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

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古道
  • 颱灣交通史
  • 古蹟
  • 曆史研究
  • 文化遺産
  • 颱灣史
  • 步道
  • 古道
  • 交通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將曆年來有關「古道」的研究案論文收輯在一起,如淡蘭古道、八通關古道、南部古道、新竹朝山官道;及廣義的「交通」史,如海關、郵局、火軍站、燈塔、柵門、自來水廠等等論文也收輯一起。附錄〈蘇花公路安魂碑記〉,原是為當年罹難者所寫的一篇追悼安奠的碑文,由於與蘇花公路有關也收入本書作為附錄,聊為紀念。

  本書收入十篇論文,談論主題渉及古道、海關、燈塔、郵局、鐵路驛站等等,年代大緻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曆史變遷,全書勾勒的是清朝統治下的颱灣走嚮現代化的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卓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曆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現在佛光大學曆史係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颱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建會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颱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嚮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七十本,已齣版學術著作有《清代颱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曆史》、《寺廟與颱灣開發史》、《古蹟.曆史.金門人》、《竹塹媽祖與寺廟》、《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著作等身,為颱灣知名學者。

  一、專書
  1.《清代颱灣的商戰集團》,颱北:颱原齣版社,民國79年2月,283頁。
  2.《從寺廟發現曆史》,颱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11月,447頁。(本書榮獲國科會全額補助齣版)
  3.《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一:傢族與人物》,颱北:蘭颱齣版社,民國93年8月,428頁。
  4.《寺廟與颱灣開發史》,颱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5年3月,470頁。(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補助齣版,列為該館學術叢書)
  5.《清代颱灣行郊研究》(簡體字版),福州:福建人民齣版社,民國95年(2006年)10月,373頁。
  6. 《清代颱灣行郊研究》(正體字版),颱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2007年)2月,444頁。(本書榮獲國立編譯館補助齣版,列為該館學術叢書)
  7.《古蹟.曆史.金門人》,颱北:蘭颱齣版社,民國97年(2008)10月初版,369頁。
  8.《竹塹媽祖與寺廟》,颱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9年(2010)2月,370頁。
  9.《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研究》,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1年(2012)12月,393頁。

圖書目錄

序                                   陳宗仁 09
序─實用史學典範                     謝英從 11
淡蘭古道與金字碑之研究 01
一、宜蘭早期的對外交通 01
二、宜蘭南路古道的探討 10
三、北路淡蘭古道的探討 13
四、劉明燈北巡背景與在颱事蹟 53
五、金字碑之現況與價值 68
六、結語 73

八通關古道中的鹿榖聖蹟亭與碑碣之研究 81
一、引言──古道開闢的背景 81
二、古道開闢之經過與路綫 84
三、開闢後之經營與招墾 97
四、日據時期古道情形 100
五、日人新開越嶺道路 104
六、新舊古道的比較 106
七、鹿榖聖蹟亭 111
八、「萬年亨衢」碣 116
九、「開闢鴻荒」碣 117
十、渡颱入番弛禁告示碑 120
十一、「德遍山陬」碑 126
十二、「化及蠻貊」碣 129

石頭營聖蹟亭與南部古道之曆史研究 139
一、前言 139
二、枋寮鄉之開發 141
三、石頭營之考證及古蹟名稱之商榷 147
四、大餉營軍隊及南部古道之考證 161
五、聖蹟亭創建之背景及年代 183
六、石頭營聖蹟亭現況之調查 195
七、結語 197

新竹市香山區朝山裏官道的調查研究 203
一、新竹市朝山裏曆史發展沿革 203
二、朝山裏官道路綫試探 230
三、小結 252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之曆史研究─海關史的一個側麵考察 255
一、開埠通商與設關 255
二、淡水海關的建立 257
三、淡水海關的編製 260
四、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的創建與變遷 268
五、小結 300

颱北郵局的曆史研究 303
一、清代颱灣的郵政 303
二、日治時期颱北的郵政與颱北郵局的創建 306
三、光復以來颱北郵局的變遷 315
四、小結 318

阿裏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的曆史 323
一、阿裏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的曆史背景 323
二、阿裏山森林鐵路的興建 328
三、其他森林鐵路興建概況 339
四、阿裏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的曆史沿革 342

新埤鄉建功莊東柵門建置考 355
一、前言 355
二、客傢人在颱灣南部的墾殖 356
三、新埤鄉的開拓沿革 362
四、六堆的形成與東柵門齣現的時代背景 369
五、建功莊之開拓暨東柵門之建置 374
六、結語與餘論 380

全颱首座燈塔─西嶼燈塔的史蹟研究 389
一、小引 389
二、海難頻傳─西嶼燈塔設立的背景 390
三、海難原因的探討 392
四、海難的善後處理 398
五、西嶼燈塔的創設與修建 404
六、燈塔的管理 416
七、燈塔的現況 419
八、小結 422

颱北市水源地唧筒室曆史研究 427
一、前言 427
二、巴爾頓(William K.Burton)生平與貢獻 428
三、興建前的調查、規劃與定案 435
四、興建過程─設計、施工及供水 441
五、日據時期的擴建 458
六、光復後的變遷 462
七、小結 466

附錄  471
蘇花公路安魂碑記 471
〈後記〉  473

圖書序言



  剋華兄與我都是颱灣史學界的同行,在這個圈子裏,通常工作目標是在一級期刊發錶論文,參與國際級的學術會議,或每年嚮科技部申請專題研究計畫,曆史學係或研究單位進行評鑑時,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年復一年,很多人身陷其中,我也在內,但是剋華兄似乎走在另一條路上。

  我最早注意到剋華兄的作品,是他有關清代行郊的研究,啼聲初試,即受矚目。這些年來,他與建築師閤作,進行颱灣各地的古蹟調查、研究,如民間的寺廟、舊宅,也有官方的衙署、館邸,近代的郵局、燈塔等,使得他的著作目錄洋洋灑灑,研究課題紛雜多樣。這樣的研究路徑見不到史詩般的大曆史敘事,不是通論數百年的長時段架構?這些「雜文」如同一塊塊紅磚或青石,散落一地,固然不成片段,但若巧手堆砌,雖不敢說是七寶樓颱,至少是便利後學的街衢巷道。

  這些年裏,剋華兄結集成書的作品有《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硏究》、《從寺廟發現曆史:颱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從古蹟發現曆史:傢族與人物》、《寺廟與颱灣開發史》等,這些書名其實代錶著剋華兄對颱灣史的解讀,渉及曆史研究法、文獻解讀、颱灣的曆史脈絡。今年齣版《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収入十篇文章,談論主題渉及古道、海關、燈塔、郵局、鐵路驛站等,年代大緻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曆史變遷,全書勾勒的是清朝統治下的颱灣走嚮現代化的曆程。

  剋華兄走在一條行人不多的研究路上,他用古蹟說故事,颱灣曆史的底蘊,靜待讀者探尋。

陳宗仁



實用史學的典範


  清代史學大師章學誠曾言:「君子苟有誌於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所謂有體必有用也。不知當代而言好古,不通掌故而言經術,則鞶帨之文,射覆之學,雖極精微,其無當於實用也審矣。」這是章氏視史學為實用之學最重要言論,吾稱之為實用史學。

  對於史學工作者而言,章氏給我們最大的啓發是史學研究必須與當代生活結閤在一起,而且是符閤人民需求的學問纔是真實的學問,所謂「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的意旨在此。所以一個史學工作者不能埋首於過去的曆史,而與當代生活脫節。明白地說,史學工作者研究曆史須從人民的需求著手,以曆史的專業解決當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卓剋華教授以曆史學角度,探討「前清淡水總務司官邸」、「颱北郵局」、「淡蘭古道與金字碑」、「阿裏山森林鐵路北門驛」、「新埤鄉東柵門」、「石頭營聖蹟亭與南部古道」、「西嶼燈塔」、「颱北市水源地唧筒」等建物的曆史價值,讓人民瞭解文化資産的重要,而加以保存維護,這是章氏實用史學的具體錶現。

  近來學界提倡應用史學,顯示史學界也注意到過去史學研究陷入「不知當代而言好古」的通病,但提倡應用史學,似乎意指理論史學不具實用性,這種作法似乎與章氏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依章氏的論述,不管是應用史學或理論史學,隻要從當代人民的需求著手,都具有實用性,所以他強調「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依我的看法,所謂「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指的是應用史學;「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指的是理論史學,瞭解此中的道理,我們就知道卓剋華教授這本大作,在史學界的重要性。

謝英從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就像是一張藏寶圖,指引我去探索颱灣那些隱藏在山林間的曆史寶藏。我一直覺得,古道是颱灣這片土地最生動的記憶載體。這本書,我推測它會詳細闡述颱灣不同曆史時期,陸路交通的發展演變,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道。是否會深入探討清代移民如何開闢山路,連接聚落,以及在戰亂年代,古道在軍事上的作用?更令我興奮的是“從古蹟發現曆史”這一概念。這不僅僅是研究地理,更是通過物質遺存來重構曆史。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古道,並且通過對古蹟的解讀,來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例如,一段被野草覆蓋的路基,一塊殘破的石碑,在作者的研究下,是否能還原齣當年的繁華景象,或者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展示考古發現如何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古道的曆史地位、功能,以及它對颱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影響。

评分

我看到《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這個書名,就立刻被吸引住瞭。我一直覺得,古道不僅僅是連接山川的道路,更是承載著一段段曆史的“活化石”。這本書,我猜想它會帶領我們深入探究颱灣不同時期的交通狀況,尤其是那些隱藏在山林間的古道。它是否會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例如清代、日據時期,颱灣陸路交通的發展脈絡?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古道進行詳細的介紹,比如它們是如何被開闢的,當時的交通工具是什麼,以及它們在連接聚落、促進貿易、甚至軍事戰略中的作用。而“從古蹟發現曆史”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說明書中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會結閤實際的考古發現來佐證曆史。我希望看到書中對一些具體的古蹟進行詳細的解讀,比如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麵模糊的碑文,在作者的解讀下,是否能揭示齣一段被遺忘的築路往事,或者是一場重要的曆史事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對古蹟的實地考察和曆史文獻的結閤,為我們呈現一幅更加立體、生動的颱灣古道交通史畫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讓我感覺,它是一部關於颱灣交通脈絡的深度探索,尤其關注那些承載著曆史痕跡的古道。我一直認為,一條古道的興衰,往往伴隨著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時代的變遷。這本書,我猜想它會著重於分析古道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它們是否在清代移民開墾時起到瞭關鍵的通道作用?在日據時期,它們是否被改造用於軍事或經濟目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但當年卻是重要的陸路交通綫的古道。是否會提供具體的路綫描述,甚至繪製齣詳細的地圖,來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古道的地理分布和相互連接?“從古蹟發現曆史”這一點,則讓我聯想到,書中可能會詳細解讀那些散落在古道旁的遺跡,比如舊時的驛站、渡口、或者是在戰爭年代留下的戰壕遺跡。這些古蹟,就像是曆史的碎片,通過這本書的梳理和分析,能夠被重新組閤成一幅完整的曆史圖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解讀這些古蹟的知識,讓我在未來的颱灣旅行中,能夠以更專業的視角去發現和品味曆史。

评分

《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這個書名,讓我對它所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颱灣的山地交通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逐漸遺忘的古道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我推測它會深入探討這些古道是如何在颱灣的早期開發和發展中發揮作用的。它是否會涵蓋從原住民時期,到漢族移民時期,再到日據時期,這些不同曆史階段的交通演變?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古蹟發現”的側重點。這是否意味著,它會通過實際的考古發現,來驗證或修正我們對某些古道的認知?例如,通過發掘齣的路基、石橋、甚至是水渠遺址,來還原古道的原貌和功能。我希望書中能夠有一些生動的案例,講述考古學傢是如何在荒野中發現被掩埋的古道遺跡,以及這些發現如何改變瞭我們對颱灣曆史的理解。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地理和曆史介紹,而是會通過對物質遺存的解讀,帶我們走進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曆史現場。我期待從中瞭解更多關於古道修建背後的技術、人力投入,以及它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交通發展史,就是瞭解它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史。颱灣這座島嶼,四麵fetchall、群山環抱,它的交通發展本身就充滿瞭挑戰與傳奇。這本書聚焦於“古道與交通”,並且是“從古蹟發現曆史”,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推測書中會從古代的海運、陸運開始講起,可能會詳細介紹清代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颱灣島內的交通網絡是如何形成的。那些橫亙在山脈之間的古道,它們是如何串聯起沿海的港口城市和內陸的農業聚落?它們在物資運輸、軍事布防、甚至移民遷徙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族群在修建和使用古道時所采用的技術和策略。比如,原住民部落的狩獵小徑,漢族移民開闢的水泥古道,又或者是日據時期為瞭殖民統治而修建的軍事道路,這些不同的曆史印記,肯定都會在這本書中有所體現。而且,“古蹟發現”這一點,讓我覺得這本書會非常具有實踐意義,它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會引導讀者去關注和解讀那些散落在颱灣各地的古道遺跡,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物質證據。

评分

讀到《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颱灣的山巒疊嶂和蜿蜒麯摺的小路。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古道,是這片土地上最生動的曆史敘事者。這本書,我猜測它會深入挖掘這些古道背後隱藏的交通史意義。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比如清代、日據時期,颱灣的陸路交通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那些連接山區與平原,或者溝通東西海岸的古道,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被開闢和維護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這些古道的詳細測繪,包括它們的長度、坡度、以及沿途可能存在的休憩點或重要關隘。更吸引我的是“從古蹟發現曆史”這個切入點,這說明書中不僅僅是描述路綫,而是會通過對遺留的古蹟,比如石碑、廟宇、甚至是一些簡陋的路標,來推斷古道的曆史。也許會有一段古道,因為一塊殘破的石碑,而被重新定位和認識,從而揭示齣一段新的曆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考古發現如何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古道的曆史地位和功能,以及它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评分

《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探索的魅力。我一直對颱灣的山區交通,以及那些承載著豐富曆史信息的古道充滿濃厚興趣。這本書,我猜想它會從宏觀層麵,分析颱灣島內陸路交通的發展脈絡,並且重點聚焦於古道的形成、演變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對不同類型古道的詳細介紹,比如是連接山地部落的狩獵小徑,還是為商貿和移民服務的交通乾綫。更吸引我的是“從古蹟發現曆史”這個獨特的研究視角。這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是文字的描述,更會結閤實地的考古發現,來還原古道的原貌和曆史。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對石碑、路基、遺留建築等古蹟的深入解讀,來揭示古道背後的故事。比如,一塊刻有模糊字跡的石碑,是否能揭示齣一段關於修路者的艱辛,或者是一場發生在古道上的重要曆史事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颱灣古道交通史。

评分

讀到《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颱灣崎嶇的山地和那些蜿蜒麯摺的古老路徑。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交通發展史,就是瞭解它如何被開發、如何被連接,以及它如何與外界發生聯係。這本書,我推測它會詳細闡述颱灣在不同曆史時期,陸路交通,尤其是古道的演變過程。它是否會深入挖掘清代時期,漢族移民是如何利用山區的地形,開闢齣連接村落、方便貿易的道路?又或者,日據時期,齣於殖民統治的目的,對原有的古道進行瞭哪些改造和建設?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結閤“古蹟發現”這個角度,來解讀這些古道。是否會通過對遺留的石碑、橋梁、甚至是一些古老的關隘遺址的考古研究,來推斷古道的具體走嚮、使用年代以及其在曆史上的重要性?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講述考古工作者是如何從看似不起眼的古蹟中,挖掘齣重要的曆史信息,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颱灣古道的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颱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二》聽起來就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但“從古蹟發現曆史”又增添瞭一層探索的趣味性。我一直對那些在地圖上可能已經消失,但在地方誌或老一輩口中仍有傳說的古道充滿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那些曾經重要的交通乾綫,比如連接西部平原和東部海岸的山路?它們當年是如何連接颱灣島的各個區域,促進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古蹟”與“曆史”相結閤的。是不是會通過發掘齣來的石碑、路基、橋梁遺址,來推斷古道的走嚮、功能和使用年代?會不會有考古學傢或曆史學傢對這些古蹟進行詳細的解讀,為我們揭示它們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例如,某一塊斷裂的路碑,上麵模糊的字跡,可能就隱藏著一段被遺忘的築路故事,或者是一場重要的曆史事件的發生地。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能不僅僅是介紹地理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物質證據,還原齣當年人們的生活場景和時代背景。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一些具體古蹟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們與當地人文風俗的聯係。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一種厚重感,像是沉甸甸的曆史捲軸緩緩展開。我本身對颱灣的曆史一直很著迷,尤其喜歡那些隱藏在山林間、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古道。想象一下,當年的人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踏過泥濘、攀爬陡坡,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憑藉著勇氣和毅力開闢齣連接村落、山地的道路,那份艱辛與智慧,光是想想就令人肅然起敬。書中肯定會詳細描繪這些古道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甚至可能還會根據地質勘探和曆史文獻,推測齣它們當年實際的路綫走嚮,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徒步和探險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吸引力。更何況,書名中的“古蹟發現”更是點睛之筆,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介紹路綫,更會挖掘齣隱藏在古道旁的那些被遺忘的石碑、廟宇、甚至是一些古老的民居遺址,將這些物質遺存與口述曆史、地方傳說相結閤,為我們展現齣一幅更加生動立體的曆史畫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對一些知名古道的詳細解析,比如是否會對比不同時期對同一條古道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通過考古發現來印證或修正過去的記載。那些關於古道上發生的曆史事件、傳說故事,亦或是關於先行者們在艱難條件下維持生存的故事,我都迫切想從書中一窺究竟,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軌跡和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