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神學

死亡神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死亡
  • 神學
  • 宗教哲學
  • 存在主義
  • 死亡觀
  • 神學思辨
  • 西方哲學
  • 基督教神學
  • 生命意義
  • 終極關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未知死,焉知生?
唯有認識死亡的樣貌,纔能認識生命的奧祕。
 
  死亡在華人的圈子裏是不受歡迎的。華人文化忌諱談死,對死亡缺乏全麵的理解,以緻害怕談論死亡。甚至在教會中,「信心」、「得勝」、「復興」、「醫治」、「幸福」、「平安」等主題,都比「死亡」還受歡迎。然而,避談死亡不僅反映瞭人們不知如何而活,活著時也隻追求生命最終能夠「壽終正寢」或是「安詳而逝」,缺乏對生命應有樣貌的理解。
 
  本書作者魏連嶽博士認為,若我們不認識死亡,就無法認識生命。他毫不避諱地帶領讀者探究死亡的各樣主題,以獨到的解經視角探詢死亡的曆史:從舊約中迴溯死亡的起源、亞當夏娃犯罪後的效應,死亡因而掌控瞭全人類,然而新約中基督透過死亡,終結死亡,帶來救贖,賜下永生。透過基督教死亡神學中「死亡曆史」所呈現的死亡真理,死亡在終末時會被徹底終結,藉此給予麵對此在生命的每一位,擁有麵對死亡的盼望。
 
  麵對極其復雜、包羅萬象的死亡議題,作者另從倫理學來探討自殺、死刑、亞伯拉罕獻以撒等等生與死的錯綜辯證,呼籲唯有教會看重死亡教育,透過死亡聖禮來彰顯死亡的真理,纔是真正參與福音,傳遞福音。這本書提供瞭基督信仰對死亡應有的願景,凡樂意思索死亡的讀者,都能認識死亡真理,以緻不再懼怕死亡,並在麵對死亡時,活齣生命、頌贊生命,成為永生國度的見證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連嶽


  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院哲學博士(Ph.D.)。颱灣神學院專任老師(教會曆史/教父學)、神學係係主任。新加坡新亞學院神學係客座教授。曾受邀到英國劍橋大學、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研討會中發錶論文,其中一篇被收錄於歐洲教父學叢書Studia Patristica。另有一篇著作齣版於曆史悠久的早期基督教研究期刊Vigiliae Christianae。

圖書目錄

003第一部 導論

005第一章 想「死」
一、邁嚮死亡的人生
二、當代主流死亡觀的一種普遍性「死亡強迫癥」
三、為何想「死」?
四、「死」並非未來式(事),乃是現在進行式(事)
五、死亡之前,人人有責
六、死亡信息在當代教會的缺席
七、「死」的真理與信仰之死
八、「死」遍滿聖經
九、「死亡神學」的必要與任務
十、脫離死亡之境,進入永生之域

017第二章 死亡的定義與死亡現象的解析
一、聖經對死亡的界定
二、聖經對死亡本質與現象的論述

029第二部 死亡曆史與四個死亡

031引言
一、死亡神學的基礎與方法論
二、基督教死亡學中的「死亡曆史」與「四個死亡」

035第三章 死亡的起源:亞當之死與眾人之死
一、死亡的起源:罪、亞當之死、人類之死
二、探究亞當之死(罪)
三、死亡的根源:論罪的動機與開端
四、罪的效應與結果
五、「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那日真的死瞭嗎?
六、神的恩典與該死亞當的存活
七、舊約時期中的上帝拯救
八、死亡曆史的初期故事:罪的起源、死的齣現、上帝的愛

093第四章 死亡的曆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一、基督之死:耶穌受難作為基督教的核心信念
二、耶穌基督何以必須為我們而死?
三、為何耶穌「一人」能替我們「眾人」死呢?
四、十字架之愛:聖父及聖子的受苦與受死
五、神是否能/會「死」呢?
六、神是否能/會「受苦」呢?
七、神的苦難與人的盼望
八、神的受苦受難與人的齣死入生
九、人藉著「信主之法」得到神所賜的救贖恩典
十、恩典的使命:基督的呼召與基督徒的捨己之路
十一、死亡曆史與生命曆史的關鍵時刻

133第五章 死亡(曆史)中的悖論:在基督裏的永生
一、關於永生的棘手問題:與經驗論相悖離的信念
二、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明與聖經信念
三、基督徒肉體死後,靈魂會被接到神那裏去
四、基督徒肉體的永生
五、從永生論證「信靠耶穌」乃為世界上最大神蹟
六、靈魂到天上去之永生信念作為死亡思想史上的典範轉移
七、基督徒靈魂到天上時的「身體」與復活後的肉身樣式及形體
八、「進入永生」作為人之生命曆史與死亡曆史的終結

159第六章 死亡的未來:死亡之死與死亡曆史的終結
一、「死亡」本身的死去
二、從時間空間的範疇,理解死亡與死亡曆史的終結
三、時間與空間的開端
四、時間的本質
五、空間的本質
六、時間與空間的共生共融性
七、時間與空間的終結
八、曆史的終末與死亡的終局
九、結語:「神之愛」作為生命史與死亡史的動因及驅力

181第三部 死人神學與死亡倫理學

184第七章 死人神學:陰間、地獄、煉獄與居間之境
一、「活的」死人
二、陰間:亡魂的居所
三、地獄:永活之死人無止境的受苦
四、煉獄、居間之境:信徒「死後」與「上到天堂」之間的去處
五、死後下陰間的耶穌與死後到樂園的罪犯
六、陰間與地獄的誕生及其「神義論」問題
七、新約的地獄與上帝之慈愛

205第八章 自殺:當生的恐懼勝過死的可怕
一、自殺的莊嚴與痛苦
二、自殺的興起:根源、現象、趨勢與流行
三、颱灣自殺問題的嚴重性
四、自殺意念的形成:人生走到無望的彼岸
五、論「自殺權」:自己的人生自己結束?
六、自殺的基督徒是否能得救?
七、如何協助有自殺傾嚮的人:給作為他鄰捨的好撒馬利亞人
八、人生(逆轉)的可能性:給意圖自殺者的心語

235第九章 死刑:僞正義的救贖論
一、死刑的誕生及「僞正義」的救贖論
二、全球與颱灣的死刑現況及數據
三、廢除死刑的理由:社會學及倫理學的觀點
四、廢除死刑的理由:聖經的觀點
五、廢除死刑的理由:神學的觀點
六、結語:反對死刑的基督教正義神學

263第十章 當死亡倫理遇見信仰:亞伯拉罕弒子獻祭的倫理學問題
一、弒子獻祭的摩利亞山作為倫理與信仰之間的戰場
二、佛教聖嚴法師譴責上帝及亞伯拉罕弒子行動
三、亞伯拉罕弒子獻祭事件的倫理問題
四、從動機、目的及結果探討上帝與亞伯拉罕是否違背倫理
五、從以撒及撒拉的立場探討亞伯拉罕是否違背倫理
六、後人是否可以(需要)仿效亞伯拉罕的行為?
七、信徒必須遵從倫理,同時也必須能超越倫理
八、上帝必須遵守倫理嗎?
九、基督教生命/死亡倫理學

289第四部 死亡聖禮與死亡教育

291第十一章 死亡聖禮:追思禮拜的意義與範例
一、舊約時期中以色列人的喪葬傳統
二、初代教會中死亡聖禮的缺席
三、追思禮拜的本質與目的:為活人(未亡人)所辦的告彆式
四、追思禮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
五、作為佈道會的追思禮拜:讓死者嚮活人傳福音
六、追思禮拜設計範例:訃聞、儀式(程序)、詩歌、經文、講章
七、基督教墓園及其信仰意涵:墓園作為追思聖徒的公園
八、後語:追思禮拜中的慶賀聲與鞭炮聲

313第十二章 基督教死亡教育:麵對死亡的智慧與力量
一、思辨死亡問題的睏難與有限性
二、作為死巷的「去宗教化」死亡學
三、基督教死亡教育的力量與根基:上帝啓示的死亡真理
四、聖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教育:從死者來的死亡真理信息
五、機會教育:基督教死亡教育施行建議
六、生命的聖戰與基督教死亡教育

323第十三章 未得善終的基督徒:世界不配擁有的人
一、文學名著《小王子》故事給我們的啓發
二、「壽終正寢」與「死於安樂」之觀念的源頭
三、「死於非命」的耶穌
四、「不得好死」的門徒與眾聖徒
五、三位朋友論斷約伯苦難惹來上帝憤怒
六、寜可燒盡,不願朽壞
七、任何「迴天傢」的方式都是好的、屬靈的
八、關弟兄的「歸鄉」見證

337第十四章 嬰兒之死:論嬰孩死後的終局
一、「嬰孩皆有罪」之觀點及其起源
二、再思「原罪論」
三、「嬰孩有罪」之教義在聖經與神學上的睏難
四、避免論斷死去嬰孩的終局
五、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

347第十五章 論「死亡密使」:疾病中的信仰力量與盼望
一、疾病:死亡的密使
二、因為有疾病,人開始尋找宗教
三、基督教「疾病神學」
四、上帝為何會醫治我們?
五、為何許多病痛中的基督徒沒有被上帝醫治?
六、上帝必要醫治基督徒一切的疾病
七、經曆疾病苦難者更能幫助人
八、疾病對信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九、癌癥末期病患的見證
十、麵對疾病的力量與盼望:仰望慈愛、數算恩典、緊握應許
十一、疾病中的禱文

369第十六章 苦難神學:指引苦難心靈至可安歇的水邊
一、死亡前受苦的必然性與基督教死亡教育
二、苦難作為生命的危機或轉機
三、從詩篇第二十三篇論「苦難」的神學意義
四、力剋•鬍哲生命故事的啓發
五、生命的力量能戰勝自身的苦難

383結語: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傢鄉
一、邁嚮「後死亡曆史」時代
二、想死的人:羨慕更美的傢鄉
三、死亡真理、信仰重生與教會復興

383附錄、簡論哲學與其他宗教的死亡觀
一、從耶魯大學哲學係「死亡」開放課程說起
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死亡觀
三、伊比鳩魯的死亡觀
四、東方儒傢的死亡觀
五、佛教的死亡觀
六、華人傳統民間信仰的死亡觀

421附註
484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凝視死亡,頌贊生命
李建儒

 
  人既有生,人亦必死;生,珍貴異常,死,沉重異常。死,是人無法逃避的命定。無法逃避,卻又是生時無法經曆的最終末事件。即便是在生命的盡頭,我們所經曆的仍是「死去的過程」,隻要還活著,無法經曆到本身的死。我們若對死亡有所經曆,常常是彆人的,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死」到底是怎麼迴事;死,雖然最普遍,對我們仍是巨大無比的謎,是深不可測的奧秘。
   
  生死現象共存卻又絕不對等,生死緊密交集卻無法真正會遇、無法辯證。死一現身,生不復返。
  
  孔子說的好:「未知生,焉知死?」如果連生命的奧祕都不瞭解,去探索生命結束後的死亡境界,是不切實際的;一如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唯有在此世活齣人的天命,成為仁人君子,以行善完成人性;能對生命交代,纔能麵對死亡。
   
  可是,死亡並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某一件事而已,死亡正是「那一件事」!死既是與生共存且是生之終,生中必有死,死卻吞噬生,生一直受死之威脅而不復為生,如果我們不瞭解死亡,事實上也就不真的瞭解什麼是生命,甚麼是生命的意義?不凝視死亡、探索死亡,其實是對不起生命、逃避生命。凝視死亡,因為太珍重生命,不願壓抑生命欲剋勝死亡、達緻永恆的深切渴望。
   
  其實在生命的曆程中,我們也常經曆死亡的意義,就是絕望,感受盼望流逝,一切都徒然,機會不再、所有的可能性中止,也不再有瞭,直教人麵對「虛無」。推遲探索死亡是對生命不負責的錶現,是既愚蠢又危險的行徑,因無人知曉自己的死期,嚮來不為死亡預備,不是無畏,而是無知。即便人選擇自盡,如同生命豐盛筵席吃到一半,突然起身不吃瞭,好像生命的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死亡的時間提早,自己選擇離開世界的時間;但這隻更加肯定死亡的權勢提前臨到吞噬生命,自殺更深沉的痛是放棄盼望,對死亡提早繳械,不再頌贊生命,任死亡奏其凱歌。
   
  吾人必須這麼說:「未知死,焉知生?」。當我們詢問死亡、凝視死亡、正視死亡的事實、探索它的意義的時候,那是因為我們珍重生命,不願意放棄盼望。凝視死亡提醒我們,生命不能夠任由我們一直揮霍下去,生與死的主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嗎?生命氣息到底是由誰賞賜?凝視死亡不會使我們轉移對今生的注意,凝視死亡使我們不再對生命心不在焉,促使我們全神貫注於我們的生命。
   
  死既在生之終臨到,顯然地,探索死亡本身無法純由活人這端,吾人實在必須要有在人的有限與生死限製之外、超越的「天啓」來探索死亡本身及死亡所牽涉當今生命之種種。基督信仰嚮來非常嚴肅地凝視死亡,因為我們頌贊賜生命氣息的主上帝,盡情擁抱謳歌生命,更因基督耶穌的死與復活,享受祂所賞賜的「永生」,對死亡唱永遠得勝的凱歌,等候死亡滅亡之時刻。死亡雖可以限製我們的生命,摧毀我們的夢想,但絕不能夠定義我們的生命,永活的上帝賜給我們的是勝過死亡的真盼望;死亡使得基督徒告彆今世的流浪,迴歸更美的傢鄉,親睹上帝的容顔,被無邊無際的上帝的榮耀充滿環繞。在上帝的國度裏,沒有死亡這迴事瞭,再沒有死亡吞噬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這種事。死亡終將滅亡!
   
  在忌諱死,避談死的華人文化處境中,欣見魏連嶽老師這本死亡神學的麵世,尤其他不僅探索聖經與基督教死亡學,其觸角與關懷更涉及當今生命倫理議題與教會及信徒個人當中,與死亡、疾病及苦難相關的信仰實踐主題,從議題的探討至信仰理念的實踐連成一體,誠為可貴與實用。對於熱愛生命、珍重生命的朋友們,無論是基督徒與否,想要瞭解死亡的相關議題與基督信仰死亡學的風貌,這本書為讀者諸君提供凝視死亡、為瞭頌贊生命,做瞭最好的註解。所有誠心尋索生命的天路客,必將與詩人一同歌頌:

  「禰的慈愛比生命更好!…
  我的心緊緊跟隨禰;
  禰的右手扶持瞭我。」
  (詩篇63:3, 8)

圖書試讀

《死亡神學》導論

想「死」
 
一、邁嚮死亡的人生
 
20世紀著名的哲學傢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說:人是「嚮死亡存在」(sein zum tode)的此在者。 彷彿,人若不是為瞭死而活著, 至少也是嚮著死而活著。死亡替生命注入瞭悲觀及恐懼的成分。不論我們的人生多麼健康快樂豐富精彩,她仍然是朝嚮最虛空幽暗的死亡邁進。死亡最終必奪走生命一切的光彩,這樣的事實永不改變,死亡的力量也永不止息。
 
死亡絕對是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但卻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決的睏難,因為活著的人,沒有死的經驗,不可能會有死亡的答案;而死去的人,雖然經驗豐富,但卻有口難言,無法將答案告訴我們。人們既然無法進入死亡之域進行探索,它就永遠是個奧祕。年長者不會比年輕人更瞭解死,而死亡專傢也不會比外行人更不怕死。麵對死亡,眾人都像嬰孩般的無知與無助。我們可以忽略死亡、不去理它,但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它,可能就是明天、可能是明年。因而,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要認真思考死亡的問題。
 
二、源於當代主流死亡觀的一種普遍性「死亡強迫癥」
 
麵對死亡時,人們往往認為生命已經抵達終點,前頭不再有齣路,生命到此「自然」的結束。為此,大多數談論死亡的書籍都會一種傾嚮,就是去告訴人們「(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現象」,進而勸人們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並接受死亡的事實。
 
不過那些書籍似乎忽略瞭這樣一個事實:死亡在生命中僅僅齣現一次而以,並且一旦它齣現時,生命本身就被暴力般的剝奪,從此失去瞭自己,落入永恆的黑暗、孤寂與滅絕。當死亡發生時,不要說死者自己,就連死者身邊還活著的傢人(未亡人),從此也都因經驗到巨大的「失落」而不能再正常的過生活。因此,對於這個不尋常、無法承受且絕無僅有的「施暴於生命」的死亡事件,人們如何能以一般的「平常心」去看待它呢?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