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習慣動腦,父母要先學會「反問的技巧」
每次對話,都是思考力的鍛鍊,
培養孩子受用一輩子的能力!
每次問孩子問題時,孩子都顯得詞窮或茫然,
整天打電動上網,真希望孩子能多動動腦…
不想上學、齣席活動怯場、手足爭吵,個性懶散等,
隻要用「好問句」就能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培養積極樂觀的個性。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1、會自行找答案的孩子,能建立「我也能這麼思考」的自信
2、學會解決問題,麵對並處理憤怒、懊悔、厭惡等自我情緒
3、培養自主獨立性,遇到重要時刻能臨危不亂
4、思考原因能産生對他人的體貼,孩子能每天都能快樂生活,並且愛自己
你是否總是在無意間否定孩子的想法?父母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會讓孩子逐漸失去思考力及錶達力!
╳「你太小還不懂,應該是這樣纔對。」
╳「這個答案比較正確。」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的思考培訓講師,因為希望孩子能在生活中更頻繁地思考,每次孩子提問時,他總是不會先說答案,而是反問孩子:「我不曉得耶,你自己想想看」、「你先查看看」當孩子問:「為什麼?」他也總是以「為什麼呢?」反問,藉此引導孩子思考及錶達。想要培養孩子的思考力,父母應該這樣說:
○「這個想法好有趣,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媽媽覺得是A,你認為是B纔對嗎?」
○「不要隻想到缺點,要不要也想一想優點呢?」
作者認為想教齣會思考的孩子,父母首先應盡力「給予提示」、「提齣好問題」,讓孩子自行思考齣答案。而日常生活中,如用餐前的準備,和孩子一起做傢事時,就是拓展「思而後行」能力的好機會。例如,餐桌上已經擺好瞭醬油瓶和杯子,你希望孩子幫忙拿筷子,這時候不是說:「把筷子拿到餐桌。」的標準答案,而是問孩子:
「餐桌上還需要拿齣什麼纔好呢?」
當打掃傢裏時,不是直接說:「把那裏的椅子移開!」而是像玩猜謎遊戲般問孩子:
「我想打掃那邊的地闆,那麼,該怎麼做纔好呢?」
◆「有目的」的問話三步驟,引導孩子循序思考! 【步驟1確實理解事實】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被A取笑,迴傢嚮父母抱怨,為瞭讓孩子往後能融入學校生活,父母不妨嚮孩子提問:
「為什麼A要這麼說呢?」
「當時現場還有其他小朋友,他們有怎麼樣嗎?」
「A是以什麼樣的態度說這件事呢?」
》》》父母要先瞭解事情全貌,真正理解當事人或事,纔有辦法提齣好問題引導孩子後續的思考。
【步驟2思考原因】例如,孩子錶示「想學鋼琴」或想「想進足球校隊」時,可以問:「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想的?」如果孩子的迴答是「去看B的鋼琴發錶會時」。父母可再進一步詢問:
「B的發錶會是什麼讓你覺得最厲害呢?」
「喜歡踢足球的什麼特點呢?」
》》》「原因」是鍛鍊思考力的必備要件。如果能知道原因,就會得齣「為什麼是B的必然性」,也就能産生「我有我的原因,所以我纔會抱持這個意見」的自信。
【步驟3是否有其他想法】例如,孩子原本星期天要去公園玩,沒想到當天卻突然下大雨,孩子難過地說:「今天不能玩瞭。」為瞭不讓孩子的想法受到侷限,父母可以這樣問:
「就算下雨天也能玩的遊戲是什麼呢?」
「說不定有下雨天纔能玩的遊戲喔!」
》》》當孩子一開始的想法無法實現,他們很容易陷入「完蛋瞭,沒有其他選擇」的思維,因此父母必須有效提問,讓孩子發現「原來還有其他想法」,親子還能一同腦力激盪。
◆把責罵、逼迫改成「提問」,讓孩子自己找到生活常軌 【場景1】當父母希望孩子幫個小忙,或是不想寫功課、不想做某件事,而拚命抗拒「就是不是想去」時,不妨說:
「那麼,你試著說服我。要是能說服媽媽,不去也沒關係。」
》》》「不想去」也是意見,「試著說服我」除瞭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意見錶達清楚,也能讓孩子思考如何對於「不想去」的意見負起責任。
【場景2】孩子總是忘東忘記、老是遲到等,想要避免孩子一再犯同樣錯誤,父母可以這樣問:
「為什麼沒有辦法立刻起床呢?」
「該怎麼做?為什麼那樣做比較好呢?」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咄咄逼問會使孩子更緊張,以緻無法思考,父母應善用「問話」讓孩子思考失敗的原因,以及思考剋服失敗的對策,纔是主要關鍵。
【場景3】每當遇到運動會、發錶會、入學典禮等,孩子都緊張到發抖或哭泣。緊張是一個很棒的經驗,不妨讓孩子知道「感到緊張是件很棒的事。」同時親子一同思考:
「你對運動會的哪個部份感到擔心呢?」
「要是真的不順利,會發生什麼事呢?」
》》》大部份孩子會告訴你:「咦?其實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當孩子仔細思考後發現事實上不會發生任何事,心情就能變得很輕鬆。
◆親子互動這樣聊!比贊美更重要的11個「對話習慣」 習慣1 隨時和孩子商量「你覺得怎麼樣呢?」
習慣2 彼此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習慣3 錶現齣「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所以纔有趣」的態度
習慣4 任何場閤都堅守「不直接說答案」的原則
習慣5 把「去做〇〇!」轉變成思考問題
習慣6 養成「思而後行」的習慣
習慣7 把想法化成語言「你剛剛說的『哇!』是什麼感覺?」
習慣8 把心情化成言語「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
習慣9 不要預設孩子的答案,更彆當孩子的「代言人」
習慣10 說明睏難的詞匯意義時,試著演一場戲
習慣11 對自己提齣的意見要負起責任
本書特色 ★開闊孩子眼界,激發行動力──孩子沒想法、容易分心、常說不知道,就是代錶缺乏思考力,本書列齣13個情境X超過50個提問技巧,引領孩子思考身邊遇到的問題,擺脫懶散,進而湧現乾勁。
★學會「最快樂的思考法」──讓孩子快樂思考、快樂錶達,父母可透過提問解決孩子的生活煩惱、與孩子討論未來,同時磨鍊理解力、邏輯力及想像力,每天的親子深度交談,能帶領孩子走嚮成長的道路。
★「提問式」引導教養──常跟孩子說「不可以」會奪走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隻要用「好問題」,就能啓發孩子,父母能看到孩子不一樣的改變,一輩子充滿自信。
★和孩子一起感受幸福──爆笑的意見、充滿體貼的意見、凸顯本質的意見、大人模仿不來的想像力,能聽見孩子這些齣色的思考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專業推薦 羅怡君(刺蝟媽媽) 親職溝通作傢/《被禁止的事》一書作者
◆張輝誠(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學思達發起人)專文推薦◆
培養深度思考的對話藝術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早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需要具備獨立思考、深度分析和有效溝通能力的探索者。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實用、係統的對話框架和方法論,幫助父母和教育者,將日常的親子互動,升級為一場場激發孩子潛能的思維訓練。 我們相信,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教導”答案,而在於“提問”過程。這本書不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套應試技巧手冊,而是一份獻給所有希望點燃孩子好奇心、引導他們構建清晰思維路徑的實踐指南。它將引領讀者深入探索如何通過精妙的提問藝術,撬動孩子大腦中那些尚未被激活的思考潛能。 --- 第一部分:重塑對話的基石——從信息傳遞到思維激發 許多傢長在與孩子交流時,無意中陷入瞭“問答遊戲”的陷阱:傢長提問,孩子提供標準答案,對話止步於此。本書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低效的溝通模式。 1. 認識沉默的價值:慢下來,傾聽背後的“為什麼” 有效的對話,始於高質量的“慢”。我們探討如何識彆孩子迴答中的關鍵信息點,並學會捕捉那些被情緒或不確定性掩蓋的真實想法。書中詳細剖析瞭“積極傾聽”的進階技巧——不僅聽孩子說瞭什麼,更要感知他們沒有說齣的擔憂、假設和推理過程。我們將提供一套實用的“暫停鍵”練習,教導傢長如何在孩子給齣初步答案後,刻意地停頓三秒,給予孩子空間去自我修正和深化思考。 2. 問題的“階梯”理論:從描述到評估的層次遞進 思考力是一個多維度的能力,需要從基礎的記憶和理解,逐步攀升至分析、綜閤和創造。本書提齣瞭一個易於掌握的“對話階梯模型”,將問題劃分為四個層級: 基礎層(記憶與理解): 關注事實和概念的復述。 中級層(分析與比較): 引導孩子拆解事物、發現聯係與差異。 高階層(評估與推理): 挑戰孩子的判斷力,要求他們為自己的觀點提供證據鏈。 頂層(創造與假設): 鼓勵“如果……會怎樣?”的思維實驗。 書中包含瞭大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範例句式,展示如何將一個簡單的“你今天在學校學瞭什麼?”升級為“你認為今天學到的哪個知識點,最有可能在五年後改變世界?” 3. 消除“預設答案”的陷阱:保護孩子探索的勇氣 很多傢長在提問時,心中已經有瞭標準答案,這會無形中扼殺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本書強調“開放式探究”的重要性,教授如何構建真正中立的問題,讓孩子敢於提齣與主流認知相悖的觀點,而不必擔心被評判。我們關注如何用“模糊性”來激發清晰的錶達,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不確定性,這是未來解決復雜問題的核心能力。 --- 第二部分:具體場景下的思維鍛鍊工具箱 思考力的培養需要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本部分聚焦於將理論轉化為日常實踐的工具和方法。 4. 解決衝突的“結構化提問法”:從情緒對立到邏輯解決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或麵對個人選擇的睏境時,傢長不應直接介入裁決,而應成為引導他們自我反思的“對話教練”。本書提供瞭一套“衝突解決對話流程”,它要求孩子必須迴答以下關鍵問題: 界定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誰受到瞭影響? 探索視角: 換位思考,對方的感受和動機可能是什麼? 方案生成: 至少提齣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案,無論看起來多麼不切實際。 後果預測: 預測每種方案可能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通過這種結構化的提問,孩子學會將情緒化的衝突轉化為邏輯性的問題求解。 5. 培養閱讀與媒體素養的“深度挖掘術” 麵對書籍、電影或新聞報道,我們如何確保孩子不是在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動構建意義?本書引入瞭“文本解構對話法”,幫助孩子識彆敘事中的偏見、邏輯漏洞和修辭手法。例如,針對一個新聞事件,我們會引導孩子提問:“作者選擇用‘轟動性’的詞語而不是‘描述性’的詞語,目的是什麼?”這使得閱讀成為一場對信息源的持續審視。 6. 科學探究中的“假設與驗證對話” 無論是觀察天氣變化還是研究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科學思維的核心在於嚴謹的假設和可重復的驗證。本書提供瞭一套引導孩子設計簡易實驗的對話腳本,重點不在於實驗結果是否“正確”,而在於孩子如何構建和修改他們的初始假設。教會孩子擁抱“失敗”——即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並將其視為下一次更精確提問的起點。 ---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能力——係統思維與自我認知 最高的思考力,是將外部世界的問題解決能力內化為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規劃能力。 7. 建立“係統思維”的對話鏈:看到整體與關聯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相互關聯的世界中。本書指導傢長如何通過提問,幫助孩子從孤立的事件中跳脫齣來,看到事物背後的循環和反饋機製。例如,討論一個社會現象(如交通擁堵),我們會引導孩子追問:“如果增加瞭道路,會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後果?這個後果又會如何反過來影響最初的問題?”這培養瞭孩子理解復雜係統和長期影響的能力。 8. 引導“元認知”:思考如何思考的思考 元認知,即對自身思維過程的覺察和調控,是高效學習者的標誌。本書提供瞭“自我反思型提問”,讓孩子定期審視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決策過程: “你這次解決問題時,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你會如何改進你的第一步?” “你花瞭多少時間在‘收集信息’上,又花瞭多少時間在‘評估信息’上?” 通過定期迴顧自己的“思考地圖”,孩子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維中的盲點和優勢,從而實現持續的自我優化。 9. 培養思辨的“道德羅盤” 最終,思考力的目的是指導正確的行動。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如何在日常對話中引入倫理睏境和價值判斷。我們不提供道德標準,而是提供一套提問工具,讓孩子在麵對復雜的人際或社會問題時,能夠清晰地辨識齣不同的價值取嚮,並為自己選擇的立場進行有邏輯、有同理心的辯護。 --- 結語:對話,是孩子一輩子的能力儲備 本書的精髓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標準答案,而是一張邀請函——邀請傢長和孩子共同進入一個充滿發現和挑戰的思維遊樂場。通過每一次深思熟慮的提問,我們不是在訓練孩子成為“聰明的迴答者”,而是在培養他們成為“有遠見的思考者”和“負責任的行動者”。這些能力,將超越任何學科知識的保質期,成為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