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荷纔露尖尖角 讀瞭吳小彤的散文集《你讓我的世界永不寂寞》,其內容之豐富、立意之睿智、文筆之犀利,讓我禁不住連聲叫好!可聽說她年僅十四歲,我先是一怔,隨後內心又有許多許多的欣喜。
十四歲,正是花樣年華和多夢時節。大傢都在做夢,但夢各有不同。我們的這位名叫吳小彤的小朋友,在做些什麼夢呢?她寫過幾篇記夢的文章,不是「過傢傢」,而是與古人對話,其夢境之所及,似曾相識,但又不乏新意。在〈尋他韆百度〉一文中,她生動地寫齣瞭夢中見到削發為僧的駱賓王,瞭解到他的落魄,主要是因為「幫徐敬業寫過那紙雄文勁采的《討武曌檄文》」,不禁感嘆道:「落筆至此,心中唏噓不—」,又如「南柯一夢」的〈過客〉,寫瞭高潔隱士嵇康的濛冤而死,頌其視死如歸的品格,引用嚮秀《思舊賦》中「妙聲絕而復尋」來狀寫嵇康雖死猶生的精神,感情十分真摯。再如〈傳說〉,也是夢中故事,講述瞭明滅元後,
明皇帝「命兵部侍郎鮑濟深入草原,以尋濛古黃金傢族之後裔」,想不到這個鮑濟卻是這個傢族的一員。他到瞭戰後一片狼藉的濛古草原,被一小孩引至一山洞—-「狼洞」,神奇般地見到瞭自己的兄長。兄長講瞭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並引齣瞭後麵意味深長的故事。這些傳奇般的「夢境」都很生動,有人物、有事件、有思想。
夢境不凡,格調高雅,引人深思。
以對話的形式構思情節、狀物寫人,是吳小彤文章的一個重要特色。〈你讓我的世界永不寂寞〉是與王勃對話,〈目光因你而停留〉是與項羽對話。前者,是對唐代與自己同齡的天纔神童的贊美,簡述瞭王勃寫《滕王閣序》震驚四座的情景。
她特彆強調瞭王勃的年齡:「滿座的高朋真正地驚呆瞭──不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後生如此可畏!如此精妙絕倫的文字,居然齣自一個年未及冠的十幾歲孩童之手」、「一個十四歲的少年,竟然如此老成」、「一個命運多舛的少年,竟如此胸懷大誌,如此地胸懷寬廣」。此文巧妙地藉用古人之口,錶達瞭自己對王勃的高度評價和對他的欽羨之情。麵對同齡的天纔少年,有誌者,豈能不觸動心靈!
作者自己也是十四歲,其文章不也是很精到、心胸不也是很寬廣嗎?後一篇文字,則是贊美項羽的:「我想,諸侯們跪於帳中不是對你權勢的畏懼,而是對你霸王氣概的敬佩」。「我笑,這跨越韆年的第一次相見,看到的竟是你如此英武的一麵,感嘆你不愧為萬人敵」。深切地錶達瞭對項羽的敬佩以及中肯的評價。
讀到這篇小文,我竟想起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來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啊,項羽垓下被圍,他是因不願愧對江東父老而在烏江自刎的,因此在中國曆代戲劇舞颱和當代銀幕上,纔呈現齣《霸王彆姬》餘聲裊裊的天籟之音和叱吒風雲的悲壯之劇。吳小彤在文中以沉靜的目光和冷峻的筆觸,對這一段曆史進行瞭凝視與深思,如同電影中的定格鏡頭,讀起來既有一種美感,也對人有所啓迪。這兩篇文章格調清新、古樸典雅,富有文采,見解獨到。
文無定法,藝無定規。文章的妙處,不在於怎麼跟彆人寫得一樣,而在於怎麼跟彆人寫得不一樣。吳小彤的〈長是人韆裏〉,是以韓愈的視角和口吻而寫的一篇懷念柳宗元的文章,也可以說是替韓愈寫給柳宗元的一封信,字裏行間對柳宗元當時的心境和情緒,揣摩得那麼透徹、發自肺腑,同時也將他與柳宗元那種親密無間的摯友關係,以及其對柳宗元的懷念之情,寫得非常熨貼、細緻,很難得。她的〈我願做你的鍾子期〉和〈沒有你的棋局〉,則分彆是以周瑜、司馬懿的口氣寫諸葛孔明的。前一篇把周瑜對諸葛亮的嫉妒、勢不兩立的狹窄心胸,刻畫得入木三分;後一篇則將司馬懿在戰場上每遇諸葛亮時那種害怕的心態,寫得淋灕盡緻,故事生動感人,人物呼之欲齣。兩篇「小小說」似的文章,都從不同的側麵,展示瞭諸葛亮的聰明纔智與超凡能力,掩飾不住作者對他的仰慕與敬佩之情。
這些文采飛揚、思想深刻、情真意切的文章,不是直白的錶達,而是藝術的呈現。其中用瞭不少典故、名言、詩詞佳句,涉及到孔子、孟子、鬼榖子、王勃、王昌齡、李白、柳宗元、李煜、範仲淹、晏殊、賀鑄、李清照、弘一法師等諸多賢聖、名傢、詩人。可見吳小彤這位十四歲的女孩,確乎是徜徉在古人的詩山文海裏,雲遊於古人的思緒意境中。
厚積纔能薄發。作者心中裝的,肯定要比她寫齣來的多得多。一個滿臉稚氣的孩子,卻熟讀瞭不少詩書,積纍瞭很多知識,並將這些知識運用的很得體、很自如,彷彿信手拈來,皆成文章,錶現齣作者的勤奮、刻苦、好學以及執著的追求。
這,是我作為一個前輩作傢和評論者,內心格外欣喜的理由。吳小彤似一枝含苞待放的「小荷」,已經在創作上露齣瞭「尖尖角」,這是可喜可賀的。正如古人所說:「涉淺水者觀蝦蟹,涉中水者捉魚鱉,涉深水者擒蛟龍。」我希望吳小彤小朋友不要滿足於既得的成績,而要更加勤奮、刻苦,敢於「涉深水」,勇於「擒蛟龍」。我相信,隻要她繼續努力,沿著正確的方嚮發展下去,可以預蔔未來的創作一定碩果纍纍。這,也是我最深切的期待和最美好的祝願!
彭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