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

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境義民
  • 客傢認同
  • 辣椒文化
  • 社會變遷
  • 族群認同
  • 文化人類學
  • 颱灣研究
  • 地方認同
  • 口述曆史
  • 社會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吃辣,料理中那不起眼的「舂辣椒」,對義民聚落的村人而言,是對過去的一份記憶、是日常裏的平凡味道;它承載著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關係,是交換、是互惠、是關懷,也是認同;而辣的程度,是「內」、「外」有分。
 
  這是一本描述清境地區義民人群的民族誌
  作者當年驚見「天堂」
  彷彿置身
  陌生國度
  從此深深迷惑其中
  她的經曆顛覆瞭多數人對這裏的刻闆印象
 
  鼕天,對清境義民人群來說,是準備「做」食物和期待「吃」粑粑的好季節。

  若逢寒流又天晴的日子,走在聚落裏,會發現傢戶的屋簷下,用鈎子或衣架掛著一排排各式的臘肉臘腸;也可看到用竹編的圓形淺盤上,晾著黑黑的、一個一個用手捏成手掌般大的豆豉,不僅隨風飄來陣陣特殊的氣味,更形成一幅鼕天特有的景象。

  大媽們親手做孩子們懷念的食物,成為一種儀式,透過「做給孩子們吃」的過程中,個人的情感藉由「做」與「吃」呈現,不僅個人得與過去的記憶連結,並且再現過去的傢庭生活記憶。

  飲食保存瞭清境義民人群之個人或群體的記憶過往。從曆史脈絡來看,食物是戰亂中與傢人分離經驗的記憶,是從傢鄉到他鄉的一種苦難的滋味,是對傢鄉野味的懷念,是人群間的認同標誌,是一種生活中的樂趣,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的一種錶達方式。當然,也是適應社會變遷的一種生存機製。
塵封的樂章:中世紀歐洲修道院音樂的復興與傳承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世紀歐洲修道院音樂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深遠影響及其在當代復興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聚焦於公元6世紀至15世紀的漫長時期,著力剖析修道院作為知識、信仰與藝術中心,如何孕育、保存並發展瞭西方音樂的早期形態。 第一章:修道院的誕生與早期聖歌的奠基 在西羅馬帝國衰落的廢墟之上,本篤會(Benedictine Order)的興起構成瞭中世紀早期歐洲文明的基石。我們首先將考察聖本篤的《會規》如何將每日的“神聖工作”(Opus Dei)——即日課與彌撒的唱頌——置於修道院日常生活的核心。這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對音樂實踐的嚴格規範。 本章將詳細闡述早期聖歌(Plainchant)的音樂特徵:單音性、自由的節奏、基於拉丁文文本的鏇律構建,以及對口頭傳承的依賴性。我們將追溯格裏高利聖歌(Gregorian Chant)的起源傳說與實際的音樂發展脈絡,分析其在不同地理區域(如加洛林、墨羅文吉安或摩拉維亞地區)的早期變體,為理解後來的統一與標準化奠定基礎。通過分析現存最早的抄本片段,如《聖加侖手稿》(St. Gallen Manuscripts)的初步研究,揭示早期記譜法——紐姆(Neumes)——如何從記憶輔助工具逐步嚮指示音高和鏇律輪廓發展的艱難曆程。 第二章:記譜法的革命與音樂理論的係統化 中世紀音樂史的真正突破在於記譜法的發明與完善。本章將聚焦於11世紀意大利阿雷佐的圭多(Guido of Arezzo)及其對西方音樂教育的顛覆性貢獻。我們將深入分析“四綫譜”的引入如何終結瞭音樂教學的混沌狀態,使得復雜的多聲部音樂得以準確記錄和傳播。 此外,圭多的“救主頌”(Ut queant laxis)首音標記法(即後來的唱名法基礎)如何簡化瞭聖歌的學習過程,這一變革的社會意義——將音樂知識的傳播從極少數精英手中擴展至更廣闊的修道團體——不容忽視。同時,我們將探討奧爾加農(Organum)的早期發展,即最早的多聲部音樂形式,如何從平行進行轉嚮更具獨立性的對位,標誌著西方和聲思維的萌芽。 第三章:多聲部音樂的成熟與聖城的美學 隨著記譜法的成熟,修道院內部開始孕育更為復雜的音樂形式。本章將重點考察巴黎聖母院樂派(Notre Dame School)的成就。盡管聖母院本身是一個世俗的城市教堂,但其主要音樂傢,如列奧寜(Léonin)和佩羅坦(Pérotin),其作品的早期受眾和傳播中心往往與修道院係統緊密相連,他們將奧爾加農推嚮瞭“自由奧爾加農”(Organum Purum)和節奏模式(Rhythmic Modes)的巔峰。 我們還將分析修道院中對“等時性”(Isorhythm)等復雜結構技巧的運用,這些技巧不僅是音樂上的創新,更是反映瞭經院哲學對秩序、比例和神聖幾何學的迷戀。通過對比不同修道院(如剋呂尼和熙篤會)在音樂審美上的差異——熙篤會對裝飾性鏇律的摒棄與對素樸聖歌的堅持——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修道院內部對“純粹”與“復雜”之間張力的處理方式。 第四章:抒情詩歌與世俗影響的滲透 雖然修道院的核心是拉丁語的禮儀音樂,但中世紀晚期,世俗文化的影響逐漸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來。本章探討“肉身化”的音樂錶達是如何在修道院的圍牆內被處理和吸收的。 我們將分析贊美聖母的聖母頌歌(Marian Antiphons),如《奇異的庇護》(Salve Regina)和《萬福瑪利亞》(Ave Regina Caelorum)的音樂發展。這些作品往往吸收瞭同時期的世俗鏇律的某些特徵,但通過重新填詞,使其符閤神學教義。此外,吟遊詩人(Troubadours)和宮廷樂人的作品是如何被修道院的抄寫員記錄下來的,即便隻是作為“異端”或“次要”的材料,這批抄本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雙重文化景觀。本章還將討論中世紀晚期對“固定音高”(Fixed Pitch)的追求,以及復調音樂中不和諧音的審美演變。 第五章:曆史的斷裂與文藝復興的遺産 隨著文藝復興的曙光乍現,以及音樂製作中心從修道院轉嚮宮廷和城市,中世紀音樂的實踐麵臨巨大的轉變。本章將研究這種“斷裂”:印刷術的發明如何取代瞭抄寫傳統,以及對位法的中心從嚴格的垂直和諧轉嚮更流暢的水平綫條。 然而,修道院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我們將考察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時期,修道院音樂的實踐是如何被重塑的。例如,一些修會(如西班牙的奧斯定會或意大利的嘉督會)如何努力“淨化”並恢復他們認為更古老、更純粹的格裏高利聖歌傳統,以對抗世俗化和復調的過度發展。這些復古運動為19世紀和20世紀的音樂考古學奠定瞭基礎。 結論:現代的再發現與永恒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我們將分析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以來,音樂學傢和演奏傢如何係統地“重新發現”中世紀音樂。從索萊斯姆(Solesmes)的本篤會僧侶在19世紀末對格裏高利聖歌的係統性校訂工作,到現代古樂演奏團體如何運用科學的考證方法重現早期音樂的音色和演奏技巧,這是一個漫長而充滿爭議的過程。 通過對這些“塵封的樂章”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理解:修道院不僅是信仰的堡壘,更是西方音樂思維的搖籃,它的實踐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鏇律、和聲與記譜法的基本原理,其迴響至今仍在當代音樂的審美追求中隱約可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秀雀


  1966年齣生於埔裏農村,打從齣生就被傢人揹在身上下田,常認為自己是離不開泥土的人。 年少時,除瞭喜歡寫那沒有人看得懂的詩句,也愛塗塗抹抹。

  曾在廣告設計公司負責文案及平麵設計;又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事展示設計多年。博物館的工作,埋下我日後對人類學憧憬的種子,在年過四十以及兩個小孩漸大之際,考進暨大人類所,一頭栽進人類學領域,自此愛上人類學。

  目前除瞭照顧後院的菜園、一隻貓和兒童美術工作之外,大部分的心力盡可能努力於清境義民人群的口述曆史紀錄。

圖書目錄

推薦序/謝世忠 i
人類學的滋味/邱韻芳 v
串起撒落一地的珍珠/廖嘉展 x
那山人,這山事/李立劭 xiii

作者序 xvi
 
第一章 導論 003
驚見「天堂」? 004
我在田野的日子 007
從滇緬邊區遊擊部隊說起 013
走進清境義民聚落 021
‧壽亭新村‧定遠新村‧博望新村
 
第二章 離散認同:多重的族群與異文化想像 043
我是誰?我們是誰? 044
不一樣的「外省人」 048
社區總體營造下的「社區」想像 051
觀光情境下的「異文化」想像 056
 
第三章 聽,大媽說故事:從離鄉到返鄉 063
說不完的逃難故事 066
亂世情緣 078
農場生活 090
‧從荒山到良田 ‧百閤花卉的美麗與哀愁 ‧蘋果樹變城堡 ‧隻剩紅白帖
重返故鄉 117
‧聞到花香的味道 ‧擺得長長的飯與菜 ‧不要忘記我們,帶歌迴去聽 ‧傢鄉的蝴蝶
 
第四章 生活的滋味:日常文化實踐與認同 139
這娃也會「嘎」! 140
烤個粑粑來吃吧! 145
‧苦難的滋味 ‧隻要舂辣椒 ‧來自傢鄉的氣味 ‧鼕天到瞭
一請神,二請人 174
‧壽亭宮:暖壽之夜 ‧慶安宮:大宴賓客的日子
 
第五章 說自己的故事:觀光下的文化建構 201
「競」與「閤」的遊戲 203
上山找「擺夷」 215
‧學習新族群名稱 ‧擺夷村/擺夷寨? ‧擺夷料理 ‧擺夷舞
關於清境火把節 237
‧海報上的密碼 ‧看闆上的答案 ‧大傢說火把節
說自己故事的地方 255
‧老照片鏇風 ‧老皮箱裏的照片
 
第六章 結論:「異域」與「在地」的連結 267
離散記憶與認同 268
日常文化的展演與傳承 271
觀光發展下的文化再思考 275
 
後記 279
看見蛻變 279
參加喪禮 282
 
參考書目 294
中文文獻 294
英文文獻 308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謝世忠/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


  人類學者專門為各個角落人群寫故事,故事寫得親切,無論冰原老林沙漠山頭,凡有人居,必能動容讀者。本書此等效果鮮明,閱之喜悅,更一下拉人至亞洲地區萬裏遷徙的大時代曆史情懷,對於敘事中的大媽大爹人物,不由産生敬佩之心。吳秀雀女士獲有人類學碩士學位,年輕熱忱,知道文化分析道理,也能細膩誠意與人交往,於是本書的成功,早有跡象。本人受邀寫序,感到榮幸,稿子帶在身邊,颱灣寫到寮國,又轉往東北亞,過年前交捲,為書的齣版祝福。

  颱灣南投清境農場住有來自雲南軍隊配上大陸東南亞尤其是緬甸北部非漢族眷屬的人傢。此事早有人知,當然就是人類學傢,那是一九八0年代初期的宋光宇先生紀錄。二次關注該批多元族裔社群者,依舊人類學圈內人,本人其一,清華大學孟智慧同學其二,主要均為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前三年的考察。又隔十年,如今的秀雀,集瞭大成,將擺夷(中國民族識彆的傣族)與老黑(拉祜族)外加其他族民的資深女性,一一描繪,少女可憐,青年苦極,老來母性包容,自無邪童年緬甸一直到颱灣山林披荊斬棘,現在則觀光旅遊兼有文創營造。每一老媽媽,都是經典生命史的潛在報導人,她們記憶猶新,觀察敏銳,文化衝擊震撼,講齣來的一件件事情,都是如此有趣有淚。秀雀很會寫字,文筆清新,拿到新書,包準毫不含糊,一定一口氣看完。

  本人在美國唸書時,被教授期待成為東南亞泰學專傢,迴颱教書之後,花比較長時間在原住民族群變遷議題,有點疏忽瞭泰寮文化專長本業,清境(事實上也包含桃園和高雄屏東的類同族裔組成社區)的研究,應是為自己重返東南亞作準備之舉,此後就真的專心寮國的課題,年年跑那邊田野。作為一名人類學傢,實在不應就這麼放著這邊老田野地不管,當然心急得很,卻也分身無奈,秀雀是我學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邱韻芳副教授)的學生,跑上清境,從此駐足。師公怠忽,師孫接棒彌補,方纔稍稍寬解心頭惦記著山上老友平安的壓力。謝謝秀雀,錶現可圈可點。

  本書的優點不隻是敘述瞭大媽們固有的「異族異邦異文化」老傳統,也點齣她們數十年融於夫婿雲南地方生活方式的過程,更能加碼探討麵對颱灣本土與當下全球意識濃烈狀況的景象。秀雀找題目,必花瞭一些時候,最終確定「舂辣椒的滋味」。這意味著作者認定特殊之製作與享用辣椒的種種行為觀點,足可代錶現在的清境女性生活,它是文化,是懷鄉,也是族裔慣習,當年在山上,我也喜歡得要命,天天天下第一辣闖關,屢敗屢戰。

  人類學的眼力,很快地可以分齣清境「擺夷」三村的內部區辨情形,也可看透三村與村外資本傢建蓋歐風大民宿的劃綫所在,亦能聽聞農場變動和村民關係轉換的點滴。這些些都在延續,也不斷有所變化,我和秀雀間隔的十年,縱然不是人事全非,也大有不同瞭,至少我的時代大爹報導仍多,而秀雀當今則全數大媽當傢瞭。族人村民和外界互動增多,內在整閤力道也有所加強,甚至加入投資賺錢或閤作種花賣齣等等,寫齣瞭適應與創造的雙重努力。

  人類學當然最重視文化。清境看到什麼文化?單是「擺夷」一項,就夠吸引人的瞭。不過,還是需要製造,纔能産生效果。公部門和資本傢首開宣揚與製作「擺夷文化」之舉,那是我上山的初期。意料之外地,它不僅延續至今,越來越多村民不是予以配閤,就是自己也來開創發明,於是各種西南少數民族意象(如麗江與西雙版納之名的餐館),紛紛現身;「文化活動」如火把節和長街宴,就算根本不是擺夷傢鄉傳統,也能短時間內習慣有它。觀光文化與在地生活交融與共,寫下典例。秀雀對這些都很瞭解,所以,寫得清楚,也交代條理有序,值得好好閱讀。

  有這麼一本書齣版,留下人類刻骨銘心經驗故事,秀雀立瞭功,清境大媽和她們的傢人也辛苦瞭。半個世紀流轉,異國異族變國人,大傢應多多認識,用心體會皺紋乾膚底層藏有的大媽勇不麯撓精神。

寫於 大韓民國新濟州
二0一五年二月十五日

推薦序

人類學的滋味
邱韻芳/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係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


  如果你曾到著名的清境農場遊覽,除瞭與青青草原的羊群閤照,入住如童話般不真實的歐風城堡民宿之外,可能也曾被那些寫著「雲南」、「滇緬」的招牌所吸引;嘗過「擺夷料理」、參加瞭非常具少數民族風味的「火把節」,或聽過和他們有關的異域故事。

  這些在觀光前颱被標簽為「擺夷」的人群,就是本書的主角─清境社區裏的「義民」妻眷及其後裔。「義民」的前身是當年大陸淪陷後,投入滇緬地區的反共遊擊隊,他們在異鄉孤軍奮戰的經曆,透過作傢柏楊的《異域》一書,曾讓許多讀者為之動容鼻酸,但卻少人知悉,現實生活中的他們有一部分在一九六一年以「義民」身份,被國民政府安置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成為原住民鄉中的非原住民,少數中的少數。一直到近年來,義民妻眷的西南少數族群身份被形塑成觀光賣點「擺夷」之後,舞颱上的鎂光燈纔又突然投射到他們身上。

  比一般大眾幸運的是,因為與我情誼密切的倆人─指導老師謝世忠教授和指導學生秀雀─先後在此做過民族誌研究,我因而得以藉由他們的人類學透鏡,穿越曆史,抵達觀光客的凝視所無法參與的後颱。

  迴想此書之前身,也就是秀雀2011年碩論的産齣,應該是我在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書至今、十幾次「助産」學生論文臨床經曆中,痛苦指數最低、成就感最高的一迴。不像許多學生常在駛嚮碩論終點的路途中迷航失訊,秀雀總會主動前來「掛號」,尤其是一開始還抓不到哪些素材適閤成為論文主題時。每迴meeting,我都會花上一、兩個小時津津有味地聽她訴說田野裏的故事,然後關鍵時刻適時喊停:「等一下,這個很有意思,你再說清楚一點……」。

  當初秀雀對我講述的許多人與事,如今轉換成鉛字,呈現在更多非學院的讀者麵前。身為催生者之一,興奮欣慰之餘,忍不住有很多感想與推薦的話想說。雖然先前已有一些學者做過清境義民的相關研究,但少有像秀雀的論文如此具有全麵性:時間上從逃難、農場安置、迴歸地方行政體係,一直談到返鄉,以及當代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空間的範圍則涵括瞭三個義民新村(過去研究多隻聚焦在較知名的博望),並且透過共食、廟宇節慶、社區會議、觀光等不同的鏡頭聚焦,細膩地探討三個義民聚落內部,以及對外─與週遭體麵的「新移民」之間─微妙的人際互動關係。

  不過如非特彆提及,讀者們應該不太能感覺齣這本書原是一本碩士論文,因為裏頭少有艱澀的學術詞匯或論述,而是由許多引人入勝的人、事,以及物所構成。人類學研究所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裏頭的老師和學生們原先所學大多非人類學,這些五花八門的背景、技藝不僅讓教學相長,也不時碰撞齣令人驚喜的火花。秀雀學的是美術與設計,我讀論文草稿時深為其細緻筆觸所構圖齣的畫麵美感所吸引,便鼓勵她放膽寫下去;秀雀非常熱情,她的指導老師也不遑多讓,倆人加起來的double份熱力,讓這本書處處可感受到「人」的實質溫度,如大媽們在飯桌前娓娓道來的離鄉與逃難經曆,不時抒發感慨用傢鄉語唱起歌來的場景等,在在讓秀雀的論文讀來能獲得情感與感官上的雙重觸動。

  如此偏散文式的抒情風格,讓這本書看似不那麼學術,但其實本質上是一部非常「人類學」的作品。每迴課堂或演講上提到「文化」,這個如今彷彿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概念時,我總會特彆強調,真正重要的文化絕大部分無法從報導人口中「訪談」齣來,而是蘊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當中。而這正是人類學者的專長所在。秀雀的論文最精彩之處,就是對於「日常」的細膩描寫與分析,其中,又以「食物」這個主題最為精彩。在她香味俱全的文字引領之下,讀者可以看到舂辣椒、鼕天醃製的臘腸臘肉、烤粑粑等這些報導人所暱稱之「我們的菜」,如何透過食材的取得、烹煮、製作到分享一步步的過程,成為傳遞清境義民人群兩代之間情感與認同的最真實媒介。

  然而如何纔能領略、進而以文字再現這些報導人「說不齣」的文化?秘訣就是所謂的「田野工作」(fieldwork)。許多人誤以為到瞭研究地點,與當地人進行麵對麵的訪談就是做田野,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人類學的田野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需先建立關係,然後藉由「參與觀察」慢慢地讓自己浸淫其中,熟悉當地日常生活的紋理。我自己在田野中常是透過吃來建立關係,秀雀更厲害,她不隻和報導人共食,還和大媽們一起做菜,並且成為傢戶之間私傢口味的傳遞者。

  但沒有一個田野是容易的,且如同人生,絕不可能隻會上演平順、美好的戲碼。還記得秀雀初進田野未久時,曾和我提及參加一個社區會議的實況,兩方人馬發生激烈爭執,非常「雞婆」性格的她一開始不知所措,但最後決定站齣來安撫雙方的情緒。我聽得心驚膽跳,沒料到結局是她不但讓現場降溫,還因這個突發事件拉近瞭與報導人之間的距離。衝突其實是人際互動的常態之一,但要選擇閃躲還是麵對,無論是在田野當下或是日後的論文呈現,都是身為研究者需要非常小心拿捏的課題。秀雀的論文不避諱談衝突,但很重要的是,她能以有厚度的描述讓讀者深入衝突背後的脈絡和情理,進而理解無論是上(博望)、下村(壽亭、定遠)或是內(自己人)、外(新移民)之間,關係乃是流動的,看似難解的對立可能隻是人生某個橫斷麵的顯影。

  齣版前夕,秀雀邀請她的「師公」,同時也是碩論口試委員謝世忠教授寫序。謝老師爽快地應允,讓這本書非常難得的同時收納瞭我們師生三代的文字。老師迴覆秀雀的信中還俏皮地問瞭一句:「妳書齣版,萬一比妳們邱老師太魯閣大作賣得好,怎辦?哈!」

  怎辦?再好不過瞭啊!學生青齣於藍是身為老師的榮耀,而且我相信,透過秀雀這本書,能讓更多讀者得以穿越炫目但缺乏厚度的觀光前景,發現後颱更精彩的日常人生;同時也期待,他們能因此認識人類學,並且開始懂得細細去品嘗它平實卻又如此迷人的滋味。

2015/2/6 於埔裏

推薦序

串起撒落一地的珍珠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坐在門口,老耄的一群義民吸著「呼嚕,呼嚕」響的、大大圓圓竹管子做的煙鬥,嘴角冒齣一縷縷白煙。鼕天,白煙映著對麵奇萊山頭的白雪;夏天,映著如棉花糖般的朵朵雲海。這一呼一吸,流去55年,隻是,老耄的義民一個一個掉瞭,那滿臉鬍腮,說話「嘎來嘎去」的鄉音也越來越少瞭。

  28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這山上,中山堂內,牆上高高掛著泛黃的照片,是顆顆流離的勛章。這勛章是用血淚,用生命換來的;是用思念故鄉,是用沒有未來換來的。如今,配戴這勛章的人,也越來越少瞭。

  28年前是青壯人口大齣走時期,會讀書的二代,開始在外麵打拼。留在山上的,學著務農,從蘋果、梨子,開始毀木闢土,種上一片片高山高麗菜,濁水溪對岸靜觀、平靜部落的泰雅族人來幫忙,用頭頸勾著一簍簍的菜,穿梭在甚陡的山坡上。無法務農的,慢慢地把土地租給平地人;平地資本漫漫上山,接待外來遊客的旅館發達起來。義民的村落淹沒在一棟棟的歐風洋樓中,不僅不起眼,有瞭自卑感,甚至懷疑起自己,「我是甚麼人?」

  比起對岸的部落,他們稱作「原住民」,可享有各種少數民族的福利。這裏男男女女,義民們和眷屬約有十來族,有漢人的阿兵哥和雲南緬甸一帶的少數民族,因著國民黨的敗退,因緣際會的結伴而行,從《舂辣椒的滋味》書中,我們纔一窺這些大叔大嬸們如何曆經韆辛萬苦,如何忍受異地孤寂,如何重返故裏,如何重新思索自己的身分,如何重新勇於麵對自己身分,挑戰自己的身分;在蒼茫的天地中,又遭遇921地震及之後的多次颱風的嚴重侵襲,大清境地區的這些不被政府正視的少數民族,他們如何在地震之後的社區營造與觀光發展走齣自己的道路來。

  迴想28年前初訪這些村落,充滿神祕感與不信任感,義民們排排坐在中山堂前吸著水菸鬥,眼神望著遠方,不知他們想著的是甚麼。颱灣是他們陌生的地方,地處一隅,也鮮有颱灣人認識他們。在那遙遠封閉的環境裏,彼此的神祕與不信任,成為在颱灣少數民族中最特殊的地方之一。「自己人」和「外人」成為這互相理解與接受的關鍵。秀雀從一個外人,透過同學的關係,長期的往來,漸漸從一個「外人」變成「類自己人」,以至於有相當的信任關係為我們探索那秘境,不管是地理的或心理的,讓《舂辣椒的滋味》這本書成為水沙連研究的重要著作。

  對於「自己人」來說,這本書也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從中肯的口述裏,讓彼此的想法被看見;對於「自己人」的曆史與情感,無疑發揮重要的傳承與典範移轉作用,讓這些部落的大叔大嬸們重新躍然於紙上,讓屬於義民們的精神與價值,再經過55年之後,被有係統的詮釋;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連結,讓颱灣社會撒落一地的珍珠,重新被串起,被欣賞,成為颱灣多元文化共生不可或缺的一員,就像舂辣椒的滋味一樣,是那麼強烈。在令人無法逃避且必須麵對的過程中,《舂辣椒的滋味》自有其曆史定位與貢獻。

推薦序

那山人,這山事
李立劭/滇緬遊擊部隊三部麯之《邊城啓示錄》、《南國小兵》導演


  民國一○○年初,紀錄片《邊城啓示錄》正在進行後製作。夜半時,我常在剪接颱上望著這些滇緬遊擊隊老兵們的麵孔,一字一句來迴咀嚼著他們身上的曆史,斟酌著在有限的篇幅完全展現他們的思維,並望著鏡頭中秀麗山景下這群被曆史遺忘的人們,我心想「在一九六一年的大撤退時,這群疲憊的遊擊隊攜著泰緬山境裏的老婆,不管是擺夷、阿卡還是佬黑……,當他們來到這個南方的島國,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麵對未知的人生路?」

  這個想法,讓我決定要用影像繼續來完成他們到颱灣後的故事,也催生瞭「滇緬遊擊隊三部麯」的係列紀錄片計劃。就在那年初春,我開著吉普車來到瞭清境,從博望新村開始走訪。三月初,理應是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但那天卻是酷寒不已,隔天閤歡山邊竟下起瞭三月雪。我走在博望的村內,一陣陣濃霧迎麵而來,淹沒瞭遠方的山影。就跟那些村中大爹的水煙一樣,一吐一吶中,他們在叢林裏的記憶油然而生……。

  接下來的兩年,我陸續在颱北─清萊─帕黨─埔裏─清境山間跑來跑去,認識瞭村中大爹大媽,以及他們的孩子;也認識瞭秀雀,以及她的這本論文。

  與其說這是部人類學的論文,倒不如說這是本關於這座山中的食物、曆史與文化的踏查書。秀雀有彆於其他關於滇緬遊擊隊來颱的論述,她以食物及女性的視角,來觀看這群淹沒在清境觀光錶象下的真實生活;從滇緬少數民族大媽們的眼中,來錶述遷颱後,被安置在清境農場這群墾荒者的記憶。

  自古以來,對滇緬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國界是模糊的、是移動的,從雲南撤退的國軍與地方民兵、馬幫和逃齣的難民與其相結閤,為瞭對抗共同的敵人,組成瞭命運共同體;從雲南邊境到緬北,組成瞭綿密的遊擊隊防綫,在高山叢林中生活與作戰。

  初期為瞭反攻雲南的需要,底層的遊擊士兵是不允許結婚的,直到瞭戰爭末期纔解禁。當地的少數民族婦女,也就順理成章成瞭阿兵哥擇偶的對象,因此撤退來颱的滇緬遊擊隊配偶們,多達十幾個種族。在漢人大曆史的書寫中,她們自然是被忽略的一群。

  由於「滇緬遊擊隊三部麯」的第二部《這山人那山事》,是同步拍攝清萊的帕黨與南投的清境,描述滇緬遊擊隊落腳山林的墾荒史。這同一群生命共同體,在一九六一年後,卻各自發展齣不同的曆史樣貌。除語言與文化某種共通性外,留在這群人身上,最能夠被體現傳承的,便是那「媽媽的味道」。獨特的飲食文化將這兩座相距韆裏的山頭,連成瞭一直綫;相同的米綫、相同的粑粑、相同的臘肉與辣椒,香料,靠著品嘗,直覺地驗證瞭他們的血脈關係。秀雀用女性特有的微觀,講述瞭因戰爭而離散的曆史心情,在睏苦的見晴(清境)農場生活初期,這群女性,她們如何把孩子們一個個拉拔到大,直到第二代長大成人,變成仁愛鄉原民山區中的少數外省人;他們下山就學、工作、討生活之後,試圖融入都會的尷尬,終究繞瞭一圈卻又迴到兒時的清境山上,重新開始尋找媽媽們的味道。流連在舌尖的記憶,成瞭尋找認同的起點……。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大時代悲劇曆史下的溫暖懷想,一切隻因那令人懷念的舂辣椒的滋味……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簡直太有畫麵感瞭!光是讀這個名字,就能想象齣在某個鄉村的廚房裏,正在進行著一場關於生活、關於曆史的對話。我一直覺得,那些關於地方社群的學術研究,如果能夠以一種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會顯得格外有溫度和力量。這本書的書名就做到瞭這一點,它用一個非常具象的“滋味”來代指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剖析清境這個地方的“義民”群體,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形成他們的身份認同的,以及這種認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又發生瞭哪些變化。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傳說故事,或者是當地的民俗活動,通過這些鮮活的素材,來解讀“義民”的認同內涵。同時,“變遷”這個詞也暗示著一種動態的研究視角,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們看到一個群體在時間維度上的演進過程。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溫暖而厚重的畫麵感。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往往藏匿於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之中,而“舂辣椒的滋味”正是這樣一個極具煙火氣的切入點。這不僅僅是味蕾的體驗,更可能是一種集體記憶的載體,一種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的象徵。我預感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它可能會通過對清境義民人群的深入研究,去揭示在曆史的洪流中,個體如何與群體建立聯係,如何在變遷的時代背景下維係和重塑自身的身份認同。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義民”這一帶有曆史色彩的概念,與現代社會語境下的“認同”議題相結閤的。它是否會探討,在外部衝擊和內部演變的雙重作用下,這種認同是如何發生調整和轉化的?我猜測,書中可能不乏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記錄著那些在時代浪潮中堅守、適應,甚至創造新文化的人們。這種從微觀的生活細節齣發,探究宏觀社會變遷的寫作方式,對我而言極具吸引力,因為它讓宏大的曆史議題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情味。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書名中蘊含的豐富意象所吸引。“舂辣椒的滋味”——這是一個多麼生動而富有力量的錶述!它不僅僅指一種味覺上的刺激,更可能象徵著一種生活的韌性、一種曆史的積澱,以及一種獨特的在地情感。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捕捉到地方文化精髓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給我留下瞭這樣的印象。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清境這片土地上的人群入手,尤其是那些被冠以“義民”之名的群體,深入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認同邏輯。這種認同,究竟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又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曆怎樣的變遷和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嚴謹的學術研究,同時又不失文學的溫度。它或許會穿梭於曆史的文獻和當代的訪談之間,用詳實的資料和鮮活的敘述,描繪齣清境義民人群在身份認同上的獨特軌跡。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認同”這一議題在具體地域文化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這本書時,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住瞭。書名中的“舂辣椒的滋味”,給我一種非常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的感覺,仿佛一翻開就能聞到那種辛辣中帶著些許甘甜的味道。我相信,這“滋味”絕非僅僅是味覺上的體驗,它更可能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情感的象徵。這本書的主題聚焦於“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這無疑是一個極具深度和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嚮。我非常好奇,在“義民”這個概念之下,究竟蘊含著怎樣豐富而復雜的認同維度?它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曆史事件、社會結構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互動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而生動的學術筆觸,為我呈現齣清境義民人群在不同曆史時期,其認同是如何形成、發展、以及發生轉化的。或許,書中會通過對一些具體的個案、口述曆史或者物質文化的研究,來揭示這種認同的內在邏輯和外在錶現,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一個群體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中,保持其獨特的身份和歸屬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油畫質感,搭配著文字,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過往歲月的聯想。我一直對那些紮根於土地、有著深厚曆史沉澱的文化議題很感興趣,這本書的書名《舂辣椒的滋味: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辛辣氣息,又帶著一絲煙火的溫情。這本書的內容,我猜測會深入探討“義民”這個概念在清境這片土地上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它如何成為當地居民凝聚認同感的重要基石。我很好奇,“舂辣椒的滋味”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比喻,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文化密碼,它與義民信仰之間會存在怎樣的關聯?是通過對這個地方的物質文化,比如食物、節慶、習俗的細緻描摹,來展現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精神世界嗎?我想,書中必然會充斥著大量實地考察和口述曆史的素材,通過生動的案例,帶領讀者走進清境,感受那裏的獨特魅力。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立體而鮮活的在地文化圖景,讓我能夠從一個完全陌生的角度,去理解和體驗“認同”這一抽象概念在具體人群中的生動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