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鹹各養五髒

酸甜苦辣鹹各養五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養生
  • 五髒養護
  • 飲食養生
  • 傳統文化
  • 健康生活
  • 食療
  • 養生食譜
  • 中式烹飪
  • 膳食調理
  • 養生之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味入五髒,並非越多越補。用得好,補益的作用最強。用得不好,損害的作用也最強。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粥一飯五味俱全。

  五味入五髒,作用是“泄”。這裏所說的“泄”,是與“補”相對而言的。“補”是補這個髒腑之所長,也就是加強它的特性。而“泄”是指補這個髒腑之所缺,也就是抑製它的特性,保持陰陽的平衡。

  鼕病夏治,夏病鼕治。以季節來說,養生最重要的時間,就在於鼕與夏。

  一鼕一夏養好瞭,整年就不容易生病瞭。

特色

  中醫的歸經理論講:“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這個“歸”是指五味在進入人體後喜歡進入哪個髒器,具體來講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進入人體的髒器不一樣,對身體所起的功效就不一樣。飲食的味道越豐富,就越能汲取各種五行屬性的精華。養生之道在於適度和全麵,調和五味,纔能激發齣生命的活力。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養生智慧》 引言:五味調和,健康之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吃”的講究,早已超越瞭果腹之需,上升為一種關乎生命健康與情誌調和的哲學。《黃帝內經》有雲:“五味所入,五髒所主。”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基本滋味,如同五行般相互製約、相互滋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機能與精神狀態。然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對單一風味過度追求的飲食習慣,使得“五味失衡”成為當代人健康的一大隱患。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養生智慧》並非一本單純的食譜集,亦非枯燥的醫學理論著作。它是一部深入淺齣、結閤古代經典智慧與現代營養學觀點的生活指南,旨在引導讀者重新認識五味在人體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並學會如何在日常飲食中實現“五味調和,五髒安康”的理想狀態。 第一部:五味本源與五髒歸屬——探尋舌尖上的生命密碼 本部分將從基礎理論入手,細緻梳理五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它們在人體髒腑中的對應關係。 第一章:酸——肝之氣的收斂與生發 酸味,主收斂、主生發。它與肝髒緊密相關。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酸味如何調和肝氣鬱結,促進膽汁分泌。我們會詳細解析“酸入肝”的生理機製,並介紹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見且適宜的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檸檬等。但同時,我們也會警示過度酸食對脾胃的剋製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搭配甘味來達到平衡。例如,陳醋在烹飪中的妙用,並非僅為增添風味,更是為瞭疏肝理氣。 第二章:苦——心火的清瀉與靜心 苦味,是天然的清涼劑,它對應著心髒與小腸。在炎熱的夏季或心火旺盛時,適度的苦味能夠瀉火安神,幫助我們保持心境的平和。本章將深入介紹蓮子心、苦瓜、蒲公英等經典“苦味藥食同源”的代錶。我們探討“良藥苦口利於病”背後的養生邏輯,並提供一係列將苦味融入日常湯飲和沙拉的創新方法,讓“苦”不再是難以下咽的代名詞,而是清心解鬱的良方。 第三章:甘——脾胃的滋養與中和 甘味,是五味之首,是脾胃最喜歡的味道。它具有補益、緩急、調和諸味的作用。本章重點闡述甘味如何滋養後天之本——脾胃,保證氣血生化之源的充沛。我們不僅探討紅薯、大棗、蜂蜜等天然甘味來源,更著重區分“天然之甘”與“精製之甘”的巨大差異。更重要的是,本章會詳細解析如何在烹飪中運用甘味,如用冰糖煨燉,以中和酸、鹹、辣等其他味帶來的刺激性,實現整體口感與養生的和諧統一。 第四章:辛——肺氣的宣發與通達 辛味,主發散、主行氣。它與肺髒相通,能助益氣血流通,驅散寒邪。薑、蔥、蒜、花椒,這些廚房裏的“常客”都是辛味的代錶。本章將引導讀者認識辛味在感冒初起、風寒侵襲時的重要作用。然而,辛味過盛易傷津耗氣,因此,我們探討如何在行氣散寒的同時,配伍滋陰的食物,實現“辛而不燥,行而不滯”的養生境界。 第五章:鹹——腎氣的潛藏與固攝 鹹味,主軟堅、主滋潤,是五味中與腎髒關聯最深的味道。它對於維持人體的水液平衡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本章將聚焦於海帶、紫菜、適量的食鹽等。我們將剖析鹹味在人體免疫係統中的基礎作用,並深入討論“過鹹傷腎”的風險。如何精確控製每日的鹽分攝入,並通過天然食物如味噌、醬油來獲取所需的鹹味,是本章的實踐重點。 第二部:五味相生相剋——構建動態平衡的飲食結構 僅僅認識五味的基礎功能是不夠的。真正的養生之道在於動態的平衡。《周易》中的生剋關係,完美映射在五味的應用之上。 第六章:生化之理——如何利用“相生”促進吸收 本章將詳細介紹五味相生鏈條,如“木生火(酸生苦)”、“火生土(苦生甘)”等。我們將通過具體的食譜案例,展示如何將相生的食物組閤在一起,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或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在燉煮魚類時加入少許山楂(酸),可以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魚肉中的營養(甘/鹹)。 第七章:製約之道——如何使用“相剋”化解偏頗 當身體齣現偏頗時,利用五味的相剋關係進行快速調理至關重要。例如,若因思慮過度導緻心火(苦)過旺,可適量增加具有收斂作用的酸味食物來製約心火。反之,若脾胃虛弱(甘受損),則需謹慎使用辛味和鹹味來“攻伐”。本章提供瞭一套簡明的“五味失衡自測與調理圖譜”。 第八章:季節與五味——順應天時的飲食轉換 人體的五髒活動與自然界的四季變化息息相關。春季養肝宜增酸而減辛;夏季養心宜增苦而固澀;長夏養脾宜重甘以健運;鞦季養肺宜調辛以潤燥;鼕季養腎宜重鹹以潛藏。本部分將提供詳盡的四季飲食指南,指導讀者如何根據節氣變化調整五味配比,實現與自然同頻的健康節奏。 第三部:味覺覺醒與個性化調味——重塑健康味蕾 現代人由於過度依賴濃油赤醬、重口味調味,味蕾往往變得遲鈍,無法感知食物本身最純淨的滋味。 第九章:味覺的疲勞與重建 本章探討味覺疲勞對食欲和消化係統的負麵影響。我們將提齣“味覺排毒計劃”,建議讀者在特定時間內減少精製糖、鹽和人工香精的攝入,重新敏感於食物的天然風味。通過冥想式的品嘗練習,學會區分食物中細微的酸、甜、苦、辣、鹹的層次感。 第十章:廚房中的平衡藝術——從配菜到調味 這是全書最實用的部分。我們將不再孤立地看待某種調料,而是將其視為平衡整體風味的工具。例如,在製作一碗麻辣火鍋底料時,如何通過加入少量陳皮(辛中帶酸)或適當的根莖類(甘甜)來減弱純粹的辛辣刺激,同時提升整體的層次感。本章提供多種經典中式菜肴的“五味優化方案”,旨在幫助傢庭烹飪者,用最簡單的食材組閤,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結語:五味歸中,身心自安 《五味人生:舌尖上的養生智慧》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明白:健康並非某一種“超級食物”或某種單一的飲食禁忌所能帶來,而是來自於對五味平衡的持久追求。當我們學會傾聽舌尖的反饋,尊重身體的需要,讓五味在我們的餐盤中和諧共舞時,人體的五髒自然會歸於安寜,生活也終將品嘗到那份久違的、天然的“中和之美”。這本書,是獻給每一個渴望通過餐桌實現生命和諧的追求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藥補不如食補
藥食同源,食物纔是最安全的「藥」

•五味入五髒/8
•五色入五髒/10
•四季對應五髒的飲食原則/15

將軍之官——肝
•肝髒不好的癥狀/19
•肝髒的主要功能/23
•從西醫的角度分析肝髒的功能/26
•肝髒對應的五行——木/27
•有益肝髒的食材——青色/27
•養肝中藥及藥膳料理/28
•養肝食材及食物料理/33
•調養方法/48

君主之官——心
•心髒不好的癥狀/53
•常見病癥與解析/54
•中醫分析心髒的主要功能/58
•西醫分析心髒的主要功能/60
•心髒對應的五行——火/60
•有益心髒的食材——紅色/61
•養心中藥及藥膳料理/62
•養心食材及食物料理/65
•調養方法/77
•心髒保健/83

倉廩之官——脾
•脾髒不好的癥狀/86
•常見病癥與解析/87
•中醫分析脾髒的主要功能/91
•西醫分析脾髒的主要功能/92
•脾髒對應的五行——土/93
•有益脾髒的食材——黃色/93
•養脾中藥及藥膳料理/94
•養脾食材及食物料理/100
•調養方法/120
•脾髒保健/120

嬌嫩之髒——肺
•肺髒不好的癥狀/123
•常見病癥與解析/124
•中醫分析肺髒的主要功能/129
•肺髒對應的五行——金/132
•有益肺髒的食材——白色/133
•養肺中藥及藥膳料理/134
•養肺食材及食物料理/141
•調養方法/157
•肺髒保健/158

先天之本——腎
•腎髒不好的癥狀/163
•常見病癥與解析/164
•中醫分析腎髒的主要功能/167
•西醫分析腎髒的主要功能/171
•腎髒對應的五行——水/172
•有益腎髒的食材——黑色/173
•養生中藥及藥膳料理/173
•養腎食材及食物料理/179
•調養方法/189
•腎髒保健/19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酸甜苦辣鹹各養五髒”這幾個字,光是看著就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我一直對食物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籠統,很難找到既貼近生活又富有深度的內容。翻開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對“酸”的解讀。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吃點酸的養肝”,而是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酸味背後蘊含的多種物質,比如有機酸的種類、它們在不同食材中的分布,以及攝入適量酸味對消化係統、甚至情緒的微妙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梅子”的部分,詳細介紹瞭青梅、黃梅的營養成分,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發酵過程産生更豐富的風味和益生菌,甚至還分享瞭幾款簡單易學的梅子飲品食譜。讓我意外的是,書中還提到瞭酸味與“苦”的關聯,比如一些酸味食物也能帶來輕微的苦澀,這恰恰是某些微量元素的重要來源,而我們往往因為口感而忽略它們。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解讀,讓我對日常飲食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味覺不僅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門關於身體智慧的語言,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耐心翻譯這門語言。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樸素的五味,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智慧的書。“五味”在這裏不再是簡單的味覺感受,而是五種不同的能量,五種不同的生命體驗,它們共同滋養著我們的身體,也塑造著我們的心靈。書中對“甜”的闡述,讓我不再僅僅將它看作是糖分,而是理解瞭它在提供能量、愉悅心情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我也學會瞭如何辨彆天然的甜味和添加糖的區彆。而“五味”的組閤,書中也給齣瞭許多精彩的解讀。例如,它會探討“酸甜”的組閤如何開胃健脾,“苦鹹”的搭配如何清熱解毒。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通過對這五種味道的深入剖析,最終引導讀者去思考“平和”的力量——即在品嘗五味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和諧。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僅在於攝入多少營養,更在於如何以一種平和、包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滋味,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這本書就像一盞燈,照亮瞭我對生活、對飲食、對自身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评分

我是一個對“辣”情有獨鍾的人,幾乎無辣不歡。所以當我在朋友那裏看到這本書,尤其是看到“辣”這個字眼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時,我迫不及待地藉來翻閱。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辣椒素的科普,或者各地辣味菜肴的介紹,但這本書的“辣”字,卻帶給瞭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它從“辣”的本質——一種痛覺而非味覺——開始講起,然後細緻地分析瞭不同辣度來源的化學成分,比如辣椒素、芥子油苷等等。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將“辣”與“通”的概念巧妙地結閤起來。它解釋瞭為什麼許多人在吃辣後會感覺身體發熱、齣汗,這並非僅僅是生理反應,而是辣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的一種體現。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辣”的文化故事和曆史淵源,比如古代人們如何利用辛辣食物來保存食材,或者在寒冷地區,辣味如何成為一種驅寒保暖的必需品。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薑”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生薑、老薑的藥用價值,以及如何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來激發薑的“辣”與“暖”的能量,甚至還附帶瞭幾個適閤鼕季食用的薑湯配方,讓我覺得既實用又充滿人文關懷。

评分

“鹹”這個字,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再尋常不過,但這本書卻賦予瞭它全新的意義。我原本以為,關於“鹹”的內容無非是關於鹽的種類,比如海鹽、岩鹽,以及建議我們少攝入鈉。然而,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料。它從“鹹”作為生命必需的元素開始講起,深入到礦物質在人體內的作用,比如鈉、鉀、鈣、鎂等電解質平衡對於維持細胞功能、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的至關重要性。書中對“鹹”的解讀,不再局限於“鈉”這個單一的離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礦物世界。它詳細介紹瞭海帶、紫菜、貝類等富含碘、鋅、硒等微量元素的食材,以及它們如何通過“鹹”的風味來體現其營養價值。更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鹹”與“腎”的關係,但並非簡單地教導我們要“少吃鹽”,而是更 nuanced 地闡述瞭適量攝入優質礦物質對腎髒功能的積極影響,以及如何在日常飲食中巧妙地運用“鹹”來達到平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海鮮”的部分,它不僅介紹瞭不同海鮮的鮮味來源,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它們所含的礦物質對人體的好處,讓我覺得既長瞭見識,又對廚房裏的食材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苦”這個字眼總是帶著一絲敬畏,總覺得它代錶著難以入口的藥材,或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磨難。然而,這本書中的“苦”,卻讓我看到瞭截然不同的一麵。它沒有迴避“苦”所帶來的不適感,但更側重於挖掘“苦”的“甘”的另一麵。書中對苦味食物的分析,遠不止於簡單的“敗火”或“排毒”這麼簡單。它深入到苦味化閤物的化學結構,比如生物堿、多酚類物質,以及這些物質如何與人體內的特定受體相互作用。我驚喜地發現,許多我們認為“苦”的食物,比如苦瓜、苦蕎麥,甚至一些蔬菜的葉片,都富含著強大的抗氧化劑和具有獨特健康益處的成分。書中還分享瞭一些巧妙處理苦味食材的方法,比如搭配甜味或酸味的食材來平衡口感,或者通過焯水、醃製等方式來減輕苦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咖啡”和“茶”的章節,它並沒有簡單地把它們歸類為“苦”,而是探討瞭它們復雜的風味層次,以及其中蘊含的咖啡因、茶多酚等對我們提神醒腦、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苦”,明白它往往是通往更深層次健康與智慧的鑰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