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職業發展
  • 工作意義
  • 個人成長
  • 幸福感
  • 價值觀
  • 激勵
  • 職場思考
  • 人生規劃
  • 自我實現
  • 積極心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感動超過十三萬人,「本書使人湧現麵對明天的勇氣!」
 
做事,就是做人。
我們活著,我們工作,我們尋求意義,都是為瞭自己。
從前輩智慧中,汲取麵對明天的勇氣。

 
  莎士比亞X孔子X北野武X手塚治蟲X夏目漱石 
  尼采X歌德X德蕾莎修女X史蒂夫.賈伯斯X麥可.喬丹X海倫.凱勒……
  透過99則名人哲語,讓你重新思考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
 
  本書獻給:
  正準備規劃未來、找工作的你
  剛進入職場、不太適應的你
  進入職場一段時間、感到疲憊的你
  身為老鳥卻找不到方嚮的你
 
  每個工作階段,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工作的意義!
 
  精選語錄→
  我的生命中充滿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正因如此,我成功。-麥可.喬丹(傳奇籃球員)
 
  「想成為某號人物」的人很多,但「想做些什麼」的人卻很少。-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真正的方法隻有三種。
  正確的方法。錯誤的方法。以及我自己的方法。-馬丁.史柯西斯(金奬導演)
 
  跟好人為伍像慶典,
  與惡人同行是修行,
  在睏難中持續進行的,纔是真正的工作。-小林春(日本人間國寶)
 
  請思考接下來的方嚮。
  你現在究竟從事什麼工作?
  所做的事情對自己來說重要嗎?
  對彆人而言重要嗎?
  而且對眾人重要嗎?  -手塚治蟲(日本漫畫之父)
 
  挑戰不成功而後再度挑戰的人,將會展現新的光芒,
  但避開挑戰的人會直接萎縮,不會再展開新的人生。
  頂多隻能過著隨波逐流的日子,度過空虛的人生吧。-岡本太郎(藝術傢)

名人推薦
 
  作傢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專文推薦
  網路圖文創作者  DUNCAN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夏民
  美術設計師 蔡南昇~鬥誌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戶田智弘 
Tomohiro Toda
 
  作傢,職涯諮詢顧問。

  1960年生於愛知縣。北海道大學工學部、法政大學社會學部畢業。著有《從50歲起擔任海外誌工》、《先生要太太撰寫的遺書》、《海外退休生活術》、《如何建立健全的非營利組織》、《被當作目標的日本人》、《職在亞細亞──工作在亞洲!》等書。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齣版集團等機構,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津安二郎的餐桌》、《魷魚乾電影院》、《享受古早味的田園生活:150幀手繪全圖解,365天邊農邊玩(圖解實踐版)》、《今日元氣朝食提案:幸福的每天,從尋常的早餐開始》、《女子風水》等藝術與生活類書籍。

圖書目錄

前言
01    尼采(哲學傢)
 
Chapter1察覺可能性
02    斯賓諾莎(哲學傢)
03    內田樹(思想傢、隨筆作傢)
04    詹姆斯.韋伯.揚(曾任廣告公司總監及顧問)
05    尚.皮耶.惹內(電影導演)
06    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Chapter 2「想做」與「能做」的事
07    歌德(詩人、哲學傢)
08    普魯塔剋(思想傢)
09    羅丹(雕刻傢)
10    約翰.麥斯威爾(演說傢)
11    高橋尚子(馬拉鬆選手)
12    幸田露伴(小說傢)
13    禦木德近(宗教傢)
14    田村隆一(詩人)
15    石川達三(小說傢)
16    立川談誌(落語傢)
 
Chapter 3瞭解自己的價值觀
17    色川武大(小說傢)
18    手塚治蟲《佛陀》(漫畫)
19    吉川英治(小說傢)
20    內田百閑(小說傢、隨筆作傢)
21    愛德華.德.波諾(作傢、心理學傢)
22    德蕾莎修女(慈善工作者)
 
Chapter 4透過工作錶現自己
23    山崎正和(作傢)
24    歌德(詩人、哲學傢)
25    古今亭誌生(落語傢)
26    金井壽宏(經營學傢)
 
Chapter 5幸福VS成功
27    三木清(哲學傢)
28    拉羅什富科(作傢)
29    查爾斯.金斯萊(牧師)
30    巴斯卡(思想傢)
31    史蒂文森(作傢)
32    美輪明宏(藝人)
 
Chapter 6工作VS勞動
33    福田恆存(劇作傢、文藝評論傢)
34    卡爾.希爾逖(哲學傢)
35    小野伸二(足球選手)
36    裏爾剋(詩人)
37    土光敏夫(前經團連榮譽會長)
 
Chapter 7迷惘的力量、決斷的力量
38    斯瓦希裏諺語
39    歌德(詩人、哲學傢)
40    阿久悠(作詞傢)
41    岡本太郎(藝術傢)
42    史蒂夫.賈伯斯(企業傢)
43    馬丁.史柯西斯《賭城風雲》(電影)
44    福永武彥(小說傢)
45    葛雷斯.漢森(作傢)
46    北野武《壞孩子的天空》(電影)
47    瓊.拜雅(歌手)
 
Chapter 8挑戰力、持續力、適應力
48    孔子(思想傢)
49    安東尼歐.豬木(職業摔角選手)
50    吉姆.亞伯特(美國職棒大聯盟選手)
51    一休宗純(禪僧)
52    羅曼.羅蘭(作傢)
53    大杉榮(社會運動傢)
54    中山雅史(足球選手)
55    麥可.喬丹(籃球選手)
56    野村剋也(職棒總教練)
57    寺田寅彥(物理學傢、隨筆傢)
58    宇野韆代(作傢)
59    太田光(喜劇演員)
60    阿久悠(作詞傢)
61    沃韋納爾蓋(思想傢)
62    小林春(瞽女)
 
Chapter 9成功的探索自我VS失敗的探索自我
63    池田晶子(哲學傢)
64    齊剋果(哲學傢)
65    木村敏(精神科醫師)
66    孔多塞侯爵(數學傢、哲學傢、政治傢)
67    阿米埃爾(哲學傢)
68    宇梶剛士(演員)
69    艾倫.瓦茨(哲學傢、思想傢)
 
Chapter 10探索自我與「探索世界」
70    夏目漱石(作傢)
71    三木清(哲學傢)
72    河野哲也(哲學傢)
73    蕭伯納(作傢)
74    海倫.凱勒(教育傢、社會福利推動者)
75    福本伸行《最強傳說 黑澤》(漫畫)
76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戲劇)
77    柳田謙十郎(哲學傢)
78    山田月(溝通藝術指導者)
79    結城正美《機動警察》(動畫)
80    福田恆存(劇作傢、文藝評論傢)
 
Chapter 11富足的悖論
81    森下伸也(社會學傢)
82    E.F.舒馬剋(經濟學傢)
83    查爾斯.R.布朗(小說傢)
84    牟田悌三(藝人、社會福利推動者)
85    mb101bold(創意總監)
86    養老孟司(解剖學傢)
87    聖.艾修伯裏(小說傢)
 
Chapter 12人生的意義
88    V.E.弗蘭剋(心理學傢)
89    卡爾.R.波普爾(哲學傢)
90    業田良傢《自虐之詩》(漫畫)
91    山田邦男(哲學傢)
92    高見順(作傢)
93    武者小路實篤(小說傢)
94    小林秀雄(文學評論傢)
 
Chapter 13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
95    野口裕二(社會學傢)
96    保羅.瓦樂希(詩人)
97    河閤隼雄(心理學傢)
98    歌德(詩人、哲學傢)
99    椎名麟三(作傢)

圖書序言

推薦文

<最有價值的目標>

 
  本書作者將「工作的理由」簡述為「錢」和「工作的意義」。「錢」當然很容易理解,但「工作的意義」呢?他引述瞭99位專業者的證言,從中進行分析。
 
  對你而言,這會是本「看瞭可能會讓你更加樂於工作的書」,但對我們這些「價值學」研究者來說,這本書卻是非常有趣的資料庫,碰觸一個重要的當代哲學議題:「什麼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對價值學傢來說,人類心中的「價值」可以區分為兩類:其一是「外在善」,基本上就是「錢」與「錢能買到的東西」;另外一類是「內在善」,即「錢買不到的東西」。
 
  後者到底是啥呢?
 
  難就難在這。內在善非常難解釋,但卻比「錢」來得重要。
 
  我們可以透過工作賺到錢,也可以因為運氣好,買樂透中瞭一筆錢。金錢很難掌握,把人生都押寶在金錢之上,以緻富為人生唯一目標,必然有很大的風險。你可能因為運氣不好而隨時失去一切,也沒有保證可以賺到錢的方法。
 
  因此「錢」,也就是「外在善」,擁有適量即可,重點在於「善用」。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把人生投注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之上,風險是不是會比較低?
 
  確實如此。價值學傢發現,如果你把人生設定在追求「內在善」,也就是「錢買不到的東西」之上,隻要依照的某種行為公式,就可以保證一定可以獲得「內在善」。這公式很短:「具備德行以追求活動中的卓越標準,就可以在過程中獲得內在善。」
 
  「德行」指良好的行為習慣,「卓越標準」是過去活動參與者所留下的標竿。在「工作」活動中,你隻要具備該工作所需的良好德行(勤奮、節製等等),並且追求前人留下的標準,就算未竟全功,也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就是「內在善」,就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而這本書所列舉的專業者論點,一再證明瞭價值學傢在上世紀末的這個大發現。閱讀本書的過程,可以幫助你瞭解他們在工作上的投入與目標的設定,但也請你仔細思考,在自身的工作環境中,又該具備什麼樣的德行,追求什麼樣的卓越標準,還會獲得什麼樣的「錢買不到的東西」。
 
  那纔是對你最有價值的目標。
                                                  
作傢 「人渣文本」/周偉航

前言

  「你為什麼要工作?」在過去的時代,聽到這個問題,人們會毫不猶豫地迴答:「為瞭填飽肚子」或「為瞭買想要的東西」。
 
  但是在現今社會,這種迴答很缺乏說服力。因為除非有什麼特殊狀況,一般人都還不至於在食、衣、住方麵有所匱乏,想要的東西隻要閤乎自己的生活水準就能入手,有時隻要再努力一點,甚至還能稍微奢侈一下。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所以,我們究竟為什麼工作?」
 
  概略地說,「工作的理由=金錢+工作的意義」,可以這樣錶現。如果把「金錢」置換成想養活自己而必需的物品也可以,亦即賺錢是為瞭確保必要的物質條件。「工作的意義」是除瞭「金錢」以外工作的理由,在此,我們先假設「工作會令人感受到意義與愉悅,使心靈充實」。
 
  「金錢」與「工作的意義」究竟哪一方比較重要,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大傢會一麵倒地追求「金錢」,無論如何要先拚命養活自己,把「工作的意義」置於其次。隨著社會富裕,金錢的「地位」逐漸降低,相對地,工作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
 
  這時問題就齣現瞭:與「金錢」相比,所謂「工作的意義」概念抽象、難以界定。正因為不容易定義,「工作的意義」這項要素較難讓人意識到;但不明顯並不錶示重要性低,「工作的意義」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人為瞭生存雖然要吃飯,但卻不是單純隻為吃而活著。
 
  在「金錢」比重減少的當下,各位必須更深刻地瞭解「工作的意義」;否則「工作的理由」將變得虛無,這並不是件好事。因為維持現實世界運作的,正是人們的工作。
 
  人會直覺地知道,為瞭自我實現,必須要工作。因為作為「真正的人」而不隻是動物,工作是必要的。所以,最好所有的人都能緻力於工作,而且感受到心中對工作的熱情,把握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不過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個道理不僅限於個人,也適用於公司,所謂「工作的理由」正是公司存在的道理。
 
  幾年前「牟利究竟是不是件壞事」曾蔚為話題,的確,如果賺錢隻是一種手段倒無可厚非。但如果動機跟目的都隻是為瞭賺錢,就不值得鼓勵。
 
  本來,追求財富或物質上的富足隻是種方法,公司也應該為其他的目的與價值服務。所以企業不能隻奉營利為最高價值,如果獲利是公司最重要的價值,會變成為瞭賺錢什麼事都做得齣來。要是動機、目的、事業本身全都以賺錢為目標,就會形成「為瞭賺錢而賺錢」的社會風氣。所以,公司與個人一樣,都必須思考「生存的意義」。
 
  本書的旨趣正是將工作以「意義」的觀點整理齣許多相關箴言。基於工作不隻是賺錢手段的想法,將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大傢對工作進行更深刻地思考。
 
  「金錢」是量的概念,而「工作的意義」屬於質的概念。相對於前者是物質上的富足,後者則是心靈上的。如果從「金錢」的觀點齣發,工作就是一種勞動,重點在於「辛不辛苦」。另一方麵,工作如果從「價值」的觀點來看,就是一種誌業,以「有不有趣」為主。如果從這樣的對立軸思考「工作的意義」,範圍將不隻侷限於工作論,還會擴展到幸福論與人生論。
 
  有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像很難、我做不到等等。不過,這就是活在已剋服飢餓的富足社會中人類的宿命,也就是身而為人,而不是動物的命運—我們隻能盡力而為。如果把工作視為一種義務,感覺會很嚴肅,但要是當成自己想做的事就會覺得輕鬆,做瞭肯定比沒做有趣,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既幸運又不無沉重地生而為人,而不是動物,並且活在這個時代。所以如果渾渾噩噩地生活,隻是睡跟吃,其實真的很無聊。
 
  N O . 0 1
  人類說起來就是某種「有病」的動物。
  「煩惱」本身不是他們的問題,
  麵對「你為何感到苦惱」的質問,
  說不齣個所以然來纔是最大的問題。
  尼采,《善惡之彼岸.道德係譜學》(築摩學藝文庫)
 
  本書可跳躍式地閱讀。或許您會發現到處都有「關聯」與「關係」這些詞匯齣現,那正是本書的關鍵字。
 
  人類有跟他者「産生關聯」的欲望。因為人無法自己證明自己,必須透過與他人交流獲得承認,纔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以這種角度來看,他者不僅限於同時代的人,也包括已逝或不曾謀麵、未來即將相遇的人。甚至不隻是人類,也包括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動植物。「希望産生關聯」的概念具有時間、空間方麵的延展性。
 
  人類身處於曆史及社會中,在曆史與社會裏我們找到自己,也感受到與「世界」的關聯。而其間的橋梁正是「工作」,工作具有聯係「自己」與「社會」的力量。透過「工作」使「自己」與「社會」産生聯係,也就是在曆史與社會中找到自己擔任的角色。角色會帶來責任感,責任感又與生存的意義相關。
 
  除瞭「賺錢」以外,「工作的理由」還包括什麼?這個疑問也意謂著思考:什麼是富裕的社會、何謂人類的生活、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於是我們不隻從經濟麵著眼,還會以更多元的觀點來看世界。
 
  在此謹以本書,獻給所有想從更廣泛的角度檢視自己的工作、重新看待透過工作交織成世間百態的雲雲眾生的每位讀者。

圖書試讀

No 05
 
有些人想當電影導演,但他們的想法完全錯誤。說想要成為什麼,其實隻不過齣於希望成名、受到認同的心理。
最重要的是,要打從心底想要拍電影。--尚.皮耶.惹內(電影導演)
 
「我想要成名。所以,我想當電影導演。」與「我想拍電影。所以我想成為電影導演。」—這兩者的差彆很大。共通點都是以當電影導演為目標,但動機卻不相同;前者的動機是成名,後者的動機是拍電影。
 
這兩種人究竟誰比較能真正展開行動?當然是後者。後者因為想拍電影,所以一定會拍齣些什麼,而前者不會想去立刻付諸行動。
 
No 06
 
「想成為某號人物」的人很多,但「想做些什麼」的人卻很少。--長岡半太郎(物理學傢)
 
我們來對照正在思考「我要成為什麼」的N君,與「我到底要做些什麼」的S君。
 
N君通常不會想到自己現在會什麼,很容易朝開始這份工作後能做什麼的方嚮思考。S君邊想著「我到底要做些什麼」,而當下一定有某些事可以完成。S君比N君更快付諸行動,就這點來說的確比較強。
 
另外,N君通常會選擇大傢都嚮往的職業,由於競爭激烈,最後失敗的機率相當高。S君考量的是「我想做什麼」,所以會找齣「能夠實踐」的途徑前進。就臨機應變的能力而言,S君會比較靈活。
 
而N君在達到目標以後,接下來往往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達成目標的成就感也往往被空虛包圍。(正如同上述的情形,N君會遇到種種陷阱。)在下定決心「想成為A」之前,首先請思考「成為A之後想做什麼」。接著再想想看,「如果要做這些事,除瞭A的身分以外,還有彆的方法嗎?」不隻是目標纔有意義,希望各位彆忘瞭在行為本身找齣意義。
 
彆把「興趣」當名詞,要想成「動詞」
 
在思考自己的興趣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當「名詞」思考,另一種是當「動詞」思考。「名詞」是從事一份職業會經手的部分、工作上會接觸的項目。
 
「動詞」意謂著工作上具體的行動。譬如我對書有興趣、也就是我很愛書,這是「名詞」的意象。不過,當你明瞭自己的興趣,如果隻以「名詞」思考就變得太淺,想法也會流於抽象。
 
因此要以「書」為對象,試想各種動詞。找書、讀書、寫書、介紹書、整理書、販售書、裝幀書、修繕書—這是「動詞」的意象。動詞錶示具體的行為,同樣是與書有關的職務,工作內容也完全不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