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導論(摘錄)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儒家一向被視為人文主義(humanism),荀子(313?-238?B.C.)更被視為儒家人文主義的高峰。本書亦基於此一觀點,但不取天人對立或兩分的角度看荀子的人文主義,而從荀子所謂「人參天地」的思想去看「人」在此「天地人」合成的「參」之中的地位。《荀子》英譯本多譯此「參」字為trio,非常貼切。天地人如三重奏,共譜宇宙和諧的大樂章。人不是以「個體」身分參與此一天地人三重奏的整體,而是以「類」的身分參與在天地人的化育活動之中。若從青年黑格爾學派的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和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的概念來看荀子,我們會發現荀子所定義的人便是「類的存有」,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哲學人類學可以提供荀子思想詮釋的現代觀點。
本書嘗試挖掘荀子的思想寶藏,描繪荀子思想的特色,並追踪荀子所在的儒學發展的軌跡。本書名為《荀子的美學》,然並非旨在搜尋《荀子》書中與美學相關的部分進行研究,而是基於此一認識:在荀子思想中,第一哲學不是形上學,而是美學。若美學是荀子的第一哲學,其終極哲學是法哲學,亦即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荀子的美學可稱為「類的美學」,荀子的法哲學可稱為「類的法哲學」。
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即「類」與「美學」,首先談「類」。從「類」的角度思考「人」,自孔子(551-479B.C.)與孟子(372-289B.C.)已經開始,荀子則將之發揚光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不言可喻,「己」與「人」(他人)同是人,也就是同類。當孔子說:「為仁由己。」(《論語・顏淵》),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也說明了仁的動力是內在的,仁即是一種主體性。個體(己)之求與其族類(人)融合乃是個體之所欲(「己欲」),是個體固有的潛能。可以說,「孔子把個體與族類的統一奠基於個體,而不是奠基於外在的強制性規範。」個體本身即是類,並無純個體。「己」之外的其它人也同時是個體,又是類。「己」與「人」既是同類,則具有相親相愛之潛能。同類相應具有神話思維的遺韻,也具有理性思維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