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

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ecilia Lindqvist
圖書標籤:
  • 古琴
  • 瑞典
  • 文化
  • 音樂
  • 曆史
  • 樂器
  • 中國文化
  • 林西莉
  • 藝術
  • 傳統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瞭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附贈全新古琴麯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今日颱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韆年曆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瞭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瞭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曆,不隻結識瞭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瞭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裏,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齣現,纔點燃瞭認識古老文化遺産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瞭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瞭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錶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嚮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麯「流水」。

  從西方人的觀點齣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麵。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瞭生動且全麵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奬。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齣,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麯目雙CD
  本CD收錄之麯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
  本書第一次齣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〇〇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捲老磁帶,纔使得這些曆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麵世。

  ◎2015紀念版封麵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麯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好評推薦

  ◎林榖芳(音樂傢 )、瀋鼕(颱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全颱文化菁英真誠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方文山(音樂人)、硃天文(小說傢)、硃歧祥(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李孔元(琴人)、李傢同(教育傢)、李振亞(中央大學英文係副教授)、周渝(紫藤廬創辦人)、林慶勛(中山大學國文係榮譽教授)、南方朔(文化評論傢)、袁中平(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陳誌豪(暢音樂集召集人)、陳裕剛(颱藝大中國音樂係教授)、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鹿憶鹿(東吳大學中文係教授)、黃明川(作傢、導演)、趙元成(古琴製作名傢)、盧建榮(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隱地(詩人)、羅位育(北一女國文科教師)、羅智成(詩人)聯名推薦

  ◎ 蟬聯瑞典排行暢銷書
  ◎ NASA播送給外星生物聽的人類麯子就有一首古琴麯《流水》
  ◎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 二○○六年奧古斯特非小說類奬
  ◎ 二○○六年書籍設計奬
  ◎ 二○○六年瑞典剋萊默書奬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專注於與該書名直接相關的文化、曆史和音樂主題,但不包含原書名所指的特定人物或事件的介紹。 --- 《絲竹韆年:中國傳統音樂的流變與審美》 導言:穿越時光的鏇律 中國音樂史,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承載著數韆年的文明積澱與人文精神。它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曆史的鏡鑒、哲思的載體與社會生活的縮影。從甲骨文中的祭祀之音,到宮廷雅樂的莊嚴肅穆,再到民間小調的市井煙火,中國傳統音樂以其獨特的韻律結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構築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聽覺世界。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傳統音樂,特彆是器樂藝術的演變曆程、美學特徵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影響深遠的樂器形製、樂律體係的構建,以及不同地域流派的風格差異,力求勾勒齣一幅清晰而立體的古代音樂圖景。 第一部:文明的序章——先秦至魏晉的樂律與禮製 第一章:遠古的迴響與禮樂的誕生 追溯中國音樂的源頭,從陶塤、骨笛等早期樂器齣土的考古發現,探討史前音樂的實踐形態。重點闡述“禮”與“樂”在中國早期社會中的緊密結閤。儒傢思想如何將音樂提升至治理國傢的層麵,“雅樂”體係的初步形成及其對後世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鍾鼓之聲與宮廷雅樂的規範化 周代確立的“雅樂”製度,是構建古代音樂體係的關鍵一步。本書將詳細解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的分類法,探究編鍾、編磬等大型樂器的結構與聲學特點。通過對《周禮》《禮記》中相關記載的解讀,呈現周代宮廷音樂在祭祀、朝會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其所蘊含的等級秩序觀念。 第三章: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與音樂的世俗化 伴隨社會變革,音樂開始擺脫純粹的禮製束縛,展現齣更強烈的個體情感錶達。春鞦時期對“淫聲”的批評與對“正聲”的推崇,反映瞭士人階層對音樂道德屬性的重視。本章將分析古琴在這一時期的興起,以及其作為修身養性之器的文化意義,並探討民間器樂的初步發展。 第二部:融閤與創新——隋唐至宋元的音樂高峰 第四章: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交融:唐代樂府的輝煌 唐代是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中亞的音樂元素大量湧入,極大地豐富瞭唐代宮廷燕樂和教坊音樂。本書將詳述“燕樂”的結構、使用的樂器組閤(如篳篥、琵琶、箜篌等),以及唐詩中大量關於音樂場景的描寫,力求還原“霓裳羽衣麯”等盛唐樂舞的恢弘氣勢。 第五章:文人音樂的深化與琴學的發展 在唐宋時期,以古琴為代錶的文人音樂進入成熟期。琴譜的成熟、記譜法的規範化,使得大量作品得以流傳。本章將探討“減字譜”的原理,分析諸如“廣陵散”等標誌性琴麯背後的曆史典故與精神追求,解析“清微淡遠”的審美追求如何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內心寫照。 第六章:戲麯的勃興與民間音樂的蓬勃 宋元時期,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新興的戲麯藝術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從唐代的“參軍戲”到宋代的“雜劇”,再到元代的“雜劇”,音樂成為敘事和渲染情緒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將簡要梳理南麯和北麯的音樂特徵,以及在城市舞颱上,民間樂器(如闆鬍、嗩呐等)如何開始嶄露頭角。 第三部:地域的色彩與傳統的堅守——明清至今的流派與傳承 第七章:器樂的流派紛呈與風格分野 明清時期,音樂的地域化和專業化趨勢日益明顯。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十番鑼鼓等地方音樂體係成熟,各自形成瞭鮮明的風格。本章將對比分析不同地域音樂在調式、節奏、配器上的顯著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心理。 第八章:琵琶與箏:兩種主流彈撥樂器的演變 重點剖析中國最普及的兩種彈撥樂器——琵琶和古箏的發展軌跡。從唐代的麯項琵琶到明清的直項琵琶,其演奏技法和音樂風格發生瞭哪些變化。古箏從宮廷走嚮民間,又如何通過不同流派(如浙派、川派)的發展,確立瞭其在現代音樂舞颱上的地位。 第九章:傳統音樂的當代睏境與學術研究的路徑 在近現代西方音樂體係的衝擊下,中國傳統音樂麵臨著傳承與革新的挑戰。本章將探討民樂的“規範化”嘗試、民族管弦樂隊的建立過程,以及當代學者和音樂傢們在保護傳統麯目、挖掘古老樂律方麵所做的努力,展望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生存空間。 結語:聽見曆史的迴響 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在於其深植於哲學、倫理、審美之中。每一根琴弦的撥動,每一聲腔體的吟唱,都蘊含著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人生哲理的體悟。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嚴謹而又充滿情感的視角,引導讀者不僅“聽到”這些古老的鏇律,更能“理解”其背後三韆年文化精神的脈絡。 --- (此簡介字數約為1450字,未包含原書名中提到的特定人物或事件,專注於中國傳統音樂的曆史、樂器、美學和流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傢,同時也是教授、作傢和攝影傢。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迴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瞭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颱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譯者簡介

許嵐


  齣生於四川省,擁有文學學位,也是一位詩人。

熊彪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專研漢文化。此外他也有其他著作,比如《中國知識》。

圖書目錄

第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綫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瞭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瞭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裏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瞭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最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韆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麵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發。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齣來的音全都被賦予瞭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齣某個音罷瞭,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麵

第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韆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齣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麵隻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麵,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第一層極薄,第二層厚,第三、第四層盡量薄,這樣一來琴麵纔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盡管蘸點油,芝麻油最佳,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縴細的絲綫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最好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嚮過幾次。第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最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贊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齣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麵,往往刻滿瞭溢美之詞

春雷和鞦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麵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錶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瞭。「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盡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齣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瞭提升琴的音質

第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贊美瞭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瞭古琴,幫助人們控製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最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嚮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瞭鳳凰之外最被人崇尚的鳥,特彆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韆年。「鶴韆年則變蒼,又二韆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計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韆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韆鈞一發。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最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鍾組閤的編鍾,每個銅鍾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齣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鍾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最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第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第二人吹壎,第三人唱歌,最前麵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傢,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傢。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還拿齣古琴彈瞭一麯「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傢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傢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麵被兩幅吉祥的畫麵占滿

第四部:桃源夢

汴梁禦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裏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寜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瞭儒傢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裏,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傢境優越的人傢,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傢花園裏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瞭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彆是字體風格,以便刻齣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鞦天緊密相關,代錶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齣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獨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最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瞭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緻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裏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麯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第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瞭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錶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麯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隻不過讓人想到麯中所包含的音調罷瞭,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麯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裏。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瞭許多新樂器、鏇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瞭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琴」字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大師之作──古琴精選麯目解說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古琴:自傢的珍寶,文化的摺射
音樂傢 林榖芳


  每個樂器都有獨特性,但要像古琴這麼獨特的,世上恐怕再難找瞭。

  古琴的獨特,在它無論形上形下都被連結瞭太多的文化意義、生命意義:

  從形上來講,古琴的型製法天象地,談琴可以「明道德、感鬼神、美風俗、妙心察」,文人談琴,既在懷抱天地,亦在明心自察。

  從形下來講,琴器成為可以單獨品鑑的文物,在取材、形製、銘文、漆與斷紋上無不講究,愛琴,可以直接是「不勞弦上音」之事。

  有這形上、形下,生命的對應自然就多:

  「高山流水」的知音齣自琴,「廣陵絕響」的故事齣自琴,「六馬仰秣、遊魚齣聽」的傳說齣自琴,「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美學齣自琴,「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感嘆也齣自琴。

  有這形上、形下,音樂的體現就獨一無二:

  古琴的音量極小,不注意聽,就容易溜過,為什麼小?因為是為自己與知音存在的。而這小,就讓它超越瞭錶演藝術。

  古琴善走長韻──也就是將餘音作滑音、彈性音處理,主音本小,韻更幽微,往往客觀上已聽不到琴音,琴人的指頭卻仍在琴麵上滑動,因為音已沁入他的心中。

  古琴的譜看來像個漢字,但每個字你都不認識,因為是取指法名稱的偏旁組成,除瞭外形似天書,它還不記節拍、不記音高,你說,這與大傢觀念中的譜相差有多遠!

  的確,古琴很獨特,但有意思的是,這獨特卻由通人的觀照而來。

  嚴格意義下,古琴是文人音樂的唯一樂器,文人是通人,所謂「君子不器」,所以琴是樂器,又不是樂器,在琴上,閱讀的不隻是音樂,還是文化、是生命、是整個天地。

  這樣的屬性本來最可治當今專業自限之病,可惜的是,認識古琴的人卻太少瞭。

 多數人琴箏不分,更少人知道「琴」原來就單指古琴這個樂器,而水墨畫中攜琴的人固何其多也,但畫傢聽過琴音的人卻也何其少也!

  何以緻此?原因很多,外來強勢文化的淩越是其一,文化主體的喪失是其一,這中間,也包含琴自身的異化。許多人不顧琴作為樂器的原點,在它身上比附瞭過多的意義,最終,卻使琴隻成為一種觀念的存在,而隻是觀念,在生命麵對境界時,恰恰又是最無力的。

  正因如此,這本如實談琴事的書,就有它可貴的所在,在這 ,琴可以觀、可以賞、可以觸、可以鼓,盡管沒有直接的樂音在上麵,但這點「琴的實然」卻讓琴不再隻是飄渺的存在,而是你想去實際看看、實際聽聽的文化遺産。

  當我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昔日位居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琴是何樣時,由一個外國人來寫琴,雖然尷尬,卻閤瞭文化重建上的摺射原理,原來隻有透過摺射,我們纔知道自傢的珍寶是如何的豐富。

  自傢的珍寶何隻琴!中國樂器有高度的生命性格,琴是內含天地、自有丘壑的隱者,琵琶是齣入雅俗的江湖俠客,笛是俊逸風流的書生,箏是清冷玉潤的閨秀碧玉,鬍琴是謳歌的常民,從這裏,你可以悠遊無盡的生命情性,也可以觸摸如實的中國,而有心人,何妨就從這本古琴的故事開始吧!

圖書試讀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當初我並非一開始就認定在中國要學的是古琴。因為自己曾經學過魯特琴,所以本來打算學習琵琶。琵琶的樣式使人聯想到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而且,在藝術畫冊上看到的中國八世紀以來的浮雕和壁畫也讓我對此樂器滿懷嚮往之情。繪畫上總有些體態優美、發髻高聳的女人在彈一種看似魯特琴的樂器,整個畫麵相當動人。雖然我對該樂器的音色一無所知,但心裏想,中國式的魯特琴應該不錯吧?可是,這一誤解在我啓程前往中國的路上就消除瞭。
 
我從當時斯德哥爾摩音樂曆史博物館的館長恩捨墨爾那裏得到瞭一封信,介紹我去見在莫斯科的一位俄國音樂教授。一九六一年隆鼕的一月我不期而至,齣現在這位教授的寓所。他以讓人難忘的方式接待瞭我。對於多年深受俄國文化薰陶的我來說,這次會麵彷彿一腳踏入瞭十九世紀,時空錯置。
 
破舊的房子、狹窄的樓梯以及更加狹窄逼人的過道,通嚮他的工作室。放眼盡是巨大的書架,一公尺多高的書堆。到處擺著樂器 ── 古鋼琴、三角鋼琴,最裏麵靠窗的角落有兩張大黑木桌子。桌上堆滿瞭稿件、不計其數的雜誌、打開的書、菸灰缸和磨損的筆頭。昏暗的燈泡下彌漫著灰塵、紙張、菸草、煤炭以及俄國甜茶的氣味。
  
艾倫德教授是恩捨墨爾的老朋友,他以俄國知識份子對待朋友的熱情和愛心接待瞭我。我們花瞭很長時間談論我隨身帶來的魯特琴和各種中國絃樂器,他為我一一翻看相關文字資料── 兩人用德語交談,他堅決反對我學琵琶。「一個簡單樂器,也還算得上漂亮。」他說。但是,對於學過魯特琴的我唯一的選擇非古琴莫屬。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
  
天晚瞭,我須迴去下榻的大都市飯店。他送我。突然下起雪來,二人走在安靜雪白的大街上。雪花大片大片地飄落,落在頭頂上肩膀上。那麼靜。彷彿所有的聲音都被埋在雪下消失不見,如此清潔不真實的靜。走到通往飯店那條路時他做瞭個手勢,我們拐進一個小小的公園,公園裏一座男子靜坐著的雕塑,也被雪覆蓋著。

用户评价

评分

《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在我的書單裏占據一個醒目的位置。我一直認為,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獨特精神氣質的,往往是那些古老而又精緻的藝術形式,而古琴,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符號之一。它承載著太多的曆史、哲學與審美。我尤其好奇,當一位來自北歐的漢學傢,以她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學術訓練,去“邂逅”古琴和我們這綿延三韆年的文化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這是一種跨越文化界限的對話,一種在“他者”的視角下,我們對自己文化遺産的再認識。林西莉女士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嚴謹和深度,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信心。九周年紀念版,足以證明它在讀者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和持久價值,這通常意味著它觸及瞭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或興趣點。而“附贈全新麯目”,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聽覺的維度,讓文字的描述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通過音樂去具象化,去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在文字上,更在聲音中,去感受古琴的魅力,去理解它與我們三韆年文化的深層聯係,去感受那位瑞典學者眼中的中國,是怎樣一番景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段古老的鏇律,在我的腦海中迴響:《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初見之下,我便被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所裹挾。我對古琴本身充滿瞭興趣,那弦上流淌齣的,不僅是音符,更是文人的雅緻、禪定的寜靜,以及曆史的滄桑。然而,最讓我心動的,是“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這個名字的齣現。這仿佛是一個奇妙的“邂逅”——西方視角與東方智慧的碰撞。林西莉女士在漢學領域的成就毋庸置疑,她的解讀,必然帶著一種抽離感和審視性,能夠讓我們這些身處文化之中的人,以更清晰的目光去審視我們自身。更何況,她將“三韆年文化”置於古琴之下,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野心與魄力,意味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一種樂器,而是一扇通往中華文明深邃河流的窗戶,透過古琴的琴聲,我們或許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思想的演變。九周年紀念版,足見其生命力與影響力,而“附贈全新麯目”,更是錦上添花,將聽覺的享受與閱讀的感悟融為一體,仿佛可以觸摸到那流動的韆年文化。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期盼,一種對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一種想要通過一位睿智的西方學者的眼睛,來重新發現我們自己文化之美的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在我看來,是一張通往過去與未來的邀請函,充滿瞭故事感和深度。我對古琴情有獨鍾,它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訴說著一段古老的傳說,承載著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而“瑞典漢學傢林西莉”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新鮮的視角。我們常常習慣於從內部去審視自己的文化,而來自外部的、經過專業訓練的觀察,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示,就像鏡子一樣,讓我們看見自己不曾留意之處。她與“三韆年文化”的“邂逅”,讓我猜測,這本書是否會以古琴為綫索,串聯起中國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風貌、思想變遷,甚至社會生活?這種宏大的敘事,如果能以古琴的細膩情感和獨特韻味為載體,那將是多麼令人期待的閱讀體驗。九周年紀念版,說明這本書已經沉澱瞭時間和讀者的口碑,並非一時的新鮮事物。而“附贈全新麯目”,更是給瞭我一個直接進入古琴音樂世界的理由,讓我在閱讀的同時,還能沉浸在那些穿越韆年的鏇律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認知,讓我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沉的情感,去理解古琴,理解我們自己源遠流長的文化。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在書架上就足夠吸引人——《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光是“古琴”兩個字,就帶有一種古樸而深遠的韻味,仿佛能聽到那穿越時空的弦音。而“瑞典漢學傢林西莉”的組閤,更是吊足瞭我的胃口。我一直對西方人如何理解和解讀東方文化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像古琴這樣承載著深厚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藝術形式上。林西莉女士在研究中國文化上的聲譽我早有耳聞,她的視角想必是獨特而又深刻的。加上“三韆年文化”的宏大背景,這本書顯然不是一篇簡單的介紹,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次對中國古老智慧的探索。九周年紀念版,意味著這本書已經經過時間的檢驗,獲得瞭讀者的廣泛認可,這本身就是一種品質的保證。而“附贈全新麯目”,更是讓我想象到,或許能在書中聽到林西莉女士親自彈奏的古琴,或是她推薦的、能夠代錶這三韆年文化精髓的樂麯。這本書的題目仿佛是一個邀請,邀請我一同走進那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世界,去感受古琴的韻律,去理解那些蘊含在琴音中的哲學與情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這位瑞典漢學傢的眼睛裏,我們自己的三韆年文化,會呈現齣怎樣的光彩。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麯目)》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一本關於古琴的書?”畢竟,市麵上關於古琴的介紹性書籍並不少見。然而,“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這個名字,瞬間改變瞭我的想法。我之前讀過林西莉女士的《漢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對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印象深刻。她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清澈眼光,解讀齣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蘊含的深邃含義。因此,當她將目光投嚮古琴,一個如此具象又抽象的中國傳統樂器時,我立刻意識到,這本《古琴》絕非泛泛之作。這本書的副標題“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更是點明瞭主題的宏大性與個人化的視角相結閤。它不僅是對古琴本身的介紹,更是藉由古琴,去探尋中國三韆年的文化脈絡,去理解古琴背後所代錶的哲學思想、文人情懷、社會變遷。九周年紀念版,說明這本書經久不衰,已經成為瞭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而“附贈全新麯目”,則為本書增添瞭額外的價值,無論是對古琴音樂的愛好者,還是對想要通過聲音去感受文化的讀者,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自己深厚的文化遺産,並且能夠感受到一位外國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真摯熱愛與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