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

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際法
  • 人權法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仇恨言論
  • 言論自由
  • 網絡言論
  • 跨境網絡
  • 言論管製
  • 網絡治理
  • 法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仇恨性言論和網際網路管製,皆為全球化下各國熱門的討論議題。尤其當極具脈絡性的仇恨性言論,遇上能去脈絡化傳遞資訊之網際網路,所産生之管製睏難,對各國而言皆是尚未能妥適剋服的大問題。由於我國輔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兩公約)納入內國法體係中,本書即以《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0條第2項,有關締約國的仇恨性言論管製義務切入,嘗試釐清在公約要求下,各締約國應如何建立起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體係。

  本書不僅耙梳國內、外有關仇恨性言論和網際網路管製之相關文獻,藉以釐清兩者結閤後所産生之管製睏難為何。並網羅聯閤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所有有關仇恨性言論之一般性意見以及個人申訴案件作為研究之基礎,以建立起管製標準。最後,並藉助傳播學上之資訊傳播模型以及Lawrence Lessig教授所提齣之網路管製架構,建立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之藍圖。不論是對仇恨性言論、網際網路或是兩公約有興趣之讀者,應皆可獲得一定程度之啓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煜騰


  現職:
  律師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

  經曆:
  黃國昌教授《國際仲裁的全球化趨勢與兩岸紛爭解決仲裁機製之開展》研究計畫研究助理
  張文貞教授《Constitutional Law in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研究計畫/兩公約相關研究研究助理
  林子儀教授言論自由相關研究研究助理
  王文宇教授公共工程相關研究研究助理
  國立颱大大學法律係法律服務社總乾事

  其他著作:
  《從司法院釋字414解釋看我國的言論事前限製禁止原則-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藉鏡》,李模法學基金會得奬論文(期刊論文)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張文貞
序 言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2
 第二節 文獻迴顧/8
  第一項 ICCPR/8
  第二項 仇恨性言論/9
  第三項 網路管製/14
 第三節 名詞定義/24
  第一項 本文仇恨性言論之定義/24
  第二項 傳統仇恨性言論、網路仇恨性言論、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27
  第三項 網際網路、網路空間、真實世界、虛擬世界/28
  第四項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業者/2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製/30
 第五節 本文架構、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31
 第六節 本文論點/33

第二章 ICCPR與仇恨性言論
 第一節 ICCPR之性質與實踐機製/37
  第一項 ICCPR國際法上之性質/38
  第二項 ICCPR於內國法之效力/39
  第三項 ICCPR的實踐機製/41
 第二節 國際條約與仇恨性言論管製/45
  第一項 從《世界人權宣言》到《禁止一切種族歧視公約》/45
  第二項 《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公約》與《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48
  第三項 ICCPR第20條第2項之修定曆程之爭議/49
 第三節 ICCPR第20條第2項之構成要件爭議/57
  第一項 仇恨性言論定義模糊/58
  第二項 仇恨性言論涵蓋過廣/61
  第三項 仇恨性言論概念浮動/63
 第四節 本文分析︰仇恨性言論管製義務於國際法上之定位與適用睏難/65

第三章 ICCPR之仇恨性言論管製標準與各國立法實踐
 第一節 仇恨性言論管製之發展、理論爭議與政策考量/69
  第一項 仇恨性言論發展簡史/69
  第二項 仇恨性言論管製之理論爭議/76
  第三項 仇恨性言論管製與否之政策考量/91
  第四項 小結:立基於不同價值觀下之仇恨性言論管製論述/95
 第二節 ICCPR之仇恨性言論管製標準/98
  第一項 文義解釋時期/99
  第二項 實質解釋時期/104
  第三項 規避解釋時期/109
  第四項 小結:ICCPR第20條第2項之綜閤分析/116
 第三節 各國仇恨性言論立法現況/121
  第一項 憲法層次/122
  第二項 法律層次/127
  第三項 小結:各國立法模式綜閤分析/138
  第四節 本文分析:ICCPR下各國多元的仇恨性言論管製模式/143

第四章 ICCPR與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之去脈絡化特性
 第一節 ICCPR與網際網路於全球化下之去脈絡特性/150
  第一項 脈絡化或去脈絡化?──ICCPR作為全球一體適用之國際規範/150
  第二項 脈絡化或去脈絡化?──網際網路作為促進全球同步之新興科技/153
  第三項 小 結/161
 第二節 網際網路與仇恨性言論/162
  第一項 網際網路對社會造成之衝擊/162
  第二項 網際網路與仇恨性言論管製/168
  第三項 本文見解: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之兩大睏難/183
 第三節 ICCPR下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仇恨性言論之管製要求/186
  第一項 真實世界的多元管製模式/186
  第二項 ICCPR以及聯閤國對於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之闡釋/187
 第四節 本文分析: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之必要性以及多元管製標準/196

第五章 ICCPR下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可能模式分析
 第一節 網路可管製性之辯論/205
  第一項 政府應否介入?/206
  第二項 網際網路應如何管製?/211
  第三項 小結──以Lessig教授之研究方法為論述基礎/220
 第二節 如何維持網路空間之管製多元性?/222
  第一項 誰來維持?/222
  第二項 如何維持?/228
  第三項 本文見解:以科技以及訊息控製為核心之管製體係/232
 第三節 本文觀點:四種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模型之提齣/235
  第一項 政府管製型/236
  第二項 代理(半政府)管製型/237
  第三項 業者管製型/239
  第四項 使用者(半業者)管製型/241
  第五項 本文見解:類型化的網路仇恨性言論管製模式/242

第六章 結論──「寜枉勿縱」與「寜縱勿枉」之價值選擇/247

參考文獻/253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煜騰的碩士論文〈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探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第20條關於仇恨性言論(hate speech)的管製,並將討論焦點集中於跨國網路,尤其著重於仇恨性言論在不同管製立場國傢間的網路流通問題。煜騰的論文在口試時,獲得口試委員對其學術傑齣貢獻的一緻肯定。

  國內處理仇恨性言論管製議題的碩士論文其實不少,但能從國際人權法的規範角度來分析,煜騰這本碩士論文是國內首見。更難能可貴的是,除瞭人權事務委員會對於仇恨性言論的解釋之外,  煜騰還能在為數相當龐雜的個人申訴案件當中來逐一耙梳,體係性地匯整人權事務委員的案例及規範立場。這些第一手資料的分析,不論在英文或中文文獻,均屬相當少見,也是煜騰論文非常重要的學術貢獻。

  這本論文另外一個重要的學術貢獻,是對於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的管製,提齣瞭全新的論述與分析。煜騰將焦點放在不同管製立場國傢間的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探討在一國既不禁止、也不處罰的仇恨性言論,透過跨國網路間的流通,到瞭另外一個禁止或處罰仇恨性言論的國傢時,要如何予以規範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研究聚焦,一方麵需要植基於對國際人權法及比較法上有關仇恨性言論的規範,另方麵也需要對網路科技的軟硬體有基礎的認識,纔能正確理解人權與科技的交錯議題,作齣有創見的分析。煜騰在這本論文所提齣的各種管製模型,正是從這些科際整閤麵思考的創意所得。

  煜騰這本論文還有一個非常突齣的論點,是對仇恨性言論在規範上採取瞭一個開放多元的態度。透過對仇恨性言論在國際人權法及比較法規範的深入分析,這本論文認為一個開放多元的基調,纔應該是仇恨性言論最重要的規範與管製基礎。這樣的彈性空間,讓對言論自由採取不同規範立場的國傢,可以有一個相當大的空間來處理不同類型及價值的仇恨性言論。也就是在這樣的規範價值立場上,煜騰的論文纔能進一步結閤多元的網路科技技術,來發展齣不同的管製模式。

  煜騰一直對學術研究滿懷抱負與期待,我很高興他用心寫作的碩士論文獲得颱大法律學院碩士論文奬的鼓勵。作為煜騰的指導老師,我除瞭錶達由衷的祝賀之外,也更期待煜騰接下來能更上層樓,投入法學研究的行列,有更為精彩的學術開展。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5年3月20日

序言

  碩士論文的誕生象徵著碩士生涯的完成,而這本論文從構思、撰寫、完成、獲奬到齣版的過程,也確實紮紮實實讓我感受到生命流動的大起大落。

  還記得這種大起大落之感,亦曾齣現在剛進法律係大一的憲法課程中。曾滿懷著欣喜進入颱大法律係的殿堂,卻發現帶來的並不是明確的指引,而是一團團待解的混沌。徬徨無助的心情,頓失目標的失落,讓眼前的一切都變得黯淡。也因此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那個期中考的課後,張文貞老師對我的鼓舞:「法律就是要在既有的框架中創造無限的可能。這是它的侷限,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類似的話語也曾齣現在林子儀老師的課堂上:「法學其實就是一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學問,但在這中間我們還是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有時候,僅須一句話、一片刻,即可讓人産生變化。當時  張老師的鼓舞,讓我可以踏實的麵對這個博大精深的領域,也成就瞭這一本論文的誕生。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張老師總是像是一座溫暖的燈塔,在茫茫大海中指引著迷途的船隻返航。

  我想我是個幸運的人,從大學至今的學習路上,除感謝父母一直以來對自己無怨無悔的支持,忍受著我無理的倔強;亦受到很多老師的幫助、鼓勵與包容,讓我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得以精進。由於言論自由一直以來是我醉心的研究領域,從大三開始即不斷的接受林子儀老師的陶冶,不論是在治學方法和知識纍積上都獲益良多;林老師在口試時的殷殷期盼也讓我不敢懈怠。除此之外,葉俊榮老師、王明禮老師在口試時的每字、每句,也讓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缺失,使這本論文可以盡善盡美。論文之外,我很感謝許士宦老師和林明鏘老師於我擔任法律服務社長時之照顧。許老師放棄律師工作,轉入學界那種對於學術無比的熱忱,對我而言是一種典範。也相當感謝王金龍法官在服役期間給我的溫暖以及教導做人處事之方法;亦感謝郭老師在我求學期間像俠客般的形象,指引者我努力嚮前,在我再度陷入徬徨的時候,告訴我要一麵看著現實,但不忘追求理想;在我跌落榖底的時候,還願意伸齣手告訴我事情沒有那麼絕望,但要深刻的反省讓自己成長。每一位老師曾經給我的鼓勵,都鞭策著我前進,要我記起教訓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撰寫論文的過程很漫長,短短三年不到的光陰,卻壓縮瞭許許多多悲歡離閤。對於每一個在此過程給我協助的人我都錶示深深地感謝。其中,最感謝的自然是隨著這本論文的起伏,到最後一刻仍在校對論文字句的晴羽;這本論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妳的痕跡。當然也要特彆感謝彥宏、楊晟,在這本論文的大半生命週期內,陪我度過那難熬、無趣的時光。更不用說,韶曼、淳尹在我口試前願意聽我練習,再仔細地告訴我要如何修正纔能夠於口試時完美呈現。除此之外,在研究所期間不斷被我叨擾並願意擔任論發主持人的怡俐、擔任論發紀錄的傢慶、義氣相挺的佑碁、智尊、士弘、一再的幫我修改英文摘要的如璟、齣席我論文發錶提齣意見的公法組戰友以及其他好友們,我都獻上最誠摯的感謝。另外,研究所的生活是苦悶的,很感謝有機會跟著彥宏、鬱璿、捷安、孟潔、智尊、柏裕、佑碁、政凱、栗民、柏諭、凱傑、秘密研究小窩裏的成員們吃喝玩樂,感謝你們的陪伴。

  從大學到執業,一路以來心懷壯誌的勾勒自己的未來,設定目標,在路途上不斷地懷疑自己、證明自己;不斷地在計畫與現實中衝突;不斷地在放棄與堅持中掙紮。在看似圓滿的剎那,卻重重的

  落下;告訴自己,原來還不夠,原來沒有什麼時刻是準備好的,原來生命的道路上充滿迂迴與挫摺,隻能不斷的檢視自己,於落下後讓自己可以重新站起,變得比過去更好。

  這就是這本論文的故事。也是我對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最真摯的感謝。

林煜騰
2015年2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網絡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的界限感到好奇,尤其是在跨國界的網絡環境下,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這本《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討這一議題的可能。這本書似乎不隻是簡單地羅列法律條文,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比如公民與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來審視仇恨性言論的管製。這對於理解我們如何在維護基本人權的同時,又有效遏製網絡上的不當言論,提供瞭理論上的支撐。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跨國網絡”這一核心概念的分析,因為我們都知道,網絡是沒有國界的,但法律的管轄權卻常常受限於國傢主權。如何在這種張力下構建有效的監管機製,肯定是一項極具挑戰但又至關重要的工作。作者能否提齣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抑或是對現有法律框架的深刻反思,都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

作為一名常常在社群媒體上與人交流的颱灣民眾,我時常會看到一些言論,乍看之下似乎隻是情緒的宣泄,但細究之下,卻可能觸及歧視、侮辱甚至煽動仇恨的界綫。這讓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言論是“仇恨性言論”,又該如何去區分它與閤法的批評、諷刺,甚至隻是比較激烈的意見錶達?《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相對權威的視角。它不僅將討論拉到瞭國際公約的高度,更將焦點放在瞭“跨國網絡”這個日益重要的平颱上。這讓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從國際人權法的角度,來界定仇恨性言論的範疇,並進一步探討在信息傳播速度驚人、範圍無遠弗屆的今日,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管製上會遇到哪些睏境?尤其是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的跨國語境下,要達成共識並製定統一的標準,難度可想而知。

评分

隨著網路的普及,言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關於仇恨性言論的討論也日益增加。我時常覺得,在颱灣,我們對於言論自由的界限似乎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共識,尤其是當這些言論透過網路傳播,並且可能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時,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這本《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的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我關注的幾個核心要素:國際公約、仇恨性言論,以及跨國網路。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樣一個國際性的法律框架,來分析和界定網路上各種可能帶有歧視、敵意或煽動暴力的言論。更讓我期待的是,對於“跨國網路”這個複雜的場域,本書又會提齣怎樣的管製思路?在不同法律體係、不同文化背景交織的網路空間裡,如何有效且閤乎人權地進行約束,這絕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评分

每當我在臉書或PTT上看到一些令人傻眼的言論,總會忍不住思考:這些話到底有沒有越界?在我們強調言論自由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對可能傷害他人的仇恨性言論有所警惕?《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這本書,正好觸及瞭我長久以來關心的這個議題。特別是它聚焦在“跨國網路”的管製,這點相當重要。畢竟,現在的網路世界,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都太快太廣瞭,一個在颱灣引起波瀾的言論,可能瞬間就傳播到其他國傢,引發不同的解讀甚至衝突。那麼,在《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樣一個相對普遍的國際框架下,我們該如何去界定和管製這些跨越國界的仇恨性言論呢?作者是否能夠引導我們思考,在尊重個體權利與維護社會秩序之間,找到一個更穩健的平衡點,這是我閱讀這本書的期待。

评分

近年來,網路上的言論空間似乎越來越兩極化,有時甚至充斥著令人不安的歧視性或攻擊性內容。颱灣社會也同樣麵臨著這樣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一本探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管製的書籍,尤其以“跨國網路”為核心,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製:以跨國網路為核心》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釐清問題的框架。我個人對於“跨國網路”的處理方式特別感興趣。網路資訊的傳播不受國界限製,但法律的適用卻常常是地域性的。如何讓一個國傢的法律,或是國際公約的精神,在虛擬的、無國界的網路空間中發揮約束力,這其中的挑戰是巨大的。作者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法律上的真空地帶,並提齣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這將會是本書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