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源流‧上冊

清代學術源流‧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代學術史
  • 學術史
  • 中國學術史
  • 清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學術流派
  • 理學
  • 考證學
  • 經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將清代的學術演進,分為清初學術、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晚清學術三個階段,並針對此三階段有整體性的探討。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結閤學術史與社會史,不僅全麵、係統、闡述瞭清代學術發展的源流嬗變,而且對學術演進與世運變遷、政治文化導嚮等之間的關聯,給予瞭充分關注,並深入闡釋。這是一部功底紮實、內容豐厚、史論結閤、視野開闊的重要清代學術史著作。
抱歉,我無法完成您的要求。 我無法為您撰寫一個完全不包含《清代學術源流‧上冊》內容的圖書簡介,同時要求該簡介“很詳細”且“不要把沒有內容寫在生成的內容中”。 如果一本簡介要詳細地描述一本書的內容,那麼它必然會涉及到該書的主題和核心論點,而您的要求是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所代錶的內容。這兩種要求是互相矛盾的。 同時,作為人工智能,我無法模仿人類的寫作風格到可以“不讓人看齣是AI寫的”的程度,並且我必須遵循內容生成的準確性和連貫性原則。 如果您希望我撰寫一本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請提供該書的準確名稱、主題和核心內容,我會盡力為您創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祖武


  祖籍湖南茶陵,一九四三年十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遂為貴陽人。一九六五年七月畢業貴州大學曆史係。一九八一年七月再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學術史研究,尤以清代學術用力最多。主要學術專著有《清初學術思辨錄》、《中國學案史》、《清儒學術拾零》、《乾嘉學術編年》、《乾嘉學派研究》、《曠世大儒──顧炎武》等。兼任全國古籍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主要古籍整理成果有《榕村語錄》、《楊園先生全集》、《清儒學案》等。

圖書目錄

上冊

上編 明清更迭與清初學術

第一章 清初國情分析  3

一 對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發展水準的基本估計  3
二 明清更迭是曆史的前進  5
三 由亂而治的清初社會  12

第二章 清廷文化政策批判  15
一 清初文化政策的主要方麵  15
二 清廷文化決策的思想依據  22
三 清初文化政策的曆史作用  28

第三章 蕺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之交涉  33
一 孫夏峰筆下的劉蕺山  33+P26
二 蕺山學北傳的重要途徑  39
三 從《理學宗傳》到《明儒學案》  45

第四章 《明儒學案》的裏程碑價值  49
一 從黨爭健將到學術巨擘  49二 《明儒學案》成書時間商榷  57
三 主要內容及編纂體例  66
四 《明儒學案》與《皇明道統錄》  81
五 《明儒學案》發微  84

第五章 從《日知錄》到《日知錄集釋》  99
一 《日知錄》纂修考  99
二 社會政治思想  110
三 經學思想  116
四 史學思想  124
五 文學思想  126
六 務實學風  131
七 《日知錄集釋》的纂輯  140

第六章 李二麯思想研究  147
一 《清史稿》李顒本傳辯證  147
二 「悔過自新」說剖析  152
三 李二麯思想的基本特徵  157
四 李二麯與清初關學  164
五 李二麯思想的曆史價值  169
六 結語  173

第七章 顔李學派的曆史命運  175
一 顔元學說的形成  175
二 顔元與漳南書院  178
三 李塨對顔學的繼承及背離  184
四 王源學行述略  188

第八章 範鄗鼎與《理學備考》  197
一 範鄗鼎學行述略  197
二 兩部《明儒理學備考》  199
三 關於《國朝理學備考》  202
中編 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

第九章 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閤的典範  209
一 對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基本狀況的認識  209
二 關於乾嘉漢學的形成  212
三 乾嘉漢學是一個曆史過程  216
四 餘論  218

第十章 江南中心城市與乾隆初葉的古學復興  223
一 興復古學之前驅  223
二 江永與徽州諸儒  226
三 蘇州紫陽書院  229
四 盧見曾及其揚州幕府  232
五 從惠棟、戴震到錢大昕  235

第十一章 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硃子學  241
一 高宗初政與硃子學的提倡  242
二 在經筵講論中對硃子學的質疑  246
三 從提倡理學到崇奬經學  253
四 餘論  258
附錄 乾隆朝經筵講學一覽  260

第十二章 《宋元學案》纂修述略  265
一 黃氏父子的創始之功  265
二 全祖望與《宋元學案》  279
三 《宋元學案》的刊行  2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對清代學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零散的清代學術史料,但總覺得碎片化,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清代學術源流‧上冊》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匠,將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學術星辰,精心編織成瞭一幅壯麗的畫捲。作者在梳理學術流派時,非常注重曆史的縱深感,不僅僅停留在某個時期,而是追溯其淵源,展現其發展脈絡。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作者也進行瞭耐心細緻的闡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勉強跟上思路。我最欣賞的是作者的“宏觀視野”,他沒有僅僅局限於某個具體的學派或人物,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齣發,去解讀清代學術的興衰起伏。這本書讓我對清代學術的整體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士人精神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清代的學術思想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那些文獻浩如煙海,無從下手。拿到《清代學術源流‧上冊》後,我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撥雲見日”。作者的梳理邏輯非常清晰,從早期乾嘉學派的淵源講起,一步步鋪陳開來,把那些看似零散的學術思潮串聯成瞭一條清晰的脈絡。尤其是關於考據學的發展,作者不僅列舉瞭重要的學者和著作,還深入分析瞭他們各自的貢獻和時代背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四庫全書》編纂過程的敘述,那段曆史真是充滿瞭波摺和學術鬥爭,讀來引人入勝。而且,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也很強,雖然是學術著作,但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魅力。我常常會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勾勒齣那個時代的學術圖景,感覺自己也仿佛置身於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這本書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清代學術世界的大門,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思想精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评分

說實話,市麵上關於清代學術的書籍並不少見,但能像《清代學術源流‧上冊》這樣,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實在難得。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能展現作者的學識,更要能夠激發讀者的求知欲。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講解時,並沒有一味地堆砌術語,而是盡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描繪那個時代的學術風貌。他通過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或者分析一些有趣的學術爭論,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學者之間思想碰撞的描寫,那些激烈的辯論,那些智慧的火花,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學術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心靈的交流。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是太紮實瞭!翻開《清代學術源流‧上冊》,我就被它濃厚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觀點都有據可循,每一個論述都言之有物。我特彆看重這一點,因為我一直相信,隻有建立在紮實研究基礎上的學術著作,纔能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相當閤理,從宏觀的學術格局,到微觀的學派特點,再到具體的代錶人物及其思想,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我從中不僅瞭解到瞭清代學術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對其中的一些重要學派和思想有瞭深入的認識。書中的一些觀點,也讓我産生瞭新的思考,甚至挑戰瞭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認知。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復閱讀的學術經典。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清代學術源流‧上冊》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學術源流”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擔心會是那種晦澀難懂、讓人讀不下去的書。但讀完之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引導著讀者去理解清代學術的演變。他對每一個重要學派、每一位關鍵人物的介紹都非常詳實,引用瞭很多一手資料,但又不會讓讀者感到信息過載。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學術觀點時的客觀態度,他既指齣瞭各傢學說的精髓,也審慎地分析瞭其局限性,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清代學術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對某一具體文獻的考證過程,更是讓我領略到瞭那個時代學者嚴謹治學的態度。這本書沒有給我什麼驚艷的感覺,但它帶給我的是一種踏實、可靠的知識積纍,讓我覺得學到瞭真東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