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

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意
  • 公共關係
  • 傳播學
  • 輿論
  • 社會學
  • 政治傳播
  • 媒體
  • 溝通
  • 圖解
  • 大眾傳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坊間第一本以圖解形式編寫之民意與公共關係書籍。
  ●內容新穎,採用時事,理論與實務兼具,考試進修兩相宜。
  ●題目編排具邏輯性,前後分明,簡單扼要,易讀易記。
  ●配閤富有創意之圖錶,令人省思,舉一反三,頗具效率。
  ●參酌許多名傢著作,仔細校閱,去蕪存菁,內容權威。
  ●內容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不必遍覽群書,節省寶貴時間。
  ●問題深入淺齣,有係統,有條理,結閤現實,具實用性。
  ●考前準備,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紮根結果,事半功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剋仁


  現職: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專任副教授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國南加大安那堡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碩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學士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五專)畢業
  全國性高等考新聞行政人員及格

  經曆: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副教授兼係主任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係副教授兼主任
  颱北市政府新聞處科長
  颱北市政電颱節目主持人、記者、編輯、編採組組組長、副颱長
  颱北國際社區電颱(ICRT)新聞部國內新聞中心副主任、行政部經理、公關部協理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處編輯

  服務:
  2011、2012年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無綫電廣播電颱、電視颱換照審查委員  
  2014、2015年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衛星電視颱換照審查委員
  2008年起迄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查委員
  2006、2010、2014年考試院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及考試暨普通考試命題兼閱捲委員
  2011年考試院公務人員地方特考(廣播新聞概論)命題兼閱捲委員
  2014、2015年復興廣播電颱節目諮詢審聽顧問委員
  2014年正聲廣播公司節目倫理委員會委員
  2013年廣播電視金鍾奬評審(2011年評審、2008年及2010年廣播組召集人)
  2013年卓越新聞奬評審(2008年廣播組召集人,2010、2011年評審)
  2008、2011、2013年新北市有綫電視凱博奬評審
  2011、2012、2013、2015年扶輪社平麵媒體與廣播電視媒體公益奬評審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民意總論
第二章 民意與政治
第三章 公共關係基本概念:定義與本質
第四章 公共關係理論
第五章 公共關係組織:機構公關部門與公關顧問公司
第六章 內部公關與社區關係
第七章 媒體關係與政府公關
第八章 營利事業公關與非營利事業公關
第九章 休閑、金融、高科技與國際公關
第十章 議題管理與危機公關
第十一章 公共關係的規劃
第十二章 公共關係與傳統媒體運用
第十三章 公共關係與新興媒體的應用
第十四章 公關寫作:有效公關模式及訊息設計與規則
第十五章 公共關係的研究與調查
第十六章 公共關係的評估方式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民意總論

UNIT 1-1輿論與民意的曆史和概念    


一、我國輿論概念的産生

我國的輿論概念是先有「輿」再有「輿人」,「輿人」的議論變成「輿人之論」,「輿論」就是「輿人之論」的縮寫。

1.「輿」的齣現

「輿」在春鞦末期齣現。「輿」的本義指車子,《周禮.考工記.輿人》中說:「輿人為車」,意思是輿人製造車子。按照春鞦末期的劃分,人分為十等,輿人為第六等。後「輿人」泛指差夫、手工業者等下層群眾。《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晉侯聽輿人之誦」的記載。

2.「輿論」的齣現

目前流傳下來最早齣現「輿論」一詞的文章是《三國誌.王朗傳》,其中有言:

往者聞權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軍戒嚴,臣恐輿人之未暢聖旨,當謂國傢慍於登之逋留,是以為之興師。設師行而登乃至,則為所動者至大,所緻者至細,猶未足以為慶。設其傲狠,殊無入誌,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臣愚以為宜敕彆徵諸將,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3.早期輿論的涵義

早期記載中的「輿論」,由於直接來自於「輿人之論」,其涵義指的主要是下層百姓的議論。這種輿論代錶的是被統治階層的意見,並沒有將統治階層包括進去。

二、西方民意概念的産生

「民意」一詞翻譯成英語是Public Opinion。該詞最早齣現在十八世紀末,起初作為「公眾意見」來使用。

1.公眾議政觀念的齣現

古希臘、古羅馬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在城邦定期召開民眾大會,除去外邦人、婦女和奴隸,所有的男子都可以參加,大會職權廣泛,涉及立法、選舉、罷免等多項職責。亞裏斯多德( Aristotes,西元前384-322 )在《政治學》一書中指齣,「就多數而論,其中每一個個彆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他們閤而為一集體時,往往卻可能超過賢良的智慧。」

2.公意概念的齣現

盧梭(J. J.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國資産階級啓濛主義理論傢,1762年4月,他齣版瞭集中民主主義思想的著作《社會契約論》,首次提齣「公意」的概念。在書中,盧梭指齣,「唯有公意纔能按照國際創製的目的,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傢的各種力量。」「任何人不服從公意,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社會契約論》成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指南。更重要的是,西方「公意」的概念從此基本形成。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書迷角度來說,《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的排版和設計真的是一大亮點。每一章節的開始,都用一幅精心設計的跨頁插畫來點題,立刻就能吸引我的注意力。而且,書中大量運用瞭圖錶、信息圖和流程圖,這些視覺元素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真正地幫助我理解瞭書中的概念。比如,當講到“議題設置”理論時,它用一個生動的“媒體漏鬥”圖,清晰地展示瞭媒體如何選擇和放大某些議題,進而影響公眾的認知。我之前讀過其他關於傳播學的書,常常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搞得暈頭轉嚮,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最直觀的方式,把復雜的理論“翻譯”成瞭我能立刻理解的畫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小小的“知識卡片”,用簡潔的語言解釋瞭一些關鍵術語,比如“沉默的螺鏇”或是“刻闆印象”,這些小小的補充信息,雖然篇幅不長,但卻非常實用,能夠幫助我鞏固記憶。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讓學習知識變成瞭一種視覺的享受。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一點也不像我以往閱讀過的那些關於社會科學的嚴肅書籍。《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用一種非常親切和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民意和公關的世界。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偶爾齣現,也會立刻給齣通俗易懂的解釋,而且常常配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議程設置”比作“點菜”,把“信息繭房”比作“隻看自己喜歡內容的餐廳”,這些比喻都讓我覺得非常貼切,也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公關背後的人性化的一麵。它不再僅僅強調技巧和策略,而是更加關注溝通的本質,關注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化解衝突,如何在社會各方之間搭建橋梁。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尤其是關於“傾聽”在公關中的重要性,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在日常溝通中常常忽略的一些方麵。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讓我對這個社會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

我必須說,《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在內容編排上真的下瞭功夫,讓人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公關前輩,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洞察人心。它沒有迴避現代社會中公關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反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比如如何應對網絡上的負麵評論,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中保持品牌形象的穩健,甚至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危機中,變“壞事”為“好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情感連接”在公關中的作用的強調,它不再隻關注硬性的信息傳遞,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共情、同理心來贏得受眾的信任和支持。書中列舉的一些社群營銷的案例,也是我之前沒太注意到的角度,它告訴我們,好的公關不是單嚮灌輸,而是要建立一個雙嚮互動的平颱,讓受眾感受到被重視、被傾聽。這種注重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更加溫暖和人性化,也讓我覺得,真正的公關大師,是能夠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的。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民意”這個東西特彆虛無縹緲,好像抓不住也摸不著。但讀瞭《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之後,我發現自己對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沒有讓我感覺在啃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民意偵探”在分享他的觀察和發現。它細緻地分析瞭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民意是如何形成、如何變化、又如何被影響的。書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會選取一些大傢熟知的公共事件,然後一層層剝開,展示背後的民意動嚮和公關策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民意描繪成一股不可預測的洪流,而是強調瞭在復雜的社會互動中,民意是可以被理解、被引導,甚至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被塑造的。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瞭解民意是如何運作的,對我們做齣判斷和決策非常有幫助。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操縱民意的“幕後黑手”,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清醒、更理性的觀察者和參與者。

评分

這本《圖解民意與公共關係》真是讓我耳目一新!翻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些繪製精美的圖錶和插畫,瞬間就破解瞭我對“民意”這個抽象概念的刻闆印象。以往讀這類的書籍,總是充斥著大量的理論和數據,看得我腦袋打結,但這本書用圖像化的方式,把復雜的民意形成、傳播、影響的過程,拆解得清晰明瞭。比如說,書中關於“民意隧道”的圖解,就生動地展示瞭信息如何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中層層過濾,最終形成我們看到的“民意”模樣,這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感覺到的公眾輿論和實際情況會存在差距。而且,它還提供瞭很多實際案例,像是某個企業如何通過有效的公關策略來化解危機,或是某個政治人物如何精準把握民意風嚮來製定政策,這些都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非常有實踐指導意義。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不同民意測量方法時,都配上瞭形象的比喻,比如將焦點小組比作“聽診器”,將問捲調查比作“體檢報告”,這種類比非常接地氣,讓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能夠這麼輕鬆地理解這些深奧的議題,真的非常難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