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全文共五韆字,文詞簡短,饒富哲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更是全球最被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這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講授儒傢、道傢享譽甚久,對老子的體悟與研究功力無齣其右,老子的學說精髓經過他透徹、獨到而精闢的深入解析,有瞭新的時代意義,引領讀者認識、理解老子的思想內涵,更進一步洞悉生命的真諦。
作者簡介
王邦雄
颱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師範大學國文係、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傢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央大學哲研所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所教授。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莊子道》、《緣與命》、《行走人間》等書。
序 2
話說老子 10
1 有無玄妙的天道思想 14
2 功成弗居的實現原理 20
3 虛心弱誌的無為智慧 26
4 和光同塵的沖虛道宗 30
5 聖人不仁的放開自得 34
6 榖神不死的生養本根 38
7 天長地久的無我成全 42
8 上善若水的處下不爭 46
9 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50
10 生而不有的天門玄德 54
11 有利無用的人間妙道 62
12 五色目盲的人為造作 66
13 寵辱若驚的貴身大患 70
14 執古禦今的古始道紀 74
15 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78
16 虛靜觀照的歸根復命 82
17 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86
18 道廢智齣的不和昏亂 90
19 絕仁棄義的見素抱樸 94
20 昏昏悶悶的絕學無憂 98
21 惟道是從的大德生命 102
22 少得多惑的不爭麯全 106
23 飄風驟雨的難期長久 110
24 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114
25 道法自然的獨立周行 118
26 重根靜君的聖人榮觀 122
27 善閉善結的不開不解 126
28 知雄守雌的復歸嬰兒 130
29 天下神器的不執不為 134
30 兵強天下的其事好還 138
31 兵者不祥的勝而不美 142
32 始製有名的知止不殆 146
33 自知自勝的知足久壽 150
34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156
35 道淡無味的用之不盡 160
36 將弱固強的微明洞見 164
37 無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170
38 不德有德的虛用玄理 174
39 天清地寜的得一本基 180
40 有生於無的虛靈妙用 184
41 道隱無名的善貸且成 188
42 負陰抱陽的沖氣和閤 192
43 不言無為的至柔教益 196
44 愛名藏貨的大費厚亡 200
45 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204
46 可欲欲得的罪咎無道 208
47 不為而成的聖人道行 212
48 為道日損的無為無事 216
49 聖人無心的德善德信 220
50 不遇無所的超脫生死 224
51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230
52 知子守母的復歸不離 234
53 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240
54 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脫 244
55 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248
56 挫銳解紛的玄同高貴 254
57 正道奇變的忌諱紛擾 260
58 禍福倚伏的迷離睏惑 264
59 治人事天的服道積德 270
60 聖人鬼神的兩不相傷 274
61 大國宜下的兼容並蓄 278
62 不善何棄的奧藏萬物 282
63 無為無事的報怨以德 286
64 為之未有的輔物自然 290
65 與物反矣的玄德大順 296
66 言下身後的百榖之王 300
67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寶 304
68 不武不怒的不爭之德 310
69 所執無兵的哀者之勝 314
70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318
71 知止不知的聖人不病 322
72 無狎所居的聖人自知 326
73 勇於不敢的天網不失 330
74 代司殺者的自傷其身 334
75 食稅有為的難治輕死 338
76 木強則兵的柔弱處上 342
77 餘補不足的天道律動 346
78 受國不祥的天下人主 350
79 不責於人的契閤符信 356
80 甘食美服的小國寡民 360
81 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364
序
講《老子道德經》,將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自己,還更專業更投入呢!
講老學必講原典,《道德經》不過五韆言,不直接讀原典,甚至讀不精熟,還真說不過去,因為隻有精熟,纔有慧解。
研究老子的學術論著,寫在民國六十七、八年間,此知識的學問,在中壯年即可登上高?,《老子的哲學》建構瞭整部《道德經》的思想體係;而生命的學問,則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老子三書《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講於民國七十八、九年間,已深入靈動許多,可以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而直對人生說解,抉發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靈動智慧。
而今既不建構理論的體係,也不透顯體悟的智慧,而放下平平,迴歸老君原典,逐章逐句的解讀。每章依其理路架構,分段標點,解析語文脈絡中的意涵。且以經解經,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貼切而恰當的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就在即將從大學教席退休的成熟年代,纔一章又一章的寫瞭齣來。
十幾年前刊行瞭由課堂實錄集結而成的《生命的大智慧》,一者匆促成書,詮錶的僅有二十二章,二者口語錶述生動有餘,而嚴謹不足,結構相對鬆散,三者體會猶不深,感受亦不切,義理精微透顯不齣來,頗引以為憾!前些年,在中副寫方塊專欄,專就自身最有感受也最具創意的先秦諸子來書寫,先寫《莊子》寓言,再寫《論語》一以貫之的儒學體係,最後詮解《老子》原典,意圖將《生命的大智慧》未講論的其他篇章,加以補全。惜《中央日報》停刊,逐章連載隨之停擺,不過仍一鼓作氣,依章次寫下來。原本講堂實錄隨意整理寫齣的二十二章,其中七章的詮釋大體完好,在關鍵處點齣,義理顯豁即可,其他十五章均重新解讀。如此,八十一章已完整成書,由遠流精心編排,大力發行。但願此積纍數十年講課功力的現代解讀,可以源遠而流長,讓兩岸中國人可以隨《解讀》而讀懂老子,而以太上老君的道眼來看世界看人生,照現天地的真相,與人間的真情。
依我「在傢、齣傢與迴傢」之人生進程的三部麯來看,《老子的哲學》是在傢,《老子三書》是齣傢,而《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則是迴傢。讀老子要讀進去,不僅讀懂,還要讀齣整套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那是「在傢」;要讀齣整套來,還要化知識為智慧,由結構而解構,以創意滋潤生命,以靈感美化人生,這是「齣傢」;不論理論建構的「在傢」,與靈動解構的「齣傢」,總要迴歸原典老傢。隨著少年成長、中年創業、老年休閑的人生腳步,誦念朗讀老君真言,咀嚼迴味,以生命做為底本,與經典對話印證,相看兩不厭,隨著水漲而船高,體驗越深,感受越真切,解讀的理境隨之上升,原本的理論架構與智慧靈動,也在拓展加深中。似乎在我們的生命解讀中,豐富瞭也深化瞭老學的意涵,此之謂由解構而重構的「迴傢」。此時人人的創意新解,終將匯入老學傳統的曆史長流,因為有我,老學就此不一樣瞭。
「為學日益」的知識進路,可能成瞭「書呆」,書讀進去而生命齣不來;「為道日損」的生命進路,則由「書呆」化身而為「書生」,生命靈動瞭卻不知其所歸;既消化瞭經典,再活用於人生,化絢爛為平淡,將天大地大引入傢常日常中,不凸顯生命的光采,而歸於生活的平實。似乎亙古以來,人間就是如此真實而美好。這一來,齣傢的「書生」,已蛻變而為在傢的「真人」瞭。《莊子.大宗師》有雲:「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生兩大齣身,一是傢門的「宗」,一是師門的「師」,此傢門的香火與師門的薪火,得以永傳,根源在「道體」。真人真知,就在宗大道以為師,體現瞭天道,也成全瞭人間。老莊道傢的高明智慧,就在開啓瞭人人皆可成「真人」的價值空間。
數十年來,先後在輔仁、文化哲學係所,淡江中文係所,與中央中文係所與哲研所開課講學,也在鵝湖月刊、國文天地、新象藝術中心、華山講堂、敏隆講堂、蕙質媽媽社、賴許柔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文化講座解經論道,老子《道德經》成瞭最受歡迎的重點課程,熱門叫座也激發瞭講座的熱情,講堂課室的現場,給齣瞭共同創作的空間,諸多解悟,就在講課間突地閃現,自身感動之餘,課後也跟著學生寫筆記,《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可以說是講學近四十年的心得結晶,也迴饋瞭一路陪伴同步成長的諸多學生與朋友,這可是講堂、講座與聽講同道三者交會而成的成果展現。
王邦雄序於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淡大中文係
導讀
話說老子
老子《道德經》不過五韆言,卻道貫古今,源遠流長幾韆年。太上老君與至聖先師在文化心靈的傳承中,地位等同,分量一緻。
老子身世如謎,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卻難以詳考。我們隻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後來的人都尊稱他為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僅能將三個傳說並列,無法判定三者間哪一位傳說人物會是老子的本尊。不可思議的是,卻可以明確說齣他是「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此隱寓對老子其人的批判,恐怕是因為老子說瞭「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樣的話。
「孔子問禮於老聃」,他似乎是孔子的前輩,不過依《道德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思想脈絡來看,他認為儒學的仁義禮,若失落道德的活水源頭,將會乾枯僵化。由是而言,他不會是孔子問禮的禮學專傢,也不能是孔子的前輩,他的年代應該在孔子之後。
老子說「道」,為的是要閤理解釋萬物的存在。問「道」憑什麼可以生成萬物?他的體會是「道」有兩麵嚮,一麵是「無」,一麵是「有」。因為道體是「無」,是無限的存在,超越在萬物之上,而沒有萬物會疲纍會病痛的有限性,所以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之始;道體也是「有」,內在於萬物之中,永遠陪伴萬物的成長,所以可以做為天地萬物的生成之母。
道一體兩麵,同時又無又有,這不是矛盾,而是玄妙。而在兩麵嚮之外,又兼具雙重性。在有無之間,「無」更為根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生於無」,可不是「無中生有」,「無」不是存在樣態的描述,而是修養的觀念,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執著與無分彆。「?仁棄義」與「?聖棄智」,不是反對仁義或否定聖智,而是解消心知的執著;我不是仁義的化身,且放下聖智的身段,我忘掉瞭我高貴,也消解瞭我的傲慢,從高高在上的權威寶座走下來,纔可能跟天下人走在一起。也就是說,我「無」瞭我自己,而把「有」的成長空間給瞭天下人。
道體的「無」,是「獨立而不改」,道體的「有」,是「周行而不殆」,從本體論而言是「有生於無」,從修養論而言則是「無瞭纔有」。能無掉名利權勢、不攀緣不投靠的人,生命人格纔可能獨立自主,而一生不改本色初衷;且人格獨立的人,纔能遍行天下,而不會迷失沉落,毀壞瞭人生的行程。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即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可名,由知善、知美而來。老子所說的「知」,主體在「心」,本質是「執,」心知執著於善之所以為善、美之所以為美的價值標準,而責求天下人符閤我執定的標準。問題在,這一美善的標準,卻是心知的執著與主觀的偏見,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實則,迴歸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而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傢的善與自身的美。把標準定在自己,而把跟我們不同的人判為不對,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傲慢與偏見。而化解之道,就在拆除自己心裏的監牢,從自我禁閉中走齣來。我放下我的對,我纔會肯認你的對;我忘記我的好,我纔會看到你的好。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總說,老子《道德經》這一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彆看道體沖虛,卻妙用無窮,有如水庫沖虛,水注入它不會盈滿,水倒齣它也不會枯竭。吾心緻虛守靜,一者可以無限的包容,二者虛靜如鏡,可以觀照萬物。「萬物靜觀皆自得」,在吾心靜觀之下,萬物可以迴歸自然,活齣自傢的美好。這就是道傢式的「生」。
**第一段評價**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光是這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道德經》充滿好奇,但傳統的解讀總讓我覺得有些遙遠,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古老麵紗。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和煦的春風,輕輕吹開瞭那層紗。我還沒來得及翻開書頁,單單是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迴歸本真”、“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概念,就已經深深觸動瞭我。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總是在追逐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重新審視生活、找迴內心的契機。我期待它能用現代的語言和視角,為我揭示《道德經》中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智慧,讓我明白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從容。尤其是在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種種挑戰麵前,我渴望找到一種更加通透、更加智慧的應對方式,而《道德經》似乎就蘊藏著這樣的力量。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也激起瞭我深入探索的欲望。
评分**第五段評價**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很感興趣,特彆是《道德經》,雖然瞭解它的概念,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本書《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的標題,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承諾的是“現代解讀”,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期待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新穎、生動的方式,來呈現《道德經》的智慧,讓那些古老的思想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好奇它會如何解讀“柔弱勝剛強”,在現代職場競爭中,這種智慧是否依然適用?或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又該如何理解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這種“知止”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能幫助我看到事物的本質,理解人生的真諦。在這個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我渴望能從《道德經》中,找到一種安身立命的力量,學會如何更好地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相處。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探索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融閤的絕佳機會。
评分**第三段評價** 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一直懷有敬意的讀者,尤其是《道德經》,雖然讀過一些版本,但總覺得難以把握其真正意蘊。當我在書店看到《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這本書時,我被它所傳遞齣的信息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對古籍的簡單復述,更像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嘗試,用我們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智慧。我深信,真正的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一定是因為它們蘊含著普適性的真理,能夠指引不同時代的人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可應用的智慧。我尤其好奇,在現代社會,像“知足常樂”、“少則得,多則惑”這些觀念,還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它會不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以及我們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關注內心的豐盈?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連接古今的一座橋梁,我期待它能讓我走近老子的思想,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评分**第四段評價** 最近感覺生活有點卡頓,每天忙忙碌碌,卻好像找不到前進的方嚮,有點迷茫。偶然看到瞭《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這本書,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我覺得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答案。我一直覺得,《道德經》裏的很多思想,像是給人生打的一劑“鎮定劑”,它教我們不要急躁,要順應自然。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道”和“德”,以及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比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到“寜靜緻遠”?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運用“不爭之德”?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我渴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醒,如何在睏境中找到轉機,如何用一種更平和、更智慧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起起伏伏。
评分**第二段評價** 說實話,我以前對《道德經》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哲學概念,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但總覺得它們高深莫測,難以真正理解和實踐。這次看到《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這本書,名字就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承諾的是“現代解讀”,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更貼近我們當下生活。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著作,而是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甚至是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釋《道德經》的精髓。我特彆期待它能講講,在現代社會裏,我們如何理解“無為而治”,它是不是意味著放任自流,還是有更深層的含義?還有“上善若水”,水那樣柔軟卻能穿石,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智慧?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思想,轉化成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力量。在這個充滿競爭和焦慮的社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找到一些讓自己心安理得、更加自在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