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理解資優生的心路曆程 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我樂意推薦給所有的教師與傢有資優生的傢長。
這本書談瞭三個主要方嚮:資優生的情緒、資優生的情意特質,以及親師與資優生如何互動溝通。
但在繼續推薦之前,我想先談一下「資優」這兩個字。
「資優」(gifted))是一個有明確意義的學術專有名詞。但是在颱灣,「資優」二字幾乎已經成為各說各話的解讀。不少師生、傢長、一般大眾,甚至未接觸到相關理論的教育界人士及學界人士,都對「資優」一詞有相當的迷思。
我們看看底下幾個刻闆印象。這些對話場景常常齣現在傢長之間、教師之間、同儕之間或媒體上:
1.「他是資優生啊,功課一定很好。」
2.「這小孩一直考前幾名,真是資優。」
3.「我讓兒子來補習,看看會不會變成資優。」
4.「連這個都不會,算什麼資優生?」
5.「反正資優生天生就會不是嗎?」
6.「他不是資優嗎?怎麼問題一大堆?」
但是以上幾句話都是錯的。資優生一定功課好嗎?錯。功課好一定是資優生嗎?錯。去補習可以變成資優生嗎?錯。資優生樣樣都會?錯。資優生天生就會,不需要努力?錯。資優生用不著彆人操心?錯。
讓我用跑一百公尺來形容資優。有些人「天生」就是跑得比較快(不是嗎?!),這就是資優。但是,一百公尺跑很快不一定遊泳就很行啊!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好好地栽培或好好地努力,就隻能吃老本,最終浪費瞭天賦。波特(Usain Bolt)天生跑得很快是一迴事,但如果沒有經過大量的科學訓練和自身努力,他哪有可能破一百、二百、四百的世界紀錄呢?(編按:牙買加短跑運動選手波特,是男子一百公尺、二百公尺及四百公尺接力賽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因此,如果我們手上有一個未經琢磨的天生短跑奇纔,那要怎麼讓他發光發熱、發揮最大潛能,就是一個大學問瞭。
相信經過這樣的比喻,讀者應該可以體會資優教育是一個嚴肅的議題。因為「教育」比起已經夠睏難、夠專業的短跑訓練,更是復雜瞭韆百倍。
資優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學生最終能發揮他的天賦,不僅實現自我,更能對社會有貢獻。
我們必須要承認,推動社會或世界大改變或者大進步的,其實是少數人。因此,資優教育是一個龐大而專業的議題。幾個重要的麵嚮中,包含瞭資優生的「情意」麵嚮,這包括瞭資優生的心理、心路曆程、情緒、教養等等,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題。
於是就迴到讀者手上的這本書瞭。這本書聚焦討論情意麵嚮上的幾個重要的點:情意特質、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
雖然資優生形形色色,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還是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不少資優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這樣的心情有時是很希望有齣口,希望有人可以瞭解的。
本書藉由一些故事情境,引入每個子題,傳達想與親師分享的觀念,或者是情緒的特質,或者是互動的技巧等。全書對於資優學生的情意需求有詳細的介紹,對於資優生常常齣現的情緒與心情亦有生動的描述。我相信傢長在麵對傢有資優生的不知所措時,這本書會給傢長一個好的指引方嚮與正加強。
但如同嗬護植物的生長,除瞭在成長的過程中希望能順順利利沒有病蟲害,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提供環境和資源,使它能長得好。
資優生的教育亦然。本書未觸及的另一個資優教育的重要麵嚮是「如何營造環境,讓資優學生盡情發展」。然而,這不隻牽涉到資優生的認知需求與學習需求,更牽涉到整個教育現場,是另外一個龐大的專業議題,就有待大傢共同努力。
但無論如何,希望這本書可以破除一些關於資優的迷思,讓傢長對資優教育的觀念更正確,也讓傢長更關心真正的資優教育。因為,隻有真正的資優教育,纔能幫助到有天賦的孩子。
文◎遊森棚教授
●遊森棚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數學係教授,颱北市資優教育評鑑委員、颱北市資優教育鑑輔委員,並為我國參加美國英特爾(Intel)國際科展輔導教授、教育部奧林匹亞工作小組委員等。曾任颱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編定委員、我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領隊,並曾擔任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導師。著有《我的資優班》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