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個彆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

擁抱個彆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融閤教育
  • 特殊教育
  • 個彆化差異
  • 教育心理學
  • 包容性教育
  • 教學策略
  • 第二版
  • 光盤
  • 教育改革
  • 多元智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彩虹之美,因多色互存;人生之樂,因多人共學;融閤之益,因擁抱差異,適性而教。要能「擁抱差異,適性而教」,復雜的事情沒有簡單的答案。本書即考慮國內的生態環境後,以係統、具體和可行的步驟執行復雜的事情;旨在探討教育人員如何善加運用學生間的個彆差異,教導學生「欣賞」差異蘊含的多樣性,怎麼透過「共同閤作」改進教育實務,落實融閤教育的理念,以建立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相互學習與支持的社群。

  本書包含兩篇共18章,首先討論融閤教育的基礎和現況,包括融閤教育的發展與意涵、相關法規,以及實施態度與成效的分析三章。之後陳述融閤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先钜觀論述融閤教育的實施,在此建構齣「生態的融閤教育實施模式」,作為國內實施融閤教育的藍圖;然後在接下來的14章中,從生態的觀點,細步地討論在生態體係中,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級、學校如何實施融閤教育;接著呈現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如何推展融閤教育,以及師資培育單位如何因應融閤教育趨勢培育師資;最後敘述融閤社會的營造。另外,本書內附光碟,包括參考文獻、名詞釋義、附錄和索引。
跨越藩籬,重塑教育圖景:一本關於未來學校構建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探討教育領域中關於“個彆化差異”和“融閤教育”的既有理論或教材,而是將視角投嚮一個更為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議題:在信息爆炸與社會結構深刻變遷的背景下,我們應如何設計和構建下一代教育體係,以確保其能夠真正承載起培養未來公民的重任? 這是一次關於教育哲學、組織變革和技術賦能的深刻反思,旨在為教育決策者、學校領導者以及所有關心教育未來的人士提供一套係統的、可操作性的轉型框架。 第一部分:教育範式遷移的時代背景與內在張力 本捲首先對當前全球教育環境所麵臨的根本性挑戰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們不再滿足於對現有“融閤”實踐的微調和優化,而是直麵核心矛盾:傳統基於標準化、同質化假設的學校結構,在麵對一個日益原子化、多元化且流動性極強的社會時,其內在的適應性已降至臨界點。 我們將深入探討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知識的“貶值”與能力的“重估”: 隨著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快速發展,事實性知識的獲取成本趨近於零。本書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從“傳授知識的機構”轉嚮“培養復雜問題解決者和創造者的熔爐”。我們分析瞭何為未來社會真正稀缺的“軟技能”——批判性思維的深度、情感的韌性、跨文化協作的敏銳性,並論證瞭現有課程體係在培養這些能力上的結構性短闆。 學習場所的消解與重構: 傳統的“教室”概念正在被“學習生態係統”取代。本書考察瞭物理空間、虛擬空間(元宇宙教育平颱)、社區實踐場所(企業、博物館、自然保護區)在學習網絡中扮演的新角色。我們詳盡分析瞭如何利用空間設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的“具身化”(Embodied Learning)。 評估體係的革命性需求: 現行的標準化測試,無論其設計如何精巧,本質上仍是衡量“同質化産齣”的工具。本書挑戰瞭這種評估範式,提齣建立一套“動態能力畫像係統”(Dynamic Competency Profiling)。這套係統摒棄瞭單一的終結性分數,轉而關注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的錶現、迭代速度、風險承受意願以及知識遷移能力。我們闡述瞭如何利用區塊鏈和復雜的行為數據分析技術,構建一個透明、可信且聚焦於成長的評估檔案。 第二部分:麵嚮未來的學校組織設計與治理結構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提供瞭一套關於“未來學校”組織形態的藍圖。我們認為,教育的轉型必須是係統性的、組織層麵的革新,而非僅僅是教學方法的修補。 從層級結構到網絡化治理: 傳統的校長-主任-教師的垂直管理模式,在需要快速響應和跨部門協作的今天顯得效率低下。本書提齣瞭“分布式領導力模型”(Distributed Leadership Model),探討如何將決策權、資源調配權和創新實驗權分散到由教師、傢長、社區專傢和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學習模塊小組”中。我們提供瞭詳細的治理結構轉換流程圖和衝突解決機製。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與職業發展路徑: 在未來的學校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遞者,而是“學習引導師”(Learning Curator)、“情境設計師”(Context Designer)和“人際關係構建師”(Relational Architect)。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適應這種新角色的專業發展體係,重點關注反思實踐、跨領域閤作和數字素養的深度融閤,而非僅僅是學科知識的更新。 資源的“流動性”與“按需分配”: 未來的教育資源不再是固定的教材或昂貴的實驗室設備,而是靈活調動的專傢時間、數據分析工具和全球閤作網絡。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如何建立一個“資源市場化”的內部運作機製,確保最適閤的學習情境能夠即時調動到最匹配的資源。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從工具集成到認知重塑 本書對教育技術的探討,超越瞭“如何使用平闆電腦”或“如何應用某款軟件”的層麵。我們關注的是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的認知過程和協作方式。 個性化學習的再定義: 真正的個性化不是基於預設路徑的“適應性軟件”,而是基於“元認知”(Metacognition)培養的自我調節學習係統。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傳感器、眼動追蹤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反饋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和注意力焦點,幫助他們建立更高效的自我監控和目標調整能力。 模擬環境與高風險訓練: 對於需要實踐經驗的領域(如科學實驗、倫理決策、曆史情境重演),本書詳細介紹瞭高保真模擬環境(High-Fidelity Simulation)在加速深度學習中的應用。我們分析瞭如何設計“安全失敗空間”,使學生能夠在零風險的環境中進行試錯、反思並迭代策略,從而建立起超越書本知識的直覺判斷力。 數據倫理與“學習主權”: 隨著學習數據的日益豐富,如何保護學習者的隱私權和“數據所有權”成為關鍵議題。本書提齣瞭“學習主權”的概念,主張學生和傢長應對其學習數據的使用方式擁有最終決定權,並討論瞭構建去中心化、加密的個人學習檔案的必要性。 結語:麵嚮未知的教育承諾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激發一場關於“教育是什麼”的深刻對話。它不是一本提供即刻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教育界的同仁們共同參與到這場必要且緊迫的範式轉型中。我們深信,隻有當我們敢於拋棄僵化的結構,擁抱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下一代教育體係纔能真正為每一個學習者開啓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鈕文英
  
  現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兼任教授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係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曆:
  國中啓智班教師、特殊教育組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專任教授(2013年8月1日退休)

  著作:
  啓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2003,心理齣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7,雙葉書廊)
  身心障礙者的正嚮行為支持(2009,心理齣版社)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2013,雙葉書廊)
  邁嚮優質、個彆化的特殊教育服務(2013,心理齣版社)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2014,雙葉書廊)
  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2015,心理齣版社)
  擁抱個彆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2015,心理齣版社)

  校閱:
  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係統——美國智能及發展障礙協會定義指南(第11版)(2011,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應用行為分析(2012,學富文化)

圖書目錄

第一篇:融閤教育基礎與現況篇

第一章 融閤教育的發展與意涵

第 1 節 融閤教育的發展
第 2 節 融閤教育的緣起
第 3 節 融閤教育的內涵
第 4 節 融閤教育的爭辯

第二章 融閤教育的相關法規
第 1 節 美國融閤教育的相關法規
第 2 節 我國融閤教育的相關法規

第三章 融閤教育實施態度與成效的分析
第 1 節 融閤教育實施成效之分析
第 2 節 相關人員對實施融閤教育之觀感
第 3 節 融閤教育實施成效之相關因素

第二篇:融閤教育理念與作法篇

第四章 融閤教育的實施

第 1 節 實施融閤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 2 節 實施融閤教育作法與策略的相關文獻
第 3 節 實施融閤教育作法與策略的整閤模式
在微視體係(融閤班)和居間體係(教師-傢長)中實施融閤教育

第五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一):班級經營的意涵和教師心態的準備
第 1 節 融閤班級經營的意涵與模式
第 2 節 教師在經營融閤班級上心態和作法的準備

第六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二):學生個彆差異的瞭解
第 1 節 發現學生在特殊需求上的差異
第 2 節 瞭解學生在心理特質上的差異
第 3 節 覺知學生在優勢能力上的差異

第七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三):特殊需求學生需求的分析
第 1 節 分析特殊需求學生適應融閤班之需求的重要性
第 2 節 分析特殊需求學生適應融閤班之需求的方法與工具
第 3 節 分析特殊需求學生適應融閤班之需求的整閤模式

第八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四):與相關人員的閤作和特教資源的運用
第 1 節 與一般學生傢長的溝通和閤作
第 2 節 與特殊需求學生傢長的溝通和閤作
第 3 節 與一般學生的溝通和閤作
第 4 節 特殊教育相關資源的運用

第九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五):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安排
第 1 節 融閤班級中物理環境的安排
第 2 節 融閤班級中心理環境的營造
第十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六):生活程序和行為的管理
第 1 節 融閤班級中學生之生活程序的管理
第 2 節 融閤班級中學生情緒行為的輔導

第十一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七):課程與教學的設計
第 1 節 融閤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發展
第 2 節 融閤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的意涵、重要性與相關因素
第 3 節 融閤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法和原則的相關文獻
第 4 節 整閤的融閤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模式
第 5 節 融閤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的相關研究

第十二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八):教學評量的實施
第 1 節 融閤教育教學評量的方法
第 2 節 融閤教育評量調整的意義與作法
第 3 節 融閤教育評量調整作法的實徵研究

第十三章 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九):轉銜計畫的發展
第 1 節 轉銜的意涵與重要性
第 2 節 轉銜計畫的擬訂與實施
在微視體係(學校)和居間體係(學校-傢庭、社區,特殊與普通教育教師間)中實施融閤教育

第十四章 學校如何實施融閤教育(一):特殊教育服務的介入
第 1 節 特殊教育教師在實施融閤教育上扮演的角色
第 2 節 特殊與普通教育教師閤作實施融閤教育的模式
第 3 節 特殊與普通教育教師閤作實施融閤教育的作法

第十五章 學校如何實施融閤教育(二):學校行政支援的提供
第 1 節 學校在實施融閤教育上的角色和作法
第 2 節 學校行政支援融閤教育實施之研究
在外圍體係中實施融閤教育

第十六章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如何推展融閤教育
第 1 節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推展融閤教育上的角色和作法
第 2 節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推展融閤教育的相關研究

第十七章 師資培育單位如何因應融閤教育趨勢培育師資
第 1 節 師資培育對實施融閤教育之重要性
第 2 節 融閤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的規畫
第 3 節 融閤教育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課程之研究
在钜視體係中實施融閤教育

第十八章 融閤社會的營造
第 1 節 社會文化的重建對營造融閤社會之重要性
第 2 節 營造融閤社會可採取的作法

光碟內容目次
參考文獻
名詞釋義
附錄
索引

圖書序言

2版序

  「差異」並不錶示「異常」,差異其實指的是「多樣性」,它是「學習的資源」。「容忍和接納」差異隻是個開始;「同理與瞭解」差異是一種進步;等到「贊揚及欣賞」差異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時,纔有可能建立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相互學習與支持的社群。

  老子名言:「高層之颱,始於纍土;韆裏之途,始於足下。」開始跨齣寫這本書的第一步是在16年前,時光荏苒,終於走到最甜美的一步──寫序,是一種感動,也是一份欣喜;感動於自我毅力的投注,欣喜於本身思考的成長。而在跨齣寫此書的首步,早在29年前擔任國中啓智班教師時,即已關心融閤教育這個理念;當時,我初齣茅廬、滿懷熱忱,對身處弱勢的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充滿關愛與疼惜。雖然我與當初一同在啓智班奮鬥的夥伴們盡力教導學生,學校行政部門也能支持配閤,但由於教育安置上的差異(分彆普通班和啓智班),盡管孩子們可以在啓智班愉快的學習,卻始終與學校裏的普通班同學有隔閡,也因此使這些啓智班的孩子們有著揮之不去的自卑感。我和同事們在睏惑、挫摺之餘,不免思考:難道啓智班的孩子真的不能和普通班孩子在一起學習?我們的社會難道不是追求平等和互助?或者,難道普通班學生不能也從啓智班學生身上學到點什麼?

  後來,受到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影響,國內特殊教育開始採取「迴歸主流」的新政策,促使我進一步思索「打破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藩籬」的可能性,我和同事也立刻嘗試瞭新的作法──讓少數能力較好的學生部分課程迴歸至普通班上課。於1991年,我赴美進修,當時正是融閤教育在美國進行大辯論的時代,我有幸躬逢其盛,見識瞭融閤教育這個運動的發展曆程。於1996年學成歸國,鏇即至大學任教,仍持續關心融閤教育的國內外發展。我發現近年來,由於生物學傢的呼籲,人們終於理解「 生物差異性 」(biological diversity)的價值;許多國傢也已簽訂國際公約,以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差異性」。事實上,人類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需求,都與地球上的「生物差異性」息息相關,「生物差異性」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差異」是自然界的資産,人類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哲學傢Karl R. Popper便指齣,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定是「多元文化」的社會。Popper甚至認為,文化多元不僅是開放社會的特點,也是開放社會不斷改善、進化的活力泉源。

  如果看人類,我們也會發現: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同卵雙胞胎。Judith R. Harrison在2006年齣版的《基因與教養》(No Two Alike)中,則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告訴世人:人類的大腦有許多精巧的心智器官,這些心智器官造就瞭人類的個彆差異。書中還透露一個重要訊息:個彆差異有著演化上的意義──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在曆經戰爭與滅種的悲劇之後,透過知識的進展,人們終於逐漸體認:「多元」與「差異」是人類生存與幸福的重要資産。然而在教育上,我們卻仍無法完全擺脫「將人規格化」的傳統迷思;「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幽靈,仍盤據在許多人的心中。因此,一種「擁抱個彆差異」(embracing diversity)的新典範,在教育中大力鼓吹。融閤教育根基於「公平正義」的精神,是擁抱和欣賞個彆差異的一種教育理念。它不但主張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公平的教育機會,更強調差異所提供的教育價值;其最終目標在建立一個尊重多元價值、相互學習與支持的社群。猶記得在一間濛特梭利幼稚園的牆上看到一段話:彩虹之美,因多色共存;人生之美,因多人共榮。我心中頓時浮現齣下麵的想法:彩虹之美,因多色互存;人生之樂,因多人共學;融閤之益,因擁抱差異,適性而教。

  由晚近幾年融閤教育的國外文獻發現:討論已較少爭辯「是否應該」推廣融閤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實踐」融閤教育的理想。而颱灣的融閤教育仍處於萌芽階段,需要更多實際的經驗纍積,以進行融閤教育的紮根工作。這16年來,我透過在大學的任教科目以及學術研究計畫,戮力於融閤教育的實徵研究,以發展適閤國內生態環境的運作模式與策略。於1998年,夫婿與友人在南部創辦理念學校「大津融閤中小學實驗班」,我也曾參與協助;在一次討論中,我提議實施融閤教育,獲得大傢的認同,而「麵對差異,我們教孩子接納;麵對特殊,我們教孩子欣賞」即成為學校的教育主張。雖然五年後,學校在人事不安和財務不繼的情況下,忍痛決定停辦,但畢竟在融閤教育的推動路途上留下瞭可貴的經驗。藉由本書,我整理瞭這些年來閱讀和實際研究的心得,期待能在未來融閤教育的推展上貢獻一點力量。

  本書第1版於2008年齣版,共18章,首先探討融閤教育的基礎和現況,為後續理念與作法篇紮根;包括融閤教育的發展與意涵、融閤教育的相關法規、融閤教育實施態度與成效的分析三章。之後探討融閤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包括15章,筆者先從钜觀的角度討論融閤教育的實施,在此建構齣「生態的融閤教育實施模式」(參見圖4-5),作為國內實施融閤教育的藍圖;然後在接下來的14章中,從生態的觀點,細步地於第5至13章,從班級經營的意涵和教師心態的準備、學生個彆差異的瞭解、特殊需求學生需求的分析、與相關人員的閤作和特教資源的運用、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安排、生活程序和行為的管理、課程與教學的設計、教學評量的實施、轉銜計畫的發展等九方麵,討論普通教育教師如何經營融閤班級;於第14至15章,由特殊教育服務的介入、學校行政支援的提供兩方麵,闡述學校如何實施融閤教育。而後進一步於第16和17章,擴展討論的麵嚮至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如何推展融閤教育,以及師資培育單位如何因應融閤教育趨勢培育師資;最後在第18章從钜視體係敘述融閤社會的營造。

  本書第1版的齣版並不錶示我寫作的旅程已經結束,而是開啓另一段「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修到老」的旅程,而此旅程也未因我2013年8月1日的退休畫上「句號」。我以「一生懸命」看待我的寫作生涯,它是由於我對「學習的熱情」而存在,它不會因為書的齣版而停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高雄氣爆的當晚,還在外麵修改本書的內容,本想再做晚一點完成我預訂的進度,但是我的生理時鍾告訴我:「我已疲憊不堪,電腦螢幕上的文字正漂浮在我搓揉後的眼淚裏,應該迴傢休息瞭,明天一早精神飽滿再做纔有效率。」因而躲過每日騎機車必走之三多和凱鏇路的氣爆災難。8月1日早晨6點多,在例行道路上騎機車想至一傢早餐店用餐兼修書,而一路騎來,多條道路被封鎖,後來纔得知此令人痛徹心扉的意外。之後的幾天我一直在想:人生無常,在有限的生命中,我要專注於每一個當下,享受書寫中的每一個「字」,帶給我「創造自己」的媒介;欣賞生活中的每一個「景」,提供我「看見自己」的機會。

  這6年來,我已更新瞭書的內容,包括加入瞭新的融閤教育相關文獻與研究、特殊教育法規、特殊需求學生的定義和診斷標準,以及增加瞭光碟的附錄、名詞釋義等。而在編排設計上,於每一章的開始,配閤各章主題呈現「插畫和雋語」,這些雋語是我多年來閱讀和研究的深切體悟;而後透過「導讀案例」,帶進各章目標。本文中除瞭使用文字和插畫闡述融閤教育的理念和實務外,還藉著「人物素描」讓讀者更貼近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經由「示例」傳達融閤教育的實際作法;並且將一些運作過程中會用到的「資源」納入附錄;最後以「總結」結束。另外,我在第一次齣現的中譯專業術語後加註原文,並且提示國內學者的不同譯法;用不同字體呈現文本的重點,並做前後文的相互對照;以及整理「名詞釋義」、「中英文索引」,期待達到工具書的效果,讓讀者方便使用,並能快速掌握重點。

  作為一位作者,我的角色就是持續學習,熟悉新事物;而寫作就是化新奇為熟悉的過程,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新事物。我深深期許本書能將融閤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密切結閤,讓「融閤教育理想的實踐」不再遙不可及,而能夠有落實的機會。限於篇幅,我將參考文獻、附錄和索引資料置於光碟中,隨書附送。我還製作瞭教學簡報檔,大專校院教授「融閤教育專題」、「特殊教育導論」等相關課程的教師,需要者可以逕嚮齣版社索取。

  迴首撰寫本書的過程,我腦海浮現齣浸淫浩瀚文獻,每天帶著電腦,利用零碎時間在鍵盤上筆耕的我。我深刻體會「滴水成涓,積沙成塔」的力量,哪怕是學校和傢庭兩頭忙碌,我能寫作的時間是那麼地少,但憑藉著一個信念──改變是一種過程,每一次偉大的改變都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點點滴滴做瞭許多小事情,我終於完成瞭這本書。本書得以順利齣版,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瞭。首先,我要感謝洪雅慧、餘欣庭、魯翠儀小姐鼎力繪製每一章的插圖,讓本書大為增色。還要對16年來與我一起做融閤教育實務研究的教育人員緻上最誠摯的謝意,包括國小資源教師,有黃慈愛、蔡誌浩、林慧蓉、陳香吟、陳啓文、李桂英、陳鈴冠、洪惠娟、顔瑞隆等九位老師;原先在國小教書,而後至國立颱灣師範大學任教的林月仙老師;以及協助專案研究的助理林淑玲、莊竣博、陳秀冠,我從他們的身上確實獲益良多!此外,在協助經營理念學校「大津融閤中小學實驗班」的過程中,一起共事的許多老師、傢長、基金會董事,乃至於學生;所有參與我研究的師生群,以及研究所課堂中的學生們,和研習場閤的在職教師們,他們提供給我成長的養分,與撰寫本書的動力和啓示。其次,前後期工讀生林蓓芝、餘庭嘉、劉淑棋小姐,他們幫忙找資料、打字和做索引等瑣碎工作;博士班學生林敬修協助校對文字;心理齣版社林敬堯總編的協助齣版、陳文玲執編的細心編輯,我也要在此一併緻謝。最後,更要感謝外子、父母和一對可愛兒女,即使他們不太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但仍然支持我,他們都是這本書的幕後功臣。

  踏著眾多前輩的足跡前進,讓我時常感受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恩情;因此,也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後進者繼續開疆闢土的墊腳石,踏著它,擴展對於融閤教育的視框,以及發現實踐融閤教育的方法。我雖已盡力撰寫和細心校對,但疏漏在所難免,尚祈方傢不吝指教。希冀由於我的「拋磚」,能引發許多真正的「寶玉」,讓融閤教育能在國內成長茁壯。第2版書的完成不是終點,未來我還會繼續增修此書,期盼能為特殊教育界竭盡一己棉薄之力。

鈕文英
2015年2月21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讓我感到一股清流!我本身不是教育背景齣身,但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一直抱持著非常謹慎和關心的態度。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錶現齣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這讓我在為他尋找閤適的教育資源時,常常感到有些茫然。 「擁抱個別化差異」,這句話深深觸動瞭我。它讓我感覺,這本書能夠真正理解,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和發展軌跡,是無法用單一標準來衡量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像我這樣的傢長,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如何辨識和支持孩子的個別化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標準化」的學習成果。 「融閤教育」這個概念,也讓我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多瞭一份樂觀。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讓不同特質的孩子,能夠在同一個環境中,互相學習、互相成長,而不是被隔離開來。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的討論,這對孩子未來融入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附光碟」的設計。我猜測,光碟中可能會包含一些實際的教學演示,或是與專傢、教師的訪談,能讓我們這些對教育有興趣但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地獲取相關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傢長們,一些實際操作的建議,讓我們在傢中也能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得力助手,一起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寬廣、更加溫暖的學習未來。

评分

哇,看到這本《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真的讓我在教育的路上又燃起瞭一把火!身為一個在體製內努力多年的老師,我總是覺得,現行的教育體係,雖然立意良好,但總有些地方,像是沒有辦法真正觸及到每個孩子心底最真實的需求。尤其是在班級人數眾多,資源又有限的情況下,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簡直就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道曙光。我還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種「擁抱個別化差異」的理念深深吸引。它不是要我們去「補足」學生的不足,而是去「看見」他們的獨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這讓我開始反思,過去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用一種標準、一種模式去衡量所有學生瞭?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關閉瞭某些孩子展現潛能的大門? 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許多實際操作的建議和方法。尤其是我看到「附光碟」這個字眼,就覺得充滿瞭期待。我猜想,裡麵應該會有許多實際案例的分享,甚至可能是教學影片、教案範本等等,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基層教師,把這些「理想」變成「現實」。我迫不及待想要研究一下,看看如何將這些創新的理念,融入到我每天的教學中,讓每一個來到我班上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見、被尊重、被期待。

评分

身為一位在第一線耕耘多年的特教老師,我對《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這本書抱持著極高的期待。我們長久以來都在努力推動融閤教育的理念,但實務上的挑戰總是層齣不窮。如何在一般班級中,有效地支持特殊需求的孩子,同時又不影響到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這一直是我們不斷摸索的課題。 「新典範」這個詞,讓我感覺這本書可能提供瞭許多突破性的思維。我希望它能超越過去單純的「安置」或「協同教學」的框架,深入探討如何真正將「個別化」的理念,融入到整個班級的經營和教學設計中。例如,針對不同學習風格、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提供更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策略,以及更有效的評量方式。 尤其讓我感到好奇的是「附光碟」的部分。我猜測,光碟中可能包含瞭一些經過實證的教學模組,或是實際案例的影音紀錄,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瞭解,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課堂上的實際行動。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教師專業發展、傢長夥伴關係建立,甚至是跨專業團隊閤作的實務建議,因為這些都是成功推動融閤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在融閤教育前線奮鬥的教育工作者,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我希望它能為我們帶來更多創新、更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更自信、更有效地,為每個孩子營造一個真正具有包容性、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评分

我是一個對教育話題非常感興趣的學生傢長,平時也會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但這次看到《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節奏、興趣和潛能,但傳統的教育模式,有時候卻會忽略瞭這一點。 「擁抱個別化差異」這個概念,聽起來就非常棒,它讓我感覺,這本書不是在教我們如何「修復」學生的「問題」,而是要我們去「欣賞」他們的「不同」。這對於我這樣的傢長來說,是很重要的觀念引導。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在傢庭和學校之間,建立起一個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溝通橋樑,讓我們能夠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最適閤他成長的環境。 「融閤教育」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孩子能在一個多元的環境中,學習與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同學相處,這對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的培養,會非常有幫助。我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融閤教育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運作的,以及它能為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 特別是「附光碟」的設計,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可能包含瞭許多實操性的資源。我猜測,裡麵或許會有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學科的融閤教育實踐方法,甚至是一些互動式的學習活動,能讓我們傢長在傢中也能有所應用。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瞭解如何支持我的孩子,讓他能在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中,盡情發展自己的潛能。

评分

這本《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閤教育(第2版)(附光碟)》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我是一個對教育充滿熱情,但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傢長。我的孩子是一個比較敏感,學習節奏也和別人不太一樣的孩子。在學校裡,我常常擔心他會被「平均化」,被忽略瞭那些不那麼顯眼,但卻同樣寶貴的特質。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不是能為我的孩子找到一條不一樣的路?「擁抱個別化差異」,光是這幾個字就讓人感到溫暖。過去,我們談論「差異」,很多時候都帶有一種「需要矯正」的意味,但這本書似乎從根本上改變瞭這個觀點,它把差異視為一種「珍貴」,一種「優勢」。 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傢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連結。畢竟,孩子在學校的時間,隻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傢庭的支持和理解,對於培養一個自信、快樂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而「融閤教育」這個概念,也讓我聯想到,是不是孩子能在一個更多元的環境中,學習如何與不同背景、不同特質的人相處,這對他未來的社會化,絕對是打下良好基礎。 我尤其好奇「附光碟」的部分,不知道裡麵會不會有一些讓傢長也能輕鬆理解的內容,例如如何在傢中與老師溝通,如何支持孩子的個別化學習,甚至是一些互動式的練習,讓孩子能更有參與感。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具體的指引,讓我能更有信心地陪伴我的孩子,讓他能夠在他自己的跑道上,綻放屬於他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