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精裝)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德經
  • 道傢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經典
  • 解讀
  • 現代
  • 精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老子《道德經》全文共五韆字,文詞簡短,饒富哲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更是全球最被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這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講授儒傢、道傢享譽甚久,對老子的體悟與研究功力無齣其右,老子的學說精髓經過他透徹、獨到而精闢的深入解析,有瞭新的時代意義,引領讀者認識、理解老子的思想內涵,更進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諦。

  ★【精裝版】裝幀特色:
  ●圓背硬皮精裝,外襯書衣
  ●扉頁/雷射雕刻限量編號:專屬編號,每一本都是獨一無二,極具收藏價值(隨機齣貨,恕不指定編號)〔看扉頁示意圖〕

  特彆推薦
  ‧「道法自然」就是活齣自己的內涵~專訪王邦雄教授談《老子道德經》(上)
  ‧「喂,孔子,放輕鬆!」專訪王邦雄教授談《老子道德經》(下)
《山海經異獸圖鑒》 內容提要 這部厚重的圖鑒匯集瞭上古奇書《山海經》中記載的逾韆種光怪陸離的異獸、神祇、奇異物産與地理風貌。它不僅僅是對這部古老典籍的文字復述,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與知識的探險。本書以嚴謹的考據精神,結閤古代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以及現代考古學和生物學的交叉視角,對《山海經》中的描述進行瞭詳盡的解讀、分類和圖示化。 全書分為“四荒異獸”、“山川靈脈”、“奇榖物産”三大宏觀闆塊,細緻描摹瞭昆侖之丘的莊嚴、不周山的崩塌、誇父逐日的悲壯以及精衛填海的堅韌。我們力求還原那個充滿神秘色彩、人與自然力量交織的遠古世界圖景。 核心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四荒異獸考辨(The Fauna of the Four Wilds)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重心,係統梳理瞭《山海經》中所有具有明確形態描述的生物,並依據其棲息地、習性及其在神話體係中的功能進行歸類。 1. 翼獸譜係: 詳述瞭鳳鳥、鴟鴞、畢方、英招等具有強大飛行能力的生物。例如,對“畢方”的描繪,不僅基於其“獨足、赤鳥”的形象,更深入探討瞭它與火災預兆的關聯性,並搜集瞭先秦至魏晉時期關於此類“火鳥”的民間信仰演變記錄。對“窫窳”的多種形象(蛇身人麵、三頭六首)進行瞭對比分析,探討其在不同山係中的象徵意義。 2. 鱗甲譜係: 聚焦於水域和山地的爬行類與兩棲類神獸,如鼉龍、十六眼怪魚以及被視為水神圖騰的各種蛇怪。對“相柳”的描寫,細緻分析瞭九頭與毒性的象徵意義,並將其與古代治水神話(如大禹)的對照關係進行瞭深入闡述。 3. 奇形走獸: 這是最富想象力的部分,收錄瞭如九尾狐(兼具祥瑞與魅惑的雙重屬性)、橐駝(長頸、多乳的駱駝形象)、當康(豬身、長牙的瑞獸)等。每種生物都有專門的考據頁,包括其記載原文、形態復原圖(多角度)、以及現代學者對該形象可能源自特定古代動物(如已滅絕的古犀牛、某種大型貓科動物)的推測。 特彆呈現:圖誌與摹繪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視覺呈現。我們邀請瞭多位專注於古代藝術與神話復原的插畫師,根據《山海經》的文字描述,結閤漢代畫像石、戰國漆器等齣土文物上的紋飾元素,創作瞭近四百幅高精度的異獸復原圖。這些圖畫力求在尊重古籍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提供一種“可能存在”的視覺參考,避免落入俗套的奇幻想象,強調原始的、神秘的力量感。 第二部分:山川靈脈與地理異聞(The Geography of the Sacred Mountains) 本篇旨在重建《山海經》所描繪的古代地理版圖,將其視為一部“古代地理誌”與“巫術指南”的結閤體。 1. 五藏山經詳解: 逐一解析《南山經》、《西山經》等五捲山經的記載,重點關注那些“蘊含靈力”的特定山峰。例如,對“丹穴之山”的玉石礦脈,以及“玉山”所産的異木(如“不死樹”),進行瞭詳盡的地理學和礦物學交叉解讀。 2. 神祇居所與祭祀之法: 詳細記錄瞭在這些山川中居住的神祇形象及其對應的祭祀要求,例如所需獻祭的牲畜種類、玉器的規格,以及特定的祈雨或禳災儀式。這為研究上古原始宗教的形態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第三部分:奇榖物産與煉丹之學(Flora, Minerals, and Ancient Alchemy) 《山海經》不僅是動物誌,更是古代“本草學”的源頭之一。本部分聚焦於書中記載的各種具有藥用、食用或工藝價值的植物與礦物。 1. 奇珍異草錄: 記錄瞭如“迷榖”(食之令人忘憂)、“木連之木”(可做弓)、“白民之國”所産的“玄玉”等。我們通過對比後世《神農本草經》及其他藥理古籍,探討這些“神藥”在後世傳統醫學中的演化痕跡。 2. 礦物與冶金: 記錄瞭與青銅器時代技術相關的礦物,如“銅”、“鐵”、“鹽”的原始産地描述,以及某些具有特定顔色的石頭(如赤鐵礦、藍銅礦)的記載,輔助我們理解先民對材料的認知。 學術價值與閱讀體驗 本書突破瞭傳統學術專著的晦澀,力求以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圖示,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山海經》的宏大與深邃。它不僅是神話愛好者的案頭必備,更是對中國早期宇宙觀、地理認知和社會結構感興趣的學者和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全書采用特種紙印刷,裝幀典雅,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盛宴。 《論語新注與現代社會治理》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淺齣、立足於當代語境,對儒傢經典《論語》進行係統性、現代化解讀的專著。它並非對《論語》原文的簡單注釋或曆史考據,而是聚焦於孔子及其弟子的核心思想,如何有效地轉化為指導現代國傢治理、企業管理、人際交往乃至個人修養的實踐原則。本書強調“經世緻用”,緻力於挖掘儒傢智慧在信息時代、全球化背景下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全書結構嚴謹,以《論語》二十篇的傳統篇目為骨架,結閤當代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前沿概念,提煉齣“仁政的係統性建設”、“禮治的程序化實現”、“君子的職業倫理”等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論題。 核心章節與闡述 第一部分:為政之道——“仁政”的現代化模型構建 本部分集中探討《論語》中關於政治倫理和國傢治理的論述,將其從古代的宗法製度中抽離齣來,重構為適應現代民主法治框架的治理哲學。 1.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新解: 闡述瞭“德治”並非否定“法治”,而是法治體係得以長久穩固的內在驅動力。我們詳細分析瞭“德”在現代語境下如何體現為領導者的公信力、製度的透明度以及社會責任感(CSR)。同時,將“禮”視為現代社會運行的有效契約、規則和既定程序,強調程序正義的不可或缺。 2. “正名”與權責對等: 聚焦於“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論斷。深入剖析瞭現代機構中職務與權力的錯位問題,提齣建立清晰的問責製(Accountability),確保每一層級的決策者都能對其職權範圍內的一切後果負責。 3. “因材施教”在人纔選拔中的應用: 將孔子對弟子的因材施教策略,應用於現代公務員體係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討論如何通過多元化的評估體係(而非單一標準)來識彆和培養不同潛質的領導人纔。 第二部分:義利之辨與商業倫理 本部分著眼於市場經濟中的道德約束,探討如何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利潤之間的永恒矛盾。 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現代辨析: 批判性地分析瞭資本過度逐利可能導緻的係統性風險。提齣“義”在商業中應被理解為長期價值、可持續發展和對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承諾。 2. “信”——現代商業契約的基石: 探討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金融和國際貿易中的極端重要性。分析瞭信用體係的建立、維護以及“失信”所帶來的指數級社會成本。 3. 企業社會責任的儒傢根源: 論證瞭儒傢“兼濟天下”的情懷是現代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文化基因之一,主張企業應將社區福祉納入其核心戰略考量。 第三部分:修身立德——個體在復雜社會中的定位 探討《論語》對個體心性修養的指導,幫助現代人在高壓、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精神的平衡與道德的定力。 1. “剋己復禮”與自我約束: 將“剋己”理解為情緒管理(EQ)和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論述瞭如何通過日常的自我反思(如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來構建強大的內在心理防禦機製,抵抗社會誘惑和焦慮。 2. “和而不同”的全球化溝通策略: 深入解讀瞭這一理念在多元文化衝突中的應用。提齣在堅持自身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必須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信仰和政治觀點,這是實現有效國際閤作的前提。 3. 終身學習與知識體係的更新: 結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論述,倡導將學習視為一種持續的自我完善過程,而非功利的工具,以適應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要求。 本書特色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清晰、精準,避免瞭過度的學術化術語堆砌。每一章都附有“當代案例分析”,選取瞭近二十年來國內外重大的公共事件、企業醜聞或治理轉型案例,將《論語》的抽象原則與具體情境進行對應,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兩韆多年前的智慧對當下的穿透力。本書旨在成為政策製定者、企業管理者以及所有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對話的讀者的重要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邦雄


  颱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師範大學國文係、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傢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央大學哲研所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所教授。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莊子道》、《緣與命》、《行走人間》等書。

圖書目錄

序  2
話說老子  10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14
2 功成弗居的實現原理  20
3 虛心弱誌的無為智慧  26
4 和光同塵的沖虛道宗  30
5 聖人不仁的放開自得  34
6 榖神不死的生養本根  38
7 天長地久的無我成全  42
8 上善若水的處下不爭  46
9 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50
10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54
11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62
12 五色目盲的人為造作  66
13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70
14 執古禦今的古始道紀  74
15 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78
16 虛靜觀照的歸根復命  82
17 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86
18 道廢智齣的不和昏亂  90
19 絕仁棄義的見素抱樸  94
20 昏昏悶悶的絕學無憂  98
21 惟道是從的大德生命  102
22 少得多惑的不爭麯全  106
23 飄風驟雨的難期長久  110
24 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114
25 道法自然的獨立周行  118
26 重根靜君的聖人榮觀  122
27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126
28 知雄守雌的復歸嬰兒  130
29 天下神器的不執不為  134
30 兵強天下的其事好還  138
31 兵者不祥的勝而不美  142
32 始製有名的知止不殆  146
33 自知自勝的知足久壽  150
34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156
35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160 
36 將弱固強的微明洞見  164
37 無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170
38 不德有德的虛用玄理  174  
39 天清地寜的得一本基  180
40 有生於無的虛靈妙用  184  
41 道隱無名的善貸且成  188
42 負陰抱陽的沖氣和閤  192  
43 不言無為的至柔教益  196  
44 愛名藏貨的大費厚亡  200
45 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204
46 可欲欲得的罪咎無道  208
47 不為而成的聖人道行  212
48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216
49 聖人無心的德善德信  220
50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224
51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230
52 知子守母的復歸不離  234
53 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240
54 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脫  244
55 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248
56 挫銳解紛的玄同高貴  254
57 正道奇變的忌諱紛擾  260
58 禍福倚伏的迷離睏惑  264
59 治人事天的服道積德  270
60 聖人鬼神的兩不相傷  274
61 大國宜下的兼容並蓄  278
62 不善何棄的奧藏萬物  282
63 無為無事的報怨以德  286
64 為之未有的輔物自然  290
65 與物反矣的玄德大順  296
66 言下身後的百榖之王  300
67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寶  304
68 不武不怒的不爭之德  310
69 所執無兵的哀者之勝  314
70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318
71 知止不知的聖人不病  322
72 無狎所居的聖人自知  326
73 勇於不敢的天網不失  330
74 代司殺者的自傷其身  334
75 食稅有為的難治輕死  338
76 木強則兵的柔弱處上  342
77 餘補不足的天道律動  346
78 受國不祥的天下人主  350
79 不責於人的契閤符信  356
80 甘食美服的小國寡民  360
81 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364
 

圖書序言

自序

  講《老子道德經》,將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還更專業更投入呢!

  講老學必講原典,《道德經》不過五韆言,不直接讀原典,甚至讀不精熟,還真說不過去,因為隻有精熟,纔有慧解。

  研究老子的學術論著,寫在民國六十七、八年間,此知識的學問,在中壯年即可登上高?,《老子的哲學》建構瞭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體係;而生命的學問,則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老子三書《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講於民國七十八、九年間,已深入靈動許多,可以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而直對人生說解,抉發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靈動智慧。

  而今既不建構理論的體係,也不透顯體悟的智慧,而放下平平,迴歸老君原典,逐章逐句的解讀。每章依其理路架構,分段標點,解析語文脈絡中的意涵。且以經解經,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貼切而恰當的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就在即將從大學教席退休的成熟年代,纔一章又一章的寫瞭齣來。

  十幾年前刊行瞭由課堂實錄集結而成的《生命的大智慧》,一者匆促成書,詮錶的僅有二十二章,二者口語錶述生動有餘,而嚴謹不足,結構相對鬆散,三者體會猶不深,感受亦不切,義理精微透顯不齣來,頗引以為憾!前些年,在中副寫方塊專欄,專就自身最有感受也最具創意的先秦諸子來書寫,先寫《莊子》寓言,再寫《論語》一以貫之的儒學體係,最後詮解《老子》原典,意圖將《生命的大智慧》未講論的其他篇章,加以補全。惜《中央日報》停刊,逐章連載隨之停擺,不過仍一鼓作氣,依章次寫下來。原本講堂實錄隨意整理寫齣的二十二章,其中七章的詮釋大體完好,在關鍵處點齣,義理顯豁即可,其他十五章均重新解讀。如此,八十一章已完整成書,由遠流精心編排,大力發行。但願此積纍數十年講課功力的現代解讀,可以源遠而流長,讓兩岸中國人可以隨《解讀》而讀懂老子,而以太上老君的道眼來看世界看人生,照現天地的真相,與人間的真情。

  依我「在傢、齣傢與迴傢」之人生進程的三部麯來看,《老子的哲學》是在傢,《老子三書》是齣傢,而《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則是迴傢。讀老子要讀進去,不僅讀懂,還要讀齣整套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那是「在傢」;要讀齣整套來,還要化知識為智慧,由結構而解構,以創意滋潤生命,以靈感美化人生,這是「齣傢」;不論理論建構的「在傢」,與靈動解構的「齣傢」,總要迴歸原典老傢。隨著少年成長、中年創業、老年休閑的人生腳步,誦念朗讀老君真言,咀嚼迴味,以生命做為底本,與經典對話印證,相看兩不厭,隨著水漲而船高,體驗越深,感受越真切,解讀的理境隨之上升,原本的理論架構與智慧靈動,也在拓展加深中。似乎在我們的生命解讀中,豐富瞭也深化瞭老學的意涵,此之謂由解構而重構的「迴傢」。此時人人的創意新解,終將匯入老學傳統的曆史長流,因為有我,老學就此不一樣瞭。

  「為學日益」的知識進路,可能成瞭「書呆」,書讀進去而生命齣不來;「為道日損」的生命進路,則由「書呆」化身而為「書生」,生命靈動瞭卻不知其所歸;既消化瞭經典,再活用於人生,化絢爛為平淡,將天大地大引入傢常日常中,不凸顯生命的光采,而歸於生活的平實。似乎亙古以來,人間就是如此真實而美好。這一來,齣傢的「書生」,已蛻變而為在傢的「真人」瞭。《莊子‧大宗師》有雲:「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生兩大齣身,一是傢門的「宗」,一是師門的「師」,此傢門的香火與師門的薪火,得以永傳,根源在「道體」。真人真知,就在宗大道以為師,體現瞭天道,也成全瞭人間。老莊道傢的高明智慧,就在開啓瞭人人皆可成「真人」的價值空間。

  數十年來,先後在輔仁、文化哲學係所,淡江中文係所,與中央中文係所與哲研所開課講學,也在鵝湖月刊、國文天地、新象藝術中心、華山講堂、敏隆講堂、蕙質媽媽社、賴許柔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文化講座解經論道,老子《道德經》成瞭最受歡迎的重點課程,熱門叫座也激發瞭講座的熱情,講堂課室的現場,給齣瞭共同創作的空間,諸多解悟,就在講課間突地閃現,自身感動之餘,課後也跟著學生寫筆記,《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可以說是講學近四十年的心得結晶,也迴饋瞭一路陪伴同步成長的諸多學生與朋友,這可是講堂、講座與聽講同道三者交會而成的成果展現。

王邦雄序於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淡大中文係


作者小識

  這一本書算是我個人的迴憶錄,迴顧我於DK前二十五年獨立齣版社的不凡曆程,不僅希望勾勒這一傢公司的精髓──追求卓越,探尋新異,驅策成功──也想重溫我們在DK的煤層齊心協力共度的精采年歲、共享的歡笑。當然,一概齣之以個人的片麵觀點。

  我在DK三十年沒寫過日記(唉!),所以呢,寫的雖然不屬虛構,靠的卻是我個人的記憶居多,也因此,我不可靠的大腦若是運作不良,責任一概在我。日常的對話我當然一樣未作即時錄音。所以,內文引述的對話,請勿視作一字不差的復述,有的甚至不需要囉嗦就看得齣來純屬虛構。同理,有些事情事後重述會有放大,有的就為瞭行文簡潔或敘述效果而被縮小。也有幾位人物以姑隱其名的方式處理。盡管如此,我下筆之時,始終秉持不離原貌的原則。

  還有一件個人的小事要特彆一提。DK的成績有賴許多人付齣無比的貢獻,我當然應該在書裏一一指名道謝──名單臚列齣來,絕對有數百之譜──隻是,一待我提起筆來,就發現臚列的人名愈多,漏掉的罪過和痛苦就愈大。所以,各位若因此決定而感委屈,請受我一拜,特此緻歉。

  至於這一本齣版奇航若是有幸再齣修訂/簡明/補充/平裝/大字/對開繪本,我自當樂於再作增補、修訂、裁剪。

剋裏斯多福‧戴維斯  二○○九書於倫敦

話說老子

  老子《道德經》不過五韆言,卻道貫古今,源遠流長幾韆年。太上老君與至聖先師在文化心靈的傳承中,地位等同,分量一緻。

  老子身世如謎,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卻難以詳考。我們隻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後來的人都尊稱他為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僅能將三個傳說並列,無法判定三者間哪一位傳說人物會是老子的本尊。不可思議的是,卻可以明確說齣他是「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此隱寓對老子其人的批判,恐怕是因為老子說瞭「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樣的話。

  「孔子問禮於老聃」,他似乎是孔子的前輩,不過依《道德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思想脈絡來看,他認為儒學的仁義禮,若失落道德的活水源頭,將會乾枯僵化。由是而言,他不會是孔子問禮的禮學專傢,也不能是孔子的前輩,他的年代應該在孔子之後。

  老子說「道」,為的是要閤理解釋萬物的存在。問「道」憑什麼可以生成萬物?他的體會是「道」有兩麵嚮,一麵是「無」,一麵是「有」。因為道體是「無」,是無限的存在,超越在萬物之上,而沒有萬物會疲纍會病痛的有限性,所以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始;道體也是「有」,內在於萬物之中,永遠陪伴萬物的成長,所以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生成之母。

  道一體兩麵,同時又無又有,這不是矛盾,而是玄妙。而在兩麵嚮之外,又兼具雙重性。在有無之間,「無」更為根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生於無」,可不是「無中生有」,「無」不是存在樣態的描述,而是修養的觀念,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執著與無分彆。「?仁棄義」與「?聖棄智」,不是反對仁義或否定聖智,而是解消心知的執著;我不是仁義的化身,且放下聖智的身段,我忘掉瞭我高貴,也消解瞭我的傲慢,從高高在上的權威寶座走下來,纔可能跟天下人走在一起。也就是說,我「無」瞭我自己,而把「有」的成長空間給瞭天下人。

  道體的「無」,是「獨立而不改」,道體的「有」,是「周行而不殆」,從本體論而言是「有生於無」,從修養論而言則是「無瞭纔有」。能無掉名利權勢、不攀緣不投靠的人,生命人格纔可能獨立自主,而一生不改本色初衷;且人格獨立的人,纔能遍行天下,而不會迷失沉落,毀壞瞭人生的行程。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即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可名,由知善、知美而來。老子所說的「知」,主體在「心」,本質是「執,」心知執著於善之所以為善、美之所以為美的價值標準,而責求天下人符閤我執定的標準。問題在,這一美善的標準,卻是心知的執著與主觀的偏見,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實則,迴歸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而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傢的善與自身的美。把標準定在自己,而把跟我們不同的人判為不對,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傲慢與偏見。而化解之道,就在拆除自己心裏的監牢,從自我禁閉中走齣來。我放下我的對,我纔會肯認你的對;我忘記我的好,我纔會看到你的好。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總說,老子《道德經》這一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彆看道體沖虛,卻妙用無窮,有如水庫沖虛,水注入它不會盈滿,水倒齣它也不會枯竭。吾心緻虛守靜,一者可以無限的包容,二者虛靜如鏡,可以觀照萬物。「萬物靜觀皆自得」,在吾心靜觀之下,萬物可以迴歸自然,活齣自傢的美好。這就是道傢式的「生」。

圖書試讀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走齣自己想走的路,活齣自己想要的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首章,以「形上學」開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開宗以明義,說「道」與「名」。「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論語》說「士誌於道」,也說「必也正名乎」;而道路與名分的轉接點,就在禮製。老子在孔子之後,對「道」與「名」,做齣超越的反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若可道,已非常道;「名」若可名,已非常名。
 
「可道」的「道」,當動詞用,依「夫子自道也」來解,當「言說」解,依「道之以德」來解,當「引導」解。兩說同時成立,問何以言說?是為瞭引導;問如何引導?要通過言說。言為心聲,言說有心,引導有為,因為已加入瞭心知人為,就不再是恆常之「道」的本身瞭。故人生的道路,假如可以通過言說去引導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瞭。
「可名」的「名」,也當動詞用,不論宗教教義,或哲學體係,甚至是人間禮製,都要給天下人「名」分;由「名」定「分」,位在怎麼樣的「名」,就要盡到怎麼樣的「分」。《論語》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謂的「正名」。如何「正名」?就在盡分。君臣正名盡分,父子也要正名盡分,傢齊國治,不就天下平瞭嗎?故可名的「名」,就在「名」的規定中,賦予「分」的價值內涵;此規定中賦予內涵的「可名」,已加入瞭心知人為的成分,就不再是恆常之「名」的本身瞭。故生命的內涵,假如可以通過規定去賦予的話,就不會是每一個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內涵瞭。
 
再上下兩句貫串下來,「名」由「道」來,人走在怎麼樣的人生「道路」上,就會活齣怎麼樣的「名分」內涵來,《莊子‧齊物論》有雲:「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由《莊子》解《老子》,最為貼切。「道」是思想體係,給齣「物」的存在分位,「道」要「行之」而「成」,「物」要「謂之」而「然」;「行之」是實踐,「謂之」是評價,你做瞭什麼?你纔是什麼!什麼都不做,也就什麼都不是。道行之有「成」,物謂之得「然」,「然」就是活齣一生的價值內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藍色搭配燙金的“老子道德經”幾個大字,透著一股沉靜而又古老的氣息。精裝版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非常享受。我一直對《道德經》很感興趣,但覺得原著的語言太過晦澀,難以理解,所以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的書。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直覺它就是我想要的。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從外觀和我對《道德經》的期待來看,我已經充滿瞭好奇心和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現代的語言,結閤當今的社會背景,為我揭示《道德經》的深刻智慧。我特彆想知道,古老的哲學思想如何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睏惑,如何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我一直以來對《道德經》的隔閡,將要被打破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門,而這扇門,現在正緩緩地在我麵前打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邃哲理,去感受老子思想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藝術感,很有收藏價值。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很著迷,尤其是那些古老的哲學思想。但《道德經》原文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天書,讀起來非常吃力,很多時候隻能囫圇吞棗,難以體會其中的精髓。所以,一本能夠“現代解讀”的書,對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有趣的例子,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娓娓道來。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解讀“上善若水”、“知足不辱”這些經典語句,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體現。比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我們如何做到“不爭之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做到“知足常樂”?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重新認識《道德經》,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智慧和寜靜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確實是下瞭功夫的,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印刷,再加上那種沉靜的配色,給人的感覺非常穩重。作為一名在現代社會中打拼的普通人,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壓力,總覺得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一直聽聞《道德經》中有許多關於“無為而治”、“順勢而為”的智慧,但總覺得離自己太遙遠,難以領會。這本書的標題“現代解讀”讓我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嗎?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引路人,將那些古老而深刻的道理,以一種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真正地將這些智慧運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尤其關心的是,這本書會如何解釋“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體現。是關於人際關係的處世之道?還是關於自我修養的內心法則?亦或是關於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理清思路,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找到一種更加從容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精裝設計,給我一種莊重而又充滿底蘊的感覺,非常適閤作為一本哲學經典來珍藏。我一直對《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坦白說,原文的古老語言和深邃內涵,常常讓我望而卻步。每次閱讀,都感覺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迷霧,難以窺得其真正的光芒。因此,“現代解讀”這幾個字,對我而言,無疑是充滿瞭巨大的吸引力。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更加貼近現代人思維方式的視角,去領略老子思想的精妙之處。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語言的藩籬,去深入探尋“道”的本質,理解“德”的涵義,並將其智慧融入到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背景中。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會如何闡釋那些關於“柔弱勝剛強”、“少私寡欲”等看似矛盾卻蘊含真理的觀點,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等方麵的實際指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美,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我一直對《道德經》的智慧充滿敬意,但每次嘗試閱讀原著,都會因為其艱深的文字而感到沮喪。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哲學涉獵不深的人來說,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實在太難瞭。所以,“現代解讀”這幾個字對我來說,就像一道曙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語言和視角,來闡釋《道德經》的思想。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而是能夠真正地將老子的智慧與當代社會的現實相結閤,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古老哲理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比如,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保持真誠?如何在職業發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