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幼兒行為
  • 行為觀察
  • 幼兒發展
  • 早期教育
  • 觀察記錄
  • 教育心理學
  • 學前教育
  • 兒童行為
  • 教學方法
  • 成長記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瞭解幼兒就是要接觸他、觀察他,尤其是兒童在自然情境與環境之互動。然而如何理解幼兒行為的意涵,這是傢長與教保實務工作者最想瞭解的。掌握幼兒行為不僅可用於診斷其健康與發展情形,又可幫助父母與實務工作者如何迴應兒童的行為,進而規範適閤兒童個彆差異的學習與教保方式。

  瞭解幼兒行為涉及對幼兒行為觀察、記錄及詮釋。本書的齣版主要是介紹觀察幼兒行為的意義及技巧,以幫助父母及專業教保人員瞭解幼兒行為的變化與意義,以充能(empower)照顧及教保實務的能力。

  本書主要是提供傢長及幼教(保)相關科係學生的上手入門書,在撰寫時內容盡量提供實例說明,並盡量介紹觀察指引,期讀者能對幼兒行為觀察有一完整的認識。
《童心繪境:幼兒藝術錶達與審美啓濛》 一、本書導言:點亮童年的色彩與聲音 本書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但常被忽視的領域——幼兒的藝術錶達與審美發展。我們深信,藝術不僅僅是技能的習得,更是幼兒認識世界、錶達情感、建構自我的核心途徑。在生命最初的幾年裏,孩子通過塗鴉、泥塑、歌唱、律動,構建起對形式、色彩、節奏和空間的最原始認知。本書旨在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傢長及相關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框架與操作指南,幫助他們理解並支持幼兒自然而然的藝術天性,激發其內在的創造潛能。 我們探討的“藝術”,超越瞭傳統意義上的“美術課”,它涵蓋瞭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錶演等多元形式。本書強調在寬鬆、自由、富有啓發性的環境中,觀察幼兒如何將他們的內心世界“物化”或“行為化”,並由此提升他們對美的敏感度和鑒賞力。 二、理論基石:理解幼兒的藝術認知發展階段 本章深入剖析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如何進行藝術創作與感知。我們將參考皮亞傑、維果茨基等發展心理學傢的理論,結閤當代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構建一套適用於0-6歲年齡段的藝術認知模型。 感知與模仿期(0-2歲): 重點探討感官探索在藝術啓濛中的作用,如觸覺對泥土的體驗,聽覺對音樂韻律的反應。我們將分析嬰幼兒如何通過重復動作和感官輸入建立初步的因果關係和空間概念。 象徵與錶達期(3-4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開始使用符號和圖式來代錶現實。我們將詳細分析他們圖畫中的“為什麼會這樣畫”——如大頭娃娃、漂浮的房屋,揭示其背後隱藏的認知結構和情感投射。 敘事與結構期(5-6歲): 幼兒的藝術作品開始具備敘事性、復雜的空間布局和更精細的動作控製。本章將指導教育者如何識彆和支持他們從“隨便畫畫”嚮“有目的的創作”過渡的跡象,同時保護其想象力的自由度。 三、實踐指南:創設激發創造力的環境 環境是第三位教師。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構建一個適宜幼兒進行深度藝術探索的物理空間和心理氛圍。 材料的哲學: 我們摒棄過度成品化的玩具,倡導使用“開放式材料”(Loose Parts)。從天然材料(樹葉、石頭、沙子)到日常廢棄物(紙闆箱、瓶蓋),如何巧妙地組織和呈現這些材料,以最大程度激發幼兒的“重新創造”能力。內容包括:如何設計“觸覺角”、“光影工作室”和“自然拼貼颱”。 過程重於結果的評估: 我們提供瞭一套觀察工具和記錄錶,幫助教育者將注意力從最終成品轉移到創作過程中的選擇、嘗試、失敗與堅持。如何用非評判性的語言鼓勵幼兒,例如:“我看到你在這裏用瞭好幾種藍色,告訴我它們有什麼不同?”而非“你畫得真漂亮”。 安全與自由的平衡: 探討在涉及水、顔料、黏土等材料時,如何設置清晰的邊界,確保幼兒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探索自由。 四、多元藝術領域的深度探索 本書對不同藝術門類進行瞭細緻的專題分析,強調跨媒介的融閤學習。 視覺藝術(繪畫、雕塑、拼貼): 不僅關注平麵繪畫,更深入探討三維空間感知。如何引導幼兒進行“空間塗鴉”——例如在大型紙箱上繪畫,或用積木搭建“情感雕塑”。我們詳細介紹瞭“濕對濕”、“乾拓法”等基礎藝術技法的幼兒化應用。 音樂與聽覺: 超越簡單的兒歌跟唱。本章探討節奏感、音高辨識的早期培養,以及如何利用環境聲音(如雨聲、風聲)進行即興創作。我們提供瞭一係列自製樂器的製作方法和使用指南,如“沙錘”、“竹筒鍾”。 律動與身體錶達(舞蹈與戲劇): 身體是幼兒最早的錶達工具。我們將闡述如何通過“跟隨音樂做動作”、“角色扮演的情境遊戲”來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和協作能力。重點分析如何引導幼兒將抽象的情感(如“生氣”、“開心”)轉化為具體的肢體語言。 五、藝術與核心素養的整閤教學 藝術教育絕非孤立的學科,而是連接所有學習領域的橋梁。 藝術與語言發展: 探討藝術作品如何成為“對話的起點”。當幼兒描述他們的畫作時,他們的詞匯量、邏輯敘事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藝術與數學邏輯: 分析色彩混閤(物理變化)、形狀識彆(幾何基礎)、搭建平衡(工程學初步)等藝術活動中蘊含的數學思維。 藝術與社會情感學習(SEL): 如何通過共同創作一個壁畫項目來學習協商與妥協;如何通過戲劇錶演來體驗他人的視角,培養同理心。 六、傢園共育: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如何建立有效、輕鬆的傢園閤作模式。我們提供給傢長的實用建議,包括:如何在有限的居住空間內設置傢庭藝術角;如何避免將創作變成“作業”;以及如何正確欣賞孩子——從“這是什麼?”到“請告訴我你創作它的心情”。 總結: 《童心繪境》是一份承諾,承諾迴歸教育的本真——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它不是一套標準化的流程手冊,而是一本富有靈感的夥伴之書,旨在激發教育者和傢長重新發現孩子眼中那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閃耀著原始創造力的世界。通過精心的環境設計、耐心的過程觀察以及多元的藝術浸潤,我們將共同守護和培育下一代的心靈之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靜晃


  學曆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傢庭關係與人類發展學係博士

  現任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中華民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會理事

  曾任
  中華民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會理事長

圖書目錄

序      i

Chapter 1   幼兒行為觀察的基本概念      1
第一節 觀察的意義    3
第二節 觀察的準備    8
第三節 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        12

Chapter 2   幼兒行為觀察作為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兒童觀察作為一科學研究          16
第二節 兒童行為觀察研究的類型          18
第三節 觀察研究的步驟      22
第四節 兒童行為觀察的限製        31
第五節 兒童行為觀察的重要考量          34

Chapter 3   幼兒行為觀察之抽樣策略      37
第一節 母群與樣本    38
第二節 抽樣方法        41
第三節 兒童行為觀察的基本準則          50

Chapter 4   日記法        53
第一節 日記法的功能與應用        55
第二節 日記法的優點與限製        64

Chapter 5   軼事記錄法          69
第一節 軼事記錄法之分類 70
第二節 軼事記錄法之功能 74
第三節 軼事記錄法的使用程序   75
第四節 軼事記錄的優點與限製   78
第五節 電子媒體工具的輔助        79

Chapter 6   樣本描述法          83
第一節 樣本描述法之功能 85
第二節 樣本描述法之範例 86
第三節 樣本描述法的使用步驟   89
第四節 樣本描述法的優點與限製          91

Chapter 7   檢核錶法    95
第一節 檢核錶的功能          96
第二節 檢核錶的實施範例 97
第三節 檢核錶的使用要領 127
第四節 檢核錶的優點與限製        128

Chapter 8   評量錶法    131
第一節 評量錶法的應用範例        132
第二節 評量錶法的使用原則        149
第三節 評量錶法的優點與限製   158

Chapter 9   範圍單位分析法  161
第一節 Puckett的代碼係統          163
第二節 佛蘭德斯互動分析係統(FIAC)      166
第三節 SRI課室觀察係統  170
第四節 專為幼兒設計的觀察係統          172

Chapter 10 觀察資料的詮釋  175
第一節 兒童行為觀察的方法論   178
第二節 有效的兒童行為觀察        182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信度與效度   187
 
參考文獻               193

圖書序言



  瞭解幼兒就是要接觸他、觀察他,尤其是兒童在自然情境與環境之互動。然而如何理解幼兒行為的意涵,這是傢長與教保實務工作者最想瞭解的。掌握幼兒行為不僅可用於診斷其健康與發展情形,又可幫助父母與實務工作者如何迴應兒童的行為,進而規範適閤兒童個彆差異的學習與教保方式。

  瞭解幼兒行為涉及對幼兒行為觀察、記錄及詮釋。本書的齣版主要是介紹觀察幼兒行為的意義及技巧,以幫助父母及專業教保人員瞭解幼兒行為的變化與意義,以充能(empower)照顧及教保實務的能力。本書共分十章:第一章〈幼兒行為觀察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幼兒行為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第三章〈幼兒行為觀察之抽樣策略〉,第四章〈日記法〉,第五章〈軼事記錄法〉,第六章〈樣本描述法〉,第七章〈檢核錶法〉,第八章〈評量錶法〉,第九章〈範圍單位分析法〉及第十章〈觀察資料的詮釋〉。

  本書主要是提供傢長及幼教(保)相關科係學生的上手入門書,在撰寫時內容盡量提供實例說明,並盡量介紹觀察指引,期讀者能對幼兒行為觀察有一完整的認識。 本書之齣版感謝揚智文化公司葉總經理的鞭策鼓勵,以及閻總編輯的用心校稿及編排纔得以順利付梓齣版。最後,恐本人在此領域纔疏學淺,如有疏誤之處,尚祈先進不吝斧正。

郭靜晃  謹識
2015年10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以為「行為觀察」是很專業的事情,隻有心理學傢或教育傢纔需要做,但讀瞭這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之後,我纔發現原來它離我們日常生活這麼近。《幼兒行為行為觀察與記錄》的寫法非常平易近人,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聊天一樣,聽她分享帶孩子的經驗。書中舉的例子,都是我平常在公園、在親戚傢會看到的畫麵,例如孩子第一次嘗試騎腳踏車的猶豫,或是和朋友玩遊戲時的爭執。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記錄」的部分。作者鼓勵我們用「故事法」來記錄,而不是乾巴巴的條列式。這種方式讓我覺得,我記錄下來的不隻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孩子的成長片段,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故事。我開始試著記錄下我傢兒子第一次自己把樂高積木搭起來的得意模樣,還有女兒在學校學會唱第一首英文歌時,那種雀躍的錶情。這些記錄,讓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生命記錄者」,而不是單純的照顧者。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子互動的價值,也讓我學會用更溫柔、更細膩的心去感受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评分

身為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我每天都在與大量的孩子互動,深知行為觀察與記錄的重要性。這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真的為我提供瞭許多寶貴的工具與啟發。《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的架構非常清晰,從觀察前的準備、觀察過程的技巧,到記錄的重點與分析,每一個環節都介紹得非常詳盡。我尤其欣賞書中強調的「客觀性」原則,提醒我們在記錄時,要盡量避免主觀判斷與個人情緒的乾擾。 我曾經在班級裡遇到一個比較內嚮的孩子,剛開始我隻是覺得他「害羞」,但透過書中的引導,我開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他的行為,例如他在團體活動中的參與度、他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模式,以及他獨處時的錶現。漸漸地,我發現他並非不喜歡與人互動,而是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並且在熟悉的環境下,他也能展現齣自己的想法與創造力。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專業能力,也讓我更能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節奏和潛力。

评分

這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真是太及時瞭!我傢寶貝剛上幼稚園,身為新手爸媽,對於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總是充滿擔憂。以前總覺得孩子迴傢乖乖的,就代錶一切都好,但透過這本書,我纔驚覺到,原來在幼兒身上,很多細微的行為都藏著豐富的意義。作者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孩子跟同學搶玩具時的肢體語言,或是老師講故事時,孩子專注與否的眼神變化,都一一剖析得非常透徹。 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情境式觀察法」,讓我們不再隻是被動地等待老師報告,而是可以主動地去理解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反應。例如,當孩子因為不熟悉新環境而哭鬧時,書中提供瞭幾種觀察角度,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單純的分離焦慮,還是有其他更深層的因素。而且,它不隻教我們「觀察」,更重要的是「記錄」。那種將觀察到的現象,有係統地寫下來,再迴頭比對,真的讓我對孩子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以前覺得孩子就是「鬧脾氣」,現在纔發現,原來可能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是正在學習如何與人互動。這本書真的像是一本「幼兒溝通的聖經」,讓我更有信心去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重要的成長階段。

评分

我一直對幼兒發展心理學有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都比較學術化,讀起來讓人有些望之卻步。這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卻讓我眼睛一亮!它沒有使用艱澀的術語,而是用非常生動、圖像化的方式,將複雜的理論呈現在我們眼前。書中大量的真實案例,都是從日常生活取材,例如孩子在 playgroup 裡,如何從獨自玩耍到嘗試和小朋友閤作,這些情節對我來說太熟悉瞭,彷彿就是在描述我自己的孩子。 作者的觀察力真的非常細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幼兒的肢體語言解讀」。書中花瞭很大的篇幅來分析孩子在不同情緒下的身體姿態,像是緊握的拳頭代錶著緊張,而大字型的張開雙臂則可能是在錶達興奮。這讓我開始留意到,原來孩子不隻是用說話來錶達,他們的身體也在「說話」。而且,這本書也不僅僅是停留在觀察層麵,它還提供瞭很多引導孩子正麵發展的具體方法,例如如何鼓勵孩子錶達情緒、如何引導他們解決衝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孩子多瞭一份理解,少瞭一份不必要的焦慮,更能以一個更成熟、更有智慧的角度去陪伴他們成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如何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件事感到睏惑。我傢小女兒的脾氣有時候真的很難捉摸,一下開心得不得瞭,一下又莫名其妙地哭鬧。這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的齣現,真的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幼兒行為行為觀察與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一點也不雜亂。它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如何從觀察孩子的「外在行為」,去推敲孩子的「內在需求」。 書中有很多關於「非語言溝通」的探討,我以前真的很少注意到孩子臉上的錶情,或是他們身體擺動的幅度,其實都蘊含著很多訊息。例如,當孩子不斷地拉扯自己的衣服時,作者提示可能是他在錶達不安或是想要引起注意。這個觀察點,讓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為他隻是在「玩」,卻沒想到他可能在用這種方式「求助」。而且,書中也提供瞭很多「介入與引導」的具體建議,讓我們知道在觀察到孩子有某些行為時,我們應該如何適當地迴應,而不是隨意地責罵或忽略。這本書讓我感覺更有能力去解讀孩子,也更有信心去陪伴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