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鶴颱灣

舞鶴颱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舞鶴
  • 颱灣
  • 曆史
  • 文化
  • 交流
  • 日治時期
  • 迴憶錄
  • 地方史
  • 航運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孤獨的邪魔,愛神的質地!當代颱灣文學最獨特的風景──舞鶴及其創作!
中國社科院年輕優秀的研究者──李娜
從彼岸到此岸──細讀舞鶴作品,走訪小說場景;精闢剖析,感性呈現!

  遠方,李娜幽幽唱一首歌……
  訴說她在彼岸遇過一個反人的人,一個去知識的知識分子;
  一個放下一切自覺不自覺包袱,在文字上捨準確而取亂迷的作傢──舞鶴

特彆推薦

  柳書琴(颱灣、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許俊雅(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梅傢玲(颱灣大學颱灣文學所與中文係特聘教授)
  黎湘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舞鶴,孤絕的作傢,孤高的文學。李娜,狼奔鷹鏇的追攝者。她捕捉狼自由而不主義的姿態,沖洗鷹懷抱鄉土而無視正確的血統。她見到其瞳裏騰飛斂臥無時不在的母土傷痕,以及因此左衝右突的個體自由之路。一個作傢質疑自己人生、質疑當代社會意識、質疑曆史,如果他還質疑瞭作傢的存在、時代的創作慣習、颱灣文壇生態,那麼他是如何獨獨成就文學的呢?舞鶴頹廢的報廢的美學,沒完沒瞭的反叛,沒一次躲過李娜的鏡頭。也因此,讀者有瞭一起凝望的機會,孤獨的邪魔,能有愛神的質地?否定理性、否定體製、否定文化政治,在玩世不恭、頹廢已甚的小說背後,真有一個嚴肅而更勝於嚴肅的答覆?是的,李娜說,是的。是的,李娜。此岸,鳶飛戾天!──柳書琴(颱灣、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舞鶴的創作是公認的復雜與難以讀解,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涉及到不同的社會領域和曆史現象,對大陸青年學者來說,其睏難不言可喻。多年來李娜往返海峽兩岸,甚而走入原住民部落、走入白色恐怖民眾史,走入颱灣社會曆史的內部……再重迴舞鶴,纔有瞭這部有深度的書稿。──許俊雅(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李娜透過舞鶴的書寫去眺望颱灣的文學現象與思潮,也經由對颱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深入體察,細緻地論析舞鶴的書寫。《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是中國大陸新一代颱灣文學研究者的重要成果之一,值得學界參考。──梅傢玲(颱灣大學颱灣文學所與中文係特聘教授)
  
  舞鶴如何書寫他生於斯、長於斯的颱灣?舞鶴作品為什麼被認為是「爛中文、好文章」?李娜不僅用瞭她訓練有素的細讀功夫和靈心善感來做字麵上的分析,而且用瞭近十年的田野調查功夫,對舞鶴小說文本和舞鶴所處的現代颱灣,做瞭全麵而深入的考察。本書的問世,昭告瞭一個新的研究世代的誕生。──黎湘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光復後的儒傢教化、反共教育,以及深入日常生活與文學藝術的「美援」文化,催生瞭一種保守的現代化意識形態,這是舞鶴成長的環境,也是他不斷叛逆、逃離的對象。移民傳統、鄉土社會中未被收編的率性、真氣乃至「邪魔」之力,則是他在現代荒原上左衝右突的依靠。但他追尋的「絕對自由」和「亂迷」美學,並不能打破這一「現代颱灣」對人的深刻限定,難以開展更切實的社會進步的想像。小說中的舞鶴與泰雅姑娘溯溪而上,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美善的呼喚,停留於(最本土的)祖靈烏托邦。或可以說,以個人反抗為旨歸的「舞鶴颱灣」,在文學美學上獨樹一幟;在社會曆史的思考上,提供瞭一個激進版的務虛文本。「最具諾貝爾奬之姿」的舞鶴,是颱灣作傢融匯「本土經驗」和「現代主義」所臻緻的高度和難度的象徵。 ──李娜(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古都風華:京都的韆年物語》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索瞭日本古都京都作為韆年文化中心的深厚底蘊與不朽魅力。我們不描繪島嶼上的任何具體地理標識,而是將焦點投嚮這座城市作為曆史、宗教、藝術與生活美學的精神象徵。全書以時間為軸綫,串聯起從平安京的建立到現代都市的演變,細緻剖析瞭貴族文化的精緻、武傢統治的嚴酷、禪宗美學的滲透,以及町人階層生活的煙火氣。書中大量引入瞭古典文獻、寺社碑文中的隱晦記載,結閤對傳統工藝、庭園藝術和茶道精神的獨到解讀,力求還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韆年物語”,展現京都如何以其獨特的“雅”與“寂”來對話時間。 --- 第一章:平安京的奠基與想象的秩序 (約250字) 在公元八世紀末,一個宏偉的規劃藍圖在盆地之上徐徐展開,它不僅是一個都城的物理構建,更是一種對理想政治與宇宙秩序的哲學投射。本書不討論具體的城市布局圖,而是深入剖析奠基者們基於唐代典章製度所植入的文化基因。我們探討的是“硃雀大道”所象徵的縱嚮的權力序列感,而非其兩側的真實建築。重點放在宮廷內部對“雅”的極緻追求,這種追求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和儀式規範,凝固瞭早期貴族階層的審美標準。對季節的敏感、對色彩的精確把握,以及對無常的詩意化處理,構成瞭這座新興都城初期最核心的精神內核。這是一種對完美形式的不斷追求,盡管這種形式注定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侵蝕和改造。 第二章:雅緻的衰落與武士的介入 (約300字) 隨著時間推移,昔日皇傢的精緻生活逐漸被內斂和強悍的武士精神所取代。本書將聚焦於這種文化權力的轉移過程,一種“力量美學”如何開始滲透並重塑舊有的“優雅美學”。我們不具體描述任何一次著名的軍事衝突,而是分析武士階層對精神世界的重構。例如,對“侘寂”(Wabi-Sabi)這一概念的早期孕育過程的探究,這種美學觀是對過度裝飾的抵製,強調殘缺、簡樸與時間的痕跡。書中將詳細梳理禪宗思想如何通過武士的日常修行、對劍道的理解,以及對極簡生活方式的偏好,為這座古都注入瞭新的、更為深沉的哲學底色。這是一種從華麗的錦綉中退迴到質樸的泥土的審美迴歸。 第三章:町人的勃興與世俗的生命力 (約350字) 進入中世紀後期,城市不再僅僅是皇室與貴族的專屬舞颱。本書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城牆內繁衍生息的匠人、商人與手工業者——町人階層。他們的生活哲學與上層階級的清冷形成瞭鮮明對比,展現齣旺盛的世俗生命力與對當下享樂的珍視。我們不描述具體的商業街景,而是剖析他們如何發展齣獨屬於自己的藝術形式和生活美學。這包括對日常器物精細化處理的熱衷,對季節性慶典的狂熱投入,以及在有限空間內創造齣實用與美觀並存的居住哲學的實踐。正是這種世俗的、具有韌性的生命力,使得這座古都的文化血脈得以在動蕩中持續流淌,並為後來的藝術高峰奠定瞭物質與精神的基礎。 第四章:工藝的靜默傳承與技藝的哲學 (約300字) 京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於那些世代相傳的精湛技藝之中。本書將重點探討“技”與“道”的結閤。我們不列舉任何具體的産品目錄,而是深入研究工匠們在創作過程中所秉持的近乎宗教般的虔誠態度。這種傳承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模仿,它是一種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對不完美性的接受,以及對“一期一會”精神在日常製作中的體現。探討染織、燒製、木作等領域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如何蘊含著對自然界規律的敬畏。這些沉默的技藝,是抵抗曆史巨變、保持文化連續性的最堅實載體。 第五章:都市的沉思:時間的痕跡與精神的棲居 (約300字) 在本書的收尾部分,我們將超越具體的曆史事件和藝術流派,轉而探討這座古都作為一種“精神空間”的存在意義。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坐標,而是一種提醒人們反思時間流逝的場所。我們分析那些在曆史變遷中幸存下來的元素,如何以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邀請觀察者進入一種更深層的沉思狀態。這種沉思關乎短暫的美好如何被珍視、傳統如何與現代的脈搏共存,以及一個文化中心如何能夠在不斷自我更新的同時,保持其核心的身份認同。它是一座關於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寜靜的永恒寓言。 全書總結: 《古都風華》旨在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景觀描繪,去感受和理解這座城市在韆年演進中所沉澱下的復雜、矛盾而又和諧共存的精神結構。它關注的是文化基因的演變軌跡,是審美範式的交替與融閤,是人類在麵對時間和無常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韌性。這是一部關於精神史、美學史和生活哲學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娜


  河南焦作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從事颱灣文學研究。近年來尤關注兩岸當代文學的社會參與、原住民文化及其傳統的再造。參與《百年排灣》、《流浪之歌》原住民音樂專輯工作與民眾口述史調研。著有《林班歌 部落誌》(人間齣版社,2013);編有《東亞視野中的颱灣文學》(中國社科齣版社,2010);整理編輯《無悔:陳明忠迴憶錄》(人間齣版社,2014)。

圖書目錄

李娜《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序/黎湘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引子   透過舞鶴眺望
第一章 〈微細的一綫香〉:文學青年舞鶴的1970年代
第二章 〈逃兵二哥〉:戒嚴體製與自由意識的生成
第三章 〈調查:敘述〉:傷痕、悲情及其解構
第四章 「二二八」文學的文化政治
第五章 〈拾骨〉:重返鄉土
第六章 〈悲傷〉:進在守望 誰能抵抗
第七章 《舞鶴淡水》:浪蕩者手記
第八章 《餘生》:迴歸祖靈烏托邦
餘論 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

後記
附錄1 舞鶴創作年錶
附錄2 莫那的疑問與感言 /Mona Pawan(張進昌)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李娜《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序黎湘萍
  

  二○○四年初春,我到上海開會,趁便為文學研究所新成立的颱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物色閤適的青年學者。當時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嚮我介紹瞭李娜,說李娜也是做颱灣文學的,曾兩次東渡颱灣,有過親履海島的經驗,且文章寫得齣色。我早就知道復旦大學中文係陳思和教授門下人纔輩齣,尤其特彆的是,陳老師講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專設瞭颱灣文學一門,多年來,已有不少學生齣入其間,頗有佳聞。「名師齣高徒」,何況有張新穎教授推薦,於是拜託他通知李娜,約瞭時間麵談。那天我沒有隨同行的同事外齣遊覽,在住處一邊讀王文興《背海的人》,一邊等李娜。李娜打瞭兩次電話,說有事要辦,沒有按時到。時間流逝,快到下午五點時,我心裏犯起瞭嘀咕,就在我想離開時,李娜姍姍來遲。我對這位不守時的年輕人,已有瞭一點偏見,但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跟她隨意聊天。問起她到颱灣短期訪學的情況,她似乎也有瞭談興。當時正是颱灣島內政治衝突不斷,族群撕裂最嚴重的時候,尤其是在南部,緊綳的意識形態紛爭,無法抑製的怨憤,隨時都會引爆親朋好友之間的衝突。對於到颱灣去訪學的大陸學生而言,如何麵對這樣「充滿瞭敵意」的狀況?我聽說曾有大陸學生被一些「獨派」師生的「攻擊」言論所激怒,奮起爭辯,雙方各不相讓,以緻從此翻臉,不相往來。但從李娜這裏,我卻聽到瞭另外一種聲音。她說她也遇到這樣情緒昂揚的場景,但她不是急於去抗辯,而是感到好奇,想進一步瞭解對方何以有這樣那樣不同於自己的想法?想好好傾聽對方的意見,探究所有的激憤、怨恨背後的曆史的、社會的諸種原因。李娜的這一態度,立刻改變瞭我對她「不守時」的看法。對,我需要的就是像她那樣的人:能夠虛心聆聽彆人的異見,能夠謙卑反省自我的局限,既可擇善固執,又有內省能力,這纔是最適閤從事文學研究、特彆是颱灣文學研究的人。我很高興在最後一分鍾,找到瞭我想要的人選。當時,李娜留下瞭她剛寫好的博士論文,就是這部《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的初稿。
  
  於是李娜到瞭北京,成為我們颱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創立之後的首位青年學者。然而這部初稿卻並沒有隨著李娜的進京而齣版問世。相反,李娜把它束之高閣,不聞不問,她錶示有些章節沒有想通,需要進一步修改。李娜在擱置書稿的那段時間裏,卻開始拎起瞭一個放不下的問號:她不斷去思考和質疑一般人都會擱置不問的難題:我們為何研究文學?我們為何研究颱灣文學?
  
  那個時候的文學研究所也很寬鬆平和,它為李娜思考這些問題提供瞭自由的平颱,而從未有人逼她改論著,齣成果。在這期間,李娜嘗試著做瞭許多工作,她想突破已意識到的理論和方法上的瓶頸;她參加瞭文學所專傢組織的新疆探險之行,這些看似不太相乾的西北沙漠的田野調查,在「實踐」的維度上給瞭她許多僅從文字上得不到的經驗。有一度她甚至似乎迷上瞭這種「非學術」的社會實踐和田野調查生活,甚至似乎一度想放棄「學術」,到大西北去參加治理荒漠的綠色行動。這些實踐性的活動,在我看來,也許都是她試圖去解決「我們為何研究文學?我們為何研究颱灣文學」等形而上「睏惑」的嘗試。此後,她寫齣瞭關於郭鬆棻、陳映真的文章;此後,她參與瞭推展白先勇先生策畫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活動—有趣的是,無論是對於左翼的社會改造思想的深入瞭解,還是對於「新文藝復興」在當代社會的可能性的思考和參與,恰好是藉助瞭颱灣作傢的作品和藝術實踐來展開的,許多不太相關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似乎已為李娜準備瞭迴答她的睏惑的各種答案。在貌似「無關」的種種探險、調研和實踐之後,李娜有瞭一個機會重新迴到颱灣現場:參加原住民部落工作隊的田野調查工作。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李娜有意無意從諸多機緣中得到瞭許多人的幫助和啓示。她與工作隊一起到瞭最基層的颱灣原住民部落生活。她接觸到瞭原住民地區災後重建的工作。她與原住民的部落藝術傢一起製作瞭來自他們曠野原聲的音樂光碟。與此同時,她在颱北的街巷裏,遭遇瞭曾參加過理想主義革命運動的老者,聆聽並記錄瞭他無悔的一生。
  
  在默默做著這些工作時,時間也慢慢流逝著。而李娜也不再是那個從學校到學院、從學院到科學院的單純的女博士,她已是一位日益成熟起來的學者,一位有著切實社會經驗的社區建設者,她既是社會變遷的見證人,也是現代史的記錄者。李娜用自己充實的社會實踐,以其微薄的力量,匯入瞭滔滔奔流的社會之河。水到渠成似地,曾經被她一直擱置著的那部《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也終於迎來瞭作者最後的修改。她以「個案」透視整體,用「文本」(Text)拓展「語境」(context),文學理解與曆史分析結閤,作傢研究與現實關懷並重,視野寬廣而不流離失所,立意高邁而不淩空蹈虛,學風嚴謹,觀察細緻,能進復能齣,不拘泥死闆,亦不信馬由繮。與原稿相比,修訂稿已不再隻是舞鶴小說文本的細讀—這種細讀曾經是展現李娜特有的藝術感受力和分析能力的專長—李娜釐清瞭舞鶴美學所蘊涵的社會意識及其獨特的文化觀與曆史觀。洞識舞鶴的特有的「頹廢」的、「努力做一個無用者」的美學,隻是窺見舞鶴小說之祕密的一部分,而將舞鶴的小說美學與颱灣當代社會文化的內在連接的祕密揭示齣來,並給予閤理的詮釋,乃是李娜「以小說證史」的書寫實踐的一大特色,經過多年的社會實踐和對於人的、社會的、颱灣的深入認識,李娜纔真正完成瞭屬於自己的博士論文。
  
  「十年磨一劍」,李娜的博士論文的確是用瞭十年時間「磨」齣來的。巧閤的是,舞鶴在一九七八年發錶瞭〈微細的一綫香〉之後,竟躲過瞭「眾聲喧譁」的八○年代,一隱十年(一九八一—一九九一),待他再復齣時,竟以「精神齣綫」的「社會邊緣人」的角度,推齣瞭一係列作品,一鳴驚人。究竟舞鶴如何書寫他生於斯、長於斯的颱灣?舞鶴作品為什麼被認為是「爛中文、好文章」?李娜不僅用瞭她訓練有素的細讀功夫和靈心善感來做字麵上的分析,而且用瞭近十年的田野調查功夫,對舞鶴小說文本和舞鶴所處的現代颱灣,做瞭全麵而深入的考察。李娜從舞鶴的文本中所看到的颱灣,與彆人所看到和理解的颱灣有所不同,她從舞鶴早期的小說〈微細的一綫香〉,看到瞭七○年代文學青年對颱灣傢族曆史的獨特記憶和理解;從〈逃兵二哥〉,看到「戒嚴體製與自由意識的生成」;從〈調查:敘述〉挖掘瞭颱灣的傷痕、悲情和走齣這些曆史悲劇的方法;她討論瞭舞鶴對「二二八」問題的呈現方式,並從中看到瞭「文化政治」運作的奧祕;從〈拾骨〉看到瞭重返鄉土的書寫背後的追求;從〈悲傷〉討論瞭人們對當代體製化的社會進行「抵抗」的可能性和方式。
  
  舞鶴退隱十年而寫齣其獨具魅力的佳作;李娜為瞭修改她不滿意的章節,也用瞭十年的時間,她親自去颱灣踏查調研,深入颱灣社會,特彆是颱灣原住民的部落,她從舞鶴的文本走到颱灣的民間。她的修改,不是文字、修辭、結構上的,而是內容上、精神上和實踐上的—李娜從藉助舞鶴小說來看颱灣轉嚮經由踏查颱灣來看舞鶴,完成瞭非常重要的「華麗轉身」:既從舞鶴的另類小說讀齣瞭颱灣社會文化的內在矛盾,亦從颱灣實相入手突破舞鶴「文本」的局限性。
  
  十年前的李娜,是「透過舞鶴看颱灣」;十年後的李娜,是用瞭自己的眼睛、手腳、身體和靈魂去觀看、觸摸、踏查和瞭解颱灣之後,再來論述舞鶴。十年前的李娜以學生的眼光去批閱字麵上的舞鶴和颱灣;十年後的李娜終於把字麵上的、小說裏的颱灣轉化為一個真實生動復雜而豐厚的世界。十年前的李娜剛進入這個所謂的「學術界」時,曾懷著猶豫、疑惑的心情質問「我們為何研究文學?我們為何從事學術研究?」十年後,她用自己的實踐修改瞭舞鶴論,也來解答瞭睏擾自己的問題。
  
  因此,在我看來,《舞鶴創作與現代颱灣》的問世,意味著一種態度:那是麵對研究物件所具有的謙卑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李娜這部著作,也展現瞭一種方法:那是用田野調查或社會實踐的方法來校訂、修正既成理論的方法,這也是由「文本」細讀齣發,又經由田調得來的經驗來詮釋「文本」並突破「文本」疆域的方法。李娜的這部著作,更昭告瞭一個新的研究世代的誕生。當年李娜似乎曾為如何突破現有研究的瓶頸而苦惱而探索新的方法,在追問如何纔使得自身的研究工作有價值、有意義的時候,李娜以其認真熱誠的實踐和理論思考,逐步成長為一個不摺不扣的、腳踏實地的颱灣文學研究者,這是否預示著未來世代研究的新方嚮?那也許是更有人間氣的、實踐性的、為庶民服務的文學研究,是擺脫意識形態的睏擾使文本的細讀轉化為社會文化的理解、從而煥發齣真正的生命力的颱灣文學研究。
  
  我是本書最早的讀者之一,寫下這些因緣,或可為李娜所作的十年探索,留下一點見證,也錶達我對新書齣版的喜悅和欣慰。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黎湘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圖書試讀

引子:透過舞鶴眺望
 
舞鶴(一九五一—),一個公認難以理解而又重要的颱灣當代作傢。這個一九九○年代讓文壇驚嘆的「新」麵孔,其實早在「鄉土文學論戰」以文學之名掀起一場思想、政治論爭的一九七○年代末,就曾以「陳鏡花」之名,發錶過一個透露瞭寫作潛力和野心的短篇〈微細的一綫香〉(一九七八),同時入選(藝術與思想)標準不同的兩本年度小說選。
 
但在接下來被認為是颱灣社會民主轉型、文學解禁、「眾聲喧譁」的一九八○年代,舞鶴不是弄潮兒,反倒從文壇消失,在颱北邊緣的淡水小鎮,一隱十年(一九八一—一九九一)。十年孤獨曆練,「舞鶴」一飛驚人,他從個人生命經驗的「紀念碑」式書寫齣發,穿越瞭戰後颱灣的庶民生活變遷,又以一個「不事生産」、「精神齣綫」社會邊緣人(知識者)的自覺,讓現實與曆史、個人與社會之間種種荒唐悖謬與精神傷痛,悠悠浮齣華麗島的世紀末。
 
他的書寫方式與「眾」不同—鄉土,本土,現代,後現代似乎都難以覆蓋,「復齣」之初,論者多以「原創」一詞模糊地錶達贊美。「書寫當下」的他,是一個「浪蕩者」,一個「狂人」,世紀末的讀者對其幽幽會心又難以評述,世紀末的文壇卻不吝授予其殊榮—舞鶴先後獲得賴和文學奬﹑中國時報文學推薦奬﹑颱北文學奬﹑國藝會創作奬助﹑東元科技文學奬等文學界重要奬項,成為颱灣當代評論乃至文學史意義上的重要對象,以至於論者有言「論二十世紀颱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舞鶴?是的,舞鶴!
 
舞鶴本名陳國城,曾用筆名陳渝、陳瘦渝、陳鏡花、黑貓,一九九一年以後以「舞鶴」之名發錶作品。颱灣颱南人,畢業於成功大學中文係,後曾就讀颱灣師範大學國文所、東華大學創作所。至今未正式從事過任何「職業」—在「作傢」並非可謀生的職業的颱灣,這不多見。
 
透過舞鶴,眺望颱灣。一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與呼應時代的某種文學現象或思潮相關,並體現瞭戰後颱灣「嬰兒潮」作傢融匯「本土經驗」和「現代主義」所達緻的文學成就的一個高度。二以他的經曆與思考、書寫方式,都與戰後颱灣的現代化經驗,有著刻入彼此內裏的關聯。
 
舞鶴特立獨行的人間姿態、晦澀又富有想像力的文字,被視為當代颱灣文壇的「異數」。讀解這個異數,就從「舞鶴」這個名字說起。

用户评价

评分

《舞鶴颱灣》這本書,在書架上安靜地陳列著,它的名字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聯想。我總覺得,“舞鶴”代錶著一種純粹、一種優雅,一種在天地間自由舒展的美。而“颱灣”則是這片土地具體的載體,它承載著曆史、文化、人民的生活。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元素,編織成一篇引人入勝的故事?是在描繪颱灣的自然風光,還是在講述颱灣的人文風情?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像一隻翩翩起舞的鶴,帶領我飛越重洋,去探索那片土地上的獨特魅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一種平和而有力的力量,它不是那種瞬間爆發的震撼,而是像涓涓細流,慢慢滲透,滋潤心田。我喜歡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它讓我能夠沉浸其中,去感受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這本書,給瞭我一次與“舞鶴颱灣”深度對話的機會,讓我在這段旅程中,找到瞭內心的寜靜與啓迪。

评分

剛拿到《舞鶴颱灣》時,它的名字就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曾對颱灣這片土地有過一些零散的瞭解,大多是關於它的自然風光、人文曆史,但“舞鶴”這個詞匯,卻讓我感覺進入瞭一個更為細膩、更具象徵意義的維度。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在通過“舞鶴”這個意象,來隱喻颱灣這片土地的某種特質?是那種在風雨中依然能保持優雅姿態的堅韌?還是那種在曆史變遷中,依然能綻放齣獨特生命力的勃勃生機?閱讀的過程,我像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旅程,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尋常事物下的不凡。它不是那種快節奏、情節跌宕起伏的書,更像是一杯醇厚的陳釀,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滋味。每一個字句,仿佛都蘊含著作者對生活、對這片土地深刻的體悟。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午後,聽著微風拂過樹梢的聲音,看著光影在地麵跳躍,而這本書,就是那份寜靜中,最動人的鏇律。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舞鶴”這兩個字,感覺非常有畫麵感,也很具詩意。在我的想象中,這可能是一本關於颱灣的藝術史,或者是一部描繪颱灣自然風光的散文集,總之,充滿瞭美感和人文氣息。翻開之後,我發現它比我預想的還要豐富。它不像是一本單純的遊記,也沒有刻意去堆砌曆史的厚重感,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方式,將我引入到“舞鶴颱灣”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那種熱愛不是空泛的贊美,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細節的觀察和每一個故事的講述中。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是如何將“鶴”與“颱灣”這兩個元素巧妙地結閤起來的?是某個曆史傳說,某個地理特徵,還是某種文化符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解開一個美麗的謎題,每一次的發現都讓我感到驚喜和滿足。這本書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連接。

评分

當我看到《舞鶴颱灣》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湧現齣一種浪漫而又帶著幾分神秘的想象。我猜想,這可能是一部藉由“舞鶴”這一充滿東方古典韻味的意象,來解讀颱灣曆史文化底蘊的作品。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情感巧妙融閤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預示著它有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閱讀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找到那些直接關於“鶴”的描寫,但那種“舞鶴”所帶來的輕盈、飄逸、又帶著生命力的感覺,卻貫穿瞭整個閱讀體驗。我感覺作者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舞者,用文字編織齣瞭一場關於颱灣的視覺與情感盛宴。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沒有說教,卻在不動聲色間,將深刻的道理娓娓道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含蓄,在於它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讓我能夠從中汲取屬於自己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太抓人瞭!淡雅的色彩,一抹祥和的鶴影,仿佛穿越瞭時空,將我帶入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意境。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這股靜謐而充滿力量的美學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舞鶴颱灣”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翻開書頁,那股沉靜的氣息撲麵而來,不是喧囂的浮華,而是一種深沉的底蘊。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是“舞鶴”?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長壽、祥瑞,是高潔的化身,而“舞”則賦予瞭它生命的活力與靈動。將兩者結閤,再置於“颱灣”這個具體的地域名詞之下,這其中必然有著非凡的聯係和不為人知的過往。我好奇地猜測,這本書會不會描繪齣一幅颱灣土地上,那些如鶴般優雅而堅韌的生命故事?或是藉由鶴的意象,來抒發一種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寄托?我期待著,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與眾不同的颱灣,一個被詩意與哲學浸潤的颱灣,一個讓我能感受到時間流轉與生命輪迴的颱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