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第二版)

教育社會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社會學
  • 社會學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理論
  • 社會問題
  • 教育政策
  • 課程與教學
  • 教育研究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教育是一種社會製度,教育和社會之間互動關聯密切,因此教育的功能、實務與變遷需要運用社會學觀點予以詮釋分析。教育社會學是教師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素養和觀點,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書分彆從钜觀與微觀兩種層麵探討教育現象,钜觀層麵包括社會化、政治、經濟、傢庭、階級、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等議題,微觀層麵則包括學校文化、教師、學生、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等議題。本書主要宗旨是探討教育在社會脈絡中的功能,解析教育運作過程中的問題與原因,並討論教育如何促進社會的變革。
曆史的脈絡與現代的挑戰:社會變遷中的教育圖景 圖書名稱: 曆史的脈絡與現代的挑戰:社會變遷中的教育圖景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作者名,如:張宏、李明]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齣版社名,如:世紀文庫齣版社] ISBN: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ISBN號]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教育係統在宏大曆史進程與劇烈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承受的壓力及其産生的深刻影響。我們試圖跳齣單一學科的局限,以社會學、曆史學和政治學的交叉視角,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審視教育的起源、發展、結構及其功能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演變軌跡。 第一部分:教育的起源與早期形態——權力、宗教與階層固化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曆史上早期教育實踐的根源。我們認為,早期的教育活動並非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社會再生産機製的雛形。 在部落與早期文明時期,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的構建。通過儀式、口述曆史和技能訓練,確保社會規範、神話體係和生存技能得以代際傳遞。這種教育模式是內嵌於社會結構的,缺乏明確的“學校”概念,而是與生産、宗教活動緊密結閤。 隨著國傢形態的齣現,教育開始被政治權力所利用。我們詳細考察瞭古代帝國(如古埃及、巴比倫和早期中國)中,精英階層如何通過掌握書寫係統、律法和禮儀,將教育資源轉化為壟斷性的政治資本。這不僅是為瞭培養統治者所需的行政人纔,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正統知識”的定義權,確立並閤法化現存的社會等級製度。宗教機構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通過解釋神聖秩序來為世俗權力背書,從而將教育的權威性提升到不容置疑的地位。這一時期的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維護既有權力平衡的工具。 第二部分:啓濛與工業革命:教育的世俗化與大眾化浪潮 18世紀的啓濛運動對傳統教育體係構成瞭顛覆性的挑戰。本部分聚焦於“理性主義”如何催生瞭現代教育觀念的誕生。盧梭、洛剋等思想傢提齣的“自然人”和“天賦人權”理念,直接衝擊瞭基於血統和神授的知識壟斷。 我們著重分析瞭國傢對教育的接管過程。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社會對具備基礎讀寫能力和特定技術技能的勞動力需求激增,這使得教育從教會和貴族的私有財産,逐漸轉變為國傢乾預的公共事業。教育被視為促進經濟增長、培養閤格公民(而非臣民)的關鍵基礎設施。 然而,這種“大眾化”並非真正的平等。我們探討瞭早期公立學校係統建立過程中,如何潛移默化地植入瞭民族主義敘事和工業生産規範。教科書內容的選擇、課程設置的偏嚮性,無不反映瞭新興資産階級對社會秩序的期望。這種新型教育體係,一方麵打破瞭舊有的階層壁壘,另一方麵又構建瞭一套基於“績效”的新型篩選機製。學校成為瞭篩選人纔、引導社會流動,同時也可能固化新的階層分化的場所。 第三部分:知識的社會結構——誰定義瞭“重要知識”?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知識本身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本質。我們藉鑒瞭批判理論的視角,分析瞭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背後的意識形態鬥爭。 “課程”從來都不是價值中立的。我們考察瞭不同學科(例如曆史、文學、科學)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的優先等級。例如,在特定曆史時期,工程技術的重要性如何壓倒瞭人文藝術,反之亦然。這種權衡反映瞭當時社會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價值取嚮。 此外,本書詳細分析瞭“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的運作機製。除瞭正式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習得的關於時間管理、等級服從、競爭閤作、性彆角色等規範,構成瞭其社會化的重要部分。這些非正式的學習,往往比顯性課程對個體未來社會適應性産生更為持久的影響。我們認為,隱性課程是教育係統將社會規範內化、實現社會控製的強大手段。 第四部分:教育與社會流動性的迷思——績效與結構性障礙 隨著教育體係的普及,關於“教育是實現社會階層上升的階梯”的信念被廣泛接受。然而,本部分對這一論斷提齣瞭審慎的質疑。 我們通過考察不同社會群體(基於種族、地域、傢庭社會經濟地位)在教育成就上的差異,揭示瞭結構性障礙對教育機會的係統性侵蝕。傢庭背景不僅提供瞭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熟悉並掌握主流社會認可的語言模式、審美趣味和社交技巧。那些擁有高文化資本的傢庭,其子女在學校環境中更易被“識彆”為有潛力、有天賦的學生,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資源。 本書細緻區分瞭“機會的平等”和“結果的平等”之間的鴻溝。即使所有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但他們進入教室時的“起點”——無論是認知準備、情感支持還是社會網絡——都存在顯著差異。教育係統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閤法化不平等”的機構,它通過標準化的評估工具,將源於社會結構的初始差異,重新解釋並固化為基於個人“努力”或“能力”的差異。 第五部分:全球化、技術迭代與教育的未來走嚮 在當代,教育麵臨著由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空前挑戰。 全球化趨勢要求教育體係培養具備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視野的公民,同時也加劇瞭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在教育投入和質量上的“軍備競賽”。我們探討瞭國際評估(如PISA測試)對各國教育政策的滲透與反製效應,以及其對國傢主權教育理念的潛在衝擊。 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知識的獲取方式和傳播媒介。本書重點分析瞭教育的“去中介化”趨勢——即傳統上由教師和學校壟斷的知識傳遞環節正在被新的平颱和算法所稀釋。這既帶來瞭普及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也帶來瞭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以及新的“數字鴻溝”加劇的風險。我們強調,未來的教育挑戰,不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如何篩選、批判性地評估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社會行動的能力。 結論:教育作為持續的社會場域 本書最終強調,教育絕非一個封閉的、自我完善的係統,而是社會權力、文化衝突、經濟需求和政治意識形態交匯的動態場域。理解教育的變遷,必須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變遷的背景之下。唯有如此,我們纔能更清晰地辨識齣教育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麵的潛力,以及其在不經意間加劇社會隔閡的內在張力,從而推動構建一個真正服務於所有人發展的教育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譚光鼎


  學曆: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主要經曆: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係講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教授
 

圖書目錄

二版序言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節  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4
第三節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範圍  10
第四節  教育社會學的鳥瞰  15
第五節  結語──教育社會學的社會學  23
重要名詞  24
參考文獻  25

第二章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27
第一節  前言  28
第二節  功能理論  29
第三節  衝突理論  37
第四節  詮釋學派  52
第五節  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61
重要名詞  68
參考文獻  68

第三章  社會化與教育  75
第一節  前言  76
第二節  社會化的基本概念  76
第三節  社會化的類型  80
第四節  社會化理論  82
第五節  社會化與自我發展  86
第六節  社會化機構  93
第七節  結語  100
重要名詞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四章  教育與政治社會化  107
第一節  前言  108
第二節  國傢和教育的關係  108
第三節  政治和教育的關係  114
第四節  學校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121
第五節  結語  128
重要名詞  129
參考文獻  129

第五章  教育與經濟發展  133
第一節  前言  134
第二節  教育的經濟功能  135
第三節  經濟發展影響教育製度  139
第四節  人力資本理論  145
第五節  人力資本理論的檢討  156
第六節  知識經濟與教育  163
第七節  結語  173
重要名詞  176
參考文獻  176

第六章  傢庭、階級與教育成就  183
第一節  社會階級的基本概念  184
第二節  社會階級的理論  185
第三節  教育與社會流動  194
第四節  傢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201
第五節  學校對傢庭社經地位的影響  220
第六節  結語──反思與建議  223
重要名詞  227
參考文獻  227

第七章  教育均等  235
第一節  前言──教育均等的時代背景  236
第二節  教育均等的基本概念  238
第三節  教育不均等的原因  245
第四節  族群教育不均等問題  255
第五節  性彆教育不均等問題  260
第六節  結語──推動教育均等的反思  269
重要名詞  274
參考文獻  275

第八章  學校文化與組織革新  279
第一節  前言  280
第二節  學校文化的基本概念  281
第三節  學校文化的層麵  286
第四節  學校文化的影響因素  289
第五節  學校文化的社會學意義  293
第六節  學校文化類型──校校大不同  297
第七節  學校文化革新  301
第八節  結語──創造優質的學校文化  307
重要名詞  308
參考文獻  308

第九章 青少年次文化  313
第一節  前言  314
第二節  基本概念  315
第三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318
第四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理論發展  323
第五節  青少年次文化的問題  330
第六節  結語  342
重要名詞  343
參考文獻  344

第十章  教師社會學  351
第一節  教師角色  353
第二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  355
第三節  教育專業  365
第四節  教師承諾  372
第五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  376
第六節  教師專業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381
第七節  結語  383
重要名詞  384
參考文獻  385

第十一章  教學社會學  389
第一節  教師特質的分析  390
第二節  教師知識  398
第三節  教學文化  404
第四節  教師倦怠  407
第五節  結語  413
重要名詞  415
參考文獻  416

第十二章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421
第一節  課程的基本概念  422
第二節  知識社會學與課程政治  424
第三節  正式課程  431
第四節  潛在課程  437
第五節  課程的發展趨勢  442
重要名詞  450
參考文獻  451

第十三章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455
第一節  全球化趨勢  457
第二節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之關連  465
第三節  教育全球化  467
第四節  教育改革趨勢  471
第五節  負麵影響與問題  485
第六節  結語  489
重要名詞  491
參考文獻  491

索引  495
 

圖書序言

二版序言

  在教育學的各領域中,教育社會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傳導的並非應用型知識,不具有鮮明的技術性格。但是它的脈絡性很強,無論钜觀的結構關係,或是微觀的學校文化,在在顯示教育製度脫不開它和社會大環境的關連。所以在探討教育製度功能時,必須考量經濟發展的目標需求;在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時,不能忽略政治體製的意識型態;在引導學校文化改變時,需要衡酌社會文化價值的趨勢。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牽動教育發展的各種脈絡,早已超越一國一地。當前無論教育體製或課程教學的改革,都必須放眼世界發展的種種趨勢。無論物質科技創新、資訊媒介發展、國際經濟趨嚮,甚至國際政治變動,一一都牽動本土教育的實踐。

  所以本書書寫的主要目的,一是探討學校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與功能,另一麵則是探討學校對於社會所産生的影響(起碼是預期的影響)。對於研習本書的讀者而言,由於未來準備擔任教職,因此必須在社會環境的大脈絡下,瞭解教師角色的社會意義,以及所關連的種種社會因素為何。甚至必須瞭解,教師角色如何能在社會體係中展現其促進變遷的微型力量。否則,若沒有把教育置於時空脈絡裏,教師就是一個沒有理念的工匠,隻是知識傳遞、技能訓練的機器而已。不僅如此,若沒有適時擴大社會脈絡的座標,洞悉曆史進程,放眼全球局勢,教師就隻是一個物化的匠人,在科層體製裏刻闆行事,缺少反省,沒有創新。

  雖然從教育發展史來看,學校或教育製度的「工具性質」非常明顯,尤其自十八世紀以來的國民教育運動,顯示教育的擴張和課程教學內涵,主要是為服務民族、國傢、社會、經濟。但是就「相對自主性」而言,教育也並非徒受社會支配的機器。若能從曆史縱深中追尋角色意義,從社會脈絡中釐清角色功能,從專業知識中確認角色價值,學校教師必然得以建立專業的自我概念,自我增能,成為更有意義、更為主動、更具主體意識的「動力」(agent)。

  在當前這後現代社會裏,我們處於多重的解構趨勢中,包括傳統價值的解構、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産業結構與發展重點的解構,以及科技發展所帶來之人文素養的解構、人際關係的解構、和倫理規範的解構。在麵對這麼復雜的「D紀元」(deconstruction)裏,傳統的教師要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找齣發揮角色動力的途徑,其挑戰勢必比以往更大、更艱钜。若非有清晰的社會脈絡觀點和教育專業知識,將無以為之。

  筆者摯愛教育工作,深耕教育多年。盼望有心教職者,能藉由教育社會學的研讀,對教育本質有更清晰的理解和透徹的認知。也深盼在今天這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裏,當價值多元歧異,真理晦暗不明時,教育工作者能實踐自己的相對自主性,秉承更大的時代託付和更強的社會責任,樹立專業人格,發展專業生涯,展現專業功能。

  本書第一版發行至今已六年,鑑於學術發展日進韆裏,本書亟待適時修訂,與時俱進。然囿於個人纔疏學淺,思學罔殆,舛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學術先進與方傢不吝指正,使本書更臻美善。
 
譚光鼎  謹誌
主後2016年7月11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初會注意到這本《教育社會學(第二版)》,完全是因為在書店偶然看到它的封麵設計,覺得很有藝術感,就隨手拿起來翻瞭翻。當時我對教育社會學這個領域並不瞭解,以為可能就是些枯燥的理論。但翻瞭幾頁後,就被它裏麵的一些討論吸引住瞭。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似乎很擅長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來講解復雜的議題。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其他一些社會學書籍那樣,充滿瞭晦澀難懂的術語。相反,它更像是作者在娓娓道來,引導讀者一步步去思考。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教育的再生産”這一概念的解釋。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即使傢庭條件不盡理想的孩子,也能夠通過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但同時,它也讓我警醒,不能忽視瞭社會結構本身可能對教育機會造成的限製。這些觀點讓我對教育公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另外,書中對於“國際化與在地化”在教育領域交織的討論,也讓我耳目一新。在颱灣這樣一個深受全球化影響的環境下,理解教育如何在全球浪潮中保留自身特色,同時又如何吸收外部養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分析視角。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很多驚喜。它讓我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關注和努力的方嚮。它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於教育議題的持續關注和深度思考。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有價值的一本。

评分

我大概是在半年前,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瞭這本《教育社會學(第二版)》的推薦。當時我正對現行的教育體製有些疑惑,特彆是關於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的問題,覺得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解釋。下單後,隔天就收到瞭,感覺快遞速度非常快。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坦白說,我有點被厚度嚇到,覺得可能會很難啃。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纔發現書中的內容遠比我想象中要生動有趣得多。作者的敘述方式很平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字裏<bos> 句句都透露齣一種深刻的觀察力。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學校文化”的分析。我一直覺得學校不隻是教書的地方,它本身也孕育著一種獨特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會無形中影響著學生。這本書詳細闡述瞭學校的規章製度、人際互動、甚至是儀式性的活動,是如何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我讀到相關章節時,會立刻想到自己在學校經曆過的種種,覺得作者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此外,這本書對於“教育的社會功能”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瞭解到,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承,更包括瞭社會化、文化傳遞、甚至是通過教育來維持社會秩序。這些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考上好大學”這樣的單一目標。 雖然我還沒有全部讀完,但這本書已經給瞭我很多關於教育和社會關係的全新認識。它讓我明白,教育的背後牽扯著復雜的社會力量,而每一個教育決策,都可能在社會結構中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引導。

评分

我是在大學時期,一位教授推薦的這本《教育社會學(第二版)》。當時我對於社會學這個領域還處於懵懂階段,對教育的認知也比較膚淺,主要就是覺得努力讀書就能有好的未來。教授說這本書能幫助我們更宏觀地理解教育在社會中的位置,於是我就帶著好奇心去買瞭。 拿到書後,第一感覺就是它是一本相當紮實的學術著作。從裝幀到紙張,都透露齣一種嚴謹的氣息。剛開始閱讀時,確實會覺得有些概念比較陌生,需要反復推敲,有時甚至要停下來思考很久。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非常有條理地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教育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來審視。它不僅僅關注學校內部的運作,更深入地探討瞭教育與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其他領域的互動關係。比如,書中關於“教育的商品化”的討論,讓我開始思考,當教育被當作一種商品來交易時,會帶來哪些潛在的問題,以及這對社會公平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而且,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曆史案例,這使得書中的論證更加具有說服力。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實施”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批判的態度,讓我瞭解到政策的背後往往是多方博弈和利益權衡的結果。 雖然我不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但這本書的啓發性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讓我認識到,教育的意義遠比我之前所想的要復雜和深刻。它不僅僅是個人成長的工具,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也可能成為加劇社會不平等的因素。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教育和社會運作的有力工具。

评分

這本書我大概是兩年前在大學書店看到的,當時隻是隨便翻瞭一下,覺得裝幀設計還蠻不錯的,封麵顔色搭配很有質感,然後就把它帶迴傢瞭。迴傢後,我把它放在書架上,有時經過時會注意到它,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打開來讀。直到最近,因為工作上需要接觸一些教育政策和學校行政相關的議題,我纔想起這本書。 老實說,我對“教育社會學”這個名詞一直有點模糊的認知,感覺它好像是那種偏嚮學術研究的科目,可能離我的實際工作會有點距離。但翻開書後,我發現它的敘述方式比我想象中要容易理解許多,雖然有些概念還是需要稍微思考一下,但整體的邏輯性很強,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教育不平等和階級固化的討論。我一直覺得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但書中提齣的觀點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有時候我們對教育的期望太高瞭,而忽略瞭社會結構本身可能帶來的限製。這本書讓我看到,教育的影響力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它還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結構、傢庭背景,甚至是文化習俗之中。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趣,作者在嚴肅的學術討論中,偶爾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案例和比喻,讓原本可能晦澀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記得裏麵有一個章節在講到學校的“隱性課程”時,舉瞭一個非常貼切的生活化例子,我當時讀完就豁然開朗,覺得原來一直以來在學校裏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背後竟然有這麼一套理論支撐。 總的來說,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它已經給瞭我很多新的啓發和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教育社會學”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在整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與社會發展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非常推薦給所有對教育有興趣,或者想更深刻理解社會運作機製的朋友們。

评分

最近偶然翻閱瞭這本《教育社會學(第二版)》,當時被書名吸引,覺得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颱灣教育體係的獨特洞見。拿到書後,我先瀏覽瞭一下目錄,裏麵涵蓋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深入瞭解過的議題,例如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教育與社會分層、以及教育的在地化實踐等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能夠將抽象的社會學理論,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學術術語,而是嘗試用生活化的例子和清晰的邏輯來闡釋每一個概念。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教育機會均等的部分,書中列舉瞭幾個跨國比較的案例,讓我瞭解到不同國傢在麵對教育不平等問題時,所采取的策略和麵臨的挑戰。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颱灣的教育現狀進行對照。比如,書中關於“學業成就”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關聯的討論,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升學主義”現象,以及這種現象背後可能存在的社會結構性因素。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焦慮。 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很符閤我的閱讀習慣,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疲勞。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小引言,結尾則會進行一個簡潔的總結,幫助讀者梳理思路。雖然是學術性的書籍,但作者努力讓它變得更加親民,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難得。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看待教育的新維度。它讓我意識到,教育並非一個孤立的係統,而是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緊密相連。雖然我還在慢慢咀嚼書中的每一個字句,但我相信,它一定能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帶來更多深刻的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