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

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race Ciggie Stott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溫州教會
  • 宣教曆史
  • 迴憶錄
  • 曹雅直
  • 傳記
  • 近代中國
  • 教會曆史
  • 基督教曆史
  • 溫州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福音要在中國傳揚,誰能阻擋呢?

  身為基督新教首位深耕溫州的傳教士,
  曹雅直夫婦清楚知道自己的呼召,
  毫無保留地去中國服事,
  本書記錄瞭其中的艱辛患難,
  更讓我們看到神的奇妙作為。

  關於本書,曹雅直夫人是這麼說的:

  我這樣記下一個宣教士的人生,她所經曆的喜樂、憂傷、鼓舞和失落,如果能給那些孤單的心靈一點鼓勵,給那些行走在這條艱辛道路上,膝蓋發軟的人一點剛強,讓他們重新想起主親自給我們的應許:「若不灰心,到瞭時候,就要收成。」如果是這樣,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曹明道

  書中敘述曹雅直、曹明道夫婦如何清楚天上的呼召,以緻於濛祝福,內心順服,毫無保留地去愛、去中國服事的經曆。雖然由於曹雅直行動不便,最初大傢認為他並不適閤去宣教,但他既然清楚領受瞭呼召,便全心順服,絕不退縮。也就因為曹氏夫婦的順服,他們的手所做的工纔得濛豐豐富富地堅立!至今上帝仍然賜福給順服他的人!

     曹氏夫婦的熱心事奉「讓我們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也看到其中的艱辛與攔阻」。書中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刻劃著在溫州傳福音、建教會當中的艱辛與挑戰。在這工作之中的「光明與艱辛」,就像今天跨文化工作者所麵對類似的挑戰。要完成福音的大使命,這工作誠然艱巨!但深知當天上的呼召臨到工人去傳福音時,他必定透過聖靈裝備聖徒,加能賜力。

  曹雅直夫婦的故事是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的確,這故事一直延續至今。因著恩典,我們親眼目睹瞭教會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長,一百年多前所播下的福音種子,到今天都還在開花結果。沒有人確實知道溫州到底有多少福音的果子,有一種說法是溫州八百萬人口之中有百分之十至十五是果子。有些人形容,溫州的果子成長是又快、又多、又熱;那「未完成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當中。

  但願每一位讀者都帶著「在迴顧中前瞻」的心誌來讀這本「未完成的故事」。但願這故事點燃我們心中服事與奉獻的熱忱,竭力跟隨曹雅直夫婦的腳蹤。當我們帶著順服的心努力將神國福音傳到地極時,深信那感動曹雅直夫婦的靈會加倍地感動我們,且助我們繼續書寫這「未完成的故事」的下一章!    
          
  在內地會成立一五○年來許多精彩的宣教故事中,第一個進入溫州的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及其夫人曹明道(Grace Ciggie Stott)的事跡,毫無疑問地是其中最為精釆的一個。可惜華人教會對這兩位內地會的先鋒宣教士,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溫州教會的發展,吸引瞭普世的關注,被人尊之為「中國的耶路撒冷」或「中國的安提阿」,溫州教會的發展始末,因此吸引瞭更多人的注目,有關溫州教會史的譯著也紛紛齣版問世。

名人推薦

  本書譯自曹雅直師母在1897年齣版的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s in China,譯筆流暢,清順可讀。書中所提供的都是曹雅直夫婦親身經曆的第一手資料,至為珍貴。而譯者對書中人名地名均有詳細考證,特彆是譯者所提供的附註,對於本書的閱讀瞭解,貢獻尤深。今年恰逢內地會成立一五○年紀念,這本書能適時齣版,實在是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林治平,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乾事  

  一對平凡的蘇格蘭夫婦,在十九世紀後期來到當時不甚為人知的溫州落腳。他們認真活過的二十六年的生命足跡,今天由他們最愛最關心的、瞭解溫州地理及教會史的溫州信徒,將自己的曆史翻譯整理齣來。一麵展讀,心中隻覺贊嘆!這段曆史中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固然仍多,這卻是一個多麼難能可貴的起點。迴望上帝的手賜下恩典處處!切盼本書的齣版激發中華大地不同地方的信徒,都起來積極參與尋迴屬於自己的教會曆史。——吳望華

  一直盼望能看到中國各地的教會能把本地的宣教史翻譯、整理、展現齣來。神等候瞭一百二十年,終於等到溫州眾教會把「獨腳番人」的英文傳記翻譯成中文,並加上隻有當地人纔能考證與推敲的細節。或許,這本書的齣版,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本土路加興起的時代。──亦文

  溫州基督教曆史上,可與蘇慧廉比肩的傳教士應屬曹雅直,他1867年抵達溫州,比蘇慧廉尚早十五年。作為基督新教首位深耕溫州之西來傳教士,曹氏理應被人銘記,可因著中文資料的缺乏,其事功被淹埋於中國曆史光怪陸離的塵埃裏。這本《二十六年》中譯本的齣版,終於可以填補空白,隻是它來得太晚,讓中國讀者等待瞭一個多世紀。──瀋迦

欣聞《二十六年》定稿齣版,細細品讀,文筆順暢。1867年11月,曹雅直拄著一條右腿來到溫州。他每次獨腳拓荒佈道穿梭於各山區小村莊間要一周時間,以超乎平常人的毅力和心誌跋山涉水,處處艱辛。他不為已,不為名,不為利,唯帶著基督的愛傳福音,辦學校,開戒鴉片所,收養孤寡老人,為溫州這片熱土隻有付齣,犧牲,為基督福音在溫州紮根奠定瞭基礎。讓我們一同效法先賢為主福音受苦的腳蹤。──陳誌明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書籍簡介,不涉及您提到的《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 --- 《塵封的航綫:19世紀中葉遠東貿易格局重塑》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中葉,在蒸汽動力、電報技術和帝國擴張三重驅動下,遠東貿易格局所經曆的劇烈且不可逆轉的重塑過程。這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外交史或軍事史,而是一部聚焦於商業、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變遷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新勢力的崛起 聚焦於鴉片戰爭後的數十年間,中國沿海港口從傳統廣州體係嚮多口岸開放模式的過渡。作者通過對早期海關記錄、商行檔案和私人信件的細緻梳理,揭示瞭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後,私人資本如何迅速填補權力真空,以及“洋行”這一新型商業組織如何在東亞建立起高效的供應鏈網絡。重點探討瞭茶葉、絲綢和棉布貿易的結構性變化,特彆是新技術(如蒸汽船與更快的航綫)如何壓縮瞭地理距離,加速瞭資本周轉速度,並重塑瞭歐洲消費者對東方産品的認知與需求。 第二部分:基礎設施的隱形戰爭 貿易的擴張必然依賴於物理基礎的建設。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研究“隱形的基礎設施”——從早期的燈塔建設、錨地的疏浚,到電報綫路的鋪設。這些看似中立的工程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權力博弈。例如,探討瞭蘇伊士運河開通前後,航道控製權如何從傳統的海權國傢嚮依賴固定補給站的新興工業國轉移。詳細分析瞭上海、香港、橫濱等港口在短短數十年內,從漁村或小鎮蛻變為全球物流樞紐的城市規劃邏輯及其背後的經濟驅動力。 第三部分:本土反應與社會滲透 貿易變局並非單嚮輸入。本書細緻描繪瞭中國傳統商幫(如寜波幫、福州幫)如何應對全球化衝擊的策略。他們並非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學習者和適應者,通過閤資、引進技術,甚至直接派遣子弟赴英美學習金融知識,試圖在新的框架內保住既得利益。同時,本書也關注瞭貿易帶來的社會副作用,如傳統手工業的衰退、白銀外流對地方經濟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階層流動與衝突。 第四部分:金融工具的現代化 遠東貿易的復雜性催生瞭對新型金融工具的需求。本書深入探討瞭信用證、遠期閤約以及最早期的“匯票”在跨國交易中的應用。研究瞭匯豐銀行等新興金融機構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和資本優勢,逐漸掌控瞭區域內大部分的國際結算業務,從而有效地將遠東經濟與倫敦、紐約的金融市場緊密綁定。 結論:一個不可逆轉的節點 本書認為,19世紀中葉的遠東貿易重塑,不僅是經濟層麵的調整,更是地緣政治權力結構的根本性轉變的先聲。它為理解20世紀的國際關係、區域衝突以及現代亞洲經濟體的形成,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曆史視角。這不是一個關於“入侵”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融閤、競爭與適應”的宏大敘事。 --- 《星辰之下:中世紀歐洲修道院的知識守護與農業革命》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歐洲,並非著眼於宏大的政治事件或騎士戰爭,而是深入考察瞭隱匿在田野與山林之間的本篤會、熙篤會等修道院,如何在社會動蕩中,成為知識、技術與農業創新的核心動力。 第一章:靜默中的知識熔爐 修道院被傳統觀念視為宗教避難所,但本書揭示瞭它們作為文化保存機構的關鍵作用。詳述瞭抄寫室(Scriptorium)的工作流程,不僅包括復製古代手稿,更重要的是對文本進行分類、注釋和保存的學術實踐。重點分析瞭修道院如何通過其龐大的藏書——無論是古典哲學、醫學著作還是農學手冊——成功地跨越瞭“黑暗時代”的知識斷層。探討瞭修道院圖書館的早期管理模式,以及它如何為後來的大學教育奠定基礎。 第二章:土地的馴服者:熙篤會的實踐 本書的顯著特點是對農業技術的細緻考察。熙篤會(Cistercians)的修士們嚴格遵守“祈禱與勞動”的原則,將他們的信仰實踐轉化為對土地的精細管理。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係統地開墾沼澤、疏通河道,並將羅馬時代的農業知識進行本土化改良。通過分析現存的修道院農場記錄和土地利用圖,本書描繪瞭中世紀早期歐洲農業的“技術升級”過程,包括三圃製(Three-field system)的推廣、水車和風車的創新應用,以及對牲畜選育的早期嘗試。 第三章:經濟模型與自主權 修道院並非完全脫離世俗經濟的實體。它們是當時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之一,並發展齣瞭一套高效的內部經濟循環係統。本書探討瞭修道院如何管理其龐大的莊園、控製手工業作坊(如釀酒、紡織、冶鐵),以及它們在地方市場上扮演的“穩定器”角色。分析瞭修道院與地方貴族、王室之間的復雜經濟關係——既有捐贈與依附,也有獨立的商業談判與金融藉貸活動。 第四章:醫療、慈善與社區服務 除瞭農業和學術,修道院還是中世紀歐洲唯一的、相對係統化的醫療與慈善機構。本書詳細介紹瞭修道院內的藥草園(Physic Garden)的布局、草藥知識的積纍,以及對外來朝聖者、病患和窮人的照護模式。考察瞭這些慈善活動如何在不依賴中央政府的社會結構中,維持瞭基礎的社會穩定與人道關懷。 結論:靜默的驅動力 《星辰之下》旨在修正對中世紀的片麵理解,指齣修道院製度作為一種高度組織化、目標明確的社區,不僅保存瞭人類文明的火種,更在技術與經濟層麵,悄然催生瞭後世歐洲經濟復蘇和增長的物質基礎。它們的“寜靜”並非停滯,而是深思熟慮、高效運行的知識與生産中心。 --- 《無形的尺度:工業革命時期標準化的誕生與衝突》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英國,探討瞭“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這一看似枯燥的工程概念,如何成為驅動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手工業零星爆發走嚮大規模工業生産的決定性力量。這不是關於蒸汽機或紡織機的簡單介紹,而是對“度量衡、互換性與質量控製”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第一部分:從工匠的“感覺”到係統的“測量” 工業革命初期,盡管機械技術飛速發展,但零件的製造仍高度依賴工匠的經驗與目測。本書通過分析早期的槍械製造、鍾錶工業和鐵路軌距的衝突案例,展示瞭缺乏統一標準的巨大成本——維修睏難、生産效率低下、産品質量波動劇烈。詳述瞭不同地區、不同工廠采用的非官方“標準”如何形成貿易壁壘和技術摩擦。 第二部分:國傢乾預與科學的介入 標準化的推廣往往需要國傢權力的背書與科學權威的認證。本書深入研究瞭英國政府如何推動度量衡的統一工作,以及新成立的計量機構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重點介紹瞭以詹姆斯·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為代錶的工程師群體,如何通過引入“統一螺紋標準”等革命性概念,實現瞭零件的真正“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這一章節詳細解析瞭惠特沃斯螺紋與後來的米製體係之間的早期競爭與技術哲學差異。 第三部分:標準化的社會經濟影響 互換性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社會結構的重塑。本書指齣,標準化的引入使得復雜機械的維護不再需要依賴原始製造者,從而催生瞭新的服務行業和維修市場。同時,標準化也使得大規模的工人培訓變得可能,降低瞭對頂級工匠的依賴,加速瞭勞動力的同質化。分析瞭標準化對産品質量控製(QC)的早期實踐,以及它如何成為資本傢對工人生産過程進行更嚴格管理的新工具。 第四部分:鐵路的尺度戰爭 鐵路作為19世紀最宏大的工程,是標準化的試金石。本書花費大量篇幅,剖析瞭不同軌距(Gauge)在英國本土及殖民地的擴張過程中引發的商業衝突、技術僵局,乃至政治爭議。通過對鐵路圖紙和工程報告的挖掘,揭示瞭標準軌距的最終確立,是如何通過巨大的經濟壓力而非純粹的科學最優解達成的。 結論:無形的權力結構 《無形的尺度》認為,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無形基礎設施”,它通過定義事物的“可接受範圍”,塑造瞭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生産、貿易和生活方式。這本書揭示瞭在那些冰冷的數字和精確的公差背後,所隱藏的深刻的科學信念、商業競爭和國傢權力意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明道 (Grace Ciggie Stott, 1845~1922)


  曹雅直的妻子。

  曹雅直(George Stott, 1835-1889),蘇格蘭人,內地會宣教士,在溫宣教二十年(1867-1887),被稱為「溫州教會開創者」。

  1870年,曹雅直前往上海迎接他的未婚妻曹明道。曹明道不但稱職地扮演女主人的角色,讓曹雅直有更多時間心力去開拓教會,她成立瞭女子學校,拓展瞭他們在溫州的事工。經過十數年辛勤耕耘,曹氏夫婦在溫州的建立瞭花園巷教堂和學生宿捨,城外的平陽、桐嶺等地也建立瞭教會。

  1887年,曹氏夫婦因為健康因素決定暫離溫州,迴到英國。1889年的復活節早晨,上帝接去瞭祂親愛的僕人曹雅直,師母陪伴他走過最後這段死蔭幽榖,但也同享從神而來的勝利與喜樂。

譯者簡介

溫州恩際翻譯團契 (E. Group Fellowship)


  2006年10月,由黃恩丹、翁小燕等數位具有高級英文水準的專業人士組建,秉承挖掘曆史事實、共用文化盛宴的理念,專注曆史、人物、教育類的翻譯工作。

  以敬業、閤作、奮發嚮上的精神來打造團隊建設,共謀團隊發展。

張孝民  

  1966年9月齣生,大學外語係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原於北京大學齣版社從事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工作,擔任北京大學齣版社大學英語教材總美編。

  齣版英語教學與研究圖書20餘部。現從事曆史史料整理與翻譯工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未完成的故事  戴繼宗
推薦序二 晚清來溫第一人  麥樂儒
校譯者序 到瞭時候,就要收成  張孝民
前    言  做上帝的工作  戴德生

第一章 因為愛,心受感召
第二章 初到陌地,開辦男校,處處艱辛
第三章 以五馬街為中心,開拓福音事工
第四章 深入鄉村桐嶺,城內「戒指團」來襲
第五章 遠行平陽拓荒,辦女子學校,廢裹腳陋習
第六章 1877年迴國休假,1879年籌建「姊妹團」
第七章 穩固興旺時,受擾亂
第八章 1884年10月4 日曆,「甲申教案」仍得堅立
第九章 稻惟德開設戒煙所,厲厚明打銀到白象
          鮑信進賣柴至霞嵊,邵成伯行乞迴東川
第十章 多結果子的枝子,枝條探齣牆外
第十一章 工作交代,迴國休養,病重安息
第十二章 五位先驅之一,建立溫州、平陽、桐嶺
第十三章 率團重赴甌江之約,收孤寡老人,建盲人之傢
第十四章 彆開生麵的婚禮,喜樂總是伴隨痛苦而來
第十五章 東川行,鄉村情,楠溪景
第十六章 桐嶺探訪記
第十七章 南門外、永嘉場、白象、霞嵊,各處顯美好見證
第十八章 大山裏的霞嵊小村
第十九章 日本之旅,霞嵊東川行
第二十章 經曆更大的依靠,颱州南門外的復興
第二十一章 越疊疊重山,達海拔韆米柴皮村
第二十二章 建立休養所,曆險在東川
第二十三章 二十五周年,五十歲生日
第二十四章 平陽「蕭傢渡教案」
第二十五章 十天之內九人去世,到瞭時候,就要收成

音譯對照錶
古時行程參考路徑
26年行事曆程
參考文獻
1912年溫州示意地圖
1906年平陽示意地圖(硃德盛 繪)
齣版說明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未完成的故事

  
  承濛邀請為曹雅直夫人所寫的《二十六年》一書的中文版作序,實在深感榮幸。曹夫人的英文書在1897年齣版,書中的前言是由我的高祖父戴德生所寫的。時至今日,將近一百二十年之後,此書的中文版由溫州肢體翻譯整理麵世,使得溫州以至於全球的華人肢體,得以閱讀並瞭解福音最初是如何傳到溫州的,實在是滿心感恩。

 我特彆對我的高祖父如何描述曹雅直夫婦在溫州的工作覺得很有意思。首先他說他們的事工是「濛神祝福而又堅忍不拔」。書中敘述曹雅直、曹明道如何清楚天上的呼召,以緻於濛祝福,內心順服,毫無保留地去愛、去中國服事的經曆。雖然由於曹雅直行動不便,最初大傢認為他並不適閤去宣教,但他既然清楚領受瞭呼召,便全心順服,絕不退縮。也就因為曹氏夫婦的順服,他們的手所做的工纔得濛豐豐富富地堅立!至今上帝仍然賜福給順服他的人!

  其次,戴德生形容曹氏夫婦的熱心事奉「讓我們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也看到其中的艱辛與攔阻」。書中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刻劃著在溫州傳福音、建教會當中的艱辛與挑戰。當我思想這工作之中的「光明與艱辛」時,不期然也想到今天跨文化工作者所麵對類似的挑戰。要完成福音的大使命,這工作誠然艱巨!但深知當天上的呼召臨到工人去傳福音時,他必定透過聖靈裝備聖徒,加能賜力。

  第三,戴德生形容曹雅直夫婦的故事是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的確,這故事一直延續至今。因著恩典,我們親眼目睹瞭教會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長,一百年多前所播下的福音種子,到今天都還在開花結果。沒有人確實知道溫州到底有多少福音的果子,有一種說法是溫州八百萬人口之中有百分之十至十五是果子。有些人形容,溫州的果子成長是又快、又多、又熱;那「未完成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當中。

  感謝神透過白弟兄以及編譯團隊的巧手靈思,將曹雅直夫婦的奇妙見證呈現在大傢麵前。讀者不難發現,本書不單是將曹明道當年的著作翻譯齣來,從數量龐大的註腳可以曉得他們還做瞭極寶貴的資料搜集、田野調查,這些功夫、參照使本書增色不少,也從曆史背景以及現代的角度,幫助我們對曹雅直夫婦的故事,對溫州教會曆史與現況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

  我心中的禱告是:但願每一位讀者都帶著「在迴顧中前瞻」的心誌來讀這本「未完成的故事」。齣版中文版的目的絕不隻是單純的迴顧,或滿足對曆史的好奇心。乃是如戴德生在英文版前言中所強調的,當我們展讀曹雅直夫婦的故事,體會他們如何不屈不撓地將福音帶給溫州的百姓時,但願這故事點燃我們心中服事與奉獻的熱忱,竭力跟隨曹雅直夫婦的腳蹤。當我們帶著順服的心努力將神國福音傳到地極時,深信那感動曹雅直夫婦的靈會加倍地感動我們,且助我們繼續書寫這「未完成的故事」的下一章!

內地會華人跨宣訓練事工主任  戴繼宗,2015年4月

推薦序二  

晚清來溫第一人


  《二十六年》一書終於得以落筆齣版,實為欣慰。九年瞭,依然記得當初找到英文原著時的欣喜,之後就一直在關注翻譯、編輯、齣版的過程。
  
  作者在本書中結閤自己在中國溫州的切身經曆,並以親密傢人、同事的身份敘述夫君──「瘸腿番人」曹雅直的生活、工作經曆。
  
  1876年,中英簽署「煙颱條約」,溫州開埠。但早在1867年,英人曹雅直就已經來到溫州,成為晚清來溫州生活的第一位「番人」。
  
  沒有蛋糕、沒有烤箱、天氣炎熱、甚至還有瘟疫、盜賊⋯⋯作者在書中以許多書信原稿還原瞭種種生活的挑戰。
  
  江心領事館、縣衙門、平陽、桐嶺⋯⋯一個個普通的地方,都是外國人眼中獨特的存在,作者細膩的筆法帶我們走近晚清的溫州社會處境。
  
  知識份子、吸大煙的、村民、孤兒、剛放開小腳的女性⋯⋯一個個平實樸素的身影,從不瞭解到被動接觸再到主動接受,至終成為傳播基督教文明者。書中記錄這些人生命改變的故事,使我們對這些現代文明的踐行者、先行者有更多感性的認識。
  
  租房、學習方言、買地、蓋教堂、逃難⋯⋯這些即便是今天我們在客居之時仍覺不易的生活處境,作者全都喜樂麵對。書中描寫瞭張力之下的英人生活,學習適應,學習愛,也學習謙卑⋯⋯這種忠於使命、忠於信仰的情懷,令人讀之動容。

  謹序,是為薦。

原《麥種》雜誌主編麥樂儒,2015年3月16日

校譯者序  

到瞭時候,就要收成

  
  2013年5月初,時令剛剛進入初夏,溫州卻是一段霪雨霏霏的日子。那時,我正在溫州鄉下進行地方史採訪工作。10日,有人帶我去城裏見迦勒弟兄,聽說他那裏搜集到一些溫州教會史文獻資料。那天下午,我們冒雨從甌北趕去城裏,沒有得到想要的史料,卻獲得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二十六年》的譯校約請。

  這部書的翻譯,溫州地方史界關注已久,因為它的作者是基督新教第一位來溫宣教士曹雅直的夫人,所記內容也是這對夫婦及早期內地會宣教士在溫州的傳教經曆,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就在見到迦勒的前幾天,我去溫州圖書館查閱史料,見到A Mission in China(蘇慧廉著)的譯者張永蘇,他還嚮我提起這部書。他說早已有人在組織翻譯,但具體情況說不清楚。沒想到第一次見到迦勒,他就提齣這部書的翻譯約請。他說,2006年起他們就組織一個團隊(恩際翻譯團隊)翻譯這部書,但直到那時,還一直放著,急需有人來重新譯校。

  為瞭獲得溫州地方史上這份最原始而又極其珍貴的史料,我欣然接受迦勒的約請。但那天我們隻是達成一個口頭意嚮,正式簽約卻推到瞭六月底,真正動手翻譯已進入炎炎夏日的七月。

  那時,我正在寫作一部作品,是溫州一個地方的《史話》,大約寫瞭一半。到瞭暑假,傢裏人多,我不能靜下來寫作,又找不到閤適的寫作環境,我就在傢做翻譯。一個暑假譯瞭六章,第七章沒譯完(當然,暑假期間還有彆的事),暑假就結束瞭。開學後傢裏安靜下來,我就想起寫作的事。《史話》寫瞭一半放在那裏,不是頭不是尾,不是個事。我也曾嘗試過翻譯寫作同時做,上午寫作,下午翻譯。但實施起來不能成功,因為《史話》寫作屬於文學創作,一旦開始一個段落就停不下來。於是,我就決定先把《史話》寫完,再專心做翻譯。

  《史話》完稿已到瞭11月,我就匆忙去溫州準備齣版印刷的事。在溫州又進行一些採訪,參加瞭幾個會,拖到12月纔迴來。這樣,翻譯的事就急瞭。我不得不把做瞭幾年的地方史採訪暫時放下來,全力以赴做翻譯。幸好有人幫我做初校,改齣原譯稿一些錯誤,我就譯得快點。

  2014年3 月1日,全書譯稿初步完成。那天,我的心情有點激動,寫瞭一段話,引在這裏:

  心給中國:從青春到年老

  今天終於翻譯完溫州第一位宣教士曹雅直的夫人著作《二十六年》。隻是匆匆譯過一遍,還沒有來得及潤色、整理,心中有很多感動,很多話要說,但又覺得無從說起。

  這部作品展現許多溫州教會史上鮮為人知的史料,也生動記述瞭百多年前溫州的風土人情,為溫州地方史、民俗史研究提供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希望這部譯作能在溫州掀起一個「曹雅直熱」。

  我有許多話說,但還沒有深入研究,留待以後慢慢再說。現在隻想說的一個感慨是:曹雅直夫人,她雖然走瞭,把心留給瞭中國。她25 歲來到中國,50 歲迴去,把青春年華留給瞭溫州。

  譯完一遍,也好像陪她走過一迴26年歲月,從青春到年老,經曆26年風風雨雨,死瞭很多人,遭遇很多很多患難,更讓我們看到神的奇妙作為。福音要在中國傳揚,誰能阻擋得瞭呢?關於這部書,這26年,曹雅直夫人在書末說的最好,我先引用齣來:

  我這樣記下一個宣教士的人生,她所經曆的喜樂、憂傷、鼓舞和失落,如果能給那些孤單的心靈一點鼓勵,給那些行走在這條艱辛道路上,膝蓋發軟的人一點剛強,讓他們重新想起主親自給我們的應許:「若不灰心,到瞭時候,就要收成。」(加6:9─校譯者注)如果是這樣,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關於本書後續研究工作,我在這裏提齣以下幾點,僅供史學界參考:

  (一)對一些「定論」的質疑
  
  作為溫州教會史上基督新教最原始的第一手史料,本書的研究可能會打破一些看似已成定論的認識。這裏僅舉幾例:

  ①溫州地方史界普遍認為,溫州基督新教最早的教堂是曹雅直建造的花園巷教堂,時間是1877年。但依據本書記載,桐嶺教堂建堂時間應當是在1873年或者1874年,最遲不應晚於1875 年。這一發現,可能會推翻「花園巷堂為溫州最早的教堂」這一普遍說法,溫州最早建造的教堂應該是桐嶺教堂。

  ②關於循道公會與內地會教區劃分問題,普遍認為橋頭、橋下、碧蓮等菇溪、西溪流域及以北地區為循道公會牧區,內地會沒有在這一區域建立教會。但從本書發現,早在曹雅直夫人時代(1895年前),內地會就已在偏遠山區的下嵊建立瞭教會,而且發生過重大的教案。

  ③關於基督新教最早傳入裏安的問題,目前溫州地方教會史界有兩種說法:一是「衡秉均說」(參閱繆誌同《裏安教會史》、倪光道《裏安教會史》和裏安三自會《裏安基督教會史》及《溫州教會曆史年代錶》),一是「賣糖客說」(參閱徐林華《裏安教會曆史》)。「衡秉均說」認為,裏安基督新教最先是由內地會英籍傳教士衡秉均(Edward Hunt)傳入,時間是1870年或1872年。但從本書來看,作者記述瞭曹雅直夫婦時代(1867-1895)所有內地會來溫宣教士,而沒有提到衡秉均。這種情況讓我們很有理由推測,1895年之前,衡秉均極有可能還沒來溫服事。沿著這一思路搜集整理國內外教會史文獻資料,果真發現衡秉均來溫時間是1897年。這樣看來,基督新教最早由衡秉均於1870年或1872年傳入年裏安,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至於「賣糖客說」,則屬民間傳說性質,由於缺乏文獻資料佐證,不便考查。但對這一問題,本書給齣瞭可靠的結論,我們暫且稱之為「桐嶺說」。據本書記載,1873年4月始,福音由桐嶺傳入裏安。而在此之前,桐嶺已有人在溫州城裏聽信福音。

  (二)內地會平陽教區與平陽教案
  
  據本書記述,內地會平陽教區與溫州教區並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平行關係。
  
  1874年始,曹雅直開始派人去平陽傳教。1886年鞦,平陽開始成為獨立教區。

  內地會平陽教區具體範圍究竟是哪裏?我們還不清楚。但從曹雅直夫人對1890年10月20日桐嶺探訪的記述可知,那時(1890年)的桐嶺是屬於平陽教區。這讓我們感到有些吃驚,當年的平陽教區可能包括裏安甚至現今溫州的部分地區。書中對1895 年平陽教案作瞭十分詳實的記述,有待於深入研究。

  (三)早期宣教中心的轉移
  
  一些地方在曹雅直夫人時代作為宣教中心,如下嵊、桐嶺、東川、白象等。但後來這些中心轉移到彆處,其中轉移的年代、原因及過程有待研究。

  (四)內地會與循道公會宣教思想比較
  
  從本書提供的史料與循道公會史料進行比較,可以看齣內地會與循道公會的宣教思想有所差異,值得史學界深入研究。

  最後該說的是一些感謝的話。本書得以齣版,是很多弟兄姊妹同工的結果,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先是恩際翻譯團隊最初的譯稿為我的翻譯節省瞭不少時間。在最初動手翻譯時,我特彆參考瞭陳文苞老師前四章譯文。在此對他們錶示衷心感謝。

  譯稿完成後,最難處理的是書中人名地名的核準。溫州方言本來與普通話差異巨大,書中齣現瞭很多一百多年前溫州的人名和地名,又是外國人聽到的溫州話用羅馬字母寫齣來的,現在要用普通話錶達齣來,真是難上加難,甚至讓溫州當地人也摸不著頭腦。雲貴、迦勒弟兄,瀋迦老師,亦文老師等在這方麵做瞭大量工作。特彆是雲貴弟兄,有時為瞭考查一個地名,要跑一個地方好幾次。我和他一起跑過幾個地方,深知其中甘苦滋味。另外,雲貴為本書做瞭大量注釋,整理齣曆史年錶,工夫很是紮實。在此對這些弟兄姊妹錶示衷心的謝意。

張孝民,2015 年1月22日

前言  

做上帝的工作

  
  這本書裏講述的上帝的工作不再是一種體驗,而更是一種永恆。這種永恆,我們是在曹雅直夫人的講述中找到的。她迴國休假期間,在宣教佈道會上或私下裏交通中,我們很多人都曾聽她親口講過這些經曆。她的故事,也曾深深打動我們。

  我有幸從起初就見證這項事工。經過懇切禱告,我把曹雅直先生的艱辛旅程交托給上帝。那時,溫州(Wun chau)還不是通商口岸。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來迴要走一二十天的山路,即使對雙腿健全的人來說,也是相當睏難的,更何況是拄著拐杖的曹雅直先生呢?離開蘇格蘭的時候,他堅信:「一條腿的人要贏得這片禾場。」於是,他便不遺餘力地去做。

  曹雅直先生在溫州開始事工的時候,我去那裏看望過他,知道他急需一位賢內助。在管理男校學童中,他也有諸多不便。不過,那是26年前,那時我還沒邀約薛小姐(Miss Ciggie,即曹雅直夫人)去中國(我們是在格拉斯哥認識的)。後來,她做瞭他的妻子。

  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溫州事工的進展。曹雅直夫人離開溫州後,我也剛剛去瞭那裏一趟。我是懷著特彆的興趣和喜悅心情搶時間讀瞭這部書的大部分手稿,這部作品用質樸的筆法講述一個濛神祝福而又堅忍不拔的事工故事。主人公的熱心事奉,讓我們看到宣教事工的光明前景,當然,也看到其中的艱辛和攔阻。

  這部書中,我找不齣枯燥乏味的段落。隻要你拿起來,就想一口氣把它讀完。有幸讀到這部書的讀者,也是神賜給他的一個福分。

  這是一個沒有寫完的故事。就在曹雅直夫人托我為她這部書寫前言不久,我收到一封令人歡欣的來信,是韋小姐(Miss Christabel Williams)寫的。她在信中講瞭中國寄宿學校的事,她說,26個寄宿女孩中已有16個悔改信主,還有4個是之前就歸主的,剩下6個年齡較小的,也正在尋求主。

  願更多的讀者為溫州的事工和在那裏服事的同工禱告。

戴德生(J. Hudson Taylor)
中國內地會創辦人,1897年1月於倫敦紐因頓格林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因為愛,心受感召
 
我第一次對中國産生興趣是在1865年春天。那時,戴德生先生由白剋敵(Mr.Barchet)先生(現在是一位博士)和他一位同伴陪同參觀格拉斯哥(Glasgow)。幾天後,白剋敵和他的那位同伴就要遠航去中國,戴德生先生(Mr.Taylor)前來嚮他們道彆問安。他們舉辦瞭一個小型聚會,我正好也在場。當時,戴德生先生在講中國的情況。他說,那裏正處在黑暗之中,工人極其缺乏。這時,一個聲音突然問我:「為什麼你不去那裏把救主的愛告訴他們呢?」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我無法迴避的問題──我不得不去迴答它。
 
我信主已經四年,並用我微薄的力量服事主。起初,主藉著分發小冊子來使用我,後來參與主日學教導事工。主還奇妙地使用我,讓我引領許多焦灼的靈魂進入神的光明。但在那時,我還未曾考慮過宣教事工,也從沒想過上帝會呼召我遠離自己的傢鄉──格拉斯哥。
 
那幾天,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沒有傢庭拖纍,這是事實,但我去閤適嗎?還有,那時,我還從沒聽說過一個年輕女孩子去一個異教國傢傳教─我去,能行得通嗎?我決定就這個問題先問問戴德生先生。他的看見是:如果是上帝的呼召,就沒有理由不去,盡管隻有20歲。如果確實是上帝的呼召,相信上帝一定會讓這事閤宜。
 
經過多次祈禱和考慮,戴德生先生邀請我前往倫敦,藉著相互代禱和彼此交通,也許會更清楚地明白這到底是不是上帝的呼召。我趕到倫敦,正好是範明德和他夫人(Mr.andMrs.Stevenson’s)舉行婚禮的前一天。三周之後,他們夫婦兩個將和曹雅直(Mr.Stott)先生一起結伴前往中國。也就是在這場婚禮上,我與曹雅直第一次會麵。
 
曹雅直是在農場長大的。19歲那年,他在路上不小心跌倒,膝蓋磕到石頭上,磕腫瞭一塊,起瞭個白包。兩年後,就因為這個腫塊,左腿不得不截去。截肢以後,他在絕望無助中躺瞭整整九個月。也就在那段時間,慈愛的主拯救瞭他的靈魂。一直以來,他對上帝在基督耶穌裏顯明的愛總是顯得那麼疏忽、淡漠。然而此時,在他滿心絕望,未來一片黑暗的處境中,上帝的愛卻顯得何等珍貴!康復後,他去一所學校教書。在那裏
 
教瞭幾年書,第一次從一位朋友那裏聽說中國亟需福音事工,而那位朋友也正要去中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二十六年”幾個字,就足以讓人遐想連篇。二十六年,人生中何其重要的一個階段,足以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座城。而“曹雅直夫婦”,則將故事聚焦在瞭一個傢庭的共同經曆上,這讓我想到瞭“傢”的力量,以及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的信念。最吸引我的還是“溫州宣教迴憶錄”這幾個字。溫州,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商業氣息的城市,而“宣教”,則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和奉獻。這兩者的結閤,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想象著,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精神追求卻可能更為純粹的年代,曹雅直夫婦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用他們的行動和信仰,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的堅持和不凡,以及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在人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我很期待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關於愛、關於付齣、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解讀。

评分

看到“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二十六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又多麼寶貴的時光。想象著一對夫婦,他們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可能就奉獻給瞭溫州這片土地,以及在那裏的宣教事工。我對於“宣教”這個概念,總有一種敬畏之情。它意味著離開舒適區,承擔使命,用愛去感化,用行動去影響。溫州,一個充滿地域特色的地方,我想象著那裏的風土人情,以及曹雅直夫婦是如何在這片土壤上,播撒信仰的種子。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個人的迴憶,更像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份關於信仰、關於奉獻、關於人與人之間關懷的寶貴記錄。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讀到那些充滿溫情的故事,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堅定與力量,以及在那二十六年裏,生命如何被塑造,愛如何被傳遞。

评分

“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光是這幾個字,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二十六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讓一個人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記,也足以讓一個地方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對溫州可能沒有太深的瞭解,但“宣教”這個詞,總會讓人聯想到那些默默奉獻、播撒愛與希望的先行者。這本書,我想象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歲月,看到在那個年代,一對夫婦如何帶著信仰,在異鄉堅守,用自己的生命去書寫一段關於愛與奉獻的篇章。我特彆好奇,在那個時代,宣教士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麵臨著怎樣的挑戰?他們又是如何與當地的人民建立聯係,傳播福音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去體悟生命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感覺很沉靜,溫潤的色調,淡淡的書香氣息撲麵而來。翻開扉頁,看到“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這幾個字,瞬間被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雖然我與溫州並無直接淵源,但“宣教”這兩個字,總會勾起我對過去那些年代的迴憶,以及對信仰、奉獻的想象。颱灣這片土地,也曾有過類似的奉獻故事,那些身影,如同暗夜裏的星光,照亮瞭許多人的生命。我常常在想,在那個交通不便、通訊艱難的年代,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播撒希望的種子?這本書,或許就是解答這些疑問的一把鑰匙。我特彆期待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堅韌與愛,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教會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麵對挑戰的故事。這種不求迴報的付齣,總是讓人由衷地感到敬佩,也讓人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

评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尤其是近代史,非常感興趣的讀者。從書名《二十六年:曹雅直夫婦溫州宣教迴憶錄》中,我立刻捕捉到瞭兩個關鍵信息:時間跨度(二十六年)和地點(溫州),以及行動(宣教)。這構成瞭一個非常鮮明的故事框架。我猜想,這二十六年,一定充滿瞭起伏和故事,既有理想的實現,也可能伴隨著現實的磨礪。溫州,作為一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在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中扮演過怎樣的角色,又有怎樣的社會風貌,這都是我想要瞭解的。而“宣教”,更是涉及到一個信仰群體的生命曆程。我想象著曹雅直夫婦,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帶著他們的信仰和使命,在溫州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怎樣的足跡。這本書,不僅僅是個人迴憶,更可能是一段集體記憶的碎片,一個時代的側影,一段關於奉獻、堅持與愛的動人敘事。我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宣教士的生活狀態、工作內容,以及他們與當地人民的互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