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知的民俗常識(插圖本)

中國人應知的民俗常識(插圖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傳統文化
  • 中國文化
  • 民俗常識
  • 風俗習慣
  • 節日習俗
  • 文化普及
  • 插圖
  • 國學
  • 生活常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

  在全球化大潮的衝擊下,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文化,並且靠著這些文化傳統纔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文化之根,不在於上層階級的意誌和精英的思想,而在於民眾的生活之中。上層的、精英的文化,隻在某種程度,某個方麵可以作為民族文化的代錶,而其內容,更多地來自於民俗生活。精英們可以採集民俗生活的某一片段,加以規範、提煉,使上升為國傢層麵的文化,但傳統仍植根於民眾之中,而且,精英們的創造,如果想傳之久遠,也必須通過民眾的接受,變成傳統的一部份。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民俗,就沒有傳統,也就沒有民族文化。因此民俗的傳承,保證瞭民族文化的持續和長久性,更顯珍貴。

  本書精選中國傳統民俗中具有代錶性、廣泛性、傳承性、文化性的事項,逐項進行詳細解說,並配以相關圖片,以增加解說的直觀效果。全書分為歲時節日、婚喪壽誕、宗法儀製、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生産工藝、遊戲娛樂等七個方麵,收錄民俗事項四百多條。

書籍重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本書邀請傳統民俗領域的專傢研究者,
  以深入淺齣的文字,
  配上精美的圖片說明,
  讓您輕鬆瞭解中國民俗典故的最佳讀本。
 
華夏風物誌:從古至今的文化脈絡 本書導言: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探尋中華文明五韆年生生不息的文化肌理。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中國人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圖景的關鍵元素——地理環境、經濟形態、社會結構、思想觀念以及藝術審美。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一次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深刻對話。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側寫,我們將展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中國圖樣。 第一部分:山河形勝與早期文明的勃發 第一章:大地的塑造——地理環境與早期聚落 本章首先從地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黃河與長江兩大水係如何如同中華文明的兩條生命綫,孕育瞭不同的早期文化形態。我們將分析黃土高原的脆弱性與適應性,以及南方水稻種植對社會組織模式的獨特要求。重點考察聚落如何圍繞水源和可耕地形成,以及原始的地域文化(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在應對自然環境挑戰中發展齣的獨特生存智慧。 水土的哲學: 探究古代中國人對“天人閤一”觀念的早期理解,即人如何順應而非徵服自然。 工具與生存: 詳細描述新石器時代農耕、漁獵工具的演變,以及這些工具如何影響瞭早期的社會分工。 第二章:王朝的曙光——禮製與權力中心的建立 從夏商周三代的更迭,我們觀察到權力結構從部落聯盟嚮中央集權國傢的艱難過渡。本章著重分析“禮”在早期國傢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它不僅是儀式規範,更是維護社會等級、界定人倫關係的基石。青銅器的銘文、宗廟的祭祀製度,無不體現齣早期統治者如何通過宗教權威和血緣紐帶鞏固其統治。 神聖性與王權: 探討“天命觀”的形成,以及它如何為君權披上神聖的外衣。 都邑的規劃: 分析早期都城的選址與布局,它們如何體現瞭宇宙觀和政治理想。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哲學的深遠影響 第三章:百傢爭鳴——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的群星 春鞦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爆炸,為後世兩韆多年的文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本章深入剖析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對社會治理的實踐嘗試。我們不將它們視為孤立的學說,而是視為對同一時代社會危機的一組不同診斷和藥方。 儒傢:仁、義、禮、智、信的構建: 闡釋孔孟荀思想的演變,以及“君子人格”的標準是如何被確立的。 道傢:逍遙與自然: 分析老莊思想如何成為知識分子在政治失意或渴望超脫時的精神避難所。 法傢:效率與秩序的追求: 審視商鞅變法等曆史事件中,法傢思想如何高效地實現瞭國傢的統一和資源的整閤。 第四章:經學的確立與知識分子的角色 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簡單粗暴的文化清洗,而是國傢意識形態的穩定化過程。本章探討經學如何滲透到選官製度(察舉製與太學)中,使得士人階層成為文化傳承與政治運行的主導力量。我們考察經學研究的嚴謹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瞭古代知識分子對曆史的看法和對道德的堅持。 史學的傳承: 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例,分析史學如何承擔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文化使命。 讖緯與經學: 探討迷信思想與正統儒學的微妙互動,揭示權力對正統解釋權的爭奪。 第三部分:社會生活的細節與藝術的審美取嚮 第五章:農耕文明下的社會結構與倫理網絡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農業社會。本章細緻描繪瞭以宗族為核心的鄉村社會結構。我們探討瞭傢庭內部的權力關係(父權製的確立)、土地製度(井田製到均田製的變遷)以及民間互助網絡(保甲製度的雛形)的運作方式。 婚姻與繼承: 分析古代婚姻製度如何服務於傢族利益的最大化,以及財産繼承對宗族關係的影響。 勞作與時序: 結閤二十四節氣,描述農耕生活如何規定瞭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和群體節奏。 第六章:詩詞歌賦中的情感世界與審美範式 文學藝術是理解古代精神世界的最佳窗口。本章聚焦於唐詩宋詞這一高峰期的文學現象,分析其題材、意象和風格所體現的審美取嚮。從邊塞詩的豪邁到山水田園詩的清幽,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時代背景下文人墨客的心境變化。 意境的構建: 探討中國古典美學中“虛實相生”、“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以及對“韻味”的追求。 書畫的哲學: 簡要介紹中國書法和水墨畫中“氣韻生動”的理論,揭示其與道傢思想在審美層麵的契閤。 第七章:物質生活的流轉——城市、商業與日常器用 本章將視綫從精英文化轉嚮普通民眾的物質生活。我們將考察唐宋時期城市的發展如何打破坊市製度的束縛,商業的繁榮如何催生瞭市民階層和新的消費文化。通過對瓷器、茶道、服飾等日常器用的分析,展示物質文化是如何反映社會階層和技術水平的。 絲綢之路的意義: 探討對外貿易如何影響瞭中國本土的技術創新和文化交流。 食的文化: 探討中國飲食區域差異的形成基礎,以及“藥食同源”觀念在烹飪中的體現。 結語:綿延與重塑 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中國古代文化在麵對外部衝擊(如佛教的傳入、遊牧民族的交融)時所展現齣的強大消化與融閤能力。古代的文化基因並非僵化不變,而是在不斷的適應、吸收和內化中,保持瞭其核心的連續性。理解這些深層的文化邏輯,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嚮的起點。 (全書結構嚴謹,敘事深入,旨在構建一個全景式的古代中國文化圖譜,內容側重於宏觀的曆史脈絡、思想體係和社會結構,而非具體的民俗操作或生活細節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宗福/民俗學專傢


  1955年生,青海湟中人。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民俗學博士學位。現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多年來,已公開齣版學術著作《花兒通論》《昆侖神話》《昆侖神話與西部文化》《青海曆史人物傳》《青海史綱》、《青海民俗》等10餘部,在《文藝研究》《文藝評論》《民間文學論壇》《民俗研究》和颱灣《大陸雜誌》《民俗麯藝》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100多篇。
 

圖書目錄

歲時節日類
01 過年(春節)
02 大年
03 小年
04 除夕
05 圍爐
06 拜年
07 壓歲錢
08 貼(掛)年畫
09 貼春聯
10 貼門神
11 貼窗花
12 二十四節氣
13 七十二候
14 元旦
15 賀歲
16 破五
17 人日
18 餉太平
19 元宵
20 走百病
21 二月二(龍抬頭)
22 花朝節
23 社日
24 清明節
25 踏青
26 踏百草(鬥百草)
27 插柳
28 三月三
29 走百病
30 打春牛
31 浴佛節
32 潑水節
33 看麥熟
34 端午節
35 採花節
36 伏日
37 曬龍袍(六月六)
38 火把節
39 七夕節
40 盂蘭盆節
41 中鞦節
42 兔兒爺
43 敬月神
44 摸鞦
45 鬼節
46 放河燈
47 重陽節
48 佩(插)茱萸‧簪菊花
49 十月一
50 三元
51 三正
52 九九歌
53 九九消寒圖
54 臘八節
55 掃塵

婚喪壽誕類
56 十二屬相(生肖)
57 本命年
58 結發
59 指腹婚
60 童養媳
61 鬼婚
62 門當戶對
63 相親(相門戶)
64 媒婆(紅娘)
65 月老
66 罵媒
67 七齣三不去
68 入贅
69 五不娶
70 閤八字
71 換庚(帖)
72 定帖(過細帖)
73 開門封
74 六禮
75 納吉
76 納采
77 納徵
78 傳紅
79 續弦
80 再蘸
81 哭嫁
82 開臉
83 壓轎童子(孩兒)
84 壓箱底
85 壓箱錢
86 亮轎
87 紅雙喜
88 筷子
89 迴魚箸
90 戳窗投筷
91 撒筷子‧撿筷子
92 偷筷子
93 披紅(插花)
94 抱雞(挎雞)
95 抱雞報喜
96 同偕
97 拜堂
98 祈子
99 交杯(閤巹)
100 傳袋
101 沖喜
102 洞房
103 紅雞蛋(放紅蛋)
104 撒帳
105 棗栗子
106 桂圓‧蓮子‧荔枝
107 滾床
108 挑蓋頭
109 鬧房翻床
110 鬧洞房
111 守花燭
112 參廚
113 迴門
114 坐月子
115 洗三
116 打三朝
117 三朝酒
118 滿月
119 撞喜
120 百日(百歲)
121 抓周
122 百壽圖
123 花甲
124 壽桃
125 福祿壽
126 三星圖
127 土葬
128 穿(送)老衣
129 含口
130 送魂(引魂)
131 開吊
132 招魂
133 引魂燈
134 引魂幡
135 紙紮
136 小殮
137 大殮
138 蓋棺
139 做七
140 齣殯
141 上墳
142 圓墳
143 傢祭‧遙祭
144 屍祝
145 五服
146 斬衰
147 齊衰
148 大功
149 小功
150 緦麻
151 齣服
152 奈何橋
153 黃泉路
154 孟婆湯
155 三生石
156 紅白喜事
157 百日祭
158 閤葬
159 衣冠塚
160 報廟
161 神主
162 改葬
163 紙錢
164 燒紙錢
165 奔喪
166 鬧喪
167 跳喪
168 放焰口
169 點天燈
170 倚廬
171 做道場
172 梁王懺
173 墓誌銘
174 題旌
175 除服

宗法儀製類
176 宗法
177 昭穆
178 同姓聯宗
179 宗祧繼承
180 嫡子繼承
181 祠堂
182 傢族
183 傢譜
184 傢訓
185 分傢
186 正室
187 東床
188 連襟
189 親傢
190 耆老
191 加冠
192 加笄
193 韆金
194 發濛
195 坐東閣
196 喬遷之喜
197 叫主辭東
198 上墳田
199 義倉
200 鄉約
201 社學
202 吃講茶
203 社倉
204 義塚
205 善書
206 同庚會
207 閤會
208 善會
209 水龍會
210 勸農會
211 結義‧結金蘭
212 拜年帖
213 換帖
214 金蘭會
215 施茶會
216 敬惜字紙會
217 喜喪會‧喜孝會
218 墳頭會‧寒衣會
219 羊頭會‧青苗會
220 同鄉會
221 點茶‧點湯
222 名刺
223 肅拜
224 拱手
225 作揖
226 三揖三讓
227 九拜
228 空首
229 望頭年
230 行酒令
231 唱喏
232 抓鬮
233 賭咒

衣食住行類
234 一口鍾
235 衣裳
236 弁服
237 鬍服
238 披風
239 旗袍
240 深衣
241 短褐
242 冕弁
243 人勝
244 烏紗
245 頭巾
246 瓜皮帽
247 蓋頭
248 高髻
249 螺髻
250 頭麵
251 麵衣
252 蓄須
253 畫眉
254 花鈿
255 貼花黃
256 佛妝
257 抹額
258 右衽‧左衽
259 對襟
260 坎肩
261 披肩
262 披帛
263 霞帔
264 紳帶
265 穿耳
266 荷包
267 補服
268 抹胸
269 錦囊
270 木屐
271 纏足
272 熏衣
273 纓絡
274 十大碗
275 七寶羹
276 八寶飯
277 臘八粥
278 八珍
279 年飯
280 社飯
281 子福
282 月餅
283 艾窩窩
284 龍須麵
285 餃子
286 東坡肉
287 百事大吉
288 歡喜團
289 棗糕
290 粽子
291 青精飯
292 春捲(春盤)
293 重陽糕
294 鄉飲酒
295 鄉飲賓
296 鄉射
297 雄黃酒
298 屠蘇酒
299 茱萸酒
300 分歲酒
301 功夫茶
302 鼻煙
303 四閤院
304 四水歸堂
305 天井
306 鬍同
307 牌坊
308 一顆印
309 八寶圖
310 入厝
311 乾欄
312 三閤頭
313 上樑
314 女牆
315 馬頭牆
316 瓦當
317 鬥拱
318 雀替
319 石敢當
320 華錶
321 垂花門
322 漏窗
323 照壁
324 八仙桌
325 太師椅
326 木鐸
327 如意
328 麈尾
329 刻漏
330 鬍床
331 屏風
332 三泡颱
333 搖籃
334 箸
335 算盤
336 步輦
337 畫舫
338 烏篷船
339 驛站
340 棧道

信仰禁忌類
341 句芒
342 四靈
343 青龍白虎
344 玄武
345 伏羲女媧
346 玉皇大帝
347 西王母
348 閻羅王
349 碧霞元君
350 關聖帝君
351 文昌帝君
352 真武大帝
353 土地神
354 城隍
355 竈神
356 送竈神
357 三界
358 三清
359 七仙女
360 嫦娥
361 八仙
362 太歲
363 馬王爺
364 財神
365 門神
366 媽祖
367 注生娘娘
368 田公元帥
369 蠶花娘娘(馬頭娘)
370 魁星
371 痘疹娘娘
372 瘟神
373 麻姑
374 儺
375 二郎神
376 菩薩
377 觀音
378 韆手觀音
379 送子觀音
380 彌勒佛
381 布袋和尚
382 十八羅漢
383 福龕
384 開光
385 五祀
386 五牲
387 打蘸
388 扮罪人
389 送寒衣
390 黃道吉日
391 廟會
392 迎神賽會
393 天齊廟會
394 還願
395 香客
396 風水
397 八字
398 六壬
399 占蔔
400 扶乩
401 擇吉
402 占夢
403 降神
404 相麵
405 看仙
406 跳神

生産工藝類
407 刀耕火種
408 祈雨
409 春耕
410 龍骨水車
411 打鞦
412 飯牛
413 迎農祥
414 春牛節
415 田雞報
416 牙祭
417 開張
418 開市
419 過不當
420 忙罷會
421 藥王會
422 送龍行會
423 趕香市
424 走麥罷
425 走江湖
426 還雄雞
427 財神會
428 驅瘟神
429 雞鳴布
430 林門會
431 青苗會
432 敬秧神
433 禁山會
434 照田蠶
435 播種祭
436 曉(早)市
437 接蠶花
438 唱田歌
439 祭田鼠
440 祭榖魂‧祭榖神‧叫榖魂
441 祭魯班
442 祭田公田婆
443 封印
444 封門
445 接五路財神
446 接財神
447 望子
448 鬥彩
449 皮影戲
450 年畫
451 花燈
452 夜光杯
453 挑花
454 剪紙
455 窗花
456 篆刻
457 景泰藍

遊戲娛樂類
458 八佾
459 勾欄(瓦捨)
460 牛燈(舞)
461 放風箏
462 盪鞦韆
463 鬥百草
464 鬥雞
465 鬥蟋蟀
466 擊壤
467 擊鼓傳花
468 滾龍燈
469 賽龍舟
470 劃旱船
471 扭秧歌
472 踩高蹺
473 舞龍‧舞獅
474 絲竹
475 角抵
476 百戲
477 竹枝詞
478 走馬燈
479 社火
480 弄潮
481 投壺
482 走月亮
483 花會
484 社戲
485 拔河
486 放天燈(孔明燈)
487 放煙火
488 猜謎語
489 儺戲
490 踢毽子
491 七巧闆
492 九連環
493 象棋
494 蹴鞠
495 五禽戲
496 太平車
497 太極拳
498 抖空竹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當初買這本書,純粹是抱著一種“大概瞭解一下”的心態。畢竟名字聽起來像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讀物,不知道會不會枯燥乏味。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設計風格非常獨特,它並不是那種厚重的大部頭,而是篇幅適中,排版也十分友好。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采用瞭大量的插圖,而且這些插圖不是簡單的圖示,而是非常有藝術感,將民俗文化的精髓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記得有一頁講到茶道的,插畫就描繪瞭一個溫婉的女子,在古色古香的茶室裏,一絲不苟地衝泡著茶葉,整個畫麵非常有詩意,讓人看瞭就心生寜靜。書中的內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很多我以為自己很熟悉的習俗,在這本書裏都有更深層次的介紹。比如,關於“紅包”的由來和講究,以及不同場閤的紅包金額和送法,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實用。還有關於“生辰八字”和“風水”的講解,雖然我不是非常信這些,但瞭解一下背後的文化含義,也很有趣。作者的語言風格很幽默,偶爾還穿插一些有趣的段子,讓原本可能有些嚴肅的民俗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朋友,娓娓道來,一點點地打開我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我會在傢裏的書架上找個顯眼的位置,隨時想翻翻就翻翻,它給我帶來瞭不少樂趣和啓發。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講述著我們民族最動人的故事。我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在生活中遇到瞭一些關於民俗禮儀上的睏惑,總覺得自己在這些方麵做得不夠“講究”。翻開這本書,就像找到瞭答案的鑰匙。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一個個民俗習慣背後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它對“節氣”的講解,不僅說明瞭每個節氣的含義和對應的農事活動,還詳細介紹瞭各地的節氣習俗,比如立春的“咬春”,夏至的“食麥”,都讓我覺得非常親切。書中的插畫更是錦上添花,每一幅都充滿生活氣息,比如描繪人們在春日裏踏青的場景,色彩明亮,構圖溫馨,讓人看瞭就心情愉悅。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俗,其實都蘊含著古人順應自然、尊重生活的智慧。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感悟,也讓我開始更加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體會那些被我們漸漸遺忘的美好。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並沒有對這本書抱有多大的期望,覺得民俗常識這類書通常都是比較陳舊和乏味的。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內涵所吸引。首先,插圖的質量之高令人驚嘆,每一幅都充滿瞭藝術氣息,將文字所描述的民俗場景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仿佛身臨其境。作者在講解民俗時,並沒有拘泥於枯燥的條條框框,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各種習俗的起源、演變以及現代意義。例如,關於“十二生肖”的由來,書中不僅講述瞭傳說故事,還結閤瞭古代的計時方式進行瞭科學的解釋,讓我對這個熟悉的符號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差異也有所涉及,這讓我意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述一些與時俱進的民俗變化時,所持有的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既尊重傳統,又不失創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常識”的普及讀物,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之旅,讓我對中華文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一直對我們國傢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零散不成體係。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找到瞭救星一樣,果斷下單。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精美的插畫吸引瞭,每一頁都充滿瞭濃濃的中國風,色彩鮮艷但不俗氣,細節刻畫得也很到位。翻開目錄,簡直是應有盡有,從春節的年俗到端午的龍舟,從清明的祭掃到中鞦的賞月,再到婚喪嫁娶的禮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一些被我們忽略的小細節,比如餐桌上的規矩、待客之道等等,都涵蓋得非常全麵。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紮實,講解深入淺齣,既有曆史淵源的溯源,也有現實意義的解讀,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最重要的是,很多我之前一知半解的習俗,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清晰的解釋,讓我對很多“為什麼”都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尤其喜歡關於節日習俗的那部分,那些生動的描述和精美的插圖,讓我仿佛置身於熱鬧的節日氛圍之中,深刻感受到瞭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集閤,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讓我這個“老外”(自嘲一下,雖然我是中國人)重新認識瞭自己國傢的優秀傳統。我會把它放在床頭,隨時翻閱,也會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和傢人,一起學習,一起傳承。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氣”。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都市節奏中的年輕人,很多傳統的民俗習慣似乎離我越來越遠。但《中國人應知的民俗常識(插圖本)》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把這些“老古董”又帶迴瞭我們的生活中。它不像有些書那樣,上來就講大道理,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入手,比如過年過節吃什麼、拜訪親友送什麼、參加婚禮怎麼辦等等。每一個小細節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配上精美的插圖,讓人一看就明白。我記得我之前一直覺得“送鍾”不吉利,但書中就解釋瞭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化解這種不吉利。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實用,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對生活智慧的傳承。而且,書中的插畫真的太棒瞭!每一張都像一幅獨立的畫作,充滿瞭中國古典的美感,色彩搭配也很和諧,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視覺享受。我特彆喜歡關於“祭祖”的那部分,插圖描繪瞭一傢人圍坐在祖墳旁,焚香祭拜,場麵既莊重又溫馨,讓我感受到瞭中國人重視親情的傳統美德。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也讓我更加珍視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化習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