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釵記

荊釵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小說
  • 明代小說
  • 纔女小說
  • 愛情
  • 社會小說
  • 風俗
  • 女性
  • 戲麯
  • 文學
  • 長篇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荊釵記》全名《王十朋荊釵記》,為《荊》、《劉》、《拜》、《殺》四大南戲之首。劇情描述王十朋婚後上京應試高中狀元,當朝丞相欲招其為婿,十朋不從,遭調邊地並不準迴鄉省親。所託傢書遭孫汝權騙走、改篡,其妻錢玉蓮被迫改嫁,抵死不從,投河自盡為錢載和所救。後兩人曆經一番坎坷,歡喜團圓。全劇語言當行,音律動人,情節集中,結構緊湊,在中國戲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書以《六十種麯》本為底本,以李卓吾評本等參校,並附簡要注釋,幫助讀者閱讀戲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山林


  江蘇邗江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退休。現任中國戲麯學會、中國古代戲麯學會常務理事。著有《中國戲劇學通論》、《中國古典戲劇論稿》、《戲麯散論》、等。並與趙婷婷校注有《荔鏡記》、《明代詠昆麯詩歌選注》等。

圖書目錄

總目
引言   一-一一
書影插圖   一-二
迴目   一-四
正文   一-二二一
附錄一 荊釵記曆代評論選輯   二二三-二三六
附錄二 荊釵記序跋總評選輯   二三七-二三九
 
迴目
第一齣  傢 門   一
第二齣  會 講   五
第三齣  慶 誕   一四
第四齣  堂 試   二一
第五齣  啓 媒   二七
第六齣  議 親   三一
第七齣  遐 契   三七
第八齣  受 釵   四二
第九齣  綉 房   四九
第十齣  逼 嫁   五三
第十一齣  辭 靈   五九
第十二齣  閤 巹   六四
第十三齣  遣 僕   七○
第十四齣  迎 請   七二
第十五齣  分 彆   七七
第十六齣  赴 試   八三
第十七齣  春 科   八六
第十八齣  閨 念   九八
第十九齣  參 相   一○四
第二十齣  傳 魚   一一一
第二十一齣  套 書   一一三
第二十二齣  獲 報   一一七
第二十三齣  覓 真    一二三
第二十四齣  大 逼    一二八
第二十五齣  發 水    一三三
第二十六齣  投 江    一三七
第二十七齣  憶 母    一四二
第二十八齣  哭 鞋    一四五
第二十九齣  搶 親    一四八
第三十齣  祭 江        一五二
第三十一齣  見 母    一五五
第三十二齣  遣 音    一六○
第三十三齣  赴 任    一六三
第三十四齣  誤 訃    一六六
第三十五齣  時 祀    一六九
第三十六齣  夜 香    一七四
第三十七齣  民 戴    一七六
第三十八齣  意 旨    一八二
第三十九齣  就 祿    一八四
第四十齣  奸 詰        一八七
第四十一齣  晤 壻    一九四
第四十二齣  親 敘    一九六
第四十三齣  執 柯    一九九
第四十四齣  續 姻    二○二
第四十五齣  薦 亡    二○六
第四十六齣  責 婢    二○八
第四十七齣  疑 會    二一二
第四十八齣  團 圓    二一四

圖書序言

引言

  宋元南戲是中國戲麯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其代錶作,曆來認為是「四大南戲」及琵琶記。「四大南戲」即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幽閨記)、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還有一種並稱是荊、劉、蔡、殺,即去掉拜月亭而換上琵琶記。在這兩種說法當中,荊釵記都居於首位,可見它在中國戲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南戲之淵源與體製

  南戲是南麯戲文的簡稱,其産生時間實際上還在北麯雜劇之前。明祝允明猥談說:「南戲齣於宣和(西元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之後,南渡(西元一一二七年)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趙閎夫是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他發榜文禁止南戲演齣,可見當時南戲的影響已經不小。徐渭南詞敘錄則說:「南戲始於宋光宗朝(西元一一九○-一一九五年),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以上二說實際上並不矛盾,綜閤起來看,可以認為南戲大約在宋徽宗宣和之後由溫州藝人創立,到宋光宗朝已經傳播到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以後更流傳到廣大的南方地區。

  南戲是在宋代錶演藝術、說唱藝術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由民間藝人「以宋人詞而益以裏巷歌謠」(南詞敘錄),構成麯牌連綴體製,用代言體的形式搬演長篇故事,從而創造齣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其形式主要特點是:

  在結構方麵,以劇中人物的上下場來劃分段落,每段自成起迄,稱為齣。一本戲可以是十幾齣,也可以長達幾十齣,視具體情況而定。每本戲開頭有副末開場,說明全劇大意。

  在戲麯音樂方麵,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聲,不像北麯入派平上去三聲,用韻上也較為寬鬆。初期南戲的麯調配閤,雖然依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但並沒有形成嚴密的宮調組織,後來始漸趨嚴格。器樂伴奏,以管樂為主,以鼓、闆為節,有彆於北麯雜劇的以絃樂為主。音樂風格輕柔婉轉,適閤於錶達纏綿細膩的情意,與北麯高亢勁切,適閤於錶現豪放爽朗的氣概明顯不同。在南北麯交流中,南麯吸收瞭北麯的一些演唱技巧,使得演唱藝術有所豐富與提高。

  在演唱形式方麵,北麯雜劇一般隻能一人主唱,南戲則場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獨唱、對唱、接唱、同唱,還有在後颱用以渲染氣氛的幫腔閤唱。演唱形式靈活多變,不僅有利於調節演員勞逸,活躍場上氣氛,而且有利於錶現各個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於刻劃身分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腳色方麵,通常為生、旦、淨、醜、末、外、貼七種。其中生、旦為主角,其他角色為配角。

  南戲的文學性經曆瞭逐步提高的過程,而荊、劉、拜、殺四大南戲和琵琶記的齣現是一個關鍵。

  四大南戲,在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內有著錄。它們最初大多齣於民間藝人之手,文學成就不高,但植根於舞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演齣過程中,戲班和藝人吸收觀眾的信息反饋,對劇本進行反覆修改和打磨,從而使得這些劇本體現齣世代纍積的特徵。隨著南戲影響的擴大,一部分文人作傢也開始染指劇本改編和創作,經過他們的加工潤色,原來稚拙的劇本變得較有文彩,增強瞭可讀性,進而構成一種寫定本,得以刊刻流行。擔負寫定使命的文人也就被視為作者,當仁不讓地在劇本上署名。在早期南戲作品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荊釵記的情況也是如此。
 
  (二)荊釵記之故事題材與曆來評價

  荊釵記全名王十朋荊釵記,寫浙江溫州書生王十朋幼年喪父,傢道清貧,與母親相依為命。貢元錢流行贊賞王十朋聰明好學,為人正派,將自己與前妻所生的女兒玉蓮許配王十朋。十朋母親因傢貧,遂以荊釵為聘禮。而玉蓮繼母嫌貧愛富,欲將玉蓮嫁給當地富豪孫汝權。玉蓮愛慕王十朋,樂意聽從父親安排。婚後半載,王十朋告彆母親與妻子,上京應試,得中狀元,官授江西饒州僉判,而同時進京趕考的孫汝權卻名落孫山。丞相萬俟 見十朋纔貌雙全,意欲招其為壻,十朋不從。萬俟惱羞成怒,將十朋改調廣東潮陽僉判,並不準他迴傢省親。十朋託承局帶迴一封傢書,不料被孫汝權騙走,加以篡改,詐稱十朋已入贅相府,讓玉蓮另嫁他人。孫汝權迴到溫州後,即找玉蓮繼母,逼玉蓮改嫁。玉蓮誓死不從,投江殉節,幸被新任福建安撫錢載和救起,收為義女,帶至任所。錢載和差人去饒州尋找王十朋,差人迴來復命,說饒州王僉判(實為王十朋同年王士宏)到任不久病故。玉蓮誤以為丈夫已死,悲痛欲絕。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親與妻子來京城,聽說玉蓮已投江而亡,十分悲慟。五年後,王十朋升任江西吉安知府,而錢載和也由福建安撫升任兩廣巡撫,赴任途中路過吉安。王十朋與錢玉蓮偶然在觀中相遇,卻未敢貿然相認,錢載和宴請王十朋而以荊釵相試,證明十朋就是玉蓮的丈夫,於是使二人團圓。

  王十朋在曆史上實有其人。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溫州樂清人。曆任秘書省校書郎、侍禦史、龍圖閣學士等職,以名節聞名於世。宋孝宗年間任侍禦史時彈劾宰相史浩及其黨羽,震動朝野,人稱為「真禦史」。宋史有傳。

  由於王十朋是知名人士,因此關於荊釵記的創作動機及其作者,曆來眾說紛紜,大略有以下幾說:(一)宋孝宗時宰相史浩或其子姓、門客所作。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捲四曰:「玉蓮,王梅溪先生十朋之女。孫汝權,宋進士,先生之友,敦尚風誼。先生劾史浩八罪,汝權實慫恿之,史氏所最切齒,遂妄作荊釵傳奇,故謬其事以衊之耳。」劉鴻書聽雨增紀雲:「……史氏子姓怨兩人刺骨,遂作荊釵記誣之。」勞大輿甌江逸誌雲:「……史氏切齒,遂令門客作此傳以衊之。」按此說於史無徵,焦循劇說捲二、王季烈螾廬麯談已駁其無稽。(二)元柯丹邱作。南音三籟、重訂麯海總目、劇說、今樂考證等主此說。傳奇匯考標目說柯丹邱即元代著名書畫傢柯九思,天颱仙居人,字敬仲,號丹邱生,著有丹邱生集。清張大復謂柯丹邱為書會纔人。其寒山堂麯譜總目於王十朋荊釵記下注:「雍熙樂府六種之第二種,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邱著。」(三)明初寜獻王硃權作。王國維麯錄捲四首創此說。他認為以前論者「不知丹邱先生為寜獻王道號,故遂以為柯敬仲耳」。姚華、吳梅等人贊同王國維此說。現在的學者對於以上幾說,以贊同張大復之說者較多,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荊釵記為元人柯丹邱所著,他是當時蘇州的書會纔人,屬於敬先書會。

  荊、劉、拜、殺的並稱不詳始於何時,根據現在看到的材料,晚明人已經頻繁提及。對於這一並稱的由來及內在的涵義,則各人的認識有所不同,有一些認識正可以相互補充。

  王驥德麯律雜論上:「稱戲麯荊、劉、拜、殺,益不可曉,殆優人戲單語耳。」又曰:「古戲如荊、劉、拜、殺等,傳之幾二三百年,至今不廢。以其時作者少,又優人戲單無此等名目便以為缺典,故幸而久傳。」這是從演齣的角度來論述,認為荊、劉、拜、殺的流傳是演員與觀眾選擇的結果。而演員與觀眾之所以選擇這四個劇本,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淩濛初譚麯雜劄雲:「麯始於鬍元,大略貴當行不貴藻麗。其當行者曰『本色』。蓋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學問,瞭無乾涉也。故荊、劉、拜、殺為四大傢,而長材如琵琶猶不得與,以琵琶間有刻意求工之境,亦開琢句修詞之端,雖麯傢本色故饒,而詩餘弩末亦不少耳。」這是從戲劇語言的角度來論述,認為荊、劉、拜、殺是當行本色的典範,在這一點上超過琵琶記。其後硃彝尊靜誌居詩話捲四謂「識麯者以荊、劉、拜、殺為四大傢」,焦循劇說捲二謂「荊、劉、拜、殺為劇中四大傢」,均是承襲淩濛初的意見。

  祁彪佳遠山堂麯品雲:「詞之能動人者,惟在真切,故古本必直寫苦境,偏於瑣屑中傳齣苦情。如作尋親者之手,斷是荊、殺一流人。」又雲:「近日詞場,好傳世間詫異之事,自非具高識者不能,不若此等直傳苦境,詞白穩貼,猶得與荊、劉相上下。」所謂「荊、殺」或「荊、劉」,指的就是荊、劉、拜、殺四種。祁彪佳此處是從劇本的感人力量的角度來論述,認為四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的心,關鍵在於它們不搜奇獵異,而是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去描繪日常生活環境、包括生活細節,並從中真實地傳達齣人物的情感。

  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減頭緒雲:「頭緒繁多,傳奇之大病也。荊、劉、拜、殺之得傳於後,止為一綫到底,並無旁見側齣之情。三尺童子觀演此劇,皆能瞭瞭於心,便便於口,以其始終無二事,貫串隻一人也。」這是從戲劇結構的角度來論述,認為荊、劉、拜、殺情節集中,結構緊湊,是「一綫到底」的代錶之作,並認為這是它們受到廣大觀眾歡迎的原因之一。

  在閑情偶寄詞采第二之中,李漁又指齣:「荊、劉、拜、殺之傳,則全賴音律;文章一道,置之不論可矣。」在李漁看來,四劇的語言不是最理想,而音律卻是和諧動聽的,這也是它們能長期活在舞颱上,並在觀眾中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梁廷楠對李漁的這一意見作瞭發揮。他在藤花亭麯話捲二中說:「荊、劉、拜、殺,麯文俚俗不堪,殺狗記尤惡劣之甚者。以其法律尚近古,故麯譜多引之。」他在這裏批評瞭四劇的文詞而肯定瞭四劇的音律,認為其價值在於産生較早,因而能提供音律方麵的典範。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齣,對於「四大南戲」的評價曆來多有歧異,但總的來說,還是肯定的評價占上風。對於這種情況,麯海總目提要捲四分析道:「元明以來,相傳院本上乘,皆曰荊、劉、拜、殺。……又曰荊、劉、蔡、殺,謂琵琶也。樂府傢推此數種,以為高壓群流。李開先、王世貞輩議論,亦大略如此。蓋以其指事道情,能與人說話相似,不假詞采絢飾,自然成韻。猶論文者謂西漢文能以文言道世事也。」這一段議論所依據的標準,大體上是明人提齣的「本色當行論」。「四大南戲」的特色和成就,的確主要是錶現在本色當行上,荊釵自然也是如此。

  在「四大南戲」當中,一般都認為荊、拜二者成就比較高。如呂天成麯品以琵琶記、拜月亭為「神品」;荊釵記為「妙品」,稱其「真當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以白兔記、殺狗記列入「能品」,稱白兔「雖不敢望蔡、荊,然斷非今人所能作」。呂天成的意見很清楚:荊、拜在劉、殺之上,而拜又在荊之上。

  清初吳儀一的意見與呂天成相同,但論述更為具體。他在吳吳山三婦閤評牡丹亭還魂記所附或問十七則中說:「為麯者有四類:深入情思,文質互見,琵琶、拜月其尚也;審音協律,雅尚本色,荊釵、牧羊其次也;吞剝坊言讕語,白兔、殺狗之流也;專事雕章逸詞,曇花、玉盒之亞也。案頭場上,交相為譏,下此無足觀矣。」很顯然,在他這裏,也是拜屬第一等,荊屬第二等,劉、殺屬第三等。

  其他論者當中,以拜在荊之上者,如王世貞麯藻雲:「拜月亭之下,荊釵近俗而時動人。」徐復祚麯論雲:「琵琶、拜月而下,荊釵以情節關目勝。」以荊在拜之上者,如清人金埴不下帶編雲:「蓋荊釵、琵琶均非實事,若院本則以二劇為冠。」這是以荊釵與琵琶並列,而將拜月排除在外。近人姚華菉漪室麯話對王世貞所說「荊釵近俗」錶示不贊成,認為「其俗處,正元麯本色」,「必以明人習氣繩之,豈得其當」。他說:「荊、劉、拜、殺為四大麯,而荊釵又褒然居首,豈以一二私評遂爾減色耶?」
 
  (三)荊釵記之人物形象與藝術特色

  與早期南戲中富貴易妻的蔡伯喈、王魁、張協等人物形象截然相反,王十朋是一個重情重義的「義夫」形象。在他告彆母親和妻子進京趕考的時候,錢玉蓮鑑於當時屢見不鮮的婚變悲劇,曾經流露齣憂慮:「安然,同效鶼鶼,為取功名,反成拋閃。君今此行,又恐怕貪富彆取房奩。」王十朋馬上鮮明地錶示:「休言,我守忠信,自古道『貧而無諂』,肯貪榮忘恩失義,附熱趨炎?」他言必信行必果,高中狀元之後,麵對萬俟丞相的威逼利誘,始終堅守「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的人生信條,寜可被改調到煙瘴之地的潮陽,也絕不肯另攀高枝,停妻再娶。他誤聞玉蓮死訊後,悲傷不已,到江邊沉痛祭奠,聲淚俱下,並且立誓不再續絃,甚至不顧彆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勸誡,把信守對亡妻的「義」和保存心中一份珍貴的情感,置於禮教規範和傢族利益之上。與此相應,他事親至孝,對於母親和嶽父母都非常孝順;為官清廉,獲得百姓衷心愛戴。這是許多觀眾喜愛王十朋形象的原因。當然,王十朋性格的核心是「義」,這與高則誠琵琶記中的蔡伯喈還是不一樣的,正如審音鑒古錄中的荊釵記議親總批所說:「琵琶重唱,荊釵重做。蔡中郎孝子始終,王十朋義夫結局。演者不可雷同。」

  錢玉蓮的形象與王十朋相互輝映。作為一名女子,她的眼光是齣眾的,她選擇王十朋,並非唯父命是從,因為父親給瞭她選擇的機會,對於丈夫她有自己的標準:「王秀纔雖窘,乃纔學之士;孫汝權縱富,乃奸詐之徒。纔學之士,不難於富貴;奸詐之徒,必易於貧窮。王秀纔一朝風雲際會,發跡何難?」對此,就連與她意見相左的繼母也不免贊嘆:「丫頭雖小,且是識人多矣。」王十朋打算進京趕考,卻因親老傢貧,心存疑慮,錢玉蓮就鼓勵他:「想蒼天不負男兒,一舉成名天下知。倘登高第,雁塔題名身榮貴。若能勾贈母封妻,也不枉瞭爭名奪利。」「皇都得意,那時好個風流壻。」那個時代知書達理的女子,其人生理想總是這樣寄託在丈夫身上的,可以說是很高尚,也可以說是很實際,其中並無半點虛情假意。分彆一齣寫齣瞭她對丈夫的依戀,閨念一齣寫齣瞭她對丈夫的牽掛,獲報一齣寫齣瞭她對丈夫的信任,有瞭以上鋪墊,她在被逼婚的情況之下投江自盡,就不僅是基於「烈女不更二夫」的信條,而是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她雖然是一個典型的「節婦」形象,但是有王十朋這樣的「義夫」形象相互映襯,她可以說是愛有所值,死有所值。這是許多觀眾喜愛錢玉蓮形象的原因。

  王母的形象也值得注意,這是一個良母的形象,與錢玉蓮的賢妻形象相互輝映,與錢玉蓮的繼母又構成反比。王母與錢玉蓮的關係,從名分上說是婆媳,實際上情同母女。從戲麯錶演來說,王母的形象對於老旦腳色行當也是很有價值的豐富。審音鑒古錄中的荊釵記議親人物上場按語說:「老旦所演傳奇,獨仗荊釵為主,切忌直身大步、口齒含糊。」俗雲:「夫人雖老,終是小姐齣身,衣飾固舊,舉止禮度猶存。」說明這一形象早已引起戲麯界的重視。

  荊釵記的結構值得稱道。一是以王十朋、錢玉蓮的悲歡離閤為主綫,貫穿始終,符閤「立主腦」、「減頭緒」的要求,使觀眾的注意力能夠集中。二是以荊釵作為標誌性的道具,讓它在關鍵時刻齣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議親時,不取金釵,而取荊釵,清楚地顯示瞭錢玉蓮對王十朋的選擇;投江時,「拴原聘之荊釵,永隨身伴」,荊釵成瞭殉情的信物;團圓之前,錢玉蓮又嚮義父重申:「把原聘物牢拴在髻上,荊釵義怎忘」,於是荊釵又成瞭夫妻重圓的見證。三是針綫細密,前後照應。如堂試齣寫太守看到孫汝權的試捲與王十朋的試捲筆跡相似,為套書齣孫汝權篡改書信留下瞭伏筆。到套書齣,又通過孫汝權之口再交代一遍:「我與他同學,況字跡與我相同。」假信能夠欺騙很多人,可見絕非偶然。又如參相齣寫王十朋不接受萬俟丞相招贅,萬俟丞相將他與原任潮陽僉判的王士宏對調,為誤訃一齣作瞭張本。意旨齣,王十朋對母親說:「明年正月十五日玄妙觀起醮大會,我已曾差人分付追薦我妻」,為後麵薦亡齣王十朋與錢玉蓮在觀中相會作瞭鋪墊。四是冷熱調劑,使戲劇節奏張弛有緻。如哭鞋齣寫錢玉蓮投江,王母到江邊尋找,祭江齣寫王母到江邊祭奠錢玉蓮,兩齣之間插入淨(扮孫汝權)、醜(扮錢姑)演齣的搶親,這在演齣時可以使劇場的氣氛得到調節,不至於單調和沉悶。這樣成功的戲劇結構,再加上麯調的恰當運用,就使得荊釵記便於演齣,能讓生旦淨末醜諸行當腳色各展所長,使戲好看,成為廣受歡迎的場上之麯。
荊釵記的語言雅俗共賞,如晤壻中的:
 
  【小蓬萊】(外上)策馬登程去也,西風裏犖落艱辛。淡煙荒草,夕陽古渡,流水孤村。(淨上)滿目堪圖堪畫,那野景蕭蕭,冷浸黃昏。(末上)樵歌牧唱,牛眠草徑,犬吠柴門。

  【八聲甘州】(外)春深離故傢,嘆衰年倦體,奔走天涯。一鞭行色,遙指賸水淺霞。牆頭嫩柳籬畔花。見古樹枯藤棲暮鴉。嗟呀,遍長途觸目桑蔴。

  【解三酲】(末)步徐徐水邊林下,路迢迢野田禾稼,景蕭蕭疏林暮靄斜陽掛。聞鼓吹,鬧鳴蛙,一徑古道西風鞭瘦馬。謾迴首,盼想傢山淚似麻。(閤前)
 
  隨著人物動作變換展開景物描寫,不僅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而且便於演員相互配閤,移步換形地進行錶演。這樣的麯詞,可以說是兼顧瞭文學性與舞颱性,完全符閤本色當行的要求。

  荊釵記自問世以後,一直盛演不衰。在綴白裘、納書楹麯譜、集成麯譜等選本和麯譜中入選的齣數都居各個劇本前列。清末崑劇舞颱能演齣二十幾齣,傳字輩藝人尚能演齣十五齣。近年來有整理或移植演齣的,也受到觀眾的歡迎。

  荊釵記今存多種版本,包括溫泉子編集、夢仙子校訂的影鈔本,李卓吾評本,屠赤水評本,繼誌齋本,富春堂本,毛氏汲古閣六十種麯本。明瀋璟南九宮詞譜、清鈕少雅南麯九宮正始(簡稱九宮正始)、呂士雄等南詞定律、周祥鈺等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簡稱九宮大成)等南麯譜中也引錄瞭元本荊釵記佚麯。今以六十種麯本為底本,校以影鈔本,李卓吾評本,校改處在注釋中予以說明。

圖書試讀

第一齣 傢門 1
 
【臨江仙】(末2上)一段新奇真故事,須教兩極3馳名。三韆今古腹中存,開言驚四座,打動五靈神4。六府5齊纔並七步6,八方豪氣淩雲,歌聲遏住九霄雲。十分全會者,少不得仁義禮先行。〔問答照常7〕。
 
----------------------------------------
 
1第一齣傢門:南戲、傳奇的第一個單元。齣,南戲、傳奇劇本結構的單元。長者幾十齣,短者僅幾齣,演齣一個完整故事。傢門,即「開場」。明徐渭南詞敘錄:「宋人凡勾欄未齣,一老者先齣,誇說大意,以求賞,謂之『開嗬』。今戲文首一齣,謂之『開場』,亦遺意也。」第一齣副末開場,介紹創作主旨、劇情大意,從第二齣起生旦陸續登場,正式演齣。
 
2末:腳色名。通常扮演年紀較大的男性。此處指副末。
 
3兩極:此處指天下。
 
4五靈神:指麒麟、鳳凰、龜、龍和白虎。晉杜預春鞦左氏傳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疏曰:「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
 
5六府:指文昌宮之六星。晉書天文誌:「文昌六星在北鬥魁前,天之六府也。」古代風俗以為,文昌主文學,故比喻纔華齣眾。
 
6七步:用三國魏曹植故事,比喻文思敏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載:魏文帝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植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7問答照常:省略語。謂副末之問與後颱之答,照常例錶演。此亦傳奇開場形式之一。繼誌齋本即以常例寫作:「(問內科)藉問後堂子弟,今日搬演誰傢故事?那本傳奇?(內應科)今日搬演一本義夫節婦荊釵記。(末)原來此本傳奇。待小子略道傢門,便見戲文大意。」葉刻本、毛本等,均略去。

【沁園春】纔子王生8,佳人錢氏9,賢孝溫良。以荊釵10為聘,配為夫婦;春闈11催試,拆散鸞凰12。獨步蟾宮,高攀仙桂13,一舉鰲頭14姓字香。因參相15,不從招贅,改調潮陽16。
 
修書遠報萱堂17,中道奸謀變禍殃。嶽母生嗔,逼淩改嫁;山妻18守節,潛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撈救,同赴瓜期19往異鄉。吉安20會,義夫節婦,韆古永傳揚。
 
王狀元不就東牀壻21,    萬俟相22改調潮陽地。
孫汝權23套寫假書歸,    錢玉蓮守節荊釵記。
 
----------------------------------------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驚艷到瞭!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入手的,沒想到卻一頭栽進去,廢寢忘食。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太紮實瞭,每一個字都像被精心打磨過一樣,讀起來特彆舒服。情節的鋪陳也很到位,不是那種突兀的轉摺,而是循序漸進,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那種細微的情感波動,人性的復雜與掙紮,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片段的時候,我甚至感覺自己就站在主角的位置,和他們一起體驗著喜怒哀樂。而且,這本書的格局也很大,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還融入瞭很多社會背景的思考,讓人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對一些現象有更深的理解。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值得反復品讀。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好故事、好文字的讀者!

评分

最近書荒,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就順手買瞭下來。沒想到,這本書真的就像一股清流,瞬間洗滌瞭我疲憊的心靈。作者的文筆實在是太優美瞭,像是江南的煙雨,綿密而纏綿,又像塞北的風,帶著一種決絕的力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該快的時候,情節推進得如同疾風驟雨,讓人屏息凝視;該慢的時候,又細緻入微,將人物的內心世界緩緩展開,讓你細細品味。我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不經意的描寫,卻能勾勒齣整個時代的氛圍,或者人物的性格側麵。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世界,感受著那裏的風土人情,體驗著那裏的人物悲歡。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评分

我是一個對文字非常挑剔的讀者,很多書我都會覺得“差瞭點意思”。但是這本,真的讓我找到瞭久違的閱讀快感。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太強瞭,他能把非常樸素的文字,組閤成極具畫麵感和感染力的句子。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人物對話上的設計,每一句都像是在精心排練過一樣,既符閤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推進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非常有自己的思考,他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讀到一些觀點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甚至會和身邊的朋友討論。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應該僅僅是娛樂,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升華。我非常滿意這次的閱讀體驗,並且會毫不猶豫地嚮我的朋友們推薦。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顆埋藏在土裏的珍珠,乍一看毫不起眼,但一旦被發現,就會閃耀齣令人目眩的光芒。我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太高的期待,覺得大概也就是市麵上常見的那些路數。然而,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大錯特錯。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他構建瞭一個如此宏大而又細緻的世界,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更難得的是,他在宏大的背景下,還能將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如此立體,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選擇,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情感時的那種細膩和真實,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水到渠成的感動,讓你在不經意間就濕瞭眼眶。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純粹的閱讀快樂,它讓我忘記瞭時間,忘記瞭周圍的一切,完全沉浸在作者創造的世界裏。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這個書名,我以為會是個挺傳統的故事,大概就是那種大傢閨秀和小書生之間的情愛糾葛吧。但翻開第一頁,我就發現我大錯特錯瞭。作者的敘事方式太特彆瞭,有點像是在講一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傳說,又帶著點現代的洞察力。他筆下的世界,既有古樸的韻味,又不失生動活潑。尤其是人物的塑造,一個個都活靈活現,有血有肉,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睏境,讓你不由自主地去關心他們的命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些場景時的意境,那種畫麵感太強瞭,仿佛我正身臨其境,聞到空氣中的氣息,聽到遠處的聲響。有時候,讀著讀著,我就會停下來,迴味作者用瞭哪些詞語,為什麼這些詞語能産生如此強大的感染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享受,它不僅僅是打發時間,更是觸動心靈的一種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