件事情和自己的思想行為逐一做比較,於是就可以把每個項目區分成:一、不認同。二、認同,但認為不重要。三、重要,但目前做不到。四、重要,且已在做。
我猜想你列入一或二的項目一定不多,否則也不會看這本書瞭。如果大部分在四,你更該讀的是這本書中多次提到像是梭羅、愛默生這些大哲學傢所寫的書。但如果你發現許多項目都落在三的話,那麼這本書能夠對你眼前的生活,甚至整個人生産生許多立即幫助。
喚醒內在力量:探尋自我實現與生命意義的哲學之旅 書籍名稱: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通往覺醒與創造的十三堂課》 內容簡介: 在信息洪流和快節奏生活的雙重擠壓下,現代人常常感到迷失、焦慮,深陷於日復一日的重復與空虛之中。我們渴望更深刻的聯結、更清晰的目標,卻往往不知從何處著手,如何真正觸及那個更真實、更具創造力的“自我”。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通往覺醒與創造的十三堂課》並非一本提供速效解藥的指南手冊,而是一次深刻而細膩的內在探索旅程。本書以嚴謹的思辨和富有生命力的敘事,引導讀者穿透日常錶象的迷霧,直麵存在的核心議題: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有價值的人生藍圖?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觀照之鏡”、“重塑之錨”和“啓航之帆”三大闆塊,共計十三堂結構化的課程,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心設計的冥想或一場與內心深處的對話。 第一部分:觀照之鏡——直麵內在世界的全景圖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自我認知的基石,如同擦拭一麵久未清潔的鏡子,讓我們得以清晰地審視自身的全貌,包括我們習得的模式、潛藏的恐懼,以及尚未被發掘的潛能。 第一課:邊界的藝術與自我的界定: 我們探討“界限”並非限製,而是保護生命能量的容器。書中詳細分析瞭“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及其對創造力的扼殺,並提齣瞭一套區分“我”與“他者期望”的實用哲學框架。這並非教導如何變得自私,而是如何健康地定義自我存在的範圍,從而釋放齣被過度消耗的精力。 第二課:情緒的煉金術:從負麵到養分: 許多人視負麵情緒為敵人。本書則將之視為信息載體。我們深入剖析瞭焦慮、憤怒和悲傷的深層信息,揭示它們如何指嚮我們未被滿足的深層需求。重點在於如何“邀請”情緒停留,傾聽其訴求,而非壓抑或被其裹挾,從而實現情緒能量的轉化。 第三課:時間的感知與存在的密度: 傳統的綫性時間觀束縛瞭我們的自由。本課引入瞭“事件時間”的概念,討論如何在每一個當下捕捉到生命的全部密度。我們反思“忙碌”的社會病態,提齣通過深度專注(Flow State)來拉伸和豐富主觀體驗的哲學路徑。 第四課:敘事的構建者:重寫你的個人神話: 我們的人生由我們講述的故事構成。本章強調,過去的經曆本身是中性的,賦予其意義的是我們對它的解讀。書中提供瞭詳盡的練習,指導讀者識彆那些限製性的“舊腳本”,並開始有意識地編織一個更具賦權和前瞻性的“新神話”。 第二部分:重塑之錨——構建意義與內在秩序的結構 當觀照到位後,我們需要構建穩固的內在支點,確保生命之船在風浪中能夠保持航嚮。本部分關注如何將哲學思辨轉化為行動的驅動力。 第五課:價值的羅盤:探尋生命不可妥協的坐標: 本章挑戰讀者去麵對那些被社會價值稀釋的“核心價值”。通過一係列深入的倫理睏境和生活情境模擬,幫助讀者剝離掉那些“應該”做的事,聚焦於真正能帶來持久滿足感的少數幾項根本性原則。 第六課:匱乏心態與豐盛思維的辯證法: 豐盛並非物質的堆積,而是一種對可能性持開放態度的認知模型。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稀缺性驅動”的陷阱,並提齣“創造即豐盛”的理念。它教會讀者如何通過“先予後取”的心態,在每一次互動和創造中,自然纍積內在的資本。 第七課:孤獨的必要性與深度思考的空間: 在連接無處不在的時代,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退化。本課將“獨處”提升到哲學實踐的高度,探討如何有目的地隔離信息,為湧現(Emergence)提供必要的安靜土壤。書中分享瞭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傢如何利用孤獨來深化他們的洞察力。 第八課:迭代與不完美主義的悖論: 許多人因追求“完美”而止步不前。本章引入“最小可行性作品”(Minimum Viable Creation)的思維,鼓勵讀者擁抱早期的、粗糙的成果。重點在於理解“迭代”而非“完善”纔是成長的本質,以及如何將“失敗”視為高價值的數據反饋。 第九課:精簡的智慧:聚焦於必要的復雜性: 真正的成熟是能夠處理必要的復雜性,而果斷地剔除不必要的乾擾。本節從信息過載、人際關係冗餘和物質占有三個維度,教授讀者如何進行高階的“取捨決策”,將有限的資源投嚮迴報最高的領域。 第三部分:啓航之帆——行動、影響與持續的演化 覺醒的最終目的在於行動,在於將內在的清晰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積極影響。這部分關注如何將沉澱的智慧付諸實踐,並確保生命的旅程是持續演進的。 第十章:創造的內在循環:從意圖到實現的橋梁: 探討瞭從一個模糊的願景如何通過清晰的意圖(Intention)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書中詳細分析瞭“意圖的純淨度”如何直接影響行動的效率,並提供瞭一套將抽象目標具體化的心智模型。 第十一課:聯結的深度:超越錶麵的社交網絡: 本章超越瞭建立人脈的實用主義,探討瞭基於“共同目標”和“相互尊重”的深度聯結。它教導讀者如何識彆那些能激發彼此潛能的“共振場”,並培育齣持久、互相成就的關係。 第十二課:麵對無常的韌性:建立非脆弱的生命結構: 生命的本質是變動不居。本書不承諾消除風險,而是教授如何培養“韌性”(Resilience)——一種在衝擊後不僅能恢復原狀,還能藉此成長的能力。這涉及到對預期管理的哲學重塑。 第十三課:終極提問:生命的迴響與遺産的構建: 在旅程的終點,本書引導讀者思考一個超越日常瑣事的宏大框架:如果將生命視為一件藝術品,我們希望它呈現齣怎樣的紋理和色彩?這不是關於物質的遺産,而是關於我們留給世界、留給下一代的心智模式和影響力結構。 總結: 《心之所嚮,行之所往》旨在成為讀者手中那盞穿越迷霧的燈塔。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經過時間檢驗的思維工具和深刻的反思框架,幫助每一位求索者在喧囂中找到內在的寜靜,在迷茫中確立航嚮,最終,成為自己生命中最偉大、最真誠的創造者。這是一本獻給那些渴望“活齣意義”而非僅僅“度過一生”的讀者的必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