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醫療化:脈絡、特徵、與變化
我在1970年代開始教授醫療社會學,當時的健康與病痛(health and illness)領域,與我們在21世紀初所見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時課堂裡並未提及目前常見的疾病,以現今最盛行的疾病為例,諸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厭食症(anorexia)、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恐慌症(panic disorder)、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等。當時醫療專業普遍未將肥胖和酒癮看成疾病, 也沒有提及愛滋病和諸如波斯灣戰爭症候群(Gulf War Syndrome)、多重化學物質敏感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 disorder)這類有爭議的病痛;利他能(Ritalin)也僅適用於相當少數的兒童, 鎮定劑普遍作為某些特定問題的處方, 人體生長激素(hGH)、威而鋼,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e inhibitors, SSRIs)之類的抗憂鬱劑則尚未出現。
過去三十年間,醫學專業人員指出幾種現已看成病痛或失調(illness or disorder)而眾所周知的問題。我在本書處理幾種與某些行為、精神狀態或身體狀況相關,目前已有醫學診斷和醫療處置的病痛或「症候群」(syndromes)。顯然這類被界定為醫療問題的生命困擾
(life problems)已大量增加。這意味著出現某種新興的醫療問題?還是醫學更能及早辨識及處理既存的問題?或是整個生命中的種種困擾已取得醫學診斷,而且得透過醫學治療,即使證明這些問題醫療本質的證據依然曖昧不明?
我的興趣不在於判定任何特定問題是否真的是醫療問題,這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且已超出本書處理的範圍。我感興趣的是這種醫療管轄權限(medical jurisdiction)擴張的社會基礎,以及之所以如此發展的社會意涵。我們可以檢視人類生命困擾的醫療化脈絡,並進一步檢視其是否「真的是」醫療問題。然而,什麼是真正的醫療問題,主要的看法可能來自關注此問題的人,或是在相關領域中有權力將困擾定義成醫學問題的人。就這層意義來說,社會學工坊的素材,是命名的可行性(viability of the designation),而非診斷的效力(validity of the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