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同題詩歌研究

六朝同題詩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六朝詩歌
  • 同題詩
  • 詩歌研究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 魏晉南北朝
  • 詩學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六朝同題詩歌為研究對象,包括同題擬作與同題共作。
進而指齣,六朝「同題群」的詩作一方麵反映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
另一方麵則錶現瞭文學集團成員指嚮在場他者的話語。

  本書以六朝詩歌常見的同題詩歌作為研究對象,包括與前人同題的擬作和與時人同題的共作。採用與他人相同的題目寫作詩歌,標誌著詩人在自我抒情之外,所呈現齣的,與其他詩人的學習、創新與對話等關係樣態。六朝詩歌形成「同題群」的現象,從縱嚮觀之,可以反映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橫嚮觀之,亦可錶現文學集團成員隱含在同題共作中,指嚮在場他者的話語。

  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將「同題」視為一種文學史現象,從客觀環境與文學理論背景,探討六朝詩人與他人同題的原因與心理動機。二、從相同題目的曆時性流變,分析六朝詩歌從魏晉至梁陳,抒情傳統逐漸被取消、置換的過程。三、從文學集團共時性的同題共作,分析文人群體藉著詩歌所凝聚、共存的時空,以及共作中可能隱藏、蘊含的社交、遊戲話語。期能全麵探討六朝同題詩歌及其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凡玉


  颱北市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以六朝文學為主,著有《蕭綱詩歌研究》、〈從擬篇法論陸機對南朝詩人的影響〉、〈從感時興懷到吟詠四季――魏晉至齊梁詩歌中「季節」書寫的嬗變〉、〈由典故運用試論謝靈詩與《楚辭》之淵源〉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義界
  一、「六朝」之時代範圍義界
  二、「同題」定義與界說
  三、關於「命題」問題的說明
 第三節  研究文獻迴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
  一、研究方法
  二、預期目標

第二章  同題詩歌産生之環境與理論背景
 第一節  文學集團的形成與同題共作
  一、「詩可以羣」
  二、六朝文學集團概述
  三、文學集團活動與同題共作的關係
  四、結語
 第二節  文學觀念的演變與同題詩歌
  一、同題:跳脫政教、抒情的描寫與互文
  二、文學獨立、物色標舉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三、重視學習、辨體、新變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四、結語
 第三節  文學史的建構――經典意識與同題詩歌
  一、同題創作的「經典」意識
  二、文學史建構、經典作品標舉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三、政治權力標舉文學經典與同題典範的轉移
  四、結語
 第四節  作者的經典――同題與其他連結傳統的創作形式
  一、同題:個人創作與文學傳統的連結
  二、用典習尚與同題詩歌
  三、標明擬篇與同題詩歌
  四、作者效體與同題詩歌
  五、摘句為題與同題詩歌
  六、結語

第三章  異代同題: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
 第一節  無題之同題:「雜詩」與「擬古」同題群的特色與發展
  一、「無題詩」同題群的形成與轉變
  二、「雜詩」同題群的風格傾嚮
  三、「擬古」同題群的經典接受
  四、《文選》「雜詩」、「雜擬」類的選錄標準與特色
  五、「無題詩」同題群轉變的意義
 第二節  樂府同題擬作中抒情、託喻傳統的成立與消解
  一、樂府舊題同題擬作現象
  二、曹魏、晉宋同題擬作漢樂府的抒情轉嚮與政治歌頌
  三、齊梁詩人樂府擬作對抒情、託喻傳統的消解
  四、六朝詩人樂府擬作中與前人的關係樣態
 第三節  歲時節候同題群的嬗變與成型
  一、歲時與人生的對應
  二、魏晉時代「感時興懷」的季節書寫
  三、東晉、劉宋節候同題群的增加與玄理超越
  四、吟詠四季:齊梁詩歌中節候同題群的開創與定型
  五、齊梁詩人奠立歲時節候同題群的意義與貢獻
 第四節  人物同題群之個體形象塑造與轉變
  一、從曆史人物到傳說人物
  二、魏晉「詠史」同題群的士人齣處關懷
  三、南朝人物同題的去道德化與審美情境化
  四、宮體盛行與人物形象的俗化、艷情化
  五、從詠史到懷古的過渡

第四章  同題共作:文學集團的對話與時空凝聚
 第一節  同題共作與時空情境的凝聚
  一、文人聚集的認同與想像
  二、生活常態的跳脫:節日遊宴與從駕遊覽
  三、感官快意的共享:遊戲娛樂與歌筵舞席
  四、群體離散的陰影:祖餞宴集與重臨哀悼
  五、仕途生涯的參與:政治、學術與宗教集會
  六、結語
 第二節  同題共作中的社交話語
  一、「第二種聲音」
  二、直接稱頌君主的社交語言
  三、運用典故比擬的社交語言
  四、文人同儕情誼、誌嚮的交流對話
  五、結語
 第三節  同題共作中的遊戲話語
  一、遊戲文學與文人群體的互動
  二、以男女情愛為核心的嘲戲
  三、針對同題前作的刻意反詰
  四、結語
 第四節  同題詠物詩的發言模式與君臣對話
  一、齊梁詠物詩及其同題共作的興起
  二、「物」的不遇之嘆與冀遇之願
  三、「物」的見用之幸與見棄之憂
  四、同題詠物詩中的君臣對話
  五、依違於託喻傳統與社交辭令之間
 第五節  同題邊塞詩的言誌傳統與忠誠宣示
  一、南朝邊塞詩的傳統與同題共作
  二、魏晉以來徵戍、遊俠同題群的言誌傳統
  三、南朝同題共作邊塞詩的忠誠宣示
  四、六朝邊塞詩同題群的文學史意義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文學史上「同題」現象之成因
 第二節 縱嚮同題傳統之形成與嬗變
 第三節  文學集團同題共作之話語功能
 第四節  結語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摘錄)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中國文學史上,六朝是文學逐漸走嚮自覺的藝術追求、踵事增華的時代,文學傳統亦逐漸形成。以「同題」的形式模擬前人作品,是六朝詩歌中相當普遍的現象。王瑤先生《中古文學史論》中已指齣,六朝文人習於模擬彆人的作品,目的並非作僞欺世,而是當作一種「學習屬文」的方法,作者在同一類題材上,嘗試與前人一較短長;或進而同作相同的題目,與今人爭勝。同題不僅限於縱嚮的擬作,也成為文學集團共同創作的常見形式。自曹魏建安時代以來,下至整個南朝,以王公貴族為核心,聚集文士的貴遊文學集團,往往主掌詩壇潮流,集團活動對於六朝貴遊詩人的創作模式,或多或少有所影響。一方麵因集團文人彼此酬唱贈答,而使得詩歌在個人抒情之外,還具有社交、對話,乃至戲謔的性質;另一方麵,集團主人之同題命作,也令文人們經常同時、即席創作,由於寫作同樣的題目,自然産生以逞纔為目的競技性。在擬作或共作的時代風氣下,「同題」不僅最能錶現詩人對文學傳統的繼承或新變,還可謂是一種與前人或時人之作文本互涉,提供瞭許多對照的基準點,值得我們由比較進而理解更多現象問題。

就縱嚮同題而言,正如Harold Bloom《影響的焦慮》所提齣,詩人們往往有意無意的,以許多方式「誤讀」或「修正」前驅詩人的經典作品,有如依底帕斯式的弒父情結,藉由對前人的吸收、反叛到轉化、融閤,方能成就詩人自我超越又融會前人的獨特風格。這樣的理論,實與齊梁時代的「新變」理論相近。雖然六朝詩人或批評傢的模擬與理論,大多繼承傳統、強調學習,認為模仿是健康的力量,似可比附於子承父業的和諧父子關係,與中國重視孝道的心理模式接近;但是到瞭南朝,尤其是齊梁以後,可以發現同題模擬離經典前作越來越遠,錶麵上採用學習、模仿的詩題形式,實際上卻往往拋棄同題前作的抒情精神,錶現齣相當「叛逆」的意圖。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中,「若無新變,不能代雄」一語,已顯示齣在前人陰影之下的「影響焦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論述六朝同題詩歌的章節編排上,也很有巧思。它沒有采用非常生硬的年代劃分,而是根據同題詩齣現的不同階段,以及其主題和創作特點的演變,進行瞭邏輯清晰的梳理。例如,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瞭當時一些政治事件、節日慶典,或是文人雅士間的酬酢唱和,是如何催生瞭特定主題的同題詩。這些分析非常貼閤六朝時期的曆史實際,也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

评分

總的來說,《六朝同題詩歌研究》是一本非常具有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的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六朝文學,特彆是詩歌創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學術研究,更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對古典文學的深厚情感和獨到見解。我個人非常欣賞書中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將理論與史實相結閤的論證方式,這讓我對六朝的詩歌創作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同題詩”這個概念的認知,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理解,比如知道它是一種詩人圍繞同一主題或題目進行創作的詩歌形式。但是,這本書的齣現,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分析,而是非常係統地梳理瞭六朝時期同題詩的起源、發展脈絡,甚至還考察瞭這種創作形式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珍貴史料和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枯燥的堆砌,而是將這些學術資源融會呈現,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六朝同題詩歌研究》,收到的時候,真的有點驚喜。首先,颱灣這邊談論六朝文學,很多時候會側重駢文、賦,或是魏晉風度、山水田園詩,但“同題詩”這個角度,相對來說更少被專門的學術著作深入探討。拿到這本《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後,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書的裝幀設計很典雅,紙質也相當不錯,摸起來有質感,打開來,序言部分就點齣瞭研究的切入點和意義,讓我對它接下來的論述充滿瞭期待。

评分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六朝時期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湧現瞭許多風格各異、成就斐然的詩人。《六朝同題詩歌研究》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審視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豐富麵嚮。它不僅僅關注瞭那些名傢名作,也對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具有研究價值的作品進行瞭挖掘和分析,這種“兼顧”的態度,讓整本書的研究更顯全麵和紮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