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市場力量形塑新時尚──從時尚颱灣到時尚中國 機器人的年代即將來臨,例如美聯社的稿子,現在十篇有九篇是機器寫的,我們打掃也有瞭機器人代勞,Google mail會是你的小祕書,很多工作會被取代,連攝影師都有可能被取代。人類未來十年內最大的災難,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失業,但不必太悲觀,機器也會改善人類的生活,例如糧食産量的改善等。這是我們人類未來二十年後將麵臨最大的挑戰。
在未來,有五種工作元素是二十年內機器無法取代的:情感、深度、幽默、美感、創意。具備這五種元素的行業有「拍電影」、「寫一篇動人的小說」等等,也包括時尚。所以時尚又不僅僅是市場的聲音,它有著獨特的感性魅力。
機器時代是窮舉的思維,但很多事不是窮舉思維可以做的。
未來最大的空間在這裏。這是颱灣文創的未來齣路,時尚也是。
時尚如果是門好生意,前提必須是找到大市場;如果沒有大市場,你必須要有國際觀,如果你沒有大市場和國際觀,那這可能就是個壞生意。
這和我在談網路科技的邏輯與作法是一樣的,如果你生在大市場裏,你隻要乖乖地把這個市場做好,因為在大市場裏,你做任何事會比較敢想敢做。但如果你隻是每天在擔心做120件,隻賣100件,還有20件的存貨就會浪費,走不齣這種小格局,你隻能睏守。當然大格局伴隨大風險,但有大格局的思維,纔能把一個市場做好。
所以,時尚需要倚靠市場的力量。
科技和時尚相同之處,在於市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如果我們不考慮市場,那最終仍然無法擺脫沒落的睏境,然而,時尚與科技仍有不一樣地方,也就是時尚的奇特之處,在於品牌。
我們會因為名設計師的作品,雖然知道它不是最好的,但我們仍會選擇相信與購買。時尚設計還是一個比較獨特、能夠不聽市場規律的行業,那些頂尖的牌子,有其地位。
年輕人進入這個産業,必定要加入市場,必須要曆練,及經營自己,走嚮國際,積極主動,走嚮世界,不能隻做自己喜歡的設計。
我們觀察東西方世界近一百年的發展,會發現在一個時代裏引領時尚的,往往是最強大的國傢,但是她産生的效應,可能會lag幾十年。
譬如說,為何現今的時尚是歐洲領先,因為歐洲曾經「文化與經濟」兩個層麵領先全世界,大傢都看著歐洲,但二戰之後的數十年,美國強大瞭,而且她的市場也夠大,纔逐漸發展擁有現今的經濟地位。但歐洲的文化與時尚至今仍是世界的中心,這就是我說的lag,也就是文化力量的遞延性。
接下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中國。當然現在說中國會引領世界時尚,這種說法似乎還看不見,但這一定會發生的。就像以後中國走嚮強國,而強國會引領全球。因為現在大傢都羨慕中國,投資中國,也因此她開始變得有錢,有錢就能僱很棒的人,有瞭人纔,未來也就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到資訊革命,從資本主義到科技革新的過程,百年的遞轉是從歐洲傳給美國,未來則是美國傳給中國,但不隻是在高科技,我覺得文化也是,時尚在這進程中可能會更慢一點,因為時尚要有多年的底蘊和纍積,所以經濟跑在前麵,文化藝術會慢一些。
例如,我看到英國的「the voice」是一個很棒的電視節目,但是到瞭中國,變成「中國好聲音」,它的影響力比「the voice」大很多。這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國大市場,短期內也許沒有能力做齣「the voice」,但它會用金錢去購買。你想想看,是「the voice」 賺得錢多,還是「中國好聲音」賺得錢多?
又譬如中國電影。世界其他國傢的電影工業,碰到瞭不少問題,但現在的中國電影賺瞭不少錢,背後就是大市場的投資,把人纔與技術吸引進來。
在現今的中國,時尚是財富滾動的管道。我們觀察大陸的時尚界,可以發現它是透過市場來實現創意的激發。在快速崛起的經濟裏麵,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在這波中國時尚浪潮,我看到兩種市場力量正在形塑時尚:
以人力補設計的不足,以財力購買世界的品牌,創造更大的機會。
以頂尖的人纔,觀察現今世界的潮流,復製與形塑時尚新模式。
這也就是「時尚是門好生意」的訣竅,以市場力量形塑新的時尚。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
推薦序
追索颱灣時尙産業 颱灣的優質生活産業,現在看起來,無論從華人社區、從亞洲、甚至以全球的格局觀察,真正開始有些冒齣頭角的,是如鼎泰豐的味覺係小吃餐飲産業;視覺係的流行時尚産業則正在努力中。
時尚設計當然是生活風格的事業,細察作者在本書內描繪的時尚設計師,每一位都是各具性格的生活風格傢。事實上,也隻有當一個社會中,看重生活風格的國民人數夠多,纔足以撐起夠強大的時尚流行産業。
颱灣在華人社區,頗具優質生活中心態勢,也纔有作者所寫這一係列設計師/風格傢齣現。從西元1932到2010年,作者整理瞭颱灣時尙産業小史記,有紀事、本傳,也有訪問,除瞭各傢設計的理念、特色,更爬梳追索此地流行時尚事業的源起、發展與遠景。
從此小史記中進一步思考産業發展所需生態條件,可以看齣一個地區精品百貨、選品店select shop(及其merchandising /buying 部門)對促進、提升該地流行時尚産業重要角色,尤其像八○年代徐莉玲女士,以及西元2000年前後衣蝶百貨解放區,所發揮的時尚企劃、選纔、選品能耐,直接育成、拉拔瞭本書中所記好幾位設計師,功不可沒。現在颱灣在這一塊,後繼有人嗎?
時尚事業要發展,領先用戶、意見領袖等潮流引領者trend setters 也非常重要,封建社會裏靠貴族,當代社會中影、視、音樂産業的名人則非常重要,颱灣時尚工業真要大發展,這些互補性産業的相乘助力不可忽視。
最後當然是社會鑑賞力的培育。颱灣明顯不缺設計力,但國民教育中對生活美學、視覺鑑賞力,甚至城鄉地景對國民視覺美育的培養,還有很多可以著力處。
時尚做為一個行業,需要兩條腿纔能前行,不隻設計纔華不可或缺,事業策略與營運操作技能也是核心──所有成功的流行時尚品牌,一定具有「創意心靈」與「管理心靈」的水乳交融,密切無間的閤作,這點在本書所有品牌故事中也得到印證。
作者長期用心關注時尚領域,製作/主持時尚節目密切追蹤國際時尚最前綫,一直以來也有好幾本相關著作。本書則追索颱灣流行時尚事業源起、發展,訪問耆老,探究産業風土紋理與人物軼事,鑑往知來,引人深思。特為推薦。
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自序
東方時尚將起 從1997年開始,投入時尚節目的主持與製作,十多年來,很幸運走在國際時尚的最前綫,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拜讀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迪迪埃•戈巴剋(Didier Grumbach)著作的《親臨風尚》,心想若我們也能有一本自己的時尚故事,那該有多好?
#BIGI、Joan與五個銅貨 颱灣未經文革保留著獨特的曆史文化,肯定是華人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藉著此書的開始,我找尋目前還在颱灣通路上最早的品牌創辦人,迪化街傢傳的布商陳焜明先生談起1960,二次戰後颱灣積極建設,求溫飽時代,對於「食衣住行」裏的「衣」需求,是用麵粉袋做衣服,沒有品牌概念,時尚兩字在全世界都還未清晰。早年布商會去港口取布貨,也會有人來兜售舶來品服飾,「拆解」之後,依樣畫葫盧,裁製齣成品,還自製標簽貼上……
最早「品牌」概念的起點,是BIGI服飾的創辦人吳四寶先生,大傢較熟悉的五個銅貨、Joan都是以BIGI吳四寶先生為首1969年前後時間創辦。那時老闆們多半是到日本取經,買迴樣品,研究修改之後,交由工廠大量生産。
五個銅貨創辦人詹義雄先生憶起1970年代到1980年代,他經曆的成衣業盛況,由於市場僧多粥少,也沒有所謂的換季的概念,款式也不需要創新,五個款式就能打遍南北,忙到工廠來不及齣貨,尤其每逢過年,店門一開就是萬頭鑽動,收銀颱必須加派幾倍人手,纔夠因應大量湧進的中南區批貨商與現金。一個牌子隻需五個款式一直生産一直不夠賣,在現代很難想像吧。
#1978至1990年的黃金年代 颱灣真正有以原創為基礎的時尚品牌市場,開始在1978年到1990年之間,如夏姿、AS、獨身貴族、溫慶珠、陳季敏等…都是在此段時期創立。
這時期百貨業也開始蓬勃發展,當年中興百貨總經理徐莉玲小姐,是影響颱灣原創時尚品牌最關鍵的人物。她原在永琦百貨工作,因為曾經自創品牌,卻受挫於當年市場抄襲風氣而放棄,轉朝嚮管理市場秩序。擔任中興百貨總經理期間,大力推動原創品牌以創辦人自己名字為名,如夏姿的王陳彩霞、溫慶珠、陳季敏⋯⋯等,雖然中興百貨換瞭四位老闆,更名三次,卻在徐莉玲小姐的手中孕育瞭颱灣第一批原創品牌。
徐莉玲小姐談及,80年間扶植原創設計師品牌能如此成功的原因是301法案通過,品牌抄襲商場同罰,所以中興百貨設櫃的品牌一經發現抄襲,便要立刻撤櫃,社會風氣開始杜絕仿冒品,民生報大篇幅的支持、報導原創品牌,更是強心劑,推波助瀾之效下,當時設計師們漸漸茁壯。
#1990年後的國際競爭 1990年後的市場變化巨大,考驗著每一個創辦人的經營智慧。
首先是關稅降低,國際不同價位的一綫品牌紛紛進入颱灣,韓國低價品也蔓延亞洲市場,百貨業陸續與日資閤作,太平洋SOGO百貨、新光三越百貨先後開業,承襲日係百貨的“店租”製度,百貨公司是房東,設點的品牌就像房客,自負盈虧,不同於歐美百貨係統,採進貨買斷製度,相較來說,品牌在店租製度的市場裏,難度更高,考驗重重。日係百貨的生態,造成亞州新品牌較歐美新品牌,起步睏難萬倍。
雖然大環境變化快速,不若80年代肥沃,但我們依然看見一批90設計師的名字齣現,鬍雅娟、張伊萍、竇騰璜張李玉菁,這時期多半歸功於1995年衣蝶百貨解放區的設立,現任京站廣場協理劉懿慧小姐曾參與當時解放區創辦過程,她憶起解放區前後總計約推齣約20位設計師,目前市場最熟悉的就是雙人組品牌竇騰璜與張李玉菁。在看過許多原創設計師品牌的創業過程,她用“態度“二字簡述瞭新品牌成功的關鍵,聽起來簡單卻最不簡單 。常常有新設計師齣現,但一、兩年後,就不再推齣作品,消失於市場,因為品牌除瞭與市場需求平衡的設計,還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設計師最後選擇進入集團或通路品牌任職單純設計師,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看見90年代的經驗,我們期待在未來每一位品牌創辦人在初期都有麵對管理時的策略或夥伴,因為經營與原創同樣重要。
#2000年後的東方市場與網路社群效應 2000年後中國逐步轉為內需市場,華人設計師快速崛起,賈雯蘭(page 000) 、王大仁(page 000)、吳季剛(page 000) ……全球都在找尋華人的新名字,王大仁、吳季剛,創立品牌不過數年的時間 ,就躍升為國際老牌總監,更是時尚界熱門話題 。新時代的品牌除瞭風格強烈的作品,明星品味延續的網路社群效應,例如陳譓伃的CHLOECHEN、五月天阿信與不二良的STAYREAL以及林誌玲的Luvperfume更是趨勢之一。快時尚全球化的供應鏈迅速速轉型,新品牌如何取得價格與品質的優勢,較以往更睏難,挑戰更具,唯有創新。
1997的《流行追蹤》《風格時代》到2013《風格玩傢》主持製作的旅程,巧閤在巴黎碰上瞭Louis Vuitton 第一次推齣的時裝係列,經曆瞭全球時尚的整閤與創新,更看見瞭東方勢力的崛起。現在是華人設計師最好的一刻,將是更多新品牌的大機會,這正是《時尚是門好生意》誕生的理由,不僅希望紀錄多年觀察、讓自己更深入的看見時代的脈絡與軌跡,更期望能對想進入文創、時尚産業的新秀不同的思考角度。除瞭經驗必需被傳承,培養更多生活品味、細節美學欣賞者,以及創造更多需要展現個人life style的場閤,都會是同樣重要的課題。因為好的設計要有更多人懂,纔能成長茁壯。
東方時尚將起,任何有纔華的設計師、對産業有興趣與熱情的人纔,這將是你們大展風格的最好時代!
在此特彆感謝:學學文創徐莉玲董事長、京站廣場劉懿慧小姐、初衣食午、MAG 李蕙珍董事長、JS簡倉琳董事長、歐德何玉玲董事長、全盛發陳焜明先生,以及許多時尚、成衣業友人撥冗接受本書的採訪。
孫正華
後記
設計思考,時尚與文創的交會 雖然撰寫過幾本全球品牌書,也寫過與設計、文創相關文章,卻是藉由《時尚是門好生意》的閤作撰文,得以有機會深入優遊在設計思考的理性與感性之間。本書的12個品牌能夠䇄立在兩岸,甚至是全球市場,在經過商業洗禮,都已經是全腦思考的個人或是組織瞭,所不同的,隻是左腦與右腦的個彆占比。
東方紅嫣染,帶起的不僅是華人時尚勢力,更有與時尚産業難以分切的文化創意産業,從本書的個案裏,清楚看見,一位齣色的時尚設計師,一定也是一位生活風格傢,而生活風格正是文化創意的核心價值,時尚領域的設計思考力也能運用在文創上,串起文創産業鏈。
邀請大傢進入設計師的世界時,除瞭品味風格,更希望與大傢分享他們從創意到市場的設計思考思維,當文創已成為全球主力産業,從時尚看見文創,或從文創找齣時尚,相信,會是一條有趣的尋寶旅程!
林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