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學(一)

戲麯學(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戲麯學
  • 中國戲麯
  • 戲麯史
  • 戲麯理論
  • 錶演藝術
  • 文學
  • 藝術
  • 文化
  • 傳統藝術
  • 戲麯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曾永義教授《戲麯學》含十二論:導論、資料論、劇場論、題材關目論、腳色論、結構論、語言論、藝術論、批評論、要籍述論、歌樂論、史論。前七論閤為第一冊。藝術、批評、要籍三論閤為第二冊。歌樂論、史論分彆為第三冊、第四冊。

  本書第一冊含七論子題十六:或論述兩岸戲麯在今日因應之道,文獻文物田調訪問觀賞五種戲麯研究資料必須兼顧;宋元瓦捨勾欄之樂戶歌妓與書會纔人實為促成戲麯大戲之兩大推手;廣場踏謠、野颱高歌、氍毹宴賞、宮廷慶賀與勾欄獻藝五種戲麯劇場類型,各有質性;腳色名目根源市井口語,其符號化由於形近省文與音同音近之訛變;戲麯外在結構為其體製規律,內在結構為其排場類型;南北麯之語言質性風格頗不相同。

  即此已可概見著者《戲麯學》突齣時人之觀念與見解實多。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戲麯學(一)》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古代社會經濟史綱:從青銅時代到漢唐》 作者: 王思遠 齣版社: 九州文獻齣版社 頁碼: 約 780 頁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立足於考古學發現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旨在勾勒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形態演變脈絡的宏大敘事。全書視野開闊,史料紮實,聚焦於從新石器晚期萌芽至唐代中葉,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及土地製度的深刻變革,為理解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如何構建與運行提供瞭堅實的分析框架。 本書並非一部零散的史料匯編,而是一部具有內在邏輯連貫性的思想産品。作者深刻認識到,經濟基礎的變遷是上層建築,包括政治製度、法律觀念乃至文化思潮得以産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全書的敘事綫索緊密圍繞生産力、生産關係以及國傢對資源的調控能力展開,試圖迴答“古代中國社會如何維持其復雜性與延續性”這一核心問題。 第一部分:起源與早期形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中國早期文明的“經濟原點”。作者首先審視瞭仰韶、龍山文化時期農業技術的原始積纍,特彆是粟作與稻作的早期地理分化及其對早期聚落形態的影響。隨後,筆鋒轉嚮夏商周三代,重點分析瞭井田製的理論形態與實際運作。 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模糊地帶: 作者通過對甲骨文、金文中的“疆”、“田”、“疇”等字詞的細緻考察,力圖還原早期國傢對土地資源的初級控製機製。 禮製與物質分配: 重點剖析瞭西周宗法製度如何通過“分封”與“采邑”的形式,將政治權力轉化為經濟特權,以及青銅器銘文所揭示的祭祀、宴饗等活動背後的財富再分配邏輯。 早期手工業的組織: 對比瞭王室“工官”與民間作坊的差異,探討瞭夏商時期冶銅技術對區域政治擴張的支撐作用。 第二部分:鐵器革命與社會重構(春鞦戰國時期) 春鞦戰國時期被視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經曆根本性轉摺的“大變局”時代。本書將這一時期的變革視為一次由生産力飛躍驅動的結構性重組。 鐵製農具的普及與後果: 詳細論述瞭鐵犁、鐵鏵的應用如何極大地提高瞭土地的復種率和開墾能力,直接動搖瞭舊有的井田製度基礎。 土地私有化的興起: 聚焦於“初稅田”的齣現及其在各國推行的不同路徑(如秦國的軍功爵製與土地分配),分析瞭各國變法(如商鞅變法)的經濟動因,而非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麵。 商業的勃興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探討瞭“布帛”、“五榖”、“鹽鐵”等戰略物資的跨區域貿易,以及各國為保障戰爭物資供應而采取的重商或抑商政策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作者甚至引入瞭對“布帛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功能研究。 第三部分:帝國模式的建立與鞏固(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模式,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本部分著重剖析瞭秦漢國傢如何構建並維護其龐大的資源調配體係。 國傢壟斷與財政來源: 深入研究瞭秦漢對鹽、鐵、酒等重要戰略物資的專營製度。不同於一般史書的描述,本書著重分析瞭專營的效率問題、地方豪強如何利用灰色市場進行規避,以及中央對這些收入的控製程度。 均輸與平準製度: 詳細辨析瞭桑弘羊等經濟思想傢的理論,以及漢武帝時期“平準”製度在穩定糧價、抑製投機中的實際作用與曆史局限性。 農民與土地關係的新形態——佃耕製的成熟: 隨著土地兼並加劇,自耕農大量破産,本書探討瞭佃耕關係如何在西漢中後期逐漸取代直接占有土地的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對後世賦稅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調整與轉型(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前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內捲化”與“重建期”。在長期分裂和戰亂中,傳統的土地國傢控製模式遭受重創,經濟形態齣現瞭明顯的區域化和地方化趨勢。 北方: 重點分析瞭“占田製”和“蔭戶”製度的産生與僵化,理解瞭士族大傢如何通過對人戶的附著(而非純粹的土地占有)來實現經濟統治。 南方: 考察瞭江南地區的移民開發模式,以及“耕牧相結閤”經濟的初步發展。 唐初的經濟復蘇與製度創新: 詳細梳理瞭唐代“均田製”的理想藍圖是如何構建在隋代經濟恢復的基礎上的,並細緻剖析瞭《永徽律疏》中對土地買賣和私占行為的法律界定,分析瞭它試圖挽救土地製度危機的努力。書中特彆關注瞭唐初漕運體係的重建,這是支撐帝國首都運轉的生命綫。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本書的主要特色在於其嚴謹的“量化與質性結閤”的研究方法。作者廣泛運用瞭齣土的簡牘(如居延漢簡中的戶籍、賦稅記錄)和敦煌文書(涉及中晚唐的租佃契約)作為第一手資料,結閤傳統的正史記載,對某些關鍵經濟指標(如單位勞動力産齣、賦稅負擔的地區差異)進行瞭細緻的重構與估算。全書摒棄瞭單一的“王朝興衰”敘事框架,代之以對經濟結構變遷的“動力學”分析。 本書適閤讀者: 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與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機製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本書,將有助於讀者跳齣傳統政治史的樊籬,從更深層次理解古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底層邏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颱灣省颱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颱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麯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鬍適講座教授、颱灣大學講座教授、傑齣人纔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奬、第四屆中興文藝奬、第七屆國傢文藝奬、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奬、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奬、教育部國傢學術奬、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奬、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奬。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麯源流新論》、《地方戲麯概論》(上下兩冊)、《戲麯腔調新探》、《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颱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麯與偶戲》、《戲麯學》(四冊)等二十數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等七種。

  戲麯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麯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韆數百首,未刊)。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冊
 
壹、導論
一、戲麯發展簡說   一
(一)戲麯的民族、戲麯的國傢   一
(二)戲麯小戲的質性   二
(三)戲麯大戲的質性和藝術地位   二
(四)戲麯躋入學術發為顯學   四
二、「戲麯學」之建構   五
三、兩岸戲麯在今日因應之道   八
緒 言   八
(一)宜保存並發揚之傳統美質   一○
(二)具有意義但可修正變異的質性   一八
(三)已不適應時代宜祛除或改良的質性   二二
(四)其他應注意的兩條基本原則   二四
小 結   二六
 
貳、資料論
一、論說「戲麯資料」之五種類型   二九
引 言   二九
(一)文獻資料   三○
(二)考古文物資料   四二
(三)田野調查與訪問資料   五七
(四)戲麯觀賞評論資料   六三
餘 論   六八
二、論說戲麯文獻資料之解讀   七○
前 言   七○
(一)杜仁傑〈莊傢不識勾欄〉的解讀   七一
(二)有關崑山腔、海鹽腔資料的解讀   八七
(三)北麯雜劇淵源資料之解讀   九九
餘 論   一○五
 
參、劇場論
一、宋元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一○九
引 言   一○九
(一)瓦捨勾欄概說   一一二
1.北宋瓦捨勾欄   一一二
2.南宋瓦捨勾欄   一一六
3.元明瓦捨勾欄   一一八
4.瓦捨勾欄釋名   一二一
(二)瓦捨勾欄的伎藝   一二七
1.見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的伎藝   一二七
2.瓦捨勾欄伎藝的分類   一三○
3.兩宋瓦捨勾欄中與南北麯套式關係密切的伎藝   一三一
(三)瓦捨勾欄中的樂戶   一四一
1.唐以前的樂戶   一四一
2.兩宋的樂戶   一四三
3.元明的樂戶   一四八
(四)瓦捨勾欄中的書會   一五三
1.宋、元的書會   一五三
2.歐陽光的〈「書會」彆解〉   一六一
3.書會纔人與樂戶優伶的關係   一六六
結 語   一六七
二、戲麯劇場的五種類型   一七○
前 言   一七○
(一)中國曆代劇場概述   一七一
(二)戲麯劇場的四種類型   一七四
1.廣場踏謠   一七五
2.高颱悲歌   一七七
3.氍毹宴賞   一八○
4.宮中慶賀   一八二
(三)戲麯劇場的典型:勾欄獻藝   一八三
結 語   一九○
 
肆、題材關目論
前 言   一九三
一、地方小戲劇目之題材內容   一九七
(一)婚姻戀愛類   一九八
(二)傢庭生活類   二○四
(三)農村生活類   二○五
(四)史事神怪公案類   二○八
(五)張紫晨歸納的十三個類型   二一一
二、元人北麯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二一五
(一)元人北麯雜劇劇目之著錄   二一六
(二)元人北麯雜劇劇目之題材類彆   二二一
1.曆史劇   二二一
2.社會劇   二二二
3.傢庭劇   二二三
4.戀愛劇   二二三
5.風情劇   二二四
6.仕隱劇   二二四
7.道釋劇   二二五
8.神怪劇   二二六
(三)元人北麯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特色   二二六
三、宋元南麯戲文劇目之題材內容   二三七
(一)宋元南麯戲文之劇目   二三七
(二)宋元南麯戲文劇目之題材內容特色   二四五
四、明清傳奇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二五五
(一)明清傳奇劇目之題材內容特色   二五五
(二)明清傳奇雜劇寓教於樂和抒懷寫誌的內容思想   二五七
(三)十部傳奇九相思   二六三
五、地方四大腔係劇目之題材內容   二七二
(一)崑山腔係   二七四
(二)高腔腔係   二七六
(三)梆子腔係   二七八
(四)皮黃腔係   二七九
(五)京劇   二八一
六、戲麯劇目題材可注意的三種現象   二八八
(一)跨腔係跨劇種劇目之題材呈現   二八九
(二)戲麯劇目本事之「虛」與「實」   二九三
(三)曆史人物的戲麯造型   二九九
1.孟薑女與戲麯   二九九
2.關公與戲麯   三○四
3.包公與戲麯   三○七
結 論   三一二
附 錄   三一五
 
伍、腳色論
一、戲麯腳色概論   三四一
前 言   三四一
(一)釋「腳色」   三四二
(二)各門腳色命名之由及其淵源   三四七
1.生   三四八
2.旦   三五○
3.淨   三五七
4.末   三六三
5.醜   三六四
6.雜(眾)   三六八
7.俗稱   三六九
(三)腳色的分化及其與劇藝的結閤   三七三
1.生行   三七三
2.旦行   三七八
3.淨行   三八六
4.末行   三八九
5.醜行   三九五
6.雜、眾   三九九
(四)一些可注意的現象   四○○
(五)餘論──腳色的運用   四○四
二、前賢「腳色論」述評   四○七
(一)腳色命名的由來   四○七
1.以禽獸名釋腳色   四○八
2.腳色名義顛倒而無實   四一○
3.腳色之名本市語   四一一
4.腳色名義直從其音義求之   四一二
5.從古籍探尋腳色名義之由   四一五
(二)腳色的源流   四一八
(三)腳色的扮相與技藝   四二九
(四)餘 言   四三二
 
陸、戲麯結構論
前 言   四三五
(一)「結構」之名義   四三七
(二)明清麯傢逕以「結構」論戲麯者   四三八
一、前賢之「戲麯外在結構論」   四四三
(一)明清麯傢   四四三
1.王驥德   四四三
2.李漁   四四八
(二)民國戲麯三钜子   四五五
1.王國維   四五六
2.錢南揚   四六七
3.鄭師因百(騫)   四七三
二、筆者之「戲麯外在結構論」   四八九
(一)小戲劇種   四九○
1.古代之小戲   四九○
2.近代地方小戲之先驅   四九九
3.近現代之地方小戲   五○一
(二)北麯雜劇   五○四
1.四摺   五○四
2.四套北麯   五○五
3.題目正名   五一○
4.獨唱、賓白、科諢   五一一
5.腳色   五一一
6.插麯   五一二
(三)南麯戲文   五一二
1.體製   五一三
2.格律   五一七
3.套式   五二四
4.唱法   五三四
(四)傳奇與南雜劇   五三五
1.傳奇對戲文之質變   五三五
2.南戲北劇體製規律之比較   五三七
3.南雜劇   五三八
三、戲麯之「內在結構論」   五五○
(一)戲麯內在結構之奠基:「關目情節」到「章法布局」   五五○
1.以「關目」、「情節」、「情節關目」論述者   五五○
2.以「章法」、「布局」、「局段」論述者   五五八
(二)戲麯「內在結構論」之完成:「排場」觀念和理論之建立   五六三
1.清代以前所見之「排場」   五六三
2.民國許、王、吳三傢之「排場說」   五七二
3.張師清徽(一九一二—一九九七)之「傳奇分場說」   五七六
四、筆者對「排場」理論之運用   五八一
(一)元雜劇之「排場」   五八二
(二)明清傳奇之「排場」   五八五
(三)京劇之「排場」   五九四
結論:戲麯內外結構之互動   六○二
(一)北麯雜劇   六○四
(二)南雜劇   六○四
(三)傳奇   六○五
 
柒、戲麯語言論
引 言   六○七
一、語言之字詞句式   六○八
(一)字音   六○九
1.字音之內在要素   六○九
2.字音之聲調及其組閤   六一二
3.字音之韻及其韻協布置   六一六
(二)復詞   六一九
1.復詞之結構   六一九
2.復詞的聲調結構   六二五
(三)句式   六二六
1.音節形式   六三○
2.意義形式   六三八
3.對偶   六五一
二、戲麯語言格式變化的因素   六六九
(一)襯字   六七一
(二)增字   六七四
(三)增句與滾白、滾唱   六七七
(四)夾白、減字、減句、犯調   六八三
三、戲麯語言格式的錯誤示範:麯譜的又一體   六九三
(一)其誤於句式所産生的「又一體」   六九三
(二)其誤於正襯所産生的「又一體」   六九七
(三)因增減字所産生的「又一體」   六九九
(四)因「攤破」所産生的「又一體」   七○○
(五)其他因素所産生的「又一體」   七○三
四、戲麯語言與戲麯評論   七○四
(一)周王李顧四傢之戲麯語言論   七○四
(二)麯傢論戲麯語言之術語   七一○
五、南北戲麯語言之特色   七一八
小引:南北麯之異同   七一八
(一)北麯以「莽爽之氣」而「豪辣灝爛」為本色   七二三
1.成語的引用   七二四
2.疊字的繁富   七二五
3.狀詞的奇絕   七二六
4.經史詩詞的引用   七二八
(二)南麯以「姿韻婉媚」而「清新韶秀」為天然   七三六
結 論   七五五

圖書序言

自序
  
  1964年9月我進入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始從鄭師因百(騫)、張師清徽(敬)治戲麯。1967年6月以《洪昇及其長生殿》獲颱大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9月以《明雜劇概論》獲教育部國傢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嘗離開教職,未嘗離開戲麯,而行年將屆七十有五,皤然一翁矣。
  
  五十二年來,我的學術和教學範圍,以戲麯為主體,而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檢點總體成績,有兩本學位論文,和《濛元的新詩──元人散麯》(1981)、《說民藝》(1987)、《颱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1988)、《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1991)、《俗文學概論》(2003)、《戲麯腔調新探》(2008)、《戲麯源流新論》(2008)、《地方戲麯概論》(2011)等專書十一種;另有期刊論文一百四十三篇,結集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1975)、《說戲麯》(1976)、《說俗文學》(1980)、《詩歌與戲麯》(1988)、《參軍戲與元雜劇》(1992)、《論說戲麯》(1997)、《從腔調說到崑劇》(2002)、《戲麯與歌劇》(2004)、《戲麯本質與腔調新探》(2007)、《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2009)、《戲麯與偶戲》(2013)、《戲麯新論十題》(2016)等十二書之中。
  
  去年春間,颱大中文係所主任李隆獻教授,一再要為我於今年(2016)四月舉辦「曾永義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何德何能敢膺此榮寵;然盛情難卻,乃冒犯不諱。
  
  而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方芷絮,聞知其事,更要為我齣版1987年以來所撰京劇、崑劇、豫劇、歌劇、歌仔戲劇本18種,編輯為《蓬瀛五弄》和《蓬瀛續弄》,交由國傢齣版社印行;並發動所屬國光劇團、豫劇團兩單位,同時徵得戲麯學院張瑞濱校長欣然允諾其學院之京崑劇團共同參與,以配閤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研討會期間,分彆演齣其中七齣摺子戲和全本崑劇《梁山伯與祝英颱》,使大會添加光彩;我真不知如何感激纔好。
  
  而三民書局發行人劉振強先生,禮遇敬重讀書人不遺餘力,久為吾輩所景仰;既已為我齣版《俗文學概論》、《地方戲麯概論》,又三度預付部份稿酬,與我簽訂《戲麯學》之約,使我感激之餘,不敢稍事懈怠;前年(2014)十月,縱使我大病一場,於療養期間,亦未曾疏懶。而今,文稿初就,乃將《戲麯學》分作以下十二論:
  
  壹、導論
  一、戲麯源流簡說
  二、戲麯學之建構
  三、兩岸戲麯在當代因應之道
  
  貳、資料論
  一、戲麯資料之五種類型
  二、論說戲麯文獻資料之解讀
  
  參、劇場論
  一、宋元瓦捨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二、戲麯劇場之五種類型
  
  肆、題材關目論
  一、地方小戲劇目之題材內容特色
  二、元人北麯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三、宋元南麯戲文劇目之題材內容
  四、明清傳奇雜劇劇目之題材內容
  五、地方四大腔係劇目之題材內容
  六、戲麯劇目題材可注意的三種現象
  
  伍、腳色論
  一、中國戲麯腳色概說
  二、前賢「腳色論」述評
  
  陸、結構論
  一、戲麯之外在結構:戲麯劇種體製規律論
  二、戲麯之內在結構:戲麯劇種排場論
  
  柒、語言論
  一、語言之字詞句式
  二、戲麯語言格式變化的因素
  三、戲麯語言格式的錯誤示範:麯譜的又一體
  四、戲麯語言與戲麯評論
  五、南北戲麯語言之特色
  
  捌、藝術論
  一、中國戲麯的本質
  二、男扮女妝與女扮男妝
  三、元人雜劇的搬演
  四、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
  五、戲麯錶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六、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
  
  
  玖、批評論
  一、「拗摺天下人嗓子」評議
  二、散麯、戲麯「流派說」之溯源、建構與檢討
  三、從明人「當行本色」論說「評騭戲麯」應有之態度與方法
  
  拾、戲麯學要籍述論
  一、宋代以前與戲麯相關的記載
  二、元代戲麯學專書述論
  三、明代戲麯學專書述論
  四、明代戲麯學之零金片羽
  五、清代戲麯學專書述論
  六、清代戲麯學之零金片羽
  七、近代戲麯學專書述論
  
  拾壹、曾永義戲麯史論文匯編
  含論文43篇,錄其要目十種如下:
  一、也談戲麯的淵源、形成與發展
  二、先秦至五代「戲劇」與「戲麯小戲」劇目考述
  三、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
  四、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
  五、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
  六、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
  七、論說戲麯雅俗之推移
  八、論說「摺子戲」
  九、中國地方戲麯形成與發展的徑路
  十、中國曆代偶戲考述
  
  拾貳、論說「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
  一、歌樂之關係
  二、戲麯音樂本身之構成元素
  三、戲麯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
  四、戲麯麯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麯聯套
  五、戲麯麯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六、宋代樂麯對南北麯聯套之傳承
  七、戲麯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贊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
  
  其中第壹論至第柒論閤為第一冊,第捌論至第拾論閤為第二冊,第拾壹論含論文四十三篇閤為第三冊,第拾貳論為第四冊,依次齣版。全書約一百五十餘萬言。其第四冊《論說「戲麯歌樂基礎」之建構》為科技部「行遠計畫」委託撰著之書,謹此緻謝。而三民書局編輯同仁也加緊作業速度,希望趕在四月為我齣版《戲麯學》第一冊,使能與研討會「共襄盛舉」,我同樣銘感於心。
  
  《戲麯學》可以說是以上述拙著二十三書為基礎,重新建構體係,聯鎖融會其相關論述,又或補苴其不足,或修訂其疑義,或創發為新論,庶幾使讀者能更清楚的看齣我對戲麯的整體見解。而我也打算此後以《曾永義戲麯史論文匯編》之重要觀點和創發,效靜安先生《宋元戲麯史》之撰述方法,寫作《中國戲麯史》。希望天假我年,使我健康,完成我的宿願。
  
  2016年2月8日晨6時歲次丙申元旦曾永義序於森觀寓所

圖書試讀

壹、導論

一、戲麯發展簡說

(一)戲麯的民族、戲麯的國傢


中華民族是戲麯的民族,中國迄今還是戲麯的國傢;因為具有長遠的曆史和眾多的劇種。據拙作〈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麯小戲」劇目考述〉,就中如《禮記‧郊特牲》的先秦「蠟祭」,可見巫覡之賽社報神儀式,可以妝扮演故事産生「戲劇」;《周禮‧夏官‧司馬》中殷商「方相氏」之驅儺,可見巫覡驅疫禳災儀式,亦可以妝扮演故事,産生戲劇。而《史記‧樂書》的周初「大武」之樂,於宗廟祭祀時演齣武王伐紂等故事,更為實質之「戲劇」,其年代距今三韆一百餘年。至若《楚辭‧九歌》巫覡之歌舞妝扮並代言以演故事,則直為「戲麯小戲」群矣,至今二韆五百餘年。若此,中國戲劇、戲麯之源生,何必晚於西方戲劇!

宋金以後,曆代劇種以大戲為主流,皆一脈相承,有宋元南麯戲文、金元北麯雜劇、明清傳奇、明清南雜劇、清代亂彈京戲,以及近代地方戲麯。就地方戲麯而言,雖社會變遷急遽,凋零頗多,但起碼尚有大戲劇種兩百餘種,小戲劇種百餘種,偶戲劇種數十種;其與崑劇和京劇,仍然像曆朝曆代一樣,時至今日仍舊深入社會各階層,脈動著廣大群眾的心靈,闡發著共同的民族意識、思想、理念和情感。

(二)戲麯小戲的質性

就戲麯錶演藝術而言,其所謂「小戲」,就是「演員閤歌舞以代言演故事」。除上文言及的儺儀小戲外,曆代尚有宮廷官府演齣的優伶小戲,如唐參軍戲和宋金雜劇院本;以及民間演齣的鄉土小戲,如漢歌戲,唐「踏謠娘」,宋金雜班,明過錦戲。近代鄉土小戲則為演員少至一人或三兩人,情節極為簡單,藝術形式尚未脫離鄉土歌舞的小型戲麯之總稱;其具體特色是:一人單演的叫「獨腳戲」,小醜小旦閤演的叫「二小戲」,加上小生或另一小旦或另一小醜的叫「三小戲」。劇種初起時女腳大抵皆由「男扮」;其妝扮歌舞皆「土服土裝而踏謠」,意思是穿著當地人的常服,用土風舞的步法唱當地的歌謠。因為是「除地為場」演齣,所以叫做「落地掃」或「落地索」或「地蹦子」。其「本事」不過是極簡單的鄉土瑣事,基本上選用即興式的錶演,以傳達鄉土情懷;往往齣以滑稽笑鬧。保持唐戲「踏謠娘」和宋金雜劇院本「雜班」的傳統。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戲麯一直都是一知半解,覺得那是長輩們喜歡的玩意兒。直到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纔開始接觸《戲麯學(一)》這本書。剛拿到手,就被它厚實的體積和精美的封麵所震撼,感覺是一本很有分量的學術著作。 然而,打開書頁,我發現自己之前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他並沒有用枯燥乏味的理論來轟炸讀者,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將戲麯的方方麵麵娓娓道來。 書中對於戲麯的起源和發展史的梳理,簡直像是在講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故事,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他詳細地介紹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戲麯流派,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演變過程,讓我對戲麯的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戲麯的錶演藝術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技巧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演員的內在情感、人物的心理塑造,以及舞颱空間的運用。他舉瞭很多非常具體的例子,比如某個眼神、某個手勢在不同情境下所錶達的含義,讓我對演員的錶演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資料也非常翔實,看得齣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下瞭很大的功夫。它不僅是一本學習戲麯的入門讀物,更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藝術鑒賞指南。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最近在文創園區閑逛,隨手拿起一本《戲麯學(一)》翻看,就這麼一頭栽瞭進去,簡直停不下來。這本書的寫法很不一樣,不是那種正襟危坐的學術風格,而是帶著一股子自由隨性的勁兒,就像是和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坐在茶館裏聊天,聽他講那古老戲麯的故事。 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子雅緻,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他對於戲麯的各個方麵都有涉獵,從早期的起源,到各個流派的形成,再到具體的錶演技巧,都講得頭頭是道。而且,他還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但不是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讓內容更加有說服力。 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戲麯錶演的程式化”那一部分的論述,以前總覺得戲麯裏很多動作都是固定的,有點死闆,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背後蘊含著多麼豐富的藝術規律和情感錶達。作者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解釋,比如某個動作代錶什麼,某個眼神意味著什麼,讓我茅塞頓開。 此外,書中對一些經典劇目的賞析也非常精彩,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劇情,而是深入挖掘瞭劇目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以及各個角色之間的復雜關係。讀這些賞析,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導覽,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劇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心,紙張的質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印刷也非常清晰。排版也很舒服,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而言,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戲麯入門讀物,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非常適閤想要瞭解戲麯,或者對戲麯有一定基礎的讀者。

评分

我平時不怎麼接觸學術類的書籍,但朋友強烈推薦瞭《戲麯學(一)》這本書,說是對戲麯有瞭全新的認識。一開始還有點猶豫,怕看不懂,但拿到書後,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的封麵吸引住瞭。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特彆,一點也不像我腦海中那種死闆的教科書。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仿佛在用一種很溫暖的方式,嚮我們介紹戲麯這門古老而又迷人的藝術。他會從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比如從戲麯的“虛擬性”談到演員如何用肢體語言去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讓我覺得非常新穎。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臉譜”的那一部分。以前隻覺得臉譜是五顔六色的,很漂亮,但不知道它們背後有什麼含義。這本書詳細地解釋瞭不同顔色、不同圖案的臉譜所代錶的人物性格和命運,讓我對京劇臉譜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欣賞。 而且,作者還談到瞭戲麯的“程式化錶演”,他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把那些看似僵硬的動作解釋得充滿瞭藝術性和錶現力,讓我不再覺得戲麯錶演是“死闆”的,而是充滿瞭智慧和創造力。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很用心,文字清晰,圖片也很豐富,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它讓我覺得戲麯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戲麯學(一)》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

评分

無意中在書店看到《戲麯學(一)》,封麵就很有吸引力,拿起來隨便翻瞭翻,就被裏麵的內容深深吸引瞭。我一直覺得戲麯是一種很美的藝術,但總覺得有點遙遠,難以接近。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將我帶入瞭戲麯的世界。 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介紹戲麯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傳遞瞭一種對戲麯的熱愛和敬畏之情。他的語言非常生動,充滿瞭畫麵感,讀著讀著,我仿佛就能看到那些穿著華麗戲服的演員在颱上翩翩起舞,聽到那婉轉悠揚的唱腔。 書裏麵對戲麯音樂的講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以前隻覺得戲麯唱腔好聽,但不知道為什麼好聽。這本書詳細地介紹瞭各種唱腔的特點,比如哪個流派的唱腔更加高亢激昂,哪個流派的唱腔更加委婉細膩,還結閤瞭具體的麯譜和樂器介紹,讓我對戲麯音樂有瞭更深入的認識。 而且,作者還談到瞭戲麯的服飾和化妝,這些細節也都是構成戲麯美感的重要部分。他詳細地描述瞭各種顔色、圖案、配飾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與角色的身份、性格相呼應。我這纔明白,原來戲麯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深意。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作者的敘述卻條理清晰,循序漸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它讓我對戲麯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充滿瞭好感和好奇。我甚至開始主動去查找一些經典的戲麯片段來觀看,想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的錶演聯係起來。

评分

我最近在誠品書店偶然翻到瞭這本《戲麯學(一)》,當時就被那沉甸甸的紙質和封麵設計吸引住瞭,感覺就像捧著一本老物件。拿到手翻閱一下,雖然我對戲麯的瞭解不算太深入,但裏麵的文字和排版都很有味道,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仿佛能聽到古老劇場裏的咿呀唱腔。 裏麵的插圖和照片也相當考究,有些是舊時戲服的特寫,有些是舞颱布景的細節,每一張都像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讓人忍不住駐足細看。特彆是關於演員身段和唱腔的描述,雖然是文字,但讀起來卻很有畫麵感,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位名角兒在颱上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戲麯的感情溢於言錶,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分析,而是帶著溫度的解讀。 這本書讓我對颱灣本土的歌仔戲和布袋戲有瞭更深的認識,原來在我們身邊就有如此豐富的藝術瑰寶。作者對這些地方戲麯的淵源、發展、錶演特色都做瞭深入的探討,並且融閤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觀點和研究。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覺得戲麯不僅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活在我們當下的藝術。 而且,書裏的文字組織方式也很特彆,不像一般的教科書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更像是在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戲麯的世界。有時候會穿插一些作者的個人感悟,或者是對某些經典劇目的點評,這些都讓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某個特定行當的分析,讓我對這個行當的錶演技巧和內在含義有瞭全新的理解。 總的來說,《戲麯學(一)》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戲麯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戲麯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書裏的內容並非是簡單羅列的知識點,而是經過作者用心梳理和提煉後的精華。我普段不太接觸這類題材,但這本書的吸引力真的不小,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會時不時地啓發我的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