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煌先生認為《中庸》一書把儒傢做人做事的道理說的最明白、簡要,故希望將之譯成白話,讓每個中國人都能閱讀。其逝世後,胞弟黃美煌先生將他動筆譯注的「中庸重組語譯」初稿整理,並加上段落間的說明及注,使之更為完整,作為本書的第一部份。
第二部分「胸無點墨齋雜稿」乃為黃美煌先生發錶在《孔孟月刊》的多篇論著,包括〈率性之道〉、〈淺釋大學「格物緻知」〉、〈對孔子孟子荀子和國父論人性的索解〉、〈中庸「反古之道」解〉,以及黃美序先生一篇〈我對中庸的幾點疑問〉。值得相關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黃美煌
民國八年二月十二日齣生於浙江省樂清縣白象鎮,畢業於浙江省立溫州中學及上海經理學校,曾就讀國立颱灣師大夜間部。曆任公務員、小學教員、軍人、中學國文教員,亦曾務農。早歲讀書甚雜,文學、哲學、科學及醫、蔔、星相,均加涉獵,三十八年來颱後開始專注儒、佛思想之研探,為孔孟學會會員。六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晨六時因肺癌病逝於颱北榮民總醫院,遺體捐供院方研究後,依遺囑安葬於卓蘭吊神山上大榕樹之陽,並以遺款五萬元捐作苗栗高中卓蘭分部之奬學金。遺有一子一女,與其妻均陷大陸。
黃美序
浙江樂清人,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研究,佛羅裏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戲劇博士,曾任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與《淡江評論》(Tamkang Review)主編,中國文化大學戲劇係主任,美國Mankato State University 客座教授,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兼任教授。發起中華戲劇學會並擔任常務理監事多年。
自言在人生舞颱上常與黑白(墨、紙、粉筆)為伍,「誤(娛)人子弟」和自娛(誤)浮生。已齣版主要論述有《幕前幕後?颱上颱下》、《論戲說劇》、《象牙塔外》、《舞颱劇》、《戲劇欣賞:讀戲、看戲、談戲》、《戲劇的味∕道》等,創作劇本有《楊世人的喜劇》、《空籠故事》、《豈有此理》、《小狐狸+-×÷大野狼》、Cathay Visions等中英文劇作多種。翻譯劇本有《李爾王》、《葉慈戲劇選》、《財神爺要開眼啦!》等等。劇作曾獲「吳三連文藝奬」,戲劇理論曾獲「國傢文藝奬章」。被列入多種中英文名人錄,如2000 Outstanding Scholars of 21th Century(IBC齣版)和Great Minds of the 21th Century(ABI齣版)。
重刊贅言
寫在前麵(代序)
第一部中庸:重組與語譯
給讀者:編譯說明
壹、人性的根本
性、道、誠、教的意義
貳、君子之道
一、君子之道的性質
二、君子之道的實踐原則
1.中庸之道
2.修身要義
三、君子之道的尋求方法
參、知與行
一、三達德:智、仁、勇
1.知與行
2.強與勇
二、五達道
1.朋友之道
2.父子、夫婦、兄弟之道
3.孝道(父子之道的延伸)
a、孝的意義
b、舜為大孝
c、祭禮的意義
4.治國之道(領導者與下屬的關係)
a、經國綱領
b、施政原則
(1)上行下的理想之治
(2)施政四要點
(a)閤於前人完善的禮法
(b)閤於天地間的自然律
(c)閤於宗教的精神
(d)閤於聖人之道
c、為政在人
(1)領導者的重要性
(2)選舉賢能的準則
(3)上下互信的道理
(4)君子的德化之治
肆、結論
再論至誠之德
中庸:原本全文
第二部胸無點墨齋雜稿
壹、論文
黃美煌著
〈率性之道〉
〈淺釋大學「格物緻知」〉
〈對孔子孟子荀子和國父論人性的索解〉
〈中庸「反古之道」解〉
黃美序著
〈我對中庸的幾點疑問〉
貳、美煌墨跡、詩稿
美煌墨跡
美煌詩稿
父親與大哥的夢(代編後記)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被它獨特的書名所吸引。《中庸重組語譯》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對傳統經典進行“再創作”的嘗試,這對於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又苦於古文晦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充滿吸引力的。而“胸無點墨齋雜稿”則顯得更為隨意和個人化,仿佛是作者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隨手記下的靈感和思考。打開書後,我發現這種“反差感”貫穿瞭整本書。上半部分,作者以一種嚴謹但又不失溫度的方式,對《中庸》進行瞭現代化的詮釋。他沒有迴避原著的深奧之處,但又通過大量的類比和深入淺齣的論述,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理念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喜歡他處理“誠”這個概念時,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真實”和“信用”聯係起來,讓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現實産生瞭共鳴。下半部分的雜稿,則展現瞭作者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加自由的思緒。他可能從一個曆史典故,跳躍到一個社會現象,再迴到個人的生活體驗,但這一切的跳躍都顯得那麼自然,仿佛是思維的河流在自由地流淌。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它仿佛是兩位截然不同的作者寫就的。上半部分的《中庸重組語譯》,語言精煉,邏輯嚴密,充滿瞭對儒傢經典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作者似乎是一位潛心研究古籍多年的學者,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試圖剝離《中庸》在流傳過程中被附加的層層解讀,還原其最本真的思想。我對其中關於“君子”的闡釋印象深刻,作者並未將“君子”理想化,而是強調瞭其在日常實踐中的不斷修行和自我完善。這種接地氣的解讀,讓我覺得《中庸》並非高不可攀的聖人哲學,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實踐的人生指南。而下半部分的“胸無點墨齋雜稿”,則像是齣自一位飽讀詩書、又熱愛生活的文人筆下。這裏的文字更加靈動,充滿瞭個人的情懷和獨到的觀察。他可能會在細微之處品味人生的甘苦,也可能在宏大的曆史事件中捕捉人性的閃光點。這部分的文字,不像上半部分那樣有明確的論證目的,更像是一種隨性的抒發,但恰恰是這種隨性,讓讀者感受到瞭作者鮮活的生命力,以及他對世界獨特而又細膩的體察。
评分我帶著一種略帶好奇和審慎的心情開始閱讀這本書的下半部分,“胸無點墨齋雜稿”。這個書名就透著一種自嘲和率性,似乎作者並沒有擺齣高深學者的架子,而是以一種更加輕鬆、隨性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思考。果然,讀進去之後,那種感覺更加明顯。雜稿的部分,內容五花<bos>,從曆史掌故的偶拾,到生活瑣事的感悟,再到一些文化現象的隨筆,包羅萬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雜稿”時,那種不落俗套的觀察角度和齣人意料的聯想。他沒有刻意去追求某種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拘泥於理論的框架,而是將注意力放在細節之處,捕捉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的詩意和哲理。有時讀到一段,會讓人會心一笑,感嘆“原來是這樣”;有時讀到另一段,又會陷入沉思,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閱讀體驗非常舒緩,就像在和一位博學而又風趣的朋友聊天,他會時不時地拋齣一些讓你眼前一亮的想法,讓你在輕鬆的氛圍中獲得啓迪。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在嚴肅的學術性與輕鬆的文學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奇妙的平衡點。上半部分的《中庸重組語譯》部分,雖然是對經典的解讀,但作者的語言並沒有使用過多生僻的學術術語,而是力求通俗易懂,甚至帶有幾分勸諭的語氣,仿佛在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理解“中庸”之道。他對於“中庸”的理解,並非是將它看作一種保守的摺衷,而是強調其中蘊含的“過猶不及”的智慧,以及如何在這種平衡中實現自我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這種解讀,在我看來,比那些僅僅停留在概念上的講解更加有實踐意義。而下半部分的“雜稿”,則展現瞭作者更為豐富和多元的一麵。那些隨筆,有的像是一場思維的漫遊,有的又像是對某個具體問題的深入探究,但無論何種形式,都透露齣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夠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並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錶達齣來,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纔華。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中庸重組語譯”幾個字,一開始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但許多古老的譯本在現代語境下讀起來總有些晦澀難懂,仿佛隔瞭一層紗。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作者在“語譯”上下功夫,用現代的語言和思考方式去重新解讀《中庸》的精髓,我的興趣就更濃瞭。序言中,作者闡述瞭他“重組”的意圖,不僅僅是字麵上的翻譯,更是對其中思想的梳理、聯係和創新,試圖讓《中庸》的思想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書中對“至誠”、“戒慎恐懼”等核心概念的解讀,我感覺既貼近原意,又賦予瞭新的解讀視角,仿佛將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生活連接瞭起來,這種嘗試本身就極具價值。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析過程中穿插的許多生活化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讓原本嚴肅的哲學思想變得更加易於理解和體會。這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試圖與讀者進行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