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醫學社會學
  • 醫療化
  • 人類學
  • 健康社會學
  • 風險社會
  • 現代性
  • 社會控製
  • 權力
  • 疾病建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醫療社會學的議題專著,不是艱澀抽象的理論書,更不像一般科普書為瞭通俗犧牲知識承載度;適當的「概念化」不隻提供瞭有關世界的新知識,更提供瞭認識世界的新角度,為認識當代醫學發展的社會研究,提供一個或有偏頗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圖像。對來自醫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自學或教學的讀者來說,都是不錯的入門書。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探討該書的核心議題,並力求內容詳實、富有洞察力,同時避免任何可能讓人察覺是機器生成的痕跡。 --- 圖書簡介:《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由醫學話語主導的時代。健康不再僅僅是一種自然狀態,而成為瞭一種社會性的義務、一種需要持續管理的“項目”。《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深入剖析瞭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遷——即“醫療化”(Medicalization)的持續擴張,探討瞭人類生存的諸多麵嚮如何被醫學的鏡頭所捕獲、定義,並最終轉化為一係列需要專業乾預、診斷和治療的“病癥”。 本書不僅僅是對現代醫療體係擴張的一種描述,更是一場對權力結構、身份構建與社會控製機製的批判性考察。醫療化並非一個中性的過程;它是一種文化和政治的實踐,它重塑瞭我們理解痛苦、失敗乃至人生意義的方式。當日常的煩惱、性格的缺陷、社會的不公,乃至生命過程中的自然起伏,都被重新框架為潛在的健康風險或可治愈的疾病時,我們付齣瞭怎樣的代價? 一、醫療化的曆史脈絡與當代驅動力 本書首先追溯瞭醫療化現象的曆史根源。從19世紀末期,隨著科學醫學的興起和國傢對公共衛生事務的介入,到20世紀中葉消費主義與製藥工業的崛起,醫療化如何一步步侵蝕瞭傳統社會和傢庭對“照護”的承擔,逐漸將責任轉嫁給醫療專業人員。 我們詳盡分析瞭當代醫療化進程中的關鍵驅動因素: 製藥工業的推力: 藥品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商業産品,如何通過不斷拓寬“正常”的邊界,將原本的“亞健康”人群納入潛在的治療範疇。我們審視瞭藥物研發、疾病命名和市場營銷策略如何共同作用,創造齣新的需求。 風險社會與焦慮文化: 在高度不確定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失控的恐懼催生瞭對確定性的渴望。醫療話語提供瞭一種看似科學、可量化的框架,允許個體將不可控的焦慮轉化為具體的、可以通過治療解決的健康問題。 生命管理的新範式: 個人被要求對自己的健康負起全部責任。這種“健康霸權”看似賦予瞭自主權,實則構築瞭新的道德評判標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再僅僅是個人選擇,而成為一種需要被糾正的失敗。 二、從痛苦到病癥的重構:行為、情緒與生命階段的“疾病化” 本書的核心論證聚焦於醫療化如何重塑瞭人類體驗的譜係。我們觀察到,許多曾經被視為道德瑕疵、社會適應不良或僅僅是人性的一部分的體驗,正在被醫學專業術語所收編: 情緒的藥理學: 從青春期的叛逆到中年的倦怠,從普遍的悲傷到輕微的焦慮,情緒的廣闊地帶正被DSM(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目錄精準切割。我們探討瞭這種“情緒的藥理學化”如何影響瞭個體尋求替代性應對機製的能力,並可能削弱社會對非標準情緒狀態的容忍度。 兒童與學習的戰場: 現代教育體係對效率和標準化的追求,如何使兒童的自然發展差異被迅速診斷為注意力缺陷、發育遲緩或學習障礙。這不僅關乎診斷,更關乎教育資源和未來機會的分配。 老齡化與“積極衰老”的壓力: 衰老過程本身正在被重新定義為一係列需要乾預和“管理”的慢性病風險。本書探討瞭“積極老齡化”的口號背後,隱藏著對完全擺脫衰老痕跡的社會性要求,這使得老年人的自然狀態成為一種“未解決的問題”。 三、權力、規訓與被動的公民 醫療化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其對社會權力結構的規訓作用。當一個社會將復雜、結構性的問題(如貧睏、歧視、工作壓力)簡化為個體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調”時,對社會根源的追問便被有效阻斷瞭。 去政治化的工具: 醫療化的結果是將社會衝突和政治不滿轉化為可被個體處理的健康問題。例如,高強度工作環境導緻的職業倦怠,更容易被診斷為“抑鬱癥”,而不是被視為勞動環境的缺陷。這種轉移為現有社會結構提供瞭強大的閤法性辯護。 主體性的悖論: 盡管醫療話語承諾通過科學手段實現個體優化,但它實際上塑造瞭一種“被動的閤格主體”。個體被教導相信,隻有通過專傢的診斷和産品的消費,纔能恢復其社會功能和“正常性”。真正的能動性被限製在選擇哪種治療方案的範圍內,而非挑戰診斷本身。 誰來定義“正常”? 本書對醫療化背後的倫理和意識形態進行瞭拷問。誰有權力和資源來設定健康與疾病的界限?這種界限的移動,如何影響邊緣群體和少數族裔的健康敘事,以及他們對自身經驗的理解? 四、超越疾病:重建人類境況的意義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的最終目的,並非是推翻醫學的價值,而是呼籲對醫療化帶來的文化侵蝕進行審慎的反思。我們必須重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來容納那些不符閤“可治愈”標準的體驗。 本書倡導一種“去醫療化”的公民實踐,鼓勵人們重新審視痛苦、脆弱性和不完美性作為人類生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價值。這要求社會重新投資於社區支持、政治行動、倫理對話和文化敘事,以抵禦將所有人類境況簡化為生物學參數的誘惑。 通過對醫療化現象的透徹剖析,本書為政策製定者、醫療專業人士、社會學傢以及所有對現代生活中的焦慮與異化深感不安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刻的反思工具,以期找迴對自身生命體驗的解釋權。這是一次對現代人“被管理”的命運的有力迴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 1945- )


  美國麻州Brandeis大學Harry Coplan社會科學教授,在波士頓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他是數百篇期刊論文及九本書的作者或共著者,包括《偏差與醫療化:從惡劣到生病》(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From Badness to Sickness)、《罹患癲癇:病痛的經驗與控製》(Having Epilepsy: The Experience and Control of Illness)、《健康與病痛的社會學:批判的觀點(第七版)》(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Critical Perspectives)、《雙麵刃螺鏇:多樣化社會中遺傳學的社會意涵》(The Double-Edged Helix: Social Implications of Genetics in a Diverse Society)。他在Brandeis大學社會係當瞭九年的係主任,目前是跨學門計畫《健康:科學、社會,與政策》的主持人。康拉德教授的《偏差與醫療化:從壞到生病》獲得「符號互動研究學會」1981年的查爾士庫利奬(Charles Horton Cooley Award),2004年又因「醫療社會學傑齣貢獻」而獲得美國社會學會的Leo G. Reeder奬。

譯者簡介

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係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是從風險社會的角度考察生活風格醫療(lifestyle medicine)的風險治理問題,以及結閤國傢理論、醫療産業復閤體和政策實作的後果評價,考察後發展年代的國傢權力和風險政治。

成令方

  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副教授。這些年的教學與研究的興趣是「性彆與醫療」、「性彆與科技」,以及「醫療專業中的性彆關係」。強勢的全球性生物醫療深深形塑、規範以及限製我們的身體觀與人生觀,參與翻譯這本書就是期待讓自己與讀者更加理解我們身陷的睏境,以及可能突圍的策略。

徐畢卿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係係主任、性彆與婦女研究中心主任、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所長與學務長;最喜歡目前陽春教授的狀態。學術著作發錶超過百篇,目前在學習變老的功課,享受於與有思想的新世代論古道今談天說地。在翻譯本書時,不斷來來迴迴檢視白底黑字透露的意涵,重新反思自己過往的研究,無疑是個人最大的收獲。

陳誌軒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颱東大學特教係助理教授。目前的主要興趣為身心障礙研究、輔助科技與心理健康等議題。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對於現代醫學做為人類心智與身體治理形式有高度好奇,希望在反省、批判乃至於對話的過程中,豐富對人類處境與存在多樣性的理解與實踐力。

鬍鬱盈

  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酷兒全球化(queer globalization)與跨國性嚮研究(transnational sexuality studies),主要探討颱灣性彆少數政治與認同如何在跨國政治、經濟與文化交錯的脈絡中生成演進。目前正在發展與全球人工生殖科技市場和同誌親職想像相關的研究計劃構想。

尤素芬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前任教於義守大學醫務管理係。對知識的好奇心重,故接受瞭多元的訓練:法律、勞工與社會政策。一直從事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的研究主題包括移工健康、職業健康、專業倫理教育。因博士論文(Health, Policy and Medicalisa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s Health Care Reforms)的寫作,和「社會的醫療化」結下不解之緣。。

郭文華

  陽明醫學院醫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博士,現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相信醫療應該超越兩種文化框架,相信社會改革來自對自身專業的反省,從臨床試驗到另類醫療,從學院到醫院,希望在醫療化的社會中看到社會化醫療的願景。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身心障礙研究,尤其是與盲人有關的所有事情。

圖書目錄

1 - 譯序
-6 - 序 破除醫療化的迷思/公醫時代
-12 - 原序
-16 - 誌謝
-18 - 導讀 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林文源

第一部分 概念  001
第 1 章 醫療化:脈絡、特徵,與變化 003

第二部分 案例  031
第 2 章 延伸:男性與男性更年期、禿頭,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的醫療化 033
第 3 章 擴展:從過動兒到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癥 067
第 4 章 提增:人體生長激素與生物醫學提增的誘惑 105
第 5 章 延續:同性戀與重新醫療化的可能性 149

第三部分 約製與後果  177
第 6 章 量測醫療化:分類、數量,與治療 179
第 7 章 轉變的醫療化推手 205
第 8 章 醫療化及其不滿 225

參考書目  249
索引  275

圖書序言

譯序

  上過「醫療社會學」或對醫療社會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對本書作者Peter Conrad應該不會陌生,他在「醫療化」議題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和知名度。本書最主要的論點是:近年來醫療化推力的轉變,特彆是日益以市場為基礎的醫療化形式,已大大改變美國社會的醫療地景;作者提齣延伸、擴展、延續及提增四種醫療化發展的形式,來概念化新的醫療化樣貌。

  以「學院」慣用的標準來看,作者將自己的論點與所謂的「醫療帝國主義」(medical imperialism)區隔開來,並試圖將另外兩個影響力深遠的醫療化論點納入自己提齣的框架:將傅柯(Michel Foucault)《臨床醫學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裏的洞見詮釋為「社會控製」,將Adele E. Clarke等人提齣的生物醫療化(biomedicalization)(見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詮釋為提增類型。對於熟悉傅柯和生物醫療化論點的人來說,這樣的詮釋可能過於膚淺,甚至誤導。更不用說幾乎完全忽略像精神科醫師Thomas S. Szasz從古典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立場批判醫權體製和醫療化的先驅觀點,以及John B. McKinlay、Vicente Navarro、Howard Waitzkin等馬剋思主義學者從資本主義體製再製的角度審視醫療化發展的貢獻。

  雖然本書確實提齣自成一傢的論點,但若將前述「相競」理論觀點當成標準來評價,那麼持平說:該書就理論深度、廣度和高度而言,似無特彆驚艷之處。此外,本書嚴格說來算是集體創作,是由作者自己及其所指導(現亦任教大學的)學生之博士論文改寫後共著發錶的期刊論文,再經修改後匯整成書。在社會科學界裏,要將指導教授本人的論點與學生的原創性揉閤成一本具有內在連貫性和統整性的專書,本就是個難題。

  這樣一本有「六經皆我註腳」色彩、有「削足適履」嫌疑、美國中心論(從全稱式的書名《社會的醫療化》及援引案例來看)的書,還有譯介的必要嗎?

  當然有!

  首先,對一般讀者來說,初看之下可能覺得「醫療化」一詞與其他社會學行話一樣深奧艱澀。然而,透過作者對成人及兒童「過動癥」、雄性禿、「同性戀」等具體案例之醫療化的翔實描述和平實文字,每個讀者幾乎都能「以身為度」,從自身或周遭親友的經驗,感受或體驗到醫療化這概念的閤理性、正當性、啓發性、貼切、矛盾、荒謬和曖昧性,從而將醫療化理解為一個復雜而不難解、多樣而不易概括的「日常生活概念」(這不就是我們生命經驗的寫照嗎?),進而對自身或人類生命境況與醫療的關係有不一樣的想法,甚至因而能夠欣賞醫療社會學的魅力。

  其次,即使作者認為自己對醫療化抱持批判立場,但從醫療化議題的理論光譜來看,Peter Conrad的論點雖談不上保守,也稱不上批判。就像「社會學」在法國一度被看成「社會主義」的同義詞,「醫療化」對(包括颱灣在內)很多醫學專業來說等同「反醫」的口號。從這個角度來看,Peter Conrad的溫和立場提供醫學專業與醫療社會研究者間一個可能的對話平颱。此外,本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醫療化的「量測」,藉著以經驗資料為基礎的概念化及概念化的資料呈現,不僅讓論點更具說服力,也讓「崇尚理論而漠視證據」者與「崇尚證據貶低論述」者之間有進一步對話的可能性。

  第三,本書是醫療社會學的「議題專著」,而不是教科書或理論專著,對各種觀點議題的介紹雖不夠周延但也不浮淺,沒有理論專著慣見的艱澀抽象,卻也不像一般科普書為瞭通俗而犧牲知識承載度。適當的「概念化」提供認識世界的新角度,而不隻是有關世界的新知識,就這點來說,本書相當成功。對醫療化形式的概念化,為認識當代醫學發展的社會研究,提供一個或有偏頗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圖像,對來自醫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自學或教學的讀者來說,都是起點不低的入門書。

  因此即便有前述的質疑,本書絕對值得譯介。

  那麼,如何讀這本書呢?林文源在導讀〈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裏,期望這本書的譯介應盡可能與在地處境及知識社群發生關聯。因此他不單純評價本書或闡述醫療化理論,而是反省理論脈絡與在地問題性,冀望更有效促成本書的在地轉變。林文源以「在地問題性」為齣發點,從「知識空間」的角度提醒:由於「知識後進國」受「先進知識」霸權的影響而産生對知識普遍性的誤認,在非中心的在地創造擬似「先進國」但卻不屬於「先進國」脈絡的知識,結果形成一個非此(理論輸入的在地)非彼(理論原産地)、身首異處(抽離在地脈絡的理論套用)的怪異知識空間或知識處境。除瞭提供在地研究成果,釐清在地社會、醫療與批判性知識層疊交織的多層次醫療化綫索之外,林文源更以體製分析方法剖析颱灣腎病醫療化案例,闡明在地自我後進化的醫療化之獨特性,指嚮掙脫怪異知識空間的可能性。

  〈序言〉由「公醫時代」的陳柏勛和黃緻翰兩位年輕醫師主筆,麵嚮醫療與健康照護專業評介本書,同時與林文源的導讀對話。他們認為本書成功破解瞭對醫療化本身或其社會研究最常見的兩種迷思,亦即「要不是認為醫療化是種百害無一利的威權壓迫與資本掠奪,就是認為醫療化的社會研究不過是社會學傢以奪取醫療專業權威為目的的各種抹黑。」從而有助於醫學專業對自身、醫學和醫療體係之社會角色的反思。此外,他們也透過中醫治療更年期和轉骨方的例子指齣:現代醫學透過醫療化框構齣新疾病的知識空間,但囿於本身的知識、技術以及資源限製,仍在此知識空間留下許多空隙,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而中醫藉由重新結閤、拼裝經典醫籍的論述,創造齣符閤現代醫學接受的名稱,在此新疾病的知識空間找到發聲的位置;據此,他們甚至提齣「中醫之醫療化」議題的可能性。

  這種彆開生麵的醫療社會學者(導讀)與醫學專業(序)的對話,正是譯介本書期望看到的社會效果之一,也示範瞭「掙脫怪異知識空間」的可能方式,值得讀者花心力品味。

  翻譯本書的揪團行動齣奇順利,多數夥伴沒怎麼思考就爽快應允,婉拒的主要也是因既定工作計畫而無暇抽手。在這個發錶期刊篇數積點為主流價值的時代,仍有這麼多人願意花心力在沒有點數的翻譯上,令人感動!這些翻譯夥伴及負責章節如下: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係;原序、誌謝、第一章)、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第二章)、徐畢卿(成功大學護理係;第三章)、陳誌軒(颱東大學特殊教育係;第三章)、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係;第四章)、鬍鬱盈(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第五章)、尤素芬(義守大學醫務管理係;第六章)、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第七章)、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療社會學暨社會工作係;第八章)。各章譯完後分彆相互校閱,經原譯者修改,再交由我統一校閱並統整術語翻譯及文句風格。校閱過程中難免有歧異之處,感謝夥伴們對翻譯主持人的尊重,也因此若仍有誤譯疏漏之處,當然是我的責任。

  修訂完稿後,再請潛在讀者試閱,標齣艱澀難懂的字句,再由我斟酌修改,全書重新潤飾後定稿。這些潛在讀者包括「公醫時代」的陳禹安(長庚醫學係)、廖偉翔(成大醫學係)、陳宗延(颱大醫學係)、廖鬱雯(輔大公衛係);郭文華邀請的幾位醫師:葉旭霖(新光醫院)、孫齊(禾馨婦産科診所)、陳煥武(林口長庚醫院)、王業翰(基隆醫院)及瀋書慧(颱北榮民總醫院);以及東海社會係博士生林昌宏(颱中慈濟醫院)和研究生楊儒晟。感謝他們的參與,讓本書更具可讀性。

  最後附帶說明翻譯體例:本書專有名詞或概念(特彆是醫學術語)的翻譯,我們根據齣現脈絡採「齣處原則」(如學術、專業或官方文獻)和「從眾原則」(即透過Google搜尋最常使用的繁體中文譯法)。

許甘霖
於東海大學社會係



為何醫生該瞭解醫療化?


  如果你是醫療專業人員,或者曾經身為病人,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社會的醫療化》,會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什麼樣的想像呢?

  不可能全部的人有同樣的想像,甚至,我們也很難說「大部分」人會有何想像。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種想像:描述醫生濫用自己的專業權威,以醫療化為工具,達到歧視、政治打壓等等的社會目的;描述醫療産業資本階級以金權操弄法律製度而以自由市場為幌子行專利壟斷之實,以研發為由閤理化所謀取的暴利,並藉由對醫生或病人的直接廣告行銷而發明疾病,創造需求,賺取不義之財。總之,在這一種想像中,這本書大概可被意識形態歸類為一種仇醫、反商,或用專業的術語包裝為反醫學帝國主義、反醫療商品化的陳腔濫調。

  但這樣的想像是錯的。

  如同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的,「過去研究顯示,支撐瞭醫療化過程的,是常民與專業主張建立者間的互動,而不是『醫學帝國主義』。」

  之所以本書精彩又啓發性十足,便在於作者以深厚的社會學功力,藉由近代史或正在發生的實例,如實且細緻地解析瞭一個又一個原本不被醫療專業介入的個人或社會問題,是藉由哪些條件促發、哪些社會行為主體如何互動,而成為一件被社會大眾理所當然認為該由醫療專業介入的「人類狀態」,並因此而被概念化為一種「疾病」。

  這就是醫療化。

  更具啓發性的是,除瞭醫療化的成因與過程之外,作者試圖先盡量抽離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如實地描繪瞭醫療化的具體後果現象,但作者並不試圖做齣一個如同鏡子一般完全屏除主觀價值而反射客觀世界實在這種邏輯實證主義已證實不可行的結論。而是以客觀為工具,幫助解析這些發生在不同「被醫療化者」與不同社會環境中所産生的不同程度且多樣化的各種正麵與負麵後果。

  以書中所舉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癥之醫療化為例,雖然會導緻社會問題個人化而削弱瞭政府或社會尋求醫療以外更好的解藥的動力,但也有助於偏差行為的去政治化。具體而言,筆者從臨床兒童身心科醫師的經驗分享中得到的啓發是,在現代颱灣這樣一個壓迫、權威、升學主義、考試主導教學、外在價值大過內在價值的教育體係之下,對於嚴重的過動癥兒童的醫療介入,確實解決瞭不少校園霸淩現象。但這究竟是不是一種飲鴆止渴?又是另一個值得社群辯論的議題瞭。

  總之,本書成功地破解瞭對醫療化本身或其社會研究最常見的兩種微妙的迷思,亦即要不是認為醫療化是種百害無一利的威權壓迫與資本掠奪,就是認為醫療化的社會研究隻不過是社會學傢以奪取醫療專業權威為目的的各種抹黑。

  中醫藥從業人員可彆以為「醫療化」是洋人的理論跟中醫藥沒關係,也彆幸災樂禍地認為隻有現代醫療是醫療化討論的對象,接下來將舉兩個例子看看中醫藥從業人員為何也需要瞭解醫療化?我們是如何將中醫藥知識與「在地知識」捲進醫療化的漩渦?

  現代醫學的更年期癥候群已是醫療化研究的常客,中醫門診、中藥房甚至是養生保健座談,也常有婦女因更年期癥候群前來求診或諮詢,身為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我們也該瞭解中醫藥教材是如何認識更年期吧!Volker Scheid提到,傳統中醫是沒有更年期癥候群的,但是麵對現代醫學狂潮般地傳入,中醫隻好提齣「辨證論治」來與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做區隔。196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群中醫師在編教材時將現代醫療定義的更年期癥狀:潮熱、潮紅、盜汗、黏膜乾燥等定性為陰虛證,在髒腑定位的討論中,想起瞭老祖宗的遺教《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發,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督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性於14歲(二七)因腎氣充天癸至而有月經,至49歲(七七)天癸枯竭而停經,這樣的論述非常符閤現代醫療對女性荷爾濛變化的認識,就在無法精準切割的情況下,更年期癥候群就像吃瞭哆啦A夢的「翻譯蒟蒻」變成「腎陰虛證」啦!在近年來強調互通的兩岸關係,此概念也交流進颱灣中醫的教材。我們不難看齣現代醫學框構(framing)齣新疾病的知識空間,卻受限於本身的知識、技術以及資源的限製,仍在此知識空間留下許多空隙,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中醫便藉由重新結閤、拼裝經典醫籍的論述,創造齣符閤現代醫學認可的論述,在此新疾病的知識空間找到發聲的位置。

  另一個例子也與生長規律有關,本書提到生技産業是近年來加速並推動醫療化的新興主力。走在颱灣街上您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中醫院所前「轉骨方」、「轉大人方」的廣告旗幟飄揚,藥妝店架上的四物飲、登大人方琳瑯滿目。安勤之以四物飲說明食品、藥品與健康食品三者間的關係是多麼糾結、分界是多麼曖昧,發現廠商是多麼有創意,將民間傳統文化(藥食如一)和中醫藥知識(四物湯補血)濃縮進一瓶裝有黑嚕嚕藥液的麯綫瓶。這樣的操作不僅隱喻青春期少女的身體是處在缺乏的狀態,使用轉骨、轉大人、登大人等修辭,也揭示外貌、身高、身材更是職場上另一個較量的戰場。我們/中醫藥從業人員在有意無意中與生技公司攜手閤作,或者就是生技産業的成員,藉由「提增」(本書第四章)的操作,連結民間傳統文化,使中藥得以模糊曖昧的身分進入保健食品的市場。這樣看來,身為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我們不但無法置身事外,更在有意無意間將中醫藥知識與「在地知識」捲入醫療化的漩渦。

  對於中醫的醫療化,筆者認為可進一步思考:「補充與另類醫療(CAM,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傳統醫學(TM,Traditional Medicine)」與西醫體係的匯閤,是否亦是醫療化的另類展現?藉由「知識空間」的相互框構與填補,使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localization)得以雙嚮進行。也就是說,當我們以中醫作為觀察醫療化的一個獨特視角,不但能指齣Peter Conrad太過著重西醫體係,忽略其他醫療體係(CAM、TM、甚至是保健食品與營養增補劑)在醫療化過程的影響;再者,鑲嵌在華人日常生活脈絡中的中醫藥,更能具體且全麵地分析醫療化的全球在地化過程(glocalization)。如此一來,我們既可拓展醫療化的研究範疇又可對在地醫療有深刻的理解。

  身為醫學生時,受到純粹的醫學科學教育薰陶,曾天真地以為,一個「身體狀態」不論多麼不像疾病的概念原型(conceptual prototype),例如不會導緻主觀癥狀又盛行率高的高血壓,其是否被定義為「疾病」根本不重要。我們隻要能研究齣像是高血壓這種「身體狀態」本身的危險因子,或研究齣其本身又是不是其他「身體狀態」的危險因子,而這最終的「身體狀態」又會導緻怎麼樣的主觀不舒服與客觀功能、軀體、或壽命的減損,並找齣各種消除危險因子以降低最終病人所在意的後果(outcome),就可以建構齣醫學專業的知識基礎。我們隻要客觀地將這些醫學知識闡述給高血壓的病人聽,並告知服降壓藥與不服降壓藥的後果,將服藥的決策權交給病人,就是一個符閤醫學倫理的專業醫師。
但進入臨床實務,纔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例如,你說高血壓是不是病不重要,但病人問你既然不是病為何要吃藥?不是病為何要看醫生?你說高血壓是不是病不重要,但病人問你既然是病為何你說他身上的不舒服都跟高血壓無關,既然不是病為何不吃血壓藥之後中風要被其他人罵我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浪費健保資源?

  又例如,我們該用何種態度,或者說採取何種個人或社會行為去麵對一個並沒有任何已證實的醫療介入對病人有好處的「身體狀態」呢?

  對於颱灣的醫生,本書最大的貢獻應該是能讓醫生破除封閉的白色巨塔內養成的「隻有醫療介入是介入,隻有醫療後果是後果」的狹隘觀點,學習將「醫療化」或其他各種社會現象,視為一種能産生重要後果的介入。

公醫時代主編陳柏勛(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發言人黃緻翰(陽明大學公衛所政法組博士班)

  〔以上序言為「公醫時代」成員之集體創作。公醫時代是一群關心颱灣健康照護體係發展的年輕人,包括第一綫的健康照護工作者、學習者、法律專傢、社會學傢、公衛學傢、媒體工作者。我們不願隻是埋怨、總是訐譙;也不甘心濛住雙眼,選擇逃避。所以我們聚首,一起學習、相互對話,也希望邀請更多的朋友,共同為颱灣的健康照護體係,「重新找迴公共性」。〕

原序

  我對社會的醫療化的興趣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博士論文是對兒童過動之醫療化的參與觀察研究(Conrad, 1976)。博士論文之後是更為曆史性地說明偏差的醫療化,即後來與Joseph Schneider閤著的《偏差與醫療化》(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1980)。轉嚮其他社會學議題十年後,我藉由一篇迴顧醫療化與社會控製的文章,又將注意力轉迴到醫療化(Conrad, 1992)。此後近十年間,直到完成一篇以醫療化來整閤遺傳學之公眾論述的論文前(Conrad, 2000),對醫療化的著力並不多。

  上個世紀接近結束之際,愈發清楚看到環繞著醫療化正發生種種明顯的轉變,於是那個從未消褪的興趣又被撩撥起來。我的知識重心已超越「偏差」而轉嚮探討以醫療化為主軸的更廣泛議題。第一個想法是對醫療化提齣全麵說明,迴顧並整閤與該主題相關的文獻,完成一本醫療化代錶作。但開始鑽研文獻後,便瞭解這個任務太過艱钜。實在有太多的人類問題被醫療化,且有太多的學者曆史學傢、社會學傢、人類學傢、醫師、女性主義者等等早已檢視其中的許多環節並分彆發錶齣版。

  我認為對醫療化做齣全新社會學檢視的時機已到,便著手迴顧關於這個主題的重要著作,並將分析聚焦於反映齣醫療化不同麵嚮的案例。就檢視的案例與觸及的醫療化議題而言,我採取策略性而非全麵性的目標設定。我習慣歸納地看待問題,從案例得齣更概括的概念性認識。我運用這些案例來展開有關醫療化內部變化的更多認識,特彆是過去逾三十年來所發生的轉變。

  一般而言,我會選擇感興趣的案例。當然還有很多重要的醫療化案例可以檢視,比如說肥胖癥、生育、睡眠睏擾、各種成癮、憂鬱癥或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的擴展。但我選擇看起來能夠反映齣醫療化之重要變化的案例。我的作法是依序檢視案例,並在過程中募集研究生為閤作夥伴。這是個受益良多的經驗,且已有多篇閤著的論文發錶(見本書的〈誌謝〉)。我透過這些案例檢視醫療化的特定剖麵:醫療化的延伸、既有分類的擴展、生物醫學提增的醫療化,以及一個去醫療化之延續的經典案例。在這些案例及其他例子的基礎上,我提齣一些新的概念性認識。這些在本書最後兩章以及另一篇獨立的論文中(Conrad and Leiter, 2004)可以清楚看到。

  身為醫療化研究者超過三十年之後,我更確信醫療化是個具有重大社會學意義的主題,而且對社會具有重要意涵並有增速作用的趨嚮。希望本書能對這個主題提供新的看法,並促發其他人進一步檢視這些議題。

  第一章描述醫療化的特徵,簡短迴顧醫療化的興起及一些持續進行的爭議,概述過去二十年來醫療中的某些變化,並提齣為醫療化創造市場的重要性。接下來四章分彆以特定的概念議題檢視醫療化的具體案例:從一個性彆到另一個性彆的醫療化延伸;從一個明確病癥到包含更多人口的診斷擴展;作為一種醫療化形式的生物醫學提增;以及重新醫療化的可能性。最後三章分析醫療化的量測、該現象之推手的轉變,以及醫療化對醫療、病患和社會的某些後果。

  其次,這四章也同時檢視對新醫療産品之需求的創造,以及製藥業、醫師、消費者和保險公司在醫療市場興起及人類睏擾問題醫療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到目前為止,婦女的睏擾問題比男性的睏擾問題更容易醫療化。第二章檢視三個男性愈來愈被視為醫療産品市場的案例,其中男性更年期、禿頭和勃起功能障礙分彆呈現不同程度的醫療化。第三章檢視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癥的興起,來說明一個主要被看成兒童及青少年疾患的既有醫學分類,如何擴展而納入全新的成人群體。這類型診斷擴展的根源,包括醫學主張建立者、消費者需求,以及製藥産業市場的成長。愈來愈清楚的是,生物醫學提增的可能性會擴大醫療化。第四章分析人體生長激素的案例,這偶爾被提齣來當作特發性身材短小、老化,以及運動員錶現的醫學提增。一旦科學(特彆是遺傳學)發展齣對消費者充滿誘惑且對生技公司有利可圖的新介入方式來「改善」身體和錶現,這種醫學提增可能發展成一種特定的醫療化型態。第五章先迴顧同性戀去醫療化的重要例子,接著評估醫學知識中幾個變化的衝擊、男女同誌運動,以及重新醫療化的社會條件。雖然醫療市場的角色不大,生物技術可能依然是個重新醫療化的媒介。

  接下來三章聚焦於更為一般性的醫療化議題。第六章處理醫療化的量測:醫療化程度為何,以及我們如何加以量測?雖然愈來愈多醫療化分類的明確數量難以計算,至少能看齣醫療化正在擴張。這章提齣三種估計醫療化總數日益增長的方法。第七章聚焦於新興的醫療化推手。過去三十年來,醫療化背後的推動力量已從醫療專業、社會運動,以及生物技術、消費者和管理式照護的組織間或組織內衝突轉移齣來。這章聚焦於創造醫療化市場的重要性。最後的第八章分析醫療化對我們的文化、社會、醫療,以及病患(消費者)造成的後果。許多對醫療化的零星抗拒也齣現瞭,這有部分是對醫療化擴散及其意涵的迴應,或許是未來發展的先驅。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醫療化:脈絡、特徵、與變化

我在1970年代開始教授醫療社會學,當時的健康與病痛(health and illness)領域,與我們在21世紀初所見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時課堂裏並未提及目前常見的疾病,以現今最盛行的疾病為例,諸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癥(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厭食癥(anorexia)、慢性疲勞癥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創傷後壓力癥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恐慌癥(panic disorder)、胎兒酒精癥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經前癥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嬰兒猝死癥(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等。當時醫療專業普遍未將肥胖和酒癮看成疾病, 也沒有提及愛滋病和諸如波斯灣戰爭癥候群(Gulf War Syndrome)、多重化學物質敏感癥(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 disorder)這類有爭議的病痛;利他能(Ritalin)也僅適用於相當少數的兒童, 鎮定劑普遍作為某些特定問題的處方, 人體生長激素(hGH)、威而鋼,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e inhibitors, SSRIs)之類的抗憂鬱劑則尚未齣現。

過去三十年間,醫學專業人員指齣幾種現已看成病痛或失調(illness or disorder)而眾所周知的問題。我在本書處理幾種與某些行為、精神狀態或身體狀況相關,目前已有醫學診斷和醫療處置的病痛或「癥候群」(syndromes)。顯然這類被界定為醫療問題的生命睏擾

(life problems)已大量增加。這意味著齣現某種新興的醫療問題?還是醫學更能及早辨識及處理既存的問題?或是整個生命中的種種睏擾已取得醫學診斷,而且得透過醫學治療,即使證明這些問題醫療本質的證據依然曖昧不明?

我的興趣不在於判定任何特定問題是否真的是醫療問題,這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且已超齣本書處理的範圍。我感興趣的是這種醫療管轄權限(medical jurisdiction)擴張的社會基礎,以及之所以如此發展的社會意涵。我們可以檢視人類生命睏擾的醫療化脈絡,並進一步檢視其是否「真的是」醫療問題。然而,什麼是真正的醫療問題,主要的看法可能來自關注此問題的人,或是在相關領域中有權力將睏擾定義成醫學問題的人。就這層意義來說,社會學工坊的素材,是命名的可行性(viability of the designation),而非診斷的效力(validity of the diagnosis)。

用户评价

评分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這個書名,在我看來,直指瞭現代社會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我們將越來越多的生命體驗,那些原本屬於情感、性格、甚至社會互動範疇的復雜麵嚮,都強行塞入一個“疾病”的框架之中,並寄希望於醫療手段來“解決”。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種“醫療化”的深層動因。 它會是從社會結構性變化齣發,例如城市化、個體化帶來的疏離感,還是醫學自身專業化的擴張? 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人類境況”的,是那些普遍存在於個體生命中的睏境,例如焦慮、悲傷、孤獨,還是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而“可治之癥”的說法,又暗示瞭怎樣的評判標準? 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比如,那些原本被視為個人選擇或生活常態的行為,是如何被重新診斷並納入醫療乾預的。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種轉變對我們的社會認知、人際交往,乃至對“正常”與“健康”的理解,會産生怎樣的顛覆性影響。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所提齣的核心議題——“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是否意味著我們正失去對自身生活經曆的理解和掌控? 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會深入挖掘“正常”與“異常”的界限是如何被不斷重塑的。 當一切都可以被歸類為一種“癥”,並被寄希望於醫療手段來解決時,我們是否也就失去瞭擁抱不完美、體驗復雜情感的權利? 我對作者如何界定“人類境況”非常感興趣,它是指生老病死、愛恨情仇,還是更廣泛的社會生存挑戰? 而“可治之癥”又包含瞭怎樣的定義,是生理上的病痛,還是心理上的失調? 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那些曾經被視為個人性格缺陷或生活挫摺的,如今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為需要醫療介入的疾病的。 此外,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是基於哪種學科背景? 是社會學、醫學史,還是哲學? 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當下社會對“健康”的定義,以及這種定義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權力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精準地捕捉到瞭一個我長期以來隱約感受到的社會趨勢。 “社會醫療化”,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暗示著原本被視為人生常態、情感波動、甚至性格特徵的東西,正在被納入一個醫療的框架之下,被診斷、被治療、被“修復”。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日常的例子,比如青少年叛逆期被過度解讀為“青春期綜閤癥”,比如偶爾的焦慮感被急於貼上“焦慮癥”的標簽,甚至是一些人際關係中的摩擦,也被賦予瞭心理疾病的色彩。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剖析這種現象的,它是如何一步步將這些原本模糊的、屬於生活範疇的體驗,轉化為“可治之癥”的?作者是否會從曆史的角度追溯這種轉變的根源?是社會結構的變遷,還是醫學界自身的發展導緻瞭這種“邊界模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醫療化帶來的具體影響,不僅僅是對個體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社會文化、人際交往模式,甚至是國傢醫療資源分配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討論醫學,更是在探討我們如何看待和應對人生中的種種睏境。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 “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著實觸動瞭我對於現代社會過度醫療化的憂慮。 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把手術刀,剖析將生命中的種種挑戰,從失戀的痛苦到職業生涯的瓶頸,再到人際關係的疏離,都統統歸類為需要醫學乾預的“病癥”的內在邏輯。 作者是否會揭示,這種“醫療化”的背後,是製藥公司、醫療機構,還是某種社會文化的驅動? 我對書中關於“人類境況”的定義很感興趣,它會包含哪些我們普遍認為的人生體驗,而這些體驗又是如何一步步被納入醫學的視野,並被貼上“可治”的標簽的?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轉變對個體帶來的深層影響,比如,是否會削弱我們的自主性,讓我們習慣於將解決問題的責任推給外部的醫療專業人士? 又或者,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使得那些缺乏醫療資源的人,無法獲得所謂的“治愈”,從而進一步被邊緣化? 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對醫學界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我們生存方式的一種深刻拷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癥》,立刻抓住瞭我內心深處的某種不安。 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會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批判,它將剖析我們如何將人生的不確定性、情感的起伏,甚至性格的某些方麵,都納入一個由醫療專業人士定義的“疾病”範疇。 我對作者如何界定“人類境況”充滿好奇,它是否包含瞭我們普遍經曆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彆,以及在社會競爭中遇到的種種挑戰? 而“可治之癥”這個詞,又隱藏著怎樣的邏輯? 是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或手術來消除的,還是僅僅是一種象徵性的“解決方案”?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曆史和文化例證,展示這種“醫療化”是如何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比如,孩子錶現齣的頑皮是否會被視為“多動癥”,年輕人的迷茫是否會被解讀為“抑鬱癥”,甚至人際關係中的摩擦是否會被看作是“社交障礙”。 這本書,我預感,不僅僅是對醫學的審視,更是對現代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