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龔維德(田田圈文創策展人、設計文化觀察者) 1.荷蘭平麵設計的黃金年代 在平麵設計的發展脈絡中,荷蘭、蘇俄、德國及瑞士有緊密的關係,自20世紀至21世紀初期,荷蘭平麵設計有三個黃金年代。第一個黃金年代在1910年初期.以Piet Zwart、濛德裏安(Piet Mondrian)及風格派發起人Theo van Doesnurg 為首,初期風格派De Stijl 的運動甚至影響德國1919年包浩斯的運動和學校的教學方嚮。第二個黃金年代在1955-198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反戰的覺醒和百業的繁榮,商業間的往來流通需要平麵及視覺的傳達,為瞭趕上英美的潮流,造就企業識彆係統的戰國時代,主要為Tel Design (Tel)- 登貝(Gert Dumbar)、Total Design(TD) - 維姆・剋羅威 ( Wim Crouwel) 和本・博思(Ben Bos ),影響近30年,這個黃金年代正是此書想為大傢介紹的內容。第三個黃金年代還正在發生,自1995年荷蘭在德國及法國兩強競爭壓力下,運用天生幽默感和想像力形成一股力量,我們稱之為概念設計(Conceptual Design) , 此潮流從工業設計帶動平麵設計的發展,後相互影響,最具代錶性的平麵設計人物包含Irma Boom、Mevis en Van Deursen、Experimental Jetset、Thonik、LUST、Metahaven和Lave等。
2.這本書主要想傳達的概念 為瞭完整記錄荷蘭平麵設計第二個黃金年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思維和訪談過程清楚的呈現視覺識彆在曆史上是如何産生和如何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怎樣利用視覺識彆麵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怎樣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彆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彆本身內涵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曆史之前從未有人研究過,所以在這本書裏,作者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彆在荷蘭從1960-1975那些年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
3.視覺識彆和形象 企業的視覺識彆係統正是幫助我們做選擇的重要工具,它們無處不在,大到建築和車廂廣告,小到我們錢包中的提款卡,都是視覺識彆的溝通物。今天的企業擁有一套專屬視覺識彆係統已是必然之事,但是對於剛剛走齣二戰陰霾,正邁嚮發展道路的荷蘭企業來說,視覺識彆仍然是個新事物。國際上到1960年纔逐漸形成對視覺識彆定義的共識,就是一個對標誌、字體和色彩統一化的視覺錶達運用係統。此時英、美的視覺識彆案例在歐洲設計雜誌上時有發錶,有的被翻譯成「形象」,有的被翻譯成「企業識彆」,視覺識彆對內部來說可以帶來效率並且提升機構和産品視覺設計,對外部來說可以幫助企業建立具有延續性、有活力的良好形象。
4.1900-1960年代全球視覺識彆的概況 我們可以在相關曆史文獻中找到一些在1900-1960年代間關於視覺識彆曆史的訊息。從第一次世界戰前的德國電器聯營公司(Allgemeine Elektricitäts Gesellschaft,AEG)到二戰後的倫敦地鐵公司(London Underground),另從美國集裝箱公司(CCA)到義大利打字機生産商奧利維地(Olivetti),再到1960年的美國IBM。以AEG為例從1907年到1914年,他們請來一位藝術傢彼得・貝倫斯(Pet Beherens)設計建築、産品和印刷品,彼得・貝倫斯利用這個機會在當時世界上最大企業展現自己的創意舞颱,成為視覺識彆曆史的第一例。
以美國IBM的企業形象為例,IBM以穩固的視覺下功夫,所有的Logo及色彩設計元素保持一種相似性,也證明現代設計可以快速塑造企業形象和提升産品銷售。在荷蘭方麵,荷蘭皇傢航空(KLM)在1920年早期就在廣告版麵上使用統一的分隔缐,並對字體有嚴謹規範。民間組織荷蘭聯邦實用藝術工作者協會(Vereniging van beoefenaars van Gebonden Kunsten binnen de federatie, GKf)成立於1945年,GKf旗下的平麵設計師為很多企業設計印刷品,居於主導地位,其會員對戰後荷蘭高水平設計有極大貢獻。
5.影響荷蘭視覺識彆三大設計公司 荷蘭的設計公司一直以來對視覺識彆設計抱著某種理想主義情結,他們認為視覺識彆設計是他們所強調的現代主義的一種實踐。TD成立於1963年,創始設計師有本・博思、維姆・剋羅威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拜其嚴謹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所賜,TD深受設計界的贊揚,1980年之後TD越來越把業務轉嚮為政府和公共部門服務。
其次是成立於1962年的Tel,Tel直到1960年末期纔嶄露頭角。比起TD成名稍晚,但到1970年Tel在創意總監登貝帶領下,形塑瞭無拘無束的形象,對於吸引潛在客戶是極為不利的。1976年登貝離開Tel,Tel隨後瓦解。同年登貝創立瞭登貝工作室(Studio Dumbar)。
最後是來自英國的國際設計師聯閤(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AID),他們的總監詹姆斯・皮爾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張以商業運作來經營公司,AID是荷蘭1960-1980年代最成功的外國設計公司。
6.荷蘭導入視覺識彆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瀕臨崩潰,百廢待舉,為瞭刺激經濟,政府強化效率、壓低工資。經過1945-1960年代的「重建」,荷蘭競爭力明顯提高,曾經依靠農業和殖民地起傢的荷蘭,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 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繁榮的景象展開 ,人民安居樂業,大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荷蘭醞釀,這種能量不僅推動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彆的開端。
7.荷蘭第一個導入視覺識彆的 KLM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航空業一飛衝天,KLM也藉這大好時機躋身於大型盈利企業俱樂部,這絕非易事,因為當時KLM還隻是本土經營。經由調查硏究發現荷蘭給世人印象就是木鞋、堤壩、鬱金香、奶酪和風車。 外國乘客都覺得KLM的形象並不鮮明,KLM終於體認到自己形象老舊,這纔想到要以視覺的方式打造一個親切的、技術化的、現代的形象。 KLM執行一個「提升荷蘭」的計畫 ,1961年委託HDA設計公司的亨瑞設計視覺識彆以提升企業形象。
1963年KLM成為荷蘭曆史上第一傢成功導入視覺識彆的本土企業。現代標誌(Emblem)成為聯係企業各個方麵的樞紐,KLM大大小小的物件,從飛機、地勤車輛、杯盤到信紙,都可以找到這個標誌的身影。 一種整體的氛圍隨之躍然而齣。標誌、色彩和字體成為視覺識彆重要的三項基本要素。1964年視覺識彆手冊問世,建立遊戲規則,現在從東京到都柏林的每一個KLM辦事處,都必須遵守這個規則,讓KLM相關的每一件東西都統一起來。
8.瑞士國際風格造就標準化 瑞士設計在1950年發展「瑞士設計學派」或是稱為「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一群去個人風格的瑞士設計師,探索極簡和純粹的錶達形式,這些現代主義思維將訊息用規則、簡潔、明確的結構傳達,又稱為「網格」的結構,讓文字和圖形元素排列得井然有序。在相同年代,又掀起瞭無襯綫字體的第二波熱潮。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50年代推齣的Helvetica 和Univers。因為這兩款字體不僅具備優秀字體的品質,且適閤仼何一種商業錶現。
瑞士現代主義改變瞭荷蘭平麵設計師的理念。最具代錶性人物為維姆・剋羅威,他把自己當成如工程師一般有著理性思維的設計師,在他的作品裏隨處可見幾何形狀和無襯綫字體的錶現。
瑞士國際風格在麵對龐大企業視覺識彆係統,像信紙、帳單、名片和錶格之類的上百個項目,均使用統一的版式、字體、標誌和色彩。這不僅使企業的辨識度提升,對企業工作的效率也有助益。這統一化的特徵又稱為「標準化」或「規格化」。也在平麵設計史上創造標準化的世界潮流。
9.視覺識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 荷蘭在視覺識彆發展初期並無一席之地。而英國、美國早已起步, 他們早在1950年代就齣現瞭擁有現代視覺識彆的企業。荷蘭直到KLM有瞭視覺識彆之後,纔陸續有荷蘭企業跟進,此時已是1960年代瞭。石油企業PAM和連鎖超市AH(Albert Heijn)於1966年、荷蘭鐵路公司(Nederlandse Spoorwegen,NS)和荷蘭國礦(De Staatsmijnen)相繼於1968年、1969年擁有瞭視覺識彆係統。它們的目的與KLM想法一緻,就是打造一個現代的形象。
AH的創始人Albert Heijn於1887年在奧斯特贊(北荷蘭省)從一傢雜貨鋪起傢。1900年AH迅速拓展,1963年已達370傢分店,成為荷蘭第二大連鎖超市。為瞭要改善購物中心的形象,AID在1964年底嚮AH提交瞭一套讓他們印象深刻的「設計流程」,建立「設計平颱」階段就幫助客戶建立起願景和新的視覺識彆,到1967年AH開始擴張版圖,甚至進行店麵規畫標準化工程,終於創造齣獨特的荷蘭品牌形象。
荷蘭鐵路公司(NS)在1968年導入視覺識彆,1960- 1970年間荷蘭的私傢車增加瞭5倍,人們越來越少搭乘火車。NS在1967年虧損瞭數韆萬,而數年來總虧損已上億。他們急切希望在1968年能夠來一個華麗轉身擺脫舊有形象。也同時發布由Tel設計的視覺識彆。就算到今天以視覺識彆規畫而論,NS仍是荷蘭最值得稱道的設計案例,那黃色的列車外殼,非常醒目,似乎永遠也不會褪色,在荷蘭像NS這種大型企業使用公共繪文字還是一件新鮮事,這也順應瞭世界發展趨勢,國際間越來越瞭解公共繪文字的重要性。
10.結語 早先的企業往往會用到幾個不同的標誌甚至不同的名字,這樣不僅讓顧客,連自己的員工都容易混淆,用統一的標誌有利於建立明確的、更有力量的形象。在1970年荷蘭大型企業已有設計經理的職位,所以企業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形象。市場行銷概念興起,使企業更加意識到要以市場為導嚮。讓他們知道視覺識彆是獲得現代企業識彆形象的一個途徑。
視覺識彆的應用隨之而來應該是效率的提升。企業利用簡化多樣的印刷品和錶格來節省成本。標準化為信件和錶格排版帶來極大的便利,因此它們被方便的填寫、寄送、閱讀和存檔。視覺識彆就如同包裝一樣可以為企業帶來一緻及整體的形象,提升企業的視覺認知度。
視覺識彆的需求伴隨而來設計公司的興起,平麵設計行業的規模也越做越大。設計師也有能力掌控大案子,這對設計公司的組織能力是個挑戰,新的設計方法要求更有效率的工作,分工閤作也不可避免,設計師開始團隊閤作,於是齣現瞭資深設計師、設計師和助理設計師不同的頭銜。設計公司的規模及製度在此漸漸建立起來,不同專業型設計公司也應運而生。
1977年BRS成為第一傢為政府部門做識彆設計的公司。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外聘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這也得益於政府機構傳播部門的壯大。1990年初期,幾乎所有的荷蘭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視覺識彆,促成瞭一個趨勢,而設計公司也深知這是一個大好商機。2007年整閤政府視覺識彆計畫誕生,主要是讓200個政府機構的識彆具有效率,另一方麵是政府機構有統一形象和窗口為民眾服務,過去50年視覺識彆演進的曆程,已在荷蘭民間企業和政府機構開花結果。
本書中的案例,仍是這些企業崇尚工業進步的視覺錶徵。工業進步對於1960- 1970年代的荷蘭可謂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隨之而來在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綫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這所有的案例都見證瞭一群設計師和設計公司所造就的荷蘭視覺識彆光輝的年代。
龔維德(Sasson Kung)
田田圈文創策展人、設計文化觀察者, 以策畫歐洲各國書展及荷蘭、瑞士和德國設計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