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

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成長
  • 青春
  • 恐懼
  • 勇氣
  • 自我發現
  • 傢庭
  • 懸疑
  • 治愈
  • 文學
  • 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正因為有所恐懼,所以我們不斷變強
讀完這本書,(但願)你可以什麼都不怕

  香港三大詞人 周耀輝 最強力作
  麵對每個人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牽絆
  你可能罹患上這128種荒謬卻真實的恐懼癥
  彆怕!這本書正是你的生命解藥──
  「最脆弱的,其實最勇敢」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你會做什麼?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但其實我們好像什麼都怕。
  你知道嗎?這本書列齣來的恐懼癥就有128種。

  ▪ 你最害怕的英文字母是哪一個?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是Q,總覺得它擺著小尾巴的,會動,像一隻鬼。不過,後來讀書讀到酷兒理論,又為到Queer這個字喜歡上Q,好Q啊!現在嘛,我最害怕的是E,橫看竪看都像一隻張開的口,舌頭也伸齣來瞭,苦苦追逼,快要咬下來瞭。假如你玩過小精靈(Pacman),一定知道我為什麼害怕E。

  從E,下次就是F。我不知道你對F有何印象,我總覺得F是殘缺的E,因此需要跟著一串的X,纔顯齣一點點霸氣。我可憐F。

  ▪ 妳敢和患有美女恐懼癥的人結婚嗎?

  C3患有Caligynephobia美女恐懼癥。其實他很想成傢立室,但因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患瞭這個怪病,因此即使有女的喜歡他,也不敢跟他拍拖,擔心人傢見到C3對自己有好感,豈不是嚮世界承認自己不漂亮?

  不過,每當C3嚮美女作傢發電郵,錶達喜歡她們的文字,附上醫生證明的時候,這些美女作傢都相信他真的喜歡她們的文字,不像一些批評她們的人,其實隻看過她們的臉。

  ▪ 蟑螂 是非常成功的!?

  我老闆K2,工作得近乎狂熱瞭,一群同事都覺得他比較刻薄,他對著患有Katsaridaphobia(蟑螂恐懼癥)的K1不斷的說蟑螂。

  因為牠是非常成功的生物。而我們的老闆前生一定是蟑螂,有人偷偷的說。事實上,一群同事都懷疑我們的老闆患瞭很多老闆都患瞭的Kakorrhaphiophobia(失敗恐懼癥)。正因為他如此害怕失敗,所以把我們勞役得厲害,以為人人加班就是成功的保證。

  當然,他絕對不覺得自己是個需要醫治的病人。

  事到如今,我不得不承認,「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這句話與其說是想像不如說是奢望。我奢望我能無懼地生活,但,我什麼都害怕,我害怕開始,我害怕結束,我害怕開始時想到結束,我害怕結束時想到開始。

本書特色

  ★香港三大詞人周耀輝在颱唯一齣版品

  周耀輝老師憑藉對社會現實的精準觀察,用詼諧幽默的文筆輕柔書寫,
  將人們內心不敢麵對的東西一一揭破,引領你深刻思考。

  ★你(可能)不知道的128種現代恐懼癥
  細數從A到Z上百種不可思議的現代恐懼癥,
  怕貓、怕木偶、怕一個人、怕你甚麼都不怕!因為人都應該有所畏懼!

  ★每位患者,都是你、也是我的真實寫照
  為何社會越發達,人們怕得反而越多?
  在這個太容易害怕的年代,每個癥狀,每個「病人」,原來都與你我息息相通。

  ★第一本以毒攻毒的恐懼病理分析手冊
  如果「害怕」是種病,這本書就是最全病理分析手冊。
  有句話叫「久病成醫」,所以讀完這本書,(但願)你可以什麼都不怕

不怕推薦

  Peter Su、田馥甄、伊格言、姚謙、張鐵誌、黃耀明、駱以軍(以上依筆畫多寡排列)

專文推薦

  姚謙、梁偉詩博士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可以說是這兩年來我看的最絕的一本書;把「怕與不怕」當主題,光是這核心就能理解到:周耀輝這次要夥同閱讀者一起嚮內的跨越。…周耀輝冷靜得一直像是清澈的一麵鏡子,另一麵又有約製恰當的溫情…不過最模糊的情感部分,周耀輝依然理性約製的保留給對方,那是屬於每個人生命存在必然的牽絆,不用答案。——作詞人 姚謙

  耀輝,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我倆就不能成為二十多年的好拍檔——我對文字的恐懼(其實是敬畏纔對)成就瞭一首一首大傢又怕又愛的歌。正如這本書,挑戰我們麵對A到Z的種種恐懼,最後卻揭示瞭一個更可愛的世界。——歌手 黃耀明

  他們害怕藝術,害怕文字,害怕思想,害怕搖滾樂,因為他們掌握瞭所有的東西。我們什麼都不怕,因為我們正在爭取屬於我們的東西。——文化評論人、作傢 張鐵誌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可不是瞎掰,因為真正的英雄是怕死的——音樂人 左小祖咒

  我通過文字告訴大傢,真理不止有一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聖經,擁有屬於自己的真理。——南方週末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城市規劃與社區營造的圖書簡介,書名為《無畏之城:重塑人居的可能》。 《無畏之城:重塑人居的可能》圖書簡介 目錄概覽: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發展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從宏觀的規劃哲學到微觀的社區實踐,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反思與重構框架。全書共分六個部分,探討瞭“去中心化”的城市形態、公共空間的再定義、數字技術對物理社區的重塑、社會資本的構建路徑、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社區設計等核心議題。 --- 第一部分:迷失的尺度——城市蔓延與空間異化 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我們似乎在追求“更大”與“更快”的過程中,迷失瞭“宜居”的尺度。本部分首先迴顧瞭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遺産及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局限性。我們審視瞭過度依賴汽車的城市布局如何導緻空間碎片化、鄰裏關係的疏離,以及公共活力的衰退。 書中詳細分析瞭“蔓延”(Sprawl)現象對社會公平和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例如,郊區化導緻的通勤時間增加,不僅消耗瞭寶貴的個人時間,也固化瞭社會階層間的空間隔離。作者通過對全球多個案例的對比研究,揭示瞭過度規劃和管製如何扼殺瞭城市肌理的自然生長,使得新開發的區域缺乏曆史深度和情感聯結。我們探討瞭“15分鍾城市”概念的現實意義,並辯證地分析瞭實現這一目標的規劃路徑,強調尺度感的重要性——它不僅是物理上的距離,更是心理上的可達性與歸屬感。 第二部分:公共領域的復興——從“場所”到“舞颱” 公共空間是城市的心髒,是公民得以相遇、交流、參與公共生活的物質載體。然而,在商業化浪潮和安全焦慮的擠壓下,許多公共空間正逐漸淪為過道或純粹的景觀展示區,失去瞭其應有的社會功能。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設計和運營那些能夠激發真實互動的“場所”(Place)。我們摒棄瞭那種靜態、被動地觀看和消費的“景觀”思維,轉而倡導構建動態的、可供市民主動參與的“舞颱”。書中詳細闡述瞭“積極用途”(Active Use)的規劃原則,即空間的設計必須主動引導使用者進行行為,而非僅僅等待其被使用。通過對社區廣場、步行街、口袋公園等不同類型公共空間的解構,我們提齣瞭提升其“韌性”(Resilience)和“包容性”(Inclusivity)的設計策略。這包括如何平衡私密性與開放性,如何通過靈活的設施配置適應多元化的社區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臨時性乾預(Tactical Urbanism)激活沉睡的空間。 第三部分:數字重構與物理根基——科技時代的社區構建 數字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瞭“在綫化”對“在場性”(Presence)的挑戰。本部分旨在探討如何在數字時代錨固物理社區的根基。 我們不再將技術視為與實體空間對立的力量,而是將其視為增強社區聯結的工具。書中探討瞭“智能城市”概念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麵——人本主義。純粹的技術驅動往往導緻監控化和效率至上,而本書倡導的是“智慧化的社區營造”,即技術應服務於人與人之間真實關係的建立。例如,如何利用本地化的數字平颱促進鄰裏間的資源共享、技能交換,以及本地小微企業的協同發展。同時,我們也深入分析瞭“數字鴻溝”對社區活力的潛在威脅,並提齣瞭通過社區中心作為技術普及和培訓的物理樞紐的策略。 第四部分:社會資本的織網——信任、互助與地方認同 一個健康的城市,其最寶貴的資産不是摩天大樓或先進的基礎設施,而是其社會資本——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網絡和互助機製。 本部分是關於“人”的實踐哲學。我們分析瞭社會學傢是如何定義和衡量社會資本的,並將其應用於城市規劃的語境中。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設計物理環境來促進“弱聯結”(Weak Ties)的形成,這些弱聯結往往是信息傳播和創新誕生的溫床。從社區廚房到共享工具間,從鄰裏互助網絡到跨代際交流項目,本書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案例,展示瞭如何有意識地編織社會網絡。地方認同感的建立,被視為抵抗全球化同質化的關鍵防禦。書中強調瞭尊重地方曆史、保護“非正式”的社區符號,以及鼓勵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決策過程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氣候韌性與適應性規劃——麵嚮未來的社區形態 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當下城市規劃必須嚴肅麵對的結構性風險。本部分轉嚮未來導嚮的實踐,探討如何構建能夠抵禦極端天氣、持續提供基本服務的“韌性社區”。 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減緩目標,而是更關注“適應性”(Adaptability)和“快速恢復力”(Recoverability)。書中詳述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城市中的應用,如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在管理城市徑流和降低熱島效應中的作用。更深層次的討論在於規劃的“冗餘度”——即係統不應被設計得過於精簡和高效,以至於一旦某個環節齣現故障便導緻全麵崩潰。韌性社區的構建需要多重冗餘的資源供應(如分散式的能源和食物生産),以及強健的社區互助網絡作為最後一道防綫。 第六部分:地方自主性與治理的微觀實驗 最終,任何宏大的規劃藍圖都必須落實到微小的、由人主導的行動中。本部分探討瞭如何賦予社區更大的自主權和參與治理的能力。 本書倡導一種“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模式,強調規劃師的角色應從“命令者”轉變為“賦能者”和“協調者”。我們詳細介紹瞭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的成熟方法論,包括社區設計工作坊、預算協商製(Participatory Budgeting)等工具,這些工具旨在將決策權交還給直接受影響的居民。通過考察那些成功實現地方自主的案例,我們發現,當社區擁有對自身空間和資源真正的控製權時,他們更有動力去維護和創新,最終實現一個更具活力、更符閤自身需求的“無畏之城”的願景。 --- 結語: 《無畏之城:重塑人居的可能》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完美藍圖”,而是提供一套深刻的思考工具箱。它邀請讀者——無論是城市設計師、政策製定者還是普通市民——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和實踐智慧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物理與社會環境,共同塑造一個更有尺度、更富聯結、更具韌性的未來人居空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耀輝


  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語文及比較文學係,其後參與多種媒體工作。1989年發錶第一首詞作,書寫歌詞及其他文字創作至今,齣版約一韆首詞作,包括《忘記他是她》(達明一派)丶《流星》(王菲)丶《萬福瑪麗亞》(黃耀明)丶《開水與白麵包》(莫文蔚)丶《我的失敗與偉大》(劉若英)丶《雌雄同體》(麥浚龍)丶《愛愛愛》(方大同)丶《渺小》(田馥甄)丶《模特》(李榮浩), 文集包括《突然十年便過去》丶《7749》丶《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丶《紙上瞭藍》丶《一個身體,兩個人》。 1992年移居荷蘭。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迴港任職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助理教授。近年亦參與舞颱及視覺藝術創作。

專文推薦者簡介

梁偉詩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哲學博士,英國諾丁罕大學批評理論及文化研究碩士班肄業。劇場評論人、文化評論人、流行歌詞研究員,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持香港電颱《思潮作動、文明單位》。

圖書目錄

A
Agoraphobia . . . . . . 恐懼廣場
Ailurophobia . . . . . . 恐懼貓
Amathophobia . . . . . . 恐懼塵埃
Apotemnophobia . . . . . . 恐懼斷肢者
Arachibutyrophobia . . . . . . 恐懼花生醬黏到口腔的頂部
Arachnephobia . . . . . . 恐懼蜘蛛
Arithmophobia . . . . . . 恐懼數字
Autophobia . . . . . . 恐懼一個人

B
Balllistophobia . . . . . . 恐懼彈類物體
Barophobia . . . . . . 恐懼地心吸力
Basophobia / Basiphobia . . . . . . 恐懼步行
Batrachophobia . . . . . . 恐懼兩棲動物
Belonephobia . . . . . . 恐懼針
Brontophobia . . . . . . 恐懼雷電

C
Cainsophobia / Cainotopho bia . . . . . . 恐懼新
Caligynephobia . . . . . . 恐懼美女
Chiraptophobia . . . . . . 恐懼被接觸
Claustrophobia . . . . . . 恐懼幽閉
Consecotaleophobia . . . . . . 恐懼筷子
Coulrophobia . . . . . . 恐懼小醜
Counterphobia . . . . . . 恐懼沒有恐懼

D
Decidophobia . . . . . . 恐懼做決定
Deipnophobia . . . . . . 恐懼晚宴
Dentophobia . . . . . . 恐懼牙醫
Dextrophobia . . . . . . 恐懼在身體右麵的東西
Dishabiliophobia . . . . . . 恐懼人前脫衣服
Doxophobia . . . . . . 恐懼錶達意見
Dromophobia . . . . . . 恐懼過馬路

E
Eisoptrophobia . . . . . . 恐懼照鏡
Electrophobia . . . . . . 恐懼電
Eleutherophobia . . . . . . 恐懼自由
Elurophobia . . . . . . 恐懼貓
Enetophobi . . . . . . 恐懼彆針
Epistemophobia . . . . . . 恐懼知識
Eremophobia . . . . . . 恐懼孤獨

F
Febriphobia . . . . . . 恐懼熱
Felinophobia . . . . . . 恐懼貓
Francophobia . . . . . . 恐懼法國
Frigophobia . . . . . . 恐懼冷

G
Galeophobia / Gatophobia . . . . . . 恐懼貓
Gamophobia . . . . . . 恐懼結婚
Geliophobia . . . . . . 恐懼笑
Geniophobia . . . . . . 恐懼下巴
Genophobia . . . . . . 恐懼性
Genuphobia . . . . . . 恐懼膝蓋
Gerascophobia / Gerontophobia . . . . . . 恐懼老
Glossophobia . . . . . . 恐懼演說
Gymnophobia . . . . . . 恐懼裸體

H
Hadephobi . . . . . . 恐懼地獄
Haphephobia / Haptephobia . . . . . . 恐懼被觸碰
Herpetophobia . . . . . . 恐懼爬蟲
Heterophobia . . . . . . 恐懼異性戀者
Hippopotomonstrosesquipedaliophobia . . . . . . 恐懼長的字
Homophobia . . . . . . 恐懼同性戀者
Hyalophobia / Hyelophobia . . . . . . 恐懼玻璃
Hylophobia . . . . . . 恐懼樹林
Hypnophobia . . . . . . 恐懼被催眠

I
Iatrophobia . . . . . . 恐懼醫生
Ichthyophobia . . . . . . 恐懼魚
Illyngophobia . . . . . . 恐懼從高處往下望
Insectophobia . . . . . . 恐懼昆蟲
Iophobia . . . . . . 恐懼毒藥
Ithyphallophobia . . . . . . 恐懼勃起的陽具

J
Japanophobia . . . . . . 恐懼日本人
Judeophobia . . . . . . 恐懼猶太人

K
Kathisophobia . . . . . . 恐懼坐下
Katsaridaphobia . . . . . . 恐懼蟑螂
Koinoniphobia . . . . . . 恐懼房間
Kymophobia . . . . . . 恐懼浪

L
Lachanophobia . . . . . . 恐懼蔬菜
Laliophobia / Lalophobia . . . . . . 恐懼說話
Levophobia . . . . . . 恐懼在我身體左方的一切
Limnophobia . . . . . . 恐懼湖
Lockiophobia . . . . . . 恐懼生孩子
Lygophobia . . . . . . 恐懼黑暗

M
Macrophobia . . . . . . 恐懼悠長的等待
Medomalacuphobia . . . . . . 恐懼失去堅挺
Megalophobia . . . . . . 恐懼大的東西
Melanophobia . . . . . . 恐懼黑色
Mnemophobia . . . . . . 恐懼記憶
Mottephobia . . . . . . 恐懼蛾

N
Nebulaphobia . . . . . . 恐懼霧
Nelophobia . . . . . . 恐懼玻璃
Nomatophobia . . . . . . 恐懼名字
Nostophobia . . . . . . 恐懼傢
Novercaphobia . . . . . . 恐懼後母
Nucleomituphobia . . . . . . 恐懼核子武器

O
Obesophobia . . . . . . 恐懼體重增加
Octophobia . . . . . . 恐懼數目字8
Oenophobia . . . . . . 恐懼酒
Omphalophobia . . . . . . 恐懼肚臍
Ophidiophobia . . . . . . 恐懼蛇
Optophobia . . . . . . 恐懼張開眼睛

P
Paraskavedekatriaphobia . . . . . . 恐懼13號星期五
Peladophobia . . . . . . 恐懼禿頭的人
Philemaphobia / Philematophobia . . . . . . 恐懼接吻
Phobophobia . . . . . . 恐懼恐懼
Pluviophobia . . . . . . 恐懼下雨
Pupaphobia . . . . . . 恐懼木偶

R
Radiophobia . . . . . . 恐懼愛剋思光
Ranidaphobia . . . . . . 恐懼青蛙
Rhytiphobia . . . . . . 恐懼皺紋

S
Sciophobia / Sciaphobia . . . . . . 恐懼影子
Scolionophobia . . . . . . 恐懼學校
Scriptophobia . . . . . . 恐懼在公共地方寫字
Selenophobia . . . . . . 恐懼月亮
Sociophobia . . . . . . 恐懼社會
Symmetrophobia . . . . . . 恐懼對稱

T
Taeniophobia . . . . . . 恐懼縧蟲
Taphephobia / Taphophobia . . . . . . 恐懼活埋
Thalassophobia . . . . . . 恐懼海
Theatrophobia . . . . . . 恐懼劇場
Trypanophobia . . . . . . 恐懼打針
Tyrannophobia . . . . . . 恐懼暴君

U
Uranophobia . . . . . . 恐懼天堂
Urophobia . . . . . . 恐懼小便

V
Venustrophobia . . . . . . 恐懼漂亮的女人
Verbophobia . . . . . . 恐懼文字
Vestiphobia . . . . . . 恐懼衣服

W
Wiccaphobia . . . . . . 恐懼巫術

X
Xanthophobia . . . . . . 恐懼黃色
Xenoglossophobia . . . . . . 恐懼外語
Xenophobia . . . . . . 恐懼外地人
Xerophobia . . . . . . 恐懼乾燥

Z
Zelophobia . . . . . . 恐懼嫉妒
Zeusophobia . . . . . . 恐懼神
Zoophobia . . . . . . 恐懼動物

圖書序言

藉序

怕什麼    什麼必然發生


  我在2011年的時候,在《南都周刊》開始瞭一個專欄,叫〈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

  關於這個專欄,其實還有一個起源。就是2010年的夏天,當時我身在德國Heidelberg(海德堡),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明信片上你會看到的那種典型的歐洲風光明媚。我在這個風光明媚的地方遊山玩水的時候,收到一個電郵,這個電郵是韓寒的編輯發過來的,問我有沒有興趣寫《獨唱團》。

  當然,大傢從來沒有看過我的文字刊在《獨唱團》上,因為他們是在第一期之後找我的。

  當時,我收到約稿,也就是說有機會嚮很多很多會看中文的人,講一些我想講的話。我覺得我應該答應的,但,寫什麼呢?我就在Heidelberg這個樂園一般,這個似乎人人都不需要害怕的地方,詭異地想到我常常看到的一些關於我由A一直寫到Z,半真不假的書寫以某字母為首的種種恐懼癥。我寫得很開心,是開瞭心。

  與此同時,我會問一些人,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你會怎樣呢?主要的反應不外兩種:一是,擔心天下大亂,他們有一種假設,就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怕,一定會做一些壞事;二是,更基本的,就答「不可能」,不可能什麼都不怕。我明白他們的反應,但我也覺得他們大抵已經失去某種天真,某種想像,某種假如。

  慢慢我發現〈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當中的關鍵字不單是怕或不怕,更是假如。

  我可以不斷用我的方法去書寫假如,但我發覺我不知道如何讓我身邊的人,可以和我一起去想像假如。

  我怎樣可以讓我們挽迴一些天真,挽迴一些想像,挽迴一些假如。

  我不知道。我發覺我不知道怎麼可以帶你迴到樂園,迴到一個 Heidelberg般充滿著「啊,我們什麼也可以」的地方。我不懂得帶你去一個樂園,於是我想,我可以試著帶你去地獄。

  我去地獄的靈感來自最近看的一位哲學傢,他談災難,他談我們可以如何麵對災難。他提齣一個弔詭的想法:我們就把這個災難看作必然發生,然後站在這個災難必然發生的處境之中去想,看看我們會做些什麼。簡單來說,他的想法就是,我們可以如何避過一場災難,就是假設這場災難必然發生。

  我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也覺得跟我們說的恐懼有呼應。

  說迴我們今天座談會的題目〈香港,假如什麼都不怕〉,好,我不想這個,我想:香港,假如我們怕的全部必然發生,究竟又會怎樣呢?

  我隨意翻翻最近香港的報紙,試圖找一些觸目驚心的事。其中一個就是,似乎這個城市好怕剩女嫁不齣,於是我想對香港說,她們這些人是必然嫁不齣的,怎樣?然後,我們又好怕有人肥啊,牙齒不整齊啊,又不懂用45度姿態跟人說話啊,但是我也想說,有些人必然是肥的,牙齒必然不整齊的,有人必然直望著你說話的,那又怎麼呢?

  我也聽到很多人說,擔心畢業之後找不到好工作,假如你畢業之後必然找不到你喜歡的事做?我聽到很多人擔心地産霸權,我想告訴你,香港必然是地産霸權的瞭,然後?我聽到某快餐店賣的燒鵝飯一客70元,我告訴你,香港的燒鵝會必然越來越貴的。我看到所有的商場都變得一模一樣,因此,我告訴香港,所有商場都必然領匯化。

  有人擔心香港失去核心價值,因此香港須要思考的就是,我們必然失去我們的核心價值。接著,我們聽到很多人擔心西環治港,同樣,假如必然西環治港瞭,我們怎樣?還有,我們害怕香港不再自由、不再廉潔,假如香港必然不再廉潔、不再自由?昨晚,達明一派演唱會上,我看見熒幕大大的寫著,有人擔心香港成為中國二綫城市,因此我告訴香港,我們必然成為中國的二綫城市,如何?

  我可以繼續寫下去,而我們也可以自己想想自己害怕的事情,再想,假如這些事情必然發生,你會怎樣?我希望我們不隻是思考,而是進入這樣的情緒之中,真的發生瞭!

  真的發生瞭,我們會怎樣做,或者我們應該怎樣做,我不知道。就算我知道,我也不應該說齣來,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要自己處理自己的恐懼。

  在我暫時結束這段話之前,我想打一個電影的比喻,畢竟我們身處的是百老匯電影文化中心,而且,我喜歡電影。

  我想你跟我一起幻想一個場景:一個人,麵前是比他矮的一條橫樑,一條堅硬的橫樑。就是這樣的一個場景。根據另一位哲學傢的看法,假如這個人竭盡所能走過去,頭崩額裂,傷瞭甚至毀瞭自己,這是悲劇,而他也成瞭悲劇英雄;假如這個人走瞭一次,撞瞭一次,再退迴去,又再走一次,撞一次,不斷,這是喜劇,這個人也成瞭喜劇的諧星,像差利 (Charlie Chaplin)。悲劇、喜劇之外,我們還有戲劇。而一個戲劇裏麵的人物是這樣的,他看見橫樑,往往會試試彎腰,然後走過去,這是戲劇。

  可我偏偏是喜歡恐怖片的。

  這位哲學傢的描述沒有包括恐怖片。於是,我想,假如是恐怖片會怎樣呢?假如是恐怖片,我剛纔說的這個人必然會撞嚮橫樑的,但恐怖片不用英雄,比較多怪物,而這個人撞嚮橫樑也不是故事的終結,是開始,從我看恐怖片的經驗來推測,撞嚮橫樑之後還有很多可能。 

  我覺得香港這個時刻,好像一齣恐怖片。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可能註定撞嚮麵前的橫樑,我們會注定頭崩額裂,血流披麵。我走在城市的時候,似乎真的看到人人頭崩額裂,血流披麵。我喜歡看恐怖片,因為我不知道恐怖片的發展是怎樣,是喜劇、悲劇、戲劇,是什麼劇,我不知道。

  因此,我希望你跟我一齊思考,去感受香港以至此刻的世界,假如我們怕的必然發生,假如我們一覺醒來發現活在一齣恐怖片中……

周耀輝
2012年4月21日,香港油麻地百老匯電影文化中心
《香港,假如什麼都不怕》座談會發言修訂稿,藉序

推薦序1

怕與不怕 
文/姚謙


  周耀輝原本是我朋友的朋友,知道許多年後因為邀約歌詞纔見麵認識,後來跟他變成long-term直屬朋友一直到今天。也許我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比較投契、價值觀也比較相近、對世界都是抱著相當好奇心的人。但我們並不特彆親近,因為我和他分居不同城市,常遊走,也都同樣不擅長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太久。近二十年來的相識,見麵的次數幾乎十根手指頭數得齣來,不過這都不妨礙我們之間的友誼,偶爾需要通一個長的電郵就可以瞭。如果機會到瞭,碰巧可以在同在一個城市,就約見麵吧。每次幾乎見麵都是在這樣機緣之下,在阿姆斯特丹、香港、颱北或北京。我想我們都不會刻意關注對方的生活動態,在臉書、微博或微信刻意按贊與再跟進錶達自己的存在,這樣很好。這樣可以讓我遇到他的文章時以客觀、興趣昂然的新鮮感去閱讀他的文字。

  閱讀他的文字是我認識他這個人這份情緣中最豐盛的一部份,有一點吃力費腦卻多趣;因為他的文字可以觸及的地方太廣太豐富瞭,充充實實的滿足我這個好奇心的雙子座。反而每次見麵不免落入瞭人的情感中,噓寒問暖都是一些無法逃脫的人生瑣事,如親人、學業、工作、感情等等、覺得自己的俗氣。在文字閱讀裏周耀輝像是脫離肉身的哪吒一樣,把人世間奇怪或奇妙的事都翻攪一遍,透過他自己的眼睛和不俗氣的心再定義一把。因此,一直期待看到他的新作品。

  最近《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可以說是這兩年來我看的最絕的一本書;把「怕與不怕」當主題,光是這核心就能理解到:周耀輝這次要夥同閱讀者一起嚮內的跨越。這世界上真的沒有誰能天不怕地不怕,但是說穿瞭,人走到瞭一個地步時許多怕與不怕都會重新再定義;是習慣、是延伸、是手段、甚至變成瞭樂觀的意義。怕,不單單隻是一個猜想或是負麵的思考。我想也隻有周耀輝能這麼經緯分明;把周圍的朋友以編號一一列項述說各自心中的怕,但是從他的文字裏又能看齣他對彆人的怕與自己的對照,這是他最有趣的地方。在我心中的周耀輝冷靜得一直像是清澈的一麵鏡子,另一麵又有約製恰當的溫情,周遭的事和人一對照到他那裏,就透澈許多、少瞭許多不必要的糾結。不過最模糊的情感部分,周耀輝依然理性約製的保留給對方,那是屬於每個人生命存在必然的牽絆,不用答案。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書中,他把害怕用數據、用字母分類編輯,當我閱讀到他說以L為首的恐懼癥有17種,包括:Lachanophobia,害怕蔬菜;Limnophobia,害怕湖;Lockiophobia,害怕生孩子等等。學名列齣的時候似乎所有的恐懼癥都像有瞭一張身份證般,忽然覺得安心瞭:也隻有透過周耀輝的筆,原先模糊深邃的事都可以透明而鮮活存在,不再妖風邪雨的。不過生命的存在自然會延伸、再延伸齣新的害怕,生命最難抗拒的就是輪番上陣的迷惑睏擾著我們、也吸引著我們。所以適時閱讀周耀輝的文字,來對照自己麵對自己的生活,是我認識他以後最有趣的經驗。

  看完瞭《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之後,我問瞭自己新的怕什麼,我得到的腦子裏的迴答:此刻最害怕的是:看到颱灣電視裏,人人都能優雅從容的鞠躬道歉下跪乞憐的景象,新聞與肥皂劇般以年以分類,如泡沫般得越搓越多。所以最近我有一點怕泡沫。

推薦序2

疾病的隱喻──周耀輝《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 
文/梁偉詩博士


  1996年韓少功的詞典體小說《馬橋詞典》技驚四座,不但以115條詞條,虛實交錯地收錄一條虛構的湖南村莊馬橋的生活種種,更與塞爾維亞作傢米洛拉德.帕維奇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哈紮爾詞典》(1984)對照對揚、青齣於藍。如果百科全書體、詞典體可以寫成小說,那麼,詞條體還可以書寫齣何種文學形式?韓少功早在《馬橋詞典》散文集《聖戰與遊戲》,就實驗過以詞條寫散文,如「老實:一無是處的人的唯一資本」,從而抒發人生感悟。2012年,香港的周耀輝則進一步實現把詞條寫成散文的可能性,在剛齣版的《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沿用病理學的手法,列齣各種各樣恐懼癥的名稱,及人類在生活上、生理上、心理上害怕的事物,再逐一剪裁齣有趣的城市生活片段。

  很多讀者認識周耀輝,大概因為他是一位資深詞人。他為達明一派等所寫的(非)流行歌詞,大都遊走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尤以新詩手法入詞最令人驚艷,如〈愛在瘟疫蔓延時〉、〈忘記他是她〉、〈愛彌留〉等。周耀輝亦是一位散文作者,包括早年結集的《道德男人》、《梳頭記》和近年的《突然十年便過去》、《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在不同書寫形式中。周耀輝一直不吝於錶現對於字詞饒有興味的思考,除瞭詞作〈得一(イ)半〉,故意把「伴」拆成「(イ)半」,取其「孤身一人是不完整的」及「孤身一人隻有自己與自己為伴」的一語相關;近年的〈也〉,也令他聯想到「也」可以給閤亻或女或牜,全詞從不同的身份命運來談感情;〈彳亍〉更藉「彳亍」的緩步慢行之意,寄寓「人生天地間」的涵意。2010年散文集《突然十年便過去》的序文〈紙上染瞭藍〉,就寫上瞭這樣的一筆──

  「我常常覺得『乖』這個字很奇怪,就像是缺瞭什麼似的。對,是一雙腿。可能是我先學會瞭『加減乘除』的『乘』。….然後,我發覺,跟『乖』一樣,『良』對我來說也是不完整的字,我想到瞭『娘』。我不是不明白,女良成娘,但我更覺得是娘必須拋棄作為女人一些珍貴的東西纔成就瞭『良』。」

  周耀輝對「拆字」興趣的背後,乃是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語言作為一種人際溝通符號,在全球化、科學主義的語境下,對「名實」之間最實則的操作,可能便是病癥的命名與治療。2012年,周耀輝在散文集《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將病理學上的恐懼癥名稱以英文字排列,由A至Z逐一介紹每個字母為首的恐懼癥。包括Counterphobia 恐懼沒有恐懼癥、Coulrophopbia 小醜恐懼癥、Deipnophobia 晚宴恐懼癥、Gamophobia 結婚恐懼癥、Glossophobia 演說恐懼癥、Phobophobia 恐懼恐懼癥等等,並在全書末段附上「恐懼癥清單」。當我們目擊字首由A至Z的中英文恐懼癥的羅列,或許赫然發現,原來人和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復雜,也更簡單──因為大傢都在害怕。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把筆下的城市人物生活片段,以所屬恐懼癥英文字母編碼,例如M字部便齣現患有Megalophobia的M2,她恐懼的是大東西。事緣她的一位小學老師,常常跟她和其他的同學說,你們要有大誌,做人必定要知道大是大非、大善大惡,當然也必須考進大學。這些「dadadadadada」,終於令M2害怕一切跟大有關的東西,尤其是大人。(頁123)想當然的是,害怕原是人之常情,所害怕的對象為何,往往也隻跟當事人的個彆經曆有關。在日常生活的常用語匯,我們很少一下子便說某某有「XX癥」,通常隻會說「驚慌」、「膽怯」、「害怕」、「緊張」、「焦慮」、「恐懼」。當「恐懼」落實到「恐懼癥」或「XX恐懼癥」,在文化意義上便即隱喻著這是一個問題,必須要正視要治療,否則便是不負責任。

  現代社會乾脆把疾病被推落到命名化、問題化和妖魔化的窠臼。即如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所言:「疾病是生命的暗麵,一較幽暗的公民身份。每個來到這世界的人都握有雙重公民身份──既是健康王國的公民,也是疾病王國的公民。盡管我們都希望僅使用好護照,遲早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疾病王國的公民。」然而,《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並非要我們扮演這個恐懼王國的觀光客,而是半真半假的反其道而行,著墨的不是治療而是瞭解,瞭解「患者」恐懼的源頭,直麵不同人物的逆嚮思維。正如Megalophobia大物恐懼癥患者,所質疑的是「大話」── 一些冠冕堂皇、看似理所當然的大眾價值觀──恐懼背後所意味的拒絕,每每與世界大唱反調:沒有大誌可以嗎?不嚮上流可以嗎?令人匪夷所思的還有患瞭Uranophobia天堂恐懼癥的U1:

  「他開始翻書查典,最先也最常碰到的,是宗教。奇怪的是,經書有關天堂的金句非常少,但教會有關罪人如何得到救贖進入天堂的教導卻非常多,並且非常迫切,迫切得甚至發動聖戰瞭,古往今來,死瞭傷瞭多少人…他發現,除瞭宗教以外,最有天堂情意結的相信就是政治瞭。當然,政治(思想)傢們都不直談天堂,卻努力在人間建立烏托邦,可是在連場革命之中,U1所看到的有時更像地獄。」(頁192、193)

  更有趣的是,周耀輝在《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筆下的課題,甚至與其詞作意象和感覺的遙遠呼應。在〈包在報紙裏的魚咬人〉首先列齣詞作〈哽咽〉:「鑽到深海裏,吞著帶腥的迴憶,擺動我身體,忘瞭什麼叫安靜。朝嚮魚網裏,反正感情都如此,剩下我自己,用魚刺雕刻故事。」(頁92)指涉情感、記憶和傷痛之間的辯證關係。〈包在報紙裏的魚咬人〉中談到I1的Ichthyophobia魚恐懼癥,和當中所要抗拒、遠離的生命體的痛苦、生與死的糾結,也同時藉著不同角度共同探索著人與人、人與物種之間的傷害和不平等關係。從跨界的角度來說,《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以恐懼癥為主軸的浮世繪文字,其實是相當「西西」的。

  西西是香港首屈一指的作傢,她的小說散文大多有意識地作各種各樣的文本互涉,不時從各種角度破解對於常識常情常理的迷思。她筆下的主人公往往以相對抽離的口吻議論問題、闡釋觀點──散文談及南美足球時,很自然便聯想到南美的國傢性格和南美作傢的鬼馬狡黠,《哀悼乳房》的若乾段落更有蘇珊‧桑塔格和傅柯的文字穿梭其中。至於周耀輝《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同樣牽涉到很多中介文本,放射式敘述、收錄古今中外各種文化資源,遠至古希臘文化、伊迪帕斯王、《韆字文》、《聖經》、白雪公主、廿四孝故事,近有日本動畫人物Q太郎和前年在香港舉行的全球首個黑暗音樂會《暗中作樂》等等。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的處理手法,並非直接植入詩篇、醫學、哲學、文學、美學各方麵的知識,而是信手拈來,使之成為文集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每節末段的「你知道嗎?」部分,不厭其煩地列齣來不及討論的種種恐懼癥名稱──「你知道嗎?以S為首的恐懼癥有四十四種,包括:Scolionophobia,害怕學校;Selenophobia,害怕月亮;Sociophobia,害怕社會。」或許,《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可能無法窮盡各種恐懼癥背後的故事,每章留下的尾巴卻在在呼喚讀者,把世界交給讀者──你也可以是世界的探索者。

  從創作意圖觀之,《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原是一次「意念散文」的實驗。所謂「意念散文」,即由一個意念開始,用文字將意念延伸築構。在2007年的《18變──周耀輝詞.文.觀》,周耀輝已談及創作至少有兩種意圖:一是搭橋、一是開門。搭橋就是要清楚看到彼岸的受眾,不管大傢隔著什麼,總要搭起大橋,直達對方的心;而開門的意義則在於開啓,引人進入一個秘密,一個想像的空間,最好挑撥起心的層層次次。明顯地,《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既開門又搭橋,從恐懼癥入手,藉著傾訴、紓緩或治療尋幽探秘,深入人物的靈魂秘密深處,摺射齣對社會以至世界的反思。

  迴顧周耀輝在《7749──四十九個我試過、聽過、想過的創作練習》的自白,他一直有著把熟悉事物陌生化的好奇心,例如把居住的地方變為異地,並認為方法就是所謂的創意。在《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中,周耀輝用病癥(恐懼癥)把筆下人物的故事和心路曆程變為客體、變成異地,以疑似「治病」的請柬,邀請讀者進入恐懼者的世界,經曆各色人物的感知。說不定,這是與他一直深受佛洛依德影響有關,佛洛依德愛解夢,周耀輝則探索恐懼癥。即使從A1到W1都屬子虛烏有也不要緊,讀者卻真真切切地遊曆瞭一個個「非典型」人物世界。因此,《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的「疾病的隱喻」,原是一場設計精妙的騙局──錶麵上是一趟恐懼王國的獵奇旅行團,實則卻是一次既像搭橋手術又像敲碎撲滿的創意練習。

  最後,迴到「恐懼」,我一直認為「恐懼」對於心靈所起的作用,如同生理上的「痛感」。醫學專傢曾經指齣,「痛感」的存在是用來提示危險,如手掌靠近烈火或腳底踩到玻璃碎片會有痛感,都在在以痛感神經警惕身體。同理,「恐懼」不是單純的心靈感覺,而是一種涉及後果的條件反射,怕痛怕苦怕窮怕終於輸不起,都指嚮一般人不想墮入的不良狀態。《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卻反其道而行,追源溯始。在看過種種恐懼癥個案後,我們可能會竊笑A1到W1的恐懼癥是庸人自擾。可是,更要做的可能是反躬求己,包容各種「非典型」的情感和想法,同時學習「無懼」──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

圖書試讀

(無數蜘蛛,何處找人)
 
假如我們什麼都不怕。
 
但偏偏,這個世界充滿恐懼,縱然醫學界有能力把恐懼分門彆類,可惜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方法。先不說我,我身邊就有很多人生活在恐懼之中。
 
單說以A為首的恐懼吧。
 
我的朋友A1非常非常害怕蜘蛛,他患的學名叫Arachnephobia。根據A1的記憶,他不是天生害怕蜘蛛的,隻是有一次,大概六歲吧,他爸爸如常地高談闊論,不巧頭上吊下一隻不大不小的蜘蛛,快要碰到他開始禿的頭頂瞭。A1看在眼內,忽然覺得蜘蛛一定會順勢溜到爸爸的口裏。他想警告爸爸,但爸爸從來不喜歡人傢插嘴。他情急起來,果然看到蜘蛛已經進瞭爸爸口中。
 
從此,A1就害怕蜘蛛瞭,最奇怪的就是每逢A1看到中年男子開口說話,就會看到一隻蜘蛛從口中爬齣來,甚至吐著絲,滿口糾結不清。小時候,他希望所有的中年男人都不要說話,所以後來選擇瞭當小學老師,因為碰到中年男人的機會比較低。現在,A1也步入中年瞭,他很擔心自己開口說話的時候,也有蜘蛛一隻隻爬齣來。於是,他很小心,奉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典範,盡力把吐齣來的字變成一顆顆珍珠,不是蜘蛛。當然,他最希望的是終有一天碰到蜘蛛俠,他相信假如碰到這樣一個救世英雄,一定從此愛上蜘蛛。
 
可惜,他還沒有碰到蜘蛛俠。
 
從A1我認識瞭A2。他們兩個起初是師生關係,後來A2長大瞭,有機會談起大傢的恐懼,居然成瞭忘年交。但開始的時候,當老師的A1其實很討厭A2,總覺得他反叛高傲,看不起老師,連1+1=2這樣簡單的算術都故意弄得一塌糊塗。殊不知A2不是不想學,是他害怕數字,他患的學名叫Arithmophobia。得瞭這樣的恐懼癥,你也可以想像他上學的睏難。幸好A2是個好學生,總算撐到中學,但一到中學,問題也更多瞭,不但是數學,其他學科也更多動用數字瞭。
 
好像經濟,A2知道社會富裕瞭,但他依舊碰到窮人,人傢可以用增長資料做證明,他卻太害怕數字瞭,不敢用同一個方法去說服自己社會的確富裕瞭。好像曆史,A2知道春鞦戰國,貞觀之治以及很多發生過的大事,隻是說不齣具體年月日。每當朋友討論股市樓價,他都托詞離開,因為恐懼。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給我帶來瞭一種意想不到的閱讀感受。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激烈呐喊和鼓舞人心的勵誌讀物,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口吻,與讀者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並沒有直接嚮我們宣講“勇敢”的道理,而是巧妙地將“害怕”這個概念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下去審視。他並沒有迴避我們生活中那些真實的恐懼和不安,而是選擇去剖析它們形成的原因,去理解它們在我們決策和行為中的潛在影響。我開始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自身弱點的共鳴,那些曾經讓我止步不前的顧慮,似乎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閤理的解釋,而不是被簡單地定義為“不夠勇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剋製和精準,他沒有使用那些空泛的口號,而是用一些貼近生活、富有畫麵感的描述,來觸及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種溫潤而有力的敘述方式,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心,仿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有人在默默地陪伴和引導我,去探索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畏懼的未知領域,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评分

我必須坦誠,當朋友把《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這本書遞給我時,我心裏是有些抗拒的。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過於理想化的色彩,我總覺得現實生活中的“害怕”是根深蒂固、難以動搖的。我本身就不是那種天生就無所畏懼的人,反而常常因為各種顧慮而錯失良機,或者在前進的道路上猶豫不決。因此,看到這樣一個名字,我潛意識裏會覺得它可能難以觸及我內心真正的痛點。但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還是翻開瞭它。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給我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描繪瞭一些日常生活的場景,其中穿插著一些人物的內心獨白。我發現作者似乎並沒有在“批判”害怕,而是試圖去理解它,去探討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他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旅者,在平靜地講述自己穿越迷霧的經曆,而不是試圖強迫彆人去跟隨他的腳步。這種溫和的引導,反而讓我卸下瞭最初的戒備,開始認真地去傾聽作者的聲音,去思考他所提齣的那些關於“害怕”的細微之處。

评分

我必須承認,起初我對於《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這本書抱持著相當謹慎的態度。書名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許多市麵上充斥的勵誌口號,而我個人總覺得,那些空泛的鼓勵很難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閱讀瞭幾章之後,我的看法悄然發生瞭轉變。作者並沒有直接灌輸“要勇敢”、“不要怕”這樣的概念,反而更多地是通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和人物故事,去探討“害怕”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實際影響。他似乎在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內心的恐懼源泉,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要求我們去“剋服”。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故事中看到許多熟悉的影子,那些在生活中猶豫不決、在嘗試新事物時畏首畏尾的場景,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給我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仿佛有人在我耳邊輕聲細語,並非給我命令,而是陪我一起慢慢剝開層層顧慮。這種“陪伴式”的敘述方式,讓我感覺更加放鬆,也更容易去接受作者傳遞的觀點。我期待後續的內容能夠更深入地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害怕”之下的真正渴望,以及如何通過一種更溫和、更具可行性的方式去應對它們。

评分

這本書最近在我的書單裏靜靜躺瞭一段時間,我一直有點猶豫要不要翻開它。名字《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聽起來像是那種會給人打雞血、灌雞湯的勵誌書,我總擔心會落入俗套,讀起來索然無味。但是,朋友的強烈推薦,加上我最近確實也有些迷茫,感覺生活似乎被一層無形的恐懼包裹著,讓我不敢邁齣某些步伐,於是我最終還是決定給它一個機會。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紙墨香混閤著新書特有的味道撲麵而來,讓人心情舒暢。我並沒有急著去讀,而是先隨意地翻看瞭幾頁,試圖從中窺探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這本書的“靈魂”。我注意到作者的語言似乎頗為樸實,沒有那些過於華麗辭藻的堆砌,這一點讓我稍感欣慰。畢竟,在我看來,真正有力量的文字,往往是那種直擊人心的,而非徒有其錶。我開始好奇,在這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思考和觸動人心的力量。這本書能否真的幫助我衝破內心的藩籬,去擁抱那些曾經讓我畏懼的可能性呢?我懷著這樣一份期待,準備正式開始這段閱讀之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

說實話,《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給我一種特彆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封麵的色彩搭配非常柔和,沒有那種刺眼的亮色,給人一種可以安心閱讀的氛圍。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開始翻閱它的,外麵淅淅瀝瀝的雨聲配閤著書本傳遞齣的某種寜靜感,讓整個閱讀體驗都顯得格外沉浸。我並沒有立刻去關注書中的故事內容,而是先細細品味瞭作者的遣詞造句。我注意到,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很特彆的韻律感,即使是在描述一些可能比較沉重的話題時,也依然保持著一種清澈和流暢,不會讓人感到壓抑。仿佛他是在用一種詩意的語言,來解讀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他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更側重於提齣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這種“留白”式的寫作手法,反而給瞭我更大的解讀空間,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曆和感悟,去填充書中的意象。我開始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心靈的對話,一次對自我內心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