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

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文化史
  • 中國曆史
  • 傳統文化
  • 文化概論
  • 修訂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 通識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內容包含:中國文化的曆史地理環境、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中國文化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曆程、多民族文化融閤與中外文化交匯、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國古代教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藝術、中國古代史學、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國古代宗教、中國古代哲學等。可作為大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材,意在提供大學生們一個中華文化悠久、豐富文化遺産的簡明文化文本,使青年學子對於中國文化的特徵有基本的認識,並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
《東亞思想史綱:從古代到近代的思想變遷》 導言:思想的河流與文明的航程 本書旨在梳理東亞地區,特彆是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三國在古代至近代曆史長河中,思想文化的核心脈絡及其演變規律。我們並非著眼於對某一特定學派的細緻剖析,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宏觀的“思想地圖”,描繪不同思想體係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下産生、碰撞、融閤與轉型。東亞文明,以其獨特的儒傢倫理基礎和深受佛教影響的宇宙觀,形成瞭世界上最具復雜性和持久性的思想傳統之一。理解這些思想的流變,是把握東亞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鑰匙。 第一編:古典秩序的奠基與確立(先秦至隋唐) 第一章:軸心時代的思想覺醒與諸子爭鳴 東亞思想的源頭可追溯至“軸心時代”。在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劇變催生瞭對“道”與“治”的深刻反思。 1.1 儒傢:仁愛與秩序的重建 孔子的思想核心在於“仁”與“禮”。“仁”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人際關係準則,而“禮”則是將這種內在情感外化為社會規範的製度框架。本書將深入探討孔子如何試圖恢復西周的理想秩序,並分析其思想在戰國時期如何被弟子繼承與發展。 1.2 道傢:自然無為與個體自由 與儒傢的積極入世相對,老莊的道傢思想提供瞭一種對既有秩序的深刻反思與抽離。老子對“道”的論述超越瞭任何具體的政治綱領,強調“無為而治”與“復歸於嬰兒”。莊子則以其汪洋恣肆的寓言,探討瞭知識的相對性與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這種“齣世”的思想形態,為後世的文人雅士提供瞭精神避難所。 1.3 法傢與名傢:治世之術與邏輯思辨 法傢以其功利主義和嚴密的法治思想,為秦的統一提供瞭理論支撐。商鞅的改革和韓非對法、術、勢的整閤,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理性化、工具化傾嚮的成熟。同時,名傢的“白馬非馬”等邏輯辯證,雖然未能在主流思想中占據核心地位,卻體現瞭先秦時期對語言和概念的精微探究。 第二章:大一統帝國的思想整閤與佛教的東傳 秦漢的統一不僅是政治實體上的統一,更是思想上的整閤。 2.1 獨尊儒術:官方意識形態的確立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傢思想提升為國傢正統學說。本書將分析董仲舒如何融閤陰陽五行學說,構建“天人感應”的理論體係,從而賦予皇權以神聖性與閤法性。這種將倫理政治化、政治神聖化的做法,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政治文化基調。 2.2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佛教自東漢傳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曆瞭與本土思想的激烈碰撞與深度融閤。玄奘西行求法,標誌著佛教理論體係的成熟。這一時期,佛教哲學(如般若學、中觀學)為士大夫階層提供瞭超越世俗苦難的終極關懷。我們將重點分析佛教“緣起性空”等核心概念如何被中國知識分子理解和轉化。 2.3 隋唐的融閤與新發展 隋唐盛世,思想活躍。本土佛教發展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如天颱宗、華嚴宗和禪宗。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彆傳”,以其直指人心的實踐方式,對後世的文學、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二編:理性的迴歸與傳統的重塑(宋元明清) 第三章:宋明理學:對心性與宇宙的重構 唐末五代之亂,促使知識分子重新審視儒傢在維護社會穩定上的局限性,引發瞭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深度思考。 3.1 宋代理學:“理”與“氣”的辯證 以周敦頤、二程、張載和硃熹為代錶的宋代理學,標誌著儒傢思想的哲學化和思辨化。硃熹集大成,構建瞭“格物緻知”的認識論和“存天理,滅人欲”的實踐論。本書將細緻考察“理氣論”、“心性論”如何成為解釋宇宙萬物和個體道德實踐的統一框架。 3.2 明代心學:主體性的覺醒 陸九淵提齣“心即理”,王陽明更將這一思想推嚮高潮,強調“知行閤一”與“緻良知”。心學將思想重心從外在的“物”轉嚮內在的“心”,極大地解放瞭個體的道德主體性,對東亞的文化心理産生瞭持久影響。 3.3 元代異族的統治與思想的保守化 在異族統治下,理學被官方意識形態進一步僵化,成為維護社會等級和政治穩定的工具,其批判精神受到壓抑。 第四章:晚明思潮的轉嚮與清代學術的迴溯 明末清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西方傳教士的到來,思想界齣現瞭多元化的傾嚮。 4.1 批判與啓濛的萌芽 李贄對傳統禮教的批判,如“童心說”,是對僵化理學的反動,體現瞭對個體真情的呼喚。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則錶現齣對君主專製的深刻反思,提齣瞭“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早期啓濛思想。 4.2 清代學術的迴歸與實證精神 清代的“乾嘉學派”以其嚴謹的考據方法,轉嚮對先秦文獻的“返本開新”。這種“返樸歸真”的學術風尚,雖然在政治上錶現齣謹慎和保守,卻極大地提升瞭中國古典文獻學的規範性和科學性。顧炎武的“經世緻用”思想,則強調學問必須與社會現實相結閤。 第三編:衝擊與轉型:近代東亞思想的睏境與重構(十九世紀至今) 第五章:西方文明的挑戰與“器物”之辯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撕開瞭清王朝的“天朝上國”幻夢,帶來瞭對整個思想體係的根本性動搖。 5.1 中體西用:維護傳統的防禦性姿態 洋務運動初期,以張之洞為代錶的知識分子試圖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內吸收西方技術。本書將分析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如何成為中國近代化初期思想的典型睏境。 5.2 維新變法與政治哲學的嬗變 康有為將儒傢經典解釋為一套具有進化論色彩的政治改革綱領,試圖在不觸動根本結構的前提下實現製度變革。梁啓超則以其深厚的文獻功底和激昂的文筆,扮演瞭思想啓濛者的角色,係統地嚮國人介紹瞭西方哲學、社會學等諸多新知。 5.3 革命與徹底的決裂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則代錶瞭對帝製和傳統政治結構的徹底否定。他所構建的民族、民權、民生理論,是對中國數韆年王朝循環模式的最終反思與超越。 第六章:知識的重塑與新文化的浪潮 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但思想的解放更為艱難。 6.1 德先生與賽先生:對科學與民主的信仰 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訴求,在於對傳統文化中不閤理因素的徹底批判,特彆是對儒傢倫理的“打倒”聲浪。陳獨秀、鬍適等人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麵大旗,試圖從根本上重塑中國人的國民性和思維方式。 6.2 思想的左轉與馬剋思主義的傳入 在國傢危亡的背景下,激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轉嚮更具徹底性和解釋力的理論——馬剋思主義。本書將闡述毛澤東等早期革命者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閤,形成瞭具有強大實踐力的思想體係,最終影響瞭整個東亞的政治版圖。 結語:永恒的對話 東亞思想史是一部關於“如何安頓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曆史。從先秦諸子的探索,到宋明對心性的叩問,再到近代麵對全球化挑戰的掙紮與轉型,其核心始終圍繞著倫理秩序、個體自由、以及政治閤法性這三個永恒的主題。理解這些思想的碰撞與交織,是理解當代東亞社會脈搏跳動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岱年(1909-2004)


  中國大陸當代名的哲學傢、哲學史傢和文化大師。字季同,一字宇同,原籍河北省獻縣。一九一三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任私立中國大學講師、副教授;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八五年起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一九八九年任名譽會長。

方剋立

  一九三八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一九八八年獲「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殊榮。曾任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方剋立文集》,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哲學大辭典》、《湘學史》等。

圖書目錄

下冊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史學  28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  287
一 中國古代史學的光輝曆程  287
二 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289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  290
一 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  291
二 貫通古今的編年史  292
三 列朝相承的紀傳史  294
四 典章製度的淵海  297
五 紀事本末與史評  299
第三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  301
一 學兼天人會通古今  301
二 以古為鏡經世緻用  303
三 求實直書書法不隱  305
四 德識為先纔學並茂  307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311
第一節 傳統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311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13
一 傳統道德規範與傳統美德  313
二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314
三 傳統美德與典範道德人格  325
第三節 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曆史發展  326
一 中國倫理思想發展三階段  326
二 中國倫理學的結構和基本原理  331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  33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宗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37
一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337
二 中國遠古宗教  340
第二節 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343
一 道教的創立及其曆史發展  343
二 道教的信仰特徵和基本教義  345
三 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346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349
一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佛法之東傳  349
二 佛教的中國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351
三 中國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354
第四節 三教交融與儒學的宗教性  356
一 儒傢學說的入世精神  356
二 傳統儒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358
三 宋明理學具有準宗教的性格  360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365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365
一 原始儒傢  366
二 原始道傢  369
三 中國佛教哲學  371
四 宋明理學  372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  375
一 創化的宇宙創造的人生  375
二 天人之際性命之原  377
三 人生境界  379
第三節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81
一 邏輯分析辯證綜閤  381
二 直覺體悟  384
三 知行動態統閤  387

下編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393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  393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特點  397
一 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98
二 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402
三 以傢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405
四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408
五 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411
六 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嚮  415
七 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417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423
第一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423
第二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425
一 天人閤一  425
二 以人為本  430
三 貴和尚中  434
四 剛健有為  439
第三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443
一 民族凝聚功能  443
二 精神激勵功能  445
三 整閤創新功能  447

第十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係統  451
第一節 天人關係上的不同價值取嚮  452
一 人文取嚮與人道原則  452
二 「無以人滅天」  455
三 力命之辨與人的自由  459
第二節 群己關係的定位  462
一 「修己以安人」  462
二 對個體生命與個性自由的關注  464
三 群體原則的強化  466
第三節 義利與理欲:價值觀的深層展開  470
一 「義以為上」的道義原則  470
二 功利的取嚮  472
三 理欲之辨的價值意蘊  475
第四節 人格理想與價值目標  478
一 「內聖」的追求  478
二 「逍遙」的境界  481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嚮近代的轉變  485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485
一 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  485
二 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  487
第二節 中國文化走嚮近代的艱難曆程  490
一 物質層麵的文化變革  490
二 製度層麵的文化變革  492
三 觀念層麵的文化變革  495
第三節 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嚮近代的動因  498
一 西方文化的衝擊  498
二 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  499
三 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03
第四節 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嚮  505
一 近代文化論爭  505
二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511

第十九章 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新文化  517
第一節 中國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517
一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開闢瞭中國文化發展的
新階段  517
二 探索過程中的失誤和麯摺  519
第二節 八○年代「文化熱」的反思  521
一 社會主義改革與八○年代「文化熱」  521
二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績  523
三 文化討論中的不諧調音調  525
第三節 九○年代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528
第四節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閤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哲學思考  531
一 從「會通超勝」說到「古今中外法」  531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  534
三 中國文化的認同與適應  536
四 中國文化的綜閤與創新  541

後記  547
修訂本後記  55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唐詩宋詞,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欣賞水平還停留在錶麵,未能真正領略其背後蘊含的深沉情感和藝術魅力。這本《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我還沒仔細翻閱,但從其書名和大緻內容推測,它應該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中國文學如何從古代萌芽、發展,最終形成 sui generis 的獨特風格的闡述。比如,不同朝代的文學代錶人物和他們的作品是如何體現時代特徵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體裁的演變又是怎樣的?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文學與社會、政治、哲學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文學作品如何反映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此外,修訂版中可能加入的新的文學研究成果,讓我對它能提供的深度和新意充滿期待,希望能幫助我提升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鑒賞能力。

评分

我對中國古代的藝術形式,特彆是書法、繪畫和園林,一直都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情,覺得它們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瑰寶。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東方韻味。這本《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單看書名,我猜測它應該會涉及這些我熱愛的藝術領域。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中國書畫藝術的起源、發展以及各個時期的風格特點,並且能夠解釋那些看似隨意的筆觸和色彩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理念。對於中國園林藝術,我同樣充滿好奇,希望瞭解它是如何將自然之美與人文精神巧妙融閤,如何體現中國人對天人閤一的追求。修訂版中關於藝術史的最新研究進展,如果能有所提及,那將對我瞭解當代藝術史研究的最新動態非常有幫助。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禮儀製度以及節日習俗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這些看似日常的方方麵麵,其實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基因,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這本《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從它的大體框架來看,我相信它能夠滿足我的求知欲。我期待書中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製度、傢庭倫理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禮儀規範,並且解釋這些製度是如何在中國曆史上不斷演變和鞏固的。對於那些傳承至今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鞦節等,我希望能瞭解到它們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祭祀、團圓、祈福等多種意義的演變。修訂版中對這些方麵的更新和補充,如果能讓我看到一些新的視角或者更深入的解讀,那將是非常令人振奮的。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麵紗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接觸瞭一些零散的文學作品和曆史記載後,總覺得缺少一幅宏觀的畫捲。這次偶然翻閱到這本《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目錄和前言的隻言片語中,我感受到瞭它深厚的底蘊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書中對於一些我一直睏惑不解的文化現象,比如為什麼一些古老的節日會流傳至今,它們背後蘊含著怎樣的精神寄托,又或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交融碰撞,形成如今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版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用清晰的邏輯和詳實的史料來解答我的疑惑。作者在修訂版中提到瞭一些更新的視角和研究成果,這讓我對它在學術上的價值更加肯定。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係統、更全麵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能夠串聯起曆史、哲學、藝術、民俗等各個層麵,形成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儒道釋三傢學說,感到既著迷又有些望而卻步。那些古老的經典,雖然字字珠璣,但晦澀的文言和深邃的哲理常常讓我不知所措。這本《中國文化概論‧下冊(修訂版)》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從它包含的章節主題來看,我相信它會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代哲學智慧的大門。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道”、“仁”、“空”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的,並且能夠結閤曆史背景和社會環境,解釋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並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梳理清楚三傢學說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修訂版中,作者是否引入瞭新的研究方法,或是對某些經典有瞭新的解讀,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學習路徑或者研究方法上的建議,那對我來說將是無價之寶,能夠幫助我更有效地深入鑽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