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一) 我非常榮幸,獲Alan 邀請,為《劍河長篙》作序。他留學英國,入讀劍橋大學獲頒哲學碩士學位,現職財經界,亦是業餘專欄作傢,曾為《信報》撰寫專欄,並將其文章輯錄成《劍河長篙》一書,與讀者分享其劍橋留學點滴、旅遊情懷及生活體驗,內容豐富精彩。
我於五十多年前入讀劍橋,所學畢生受用,現在仍會不時想起劍橋的美好時光。Alan 細訴劍橋所見所聞、一草一木,以及眾多賢人往跡,恍如引領我重遊劍橋,深深體會到劍橋曆史悠久,地靈人傑。
Alan 遨遊天下,見多識廣,娓娓道齣不同國度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讓我們看到各地的風貌,令人眼界大開,趣味盎然。在書中最後環節直抒胸臆,將所學融會貫通,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上,充滿睿智。
謹此衷心恭賀Alan 傑作《劍河長篙》齣版,並希望讀者透過作者的見聞博識,有所啓發。
李國寶博士
東亞銀行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劍橋之友香港有限公司創會主席
代序( 二) 認識Alan 是十多年前的事,當時我在《信報》工作;自己隻有二十來歲,卻應香港大學的邀請,充當導讀師傅(reading mentor),感覺有點充大頭般的滑稽,卻毫無勉為其難,反而是躍躍欲試的參與,原因有點自私——我喜歡看書,過去長期在外國就學和生活,對本地學生的閱讀態度和習慣,充滿好奇,極感興趣。
港大的「閱讀師徒」(Mentorship Programme)計劃負責人給我帶來四位大一學生當「徒弟」,說是「看什麼書都可以」。選瞭兩部自己與幾位「徒弟」年齡相若時看過的經典——Plato 的《Symposium》英譯本和清代小說《儒林外史》。兩本都不是容易看的書,但卻勝在討論的空間實在遼闊,充滿年青人的興趣和思考角度。從開始,Alan 已經是對閱讀最為投入的一位,每一次會麵的交流切磋,他都有新銳的問題,新鮮的觀點。在四名「徒弟」中,自覺最沒有條件成為他的「師傅」,因為除瞭引介瞭兩本他從未接觸過的名著,這位「徒弟」顯然是個自發性特彆強而且富於思考的年青人,其他「徒弟」在繁重的功課外看完《Symposium》,我已感覺難得,Alan 竟然還看瞭旁及的《對話》,以作對比。因為有這樣的「徒弟」,我這個當「師傅」的,便不能不「溫書」趕功課。
若乾年後,我在港大的通識教育課淺談英國文學,Alan 來旁聽。因為是講座,聽眾與講者之間根本沒有甚麼直接的交流,可是Alan 看來還是屬於比較專注用神的一群。第一課後,他來問我是否還記得他?我想,他若記得我,何以還來上我的課?Alan 後來到英國劍橋深造,可以想像,這樣的讀書人在那樣的導學(Supervision)環境下,學與問的會心,自然又會步上不同的境界。返港後的Alan 在《信報》開專欄寫劍橋。「師傅」在劍橋逗留的時間比「徒弟」長,可是劍橋的很多掌故點滴,我都是從他的專欄纔有認識。「徒弟」的專欄結集,而我有如當年充任「師傅」,為書寫序,也是感覺榮幸、自嫌不足。
林在山
二零一五年四月
代序( 三) 劍橋是個令人嚮往的名字,是個屬於詩人和學者的地方。
當我細讀文集中有關劍橋風物的散文時,腦海裏禁不住想起詩人徐誌摩所描繪的康橋河畔。在波光艷影,長篙搖曳中,在康河的柔波裏,遊學的詩人與天和水融為一體,是招搖起舞的水草,也是尋夢的船伕,滿載一船的星輝,嚮青處慢溯;心裏熱情奔放,形態上卻沉默內斂;感觀上陶醉於當下,意識上卻嚮世界,嚮前程飄揚而去。
這正是留學生應有的情懷。在文集中,從劍橋到世界各地的曆史風物,地理經濟麵貌,在小書店尋到的文化縮影,街頭所捕捉的小城風貌,透過Alan 口中娓娓道來,鏡頭亦遠亦近,既寬宏又細膩,令我恍如置身其中,分享那翱翔天下靜觀世界而有所感悟的喜悅。
在我的工作中,遇上不少在劍橋、牛津和英國各大學的年青法律畢業生。他們在學時都十分珍惜留洋學習的機會,對功課成績甚為著緊,為的是裝備自己,進入戰鬥狀態,希望能在競爭激烈的大律師行業中脫穎而齣。營營役役之間,卻讓不少培養個人素質和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悄悄溜走瞭。但願一眾大學生,能像Alan 一樣,在努力奮鬥之餘,不要忘瞭留給自己時間和思想空間,廣泛接觸本科以外的事物,遊曆體驗校園以外的地域文化,開闊視野,從而啓發無邊的創意,培養敏銳的觸覺、高尚的情操、開天闢地的自信。
這集齣色的散文,熱愛知識熱愛生活的青年同學讀來,定會引起飛越重洋擁抱世界的遐思。活過瞭半生的我,讀來卻感思憶無限,彆有一番滋味!
譚允芝
資深大律師
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
寫於二零一五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