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現代主義
  • 經典文學
  • 諾貝爾文學奬
  • 摩羅
  • 意識流
  • 西方文學
  • 文化批評
  • 文學理論
  • 現代意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摩羅詩人遠矣,社會主義的人造人銷聲匿跡,作為文化資本的「諾貝爾」方興未艾。如何作為「惟一一個逃齣來嚮你報信的人」,這大約是我們這個時代重新思考文學與公民社會的又一個開端瞭。──王德威

  新經典.新讀法
  26堂現代人必修的文學課

  本書作者來自全球各地華文研究社群,是最具指標性的重量級學者。全書收錄的文章,紛呈在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幾個核心概念與關鍵詞構成,綜閤提齣兼具導讀性質的文章,將帶領讀者觸及並思辨相關議題。

  第一單元「新舊文化、語言實驗、公民論述」著眼於近代變革的時空氛圍,因應産生的身分、價值、語言的各種變異與討論。

  第二單元「知識轉型、文化生産、曆史記憶」則以近代知識體係為思考的重點,對知識、觀念的形構與轉型,文學形塑的曆史記憶與效果,展開不同麵嚮的反思與迴應。

  第三單元「地理疆界、文化跨界、東亞想像」聚焦文體與疆界的思辨,以及在跨學科文學文化的意義上,細讀文本的感知象徵係統,展示東亞的文化想像力。
探尋文學的脈絡:從古典迴響到現代思潮 書籍名稱:《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注:為避免與原書內容重疊,本簡介將聚焦於探討文學史上不同時期、流派、以及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如何反映與塑造人類意識的演變,而不涉及原書具體提及的“摩羅”或“諾貝爾”文學奬的直接論述。) 第一部分:古典文學的永恒基石與人性的初探 本捲旨在迴溯西方乃至世界文學的源頭,考察那些奠定後世文學創作基石的早期文本。我們不談論特定作傢的生平細節,而是側重於分析這些“經典”作品在構建早期人類社會認知框架中的核心作用。 一、口頭傳統的結構與神話的原型力量: 文學的起源深植於人類早期對世界秩序的解釋需求之中。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荷馬史詩、早期神話體係(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古希臘的神譜)如何通過敘事結構,確立瞭“英雄”、“命運”、“神祇”等核心原型。這些原型並非孤立的文化符號,而是早期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投射,它們構成瞭後世一切敘事藝術的底層邏輯。重點分析的是,在缺乏現代哲學思辨的時代,這些故事如何以一種高度凝練的方式,探討瞭秩序與混沌、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永恒張力。 二、古典戲劇的理性與情感的張力場: 古希臘的悲劇與喜劇,是西方理性精神與情感爆發的第一個成熟載體。本章將剝離對劇作傢生平的簡單介紹,聚焦於文本內部的戲劇機製。探討索福剋勒斯作品中對“律法與人情”衝突的深刻剖析,以及歐裏庇得斯對傳統道德觀念的顛覆性質疑。我們將分析,在嚴格的藝術形式(如三一律)限製下,早期劇作傢如何精準地捕捉並放大人類的睏境——例如,認知盲區、不可避免的悲劇性選擇,以及對城邦道德準則的反思。這種對人類有限性的清晰認知,構成瞭其作為“經典”的持久生命力。 三、早期敘事文學的道德教化與形式探索: 從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到中世紀的史詩和傳奇,文學承擔瞭構建民族身份和道德規範的重任。本部分考察的是,敘事如何被用作維護社會結構和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在這些宏大敘事中,“美德”和“惡行”是如何被具象化和符號化的。同時,也會簡要涉及早期諷刺文學的興起,指齣這標誌著作者開始對既定規範産生疏離和批判的意識萌芽。 第二部分: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個體意識的覺醒與理性的擴張 隨著中世紀神學束縛的鬆動,文學開始轉嚮對人類經驗本身的關注,這標誌著現代意識的雛形形成。 一、人文主義的核心轉嚮——關注“人”的復雜性: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不再僅僅服務於宗教或王權。本節將分析彼特拉剋、薄伽丘等人的作品如何將焦點從彼岸世界拉迴此岸世界,探討愛情、欲望、智慧和世俗的成功。特彆關注這種關注如何使得人物形象擺脫瞭臉譜化,開始展現齣內在的矛盾性與發展潛力。文學開始成為記錄人類心理深度的工具,而非僅僅是道德寓言的載體。 二、啓濛時代的理性之光與對權威的解構: 啓濛運動是現代意識形態形成的關鍵階段。文學作為大眾傳播媒介,極大地助推瞭理性、科學和自由的思想傳播。本部分將考察小說體裁在這一時期的成熟,尤其是其作為批判社會弊病、揭示政治腐敗的強大武器。重點分析洛剋、盧梭等思想傢對文學敘事結構的影響,以及小說如何通過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衝突,來論證天賦人權和契約精神。我們關注的是,理性如何被用來係統性地解構傳統的、基於血統和信仰的權力結構。 三、感傷主義的興起:情感的重新價值化: 在理性主義達到頂峰的同時,文學內部也齣現瞭對過度推崇理性的反動——感傷主義。本章探討瞭早期浪漫主義的先聲,即如何重新肯定人類情感、直覺、自然本身的力量。這並非對古典的迴歸,而是對啓濛運動中被壓抑的人類非理性維度的探索,是現代“情感主體”意識形成的重要一環。 第三部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與現代性的幽暗麵 十九世紀是小說體裁的黃金時代,也是現代社會結構與個體心理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 一、現實主義的“剖析”工程:社會結構的忠實再現: 現實主義文學的目標是將社會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細緻入微的解剖。本部分將分析巴爾紮剋、狄更斯等作傢如何通過對城市化進程、階級固化和經濟壓力的描繪,構建齣一部部復雜的社會百科全書。重點在於分析其敘事技巧——客觀的、全知的視角如何被用來構建一種“科學”觀察的假象,從而使讀者相信他們正在洞察社會運行的“真實”規律。 二、心理深度的挖掘與非理性力量的湧現: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科學對人類心智研究的深入,文學開始深入挖掘人物行為背後的隱秘動機。本章聚焦於探討小說中對“野心”、“嫉妒”、“異化”等復雜情感的捕捉。即使在強調客觀的現實主義框架內,也開始齣現對個人內心深處不可控力量的預感,這為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思潮埋下瞭伏筆。 三、自然主義的絕望宣言:環境與宿命的角力: 自然主義作為現實主義的極端化形式,其核心在於將人視為被遺傳和環境完全決定的生物體。本部分著重探討這種文學立場如何反映瞭十九世紀末期,在工業化和達爾文主義影響下,人類主體性被削弱的焦慮感。其敘事風格對痛苦、墮落和底層生活的直接呈現,是對啓濛樂觀主義的強烈反思。 第四部分:現代意識的重塑與文學的邊界拓展 進入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徹底摧毀瞭人們對既有秩序和理性進步的信心,文學隨之進入瞭對語言、時間和意義本身的顛覆性探索階段。 一、現代主義的語言革命與時間意識的重構: 現代主義文學是對十九世紀宏大敘事的徹底反叛。本節將聚焦於意識流、多重視角和非綫性敘事等核心技巧的運用。通過喬伊斯、伍爾夫等人的探索,分析文學如何嘗試捕捉“當下”的流動性,如何質疑傳統時間概念,並將全部的意義生産過程轉移到人物的內在思緒中。這標誌著文學的主題從“世界是什麼”轉嚮“世界在我心中是如何被體驗的”。 二、異化、孤獨與存在的焦慮: 現代性帶來的物質富足與精神空虛並存。本章考察瞭文學如何成為錶達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載體。著重分析卡夫卡、加繆等作傢作品中對荒謬、官僚主義的迷宮以及人類內在孤獨感的刻畫。這些文本揭示瞭一個核心命題:在失去傳統信仰支撐後,個體必須獨自麵對意義的缺失。 三、後現代的碎片化與元敘事的迴審: 當代文學的特徵之一是對“宏大敘事”的徹底懷疑和解構。本部分討論瞭後現代文學如何通過戲仿、拼貼和對自身創作過程的暴露(元敘事),來揭示所有結構——包括文學結構——的建構性與偶然性。這並非徹底的虛無,而是在承認碎片化的現實後,尋找新的、更謙卑的意義錶達方式。 總結:文學作為意識的連續記錄 本捲通過對文學史的宏觀梳理,意在證明:文學並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旁觀者,而是人類意識形態變遷最敏感、最細緻的記錄者。從神話中的集體原型,到啓濛時代的理性藍圖,再到現代意識對自身破碎性的深刻洞察,文學始終在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反映並形塑著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的基本認知。理解文學的演變,即是理解人類意識如何不斷地自我修正、自我超越,並最終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尋找存在的閤理性與錶達的可能邊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威


  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與比較文學係。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與比較文學係Edward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傢文學》、《茅盾,老捨,瀋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華語語係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英文論著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日文論著《敘事詩􀍷時代􀍷抒情:江文也􀍷音楽􀍱詩作》。2004年獲選為中研院第25 屆院士。2006年被聘為復旦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相關著作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敍事(全新增訂版)》
  《茅盾,老捨,瀋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

王曉玨

  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係博士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比較文學與社會中心博士,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東亞語言文明係助理教授,同時兼聘日爾曼語言文學係與電影研究中心。中、英文論文散見多種論文集和期刊雜誌。著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1949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閤編有Lu Xun and Sinophone Asia (Brill, 2015, forthcoming)。閤譯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等。現正在撰寫第二本英文研究專著,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學的邊緣:張愛玲與偏離的美學》)。

  相關著作
  《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白睿文

  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係教授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印刻齣版社,2014;廣西師範大學,2015),《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5;麥田齣版社,2007;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痛史: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的曆史創傷》(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8;麥田齣版社,即將齣版),《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麯》(英國電影學院,200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等書。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餘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以及即將齣版的舞鶴《餘生》。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奬的榮譽提名,曾擔任2010年金馬電影節、2012,2014年紅樓夢奬評審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曾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吳盛青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現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近代詩歌及文人文化,文學中的性彆,圖像與文字,情感研究等。其關於現代視野下的傳統詩詞寫作的專著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13年齣版。現從事民國時期照片與詩歌的互動等課題的研究。曾任美國維思裏安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後,並獲蔣經國基金會、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CLS)的奬助。

宋明煒

  1972年12月齣生,山東濟南人,先後讀於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2005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衛斯理學院東亞係副教授。專業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近年來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科幻小說、成長小說、現代思想和文學中的青春論述。著有傳記《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颱北:1996年;上海:1998年)、論文集《批評與想像》(上海,2013年)、英文專著Young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 1900-1959(哈佛亞洲中心,2015年即齣),為香港Renditions雜誌主編中國科幻小說的英文譯本Chinese Science Fiction: Late Qing and the Contemporary(2012年)。近年來有關中國科幻的中英論文發錶於《讀書》、《上海文化》、《文學》以及Science Fiction Studies等期刊。

宋偉傑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博士,現任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亞洲語言文化係助理教授。著有《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中國.文學.美國:美國小說戲劇中的中國形象》,英文書稿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and Literary Topography(《測繪現代北京:空間,情感,文學地形圖》)將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齣版。現正進行的英文研究計劃包括Ideo©ology: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意識形〔生〕態:現代中國的環境想像)與Between Avant-Garde and Martial Arts: Sinophone Film Directors and the Chinese Mind(在先鋒派與武俠片之間:華語電影導演與中國心靈)。譯有《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閤譯有《跨語際實踐》、《比較詩學》、《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等。

  相關著作
  《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鬍曉真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於颱灣大學外文係、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文學係、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分彆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敘事文學、清末民初文學與女性文學。2003年齣版的《纔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一書,探討近代中國女性創作、閱讀、齣版小說的情況,是研究明清文化與女性文學的重要參考著作。2011年發錶專書《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傢的轉型現象》,探索民初時文壇新、舊錯雜,男女爭鳴的現象,以及「傳統派」作傢之文化堅持的脈絡與影響。該書於2012年獲頒中研院第一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書奬。最近編輯《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一書(2011,與王鴻泰閤編)。於1999年獲中央研究院青年學者研究著作奬,2003 年獲國傢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奬。

奚密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係,並兼任係主任。主要著作包括《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現當代詩文錄》、《從邊緣齣發》、《颱灣現代詩論》等書,《現代漢詩選》、《園丁無蹤:楊牧詩集》、《今生有約:黃翔詩集》等英譯詩選,《二十世紀颱灣詩選》、《航嚮福爾摩沙:詩想颱灣》等英譯選集編選,《海的聖像學:沃剋特詩選》中譯詩集,及《誰與我詩奔》、《芳香詩學》等散文集。

高嘉謙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漢詩、颱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博士論文《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嚮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2012)、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颱灣熱帶文學」係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現從事汪精衛政權的文學研究。

張恩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現為麻塞諸塞州大學語言文學文化係助理教授。研究方嚮包括十九世紀以來的中文文學、華語電影以及大眾文化、中外跨文化研究,發錶文章包括蕭紅、長徵、紅色旅遊,閤編著作《中國紅色遺産:共産主義革命的文化餘生》將由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齣版。

梅傢玲

  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大學颱文所與中文係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颱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颱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曾任颱大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並先後擔任捷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彆,還是傢國?─五○與八、九○年代颱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另編有《性彆論述與颱灣小說》、《颱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文化啓濛與知識生産》、《颱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曾獲頒教育部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及颱灣大學全校教學傑齣奬。

  相關著作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新版)》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颱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

許暉林

  颱灣基隆市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係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小說、明清文化史、城市研究以及視覺研究。著有〈曆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老殘遊記》中的身體隱喻〉等論文。最近正在進行與中華帝國晚期的視覺現代性相關的研究。

陳國球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總監。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主任,加拿大雅博特大學東亞係、捷剋查理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文學史學、中國詩歌與詩學、香港文學等。著編有:《抒情中國論》(2013)、《文學如何成為知識》(2013)、《結構中國文學傳統》(2011)、《情迷傢國》(2007)、《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2007)、《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2004)、《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2003)、《文學香港與李碧華》(2000)、《中國文學史的省思》(1993)、《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1991)等。

陳綾琪

  淡江大學英文係畢業後,即赴美就讀研究所。先在奧多明尼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拿到英美文學碩士,隨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中國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相繼取得中國現代文學碩士與比較文學博士。在哥大期間,曾選讀夏誌清教授的明清戲麯,這是夏先生在哥大上的最後一門課。在王德威教授與Ursula K Heise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陳綾琪目前為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中國現代文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包括華人文化認同政治,記憶與書寫,後現代主義美學,後殖民身分認同論述等。著有專書Writing Chinese: Reshap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Palgrave McMillan, 2006),及有關颱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現當代中國文學與重創記憶(traumatic memory)等其它文章。目前即將完成書稿Memory’s Shores: Remembrance of the Mao Years。

楊小濱

  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政治大學颱文所教授。曾任上海社科院、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威尼斯大學等教授、研究職務,《現代詩》季刊、《現在詩》詩刊特約主編。著有專書《否定的美學》、《曆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無調性文化瞬間》、《語言的放逐》、《迷宮.雜耍.亂彈》、《感性的形式》、《欲望與絕爽》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1994年「第一本詩集奬」)、《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女世界》、《多談點主義》、《指南錄.自修課》等。近年在兩岸各地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並齣版觀念攝影與抽象詩集《蹤跡與塗抹:後攝影主義》。

  相關著作
  《否定的美學: 法蘭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
  《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楊昊昇

  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現任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德國、俄國、亞洲及中東語言與文化係助理中文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電影。博士論文研究二十世紀中國作傢的舊體詩。近年期刊與專書論文包括:〈骸骨迷戀:鬱達夫的遺民情結與舊體詩〉、〈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的政治抒情:以郭和毛澤東的詩詞唱和為考察中心〉、〈革命神話及其情色改寫:當代電影銀幕上的新型烈士形象〉(譯名)。現正在撰寫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

雷勤風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博士,現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係副教授。著有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California, 2015);編譯有錢鍾書散文小說閤集Humans, Beasts, and Ghosts: Stories and Essays(Columbia, 2011)、香港《譯叢》雜誌「楊 絳」專號(2011);閤編有The Business of Culture: Chinese Cult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900-65(UBC Press, 2014)、澳大利亞China Heritage Quarterly「《中國評論週報》」專號(2012)、美國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喜劇中國」專號(2008)。

劉劍梅

  齣生於福建省南安縣。北京二中學生,北京大學中文係學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係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博士,曾為美國馬裏蘭大學亞洲與東歐語言文學係副教授,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齣版過中文著作:《彷徨的娜拉》(北京三聯生活書店,2014年)、《莊子的現代命運》(商務印書館,2012年)、《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與劉再復閤著,香港天地圖書,2000年;上海文藝齣版社,2001年;颱灣九歌齣版社,2003年)、《狂歡的女神》(香港明報齣版社,2004年;颱灣九歌齣版社,2005年;北京三聯,2007 年),《共悟紅樓》(與劉再復閤著,北京三聯,香港三聯,2009 年),《革命與情愛》(上海三聯,2009年)。英文專著:《莊子與中國現代文學》Zhuangzi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紐約: 牛津大學齣版社,即將齣版),《革命與情愛:文學史女性身體和主題重復》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美國夏威夷大學齣版社,2003年),《金庸現象:中國武俠小說與現代中國文學史》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與何素楠Ann Huss閤編,Cambria Press, 2007年),另有中英文文章數十篇,發錶
於各種報刊。

劉瓊雲

  颱灣大學中文係、外文係雙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係碩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醉心於觀察明清文學、曆史、神怪傳統交界處文字變化的動態;穿梭古今、虛實、人世異界,從中捕捉理性曆史知識之下,個彆作者的感性思維及群體文化律動。著作包括〈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2010)、〈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曆史缺憾與「她」界想像〉(2011)、〈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2012)、〈妖魔、動物、精怪:《醒世姻緣傳》中的記惡書寫〉(2014)等。

潘少瑜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比較文學碩士,2005-2006年獲得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奬助,赴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研究訪問。2008-2010年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翻譯研究、文學批評等,近年關注的研究主題為清末民初之言情書寫和翻譯、鴛鴦蝴蝶派文學現象,以及英國維多利亞通俗小說在近代東亞地區的流傳與影響。

蔡建鑫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日本文學、比較文學學士、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碩士、哈佛大學東亞係中國文學博士。目前任教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係。研究領域包括現當代颱灣文學、中國文學、華語語係文化研究,以及西方批評理論。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書美教授、南加州大學的貝納子教授閤編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華語語係研究讀本》)。英文專書A Passage to China重新論述颱灣的殖民/遺民曆史,即將齣版。

鄭毓瑜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特聘教授,研究成果曾獲得教育部學術奬,科技部(原國科會)傑齣研究奬,科技部傑齣學者研究計畫,鬍適紀念講座,颱大傑齣專書奬,並曾獲美國Fulbright、國科會與Harvard、UCLA、UIUC等學術機構奬助,齣國研究、參訪或講學。在教學方麵亦曾獲得颱大教學傑齣奬,以及數度獲得全校教學優良奬。於學術行政上,則擔任過科技部人文司中文學門召集人、科技部人文中心(後改成人社中心)執行委員,以及颱大中文係主任兼所長、文學院語文中心主任等,目前為科技部人文司諮議委員。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學批評、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六朝文論等,代錶作為《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颱北:麥田齣版社,2005)及《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颱北:聯經齣版公司,2012年)

  相關著作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

橋本悟
 
  2014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東亞語言文明係),從2014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Society of Fellows從事博士後研究。赴美讀書之前,他在日本東京大學獲得瞭法國文學的碩士與學士學位。研究主題包括東亞比較文學,中西比較美學,二戰後東亞思想、文化史。

魏艷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訪問學者,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研究興趣主要為中國現代通俗小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小說與電影,華語語係文學(尤其是新馬地區與香港的互動)。博士論文的題目為《中國偵探小說的産生與發展:1900-1949》,曾在學術期刊上發錶過〈論《狄公案》的中西互動〉、〈中國近代偵探小說的翻譯〉、〈從《獅子城》看六十年代新加坡國傢電影的齣現〉等。

羅靚

  女,重慶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哈佛大學東亞係,獲漢語言文學學士、比較文學碩士、東亞語言文明博士學位。曾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係、斯坦福大學文學院等地求學和研究。現任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梨花人文科學院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Ewha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Ewha Womans University)(2014-2015),美國肯塔基大學現代與古典語言文學文化係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Modern and Classical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Kentucky),歐洲伊文思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Joris Ivens)理事,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書評編 輯。著有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Tian Han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Performance and Poli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4). 2014-2015年度獲韓國國傢研究基金。目前主要從事白蛇故事現代轉型的研究,以持續關注先鋒錶演、政治論述、流行文化在中日韓的互涉,及其與國際先鋒主義和流行文化的互動。

羅鵬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杜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係副教授。主要從事近現當代中國文學文化研究。齣版專著有The Naked Gaz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肉眼:反思中國 現代性》)(哈佛,1998)、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長城:文化史》)(哈佛,2010)、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離鄉病:現代中國中的文化、疾病、以及國傢改造)(哈佛,2015)。閤編有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文學颱灣:一本新文學史》)(杜剋,2007)、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重新思考中國大眾文化》)(Routledge, 2009)、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牛津手冊:中國電影》)(牛津,2013)。譯文有餘華的《兄弟》、閻連科的《受活》與《四書》。正在閤編The Oxford Handbook of New Chinese Literatures(《牛津手冊:現代華文文學》)(牛津,2015)。

圖書目錄

第一輯:新舊文化、語言實踐、公民論述

1 從摩羅到諾貝爾——現代文學與公民論述
2 從「遺民」到「新民」——硃舜水與〈遊後樂園賦〉
3 天下有賊——明代「騙經」《杜騙新書》
4 現代漢詩——典範轉移與曆史挑戰
5 舊體新聲——論魯迅舊詩的曆史感與現代性
6 彩筆調和兩半球—— 呂碧城海外詞中的文化翻譯
7 公開的情書——林覺民〈與妻訣彆書〉的脈絡化解讀
8 寫給兒子,新中國的兒子——《傅雷傢書》解讀
9 「傢」,變不變?──論《傢變》中的新舊文化轉型與語言實踐

第二輯:知識轉型、文化生産、曆史記憶

1 「抒情」的傳統與現代
2 記憶的技藝——從《韆忠戳》裏的血與雪談起
3 「柔術」——一個傳統日本漢字語匯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傳播與想像
4 福爾摩斯與道傢解藥——談《老殘遊記》中的一椿公案
5 重釋〈狂人日記〉——總體化、他者與創傷
6 白蛇啓示錄
7 循環之外——舞鶴與硃天心所追尋之曆史與記憶的盡頭
8 想像往事,敘述曆史——重讀中國90年代的三本曆史小說
9 無處存放的女性心靈——評賈平凹《帶燈》的男權主義夢幻

第三輯:地理疆界、文化跨界、東亞想像

1 夜行長安──明清小說中的帝都生與死
2 漢詩「下南洋」——馬華漢詩的風土與疆界
3 《孽海花》、置換與強迫性重復
4 性彆,城市與敘事結構——重讀《海上花列傳》
5 中國文學經典與現代東亞文化想像力——以梁啓超的日本政治小說翻譯為例
6 孤兒作為隱喻——從《異域》到《亞細亞的孤兒》
7 有聲的神實,緩慢的暴力——在政治惡托邦與生態烏托邦之間
8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讀韓鬆科幻小說《地鐵》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從摩羅到諾貝爾
──現代文學與公民論述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與比較文學係
 
一九○八年二月,在日本東京發行的中國留學生雜誌《河南》刊齣文章〈摩羅詩力說〉,作者署名令飛。在這篇文章裏,令飛感嘆中國文明的崩壞,企求「精神戰士」,發揮「攖人心」的力量,挽狂瀾於既倒。對令飛而言,這樣的「精神戰士」惟有詩人得勘重任。
 
令飛是周樹人的筆名,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魯迅(1881-1936)。〈摩羅詩力說〉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所作的一係列文章之一。這些文章思考中國前途興廢、辯証文化復甦之道,成為魯迅文學與革命事業的濫觴。其中〈摩羅詩力說〉縱論今昔、中外詩歌的社會功能,尤其與新文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為魯迅的提倡,「摩羅」自此進入中國現代詩人──甚至知識分子──的想像閎域。
 
魯迅對新文學的思考,隻是清末眾聲喧嘩的一端。早在一八九九年,梁啓超已經提齣「詩界革命」,一九○二年,更繼之以「文界革命」、「小說革命」。尤其小說革命的觀念肇始瞭「新小說」的崛起,扭轉瞭一代知識分子看待小說的方式。與此同時,梁啓超開始發錶《新民說》,甚至將「新小說」與「新民」畫上因果關係:所謂「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國之小說」。同在一年,梁的業師康有為在《新民叢報》發錶〈公民自治篇〉,與梁唱和:「人人有議政之權,人人有憂國之責,故曰之為公民。」
 
不論「摩羅」或是「新民」,都凸顯彼時文人與知識分子在思考個人與傢國的關係時,文學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的確,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知識、一種審美實踐、一種政治方法、或是一種曆久彌新的教化典範,「文學」的崛起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現代化的現象之一。也因此,以後百年「文學」的消長也動見觀瞻,甚至成為曆史轉摺的指標。然而到瞭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文學」似乎已經失去瞭晚清、五四所賦予的光環,成為一種大眾傳播形式。能夠「攖人心」的摩羅詩人如今安在?我們又如何思百年來「文學」與「新民」的轉變?
 
本文企圖大題小作,從魯迅的〈摩羅詩力說〉作為切入點,重新看待文學介入社會與政治的可能與不可能,尤其側重作傢對現代公民主體作齣的投射。除瞭「摩羅詩人」外,本文介紹「人造人」(homunculus)、「諾貝爾」(Alfred Nobel)。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那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又帶著現代氣息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覺得,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連接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而“摩羅到諾貝爾”這個跨度,無疑涵蓋瞭人類文學思想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梳理瞭文學史上重要的轉摺點和代錶人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經典”部分時的嚴謹與深刻,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作品情節的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分析瞭它們在當時社會語境下的意義,以及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而當他筆鋒一轉,談到“現代意識”時,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瞭。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現代文學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一種對人類存在、價值、信仰的重新審視。它不再滿足於描繪外部世界,而是更多地轉嚮內心的探索,對個體的疏離感、存在的虛無感、以及現代社會帶來的種種睏境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也很具啓發性,他能夠將復雜的文學理論和哲學思想,用一種讀者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思想的盛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學的認知不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風格或流派,而是有瞭一個更宏觀、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相當大的驚喜,它並非我預設的那種“填鴨式”的文學史普及讀物,而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帶著我悠遊於文學的浩瀚星河。開篇提到的“摩羅”,我一開始以為是指某個具體的人物或時代,但讀進去後纔發現,這更像是一種象徵,代錶瞭文學早期對於社會現實的犀利觀察與批判。而“諾貝爾”則無疑是現代文學成就的最高榮譽,象徵著人類意識在復雜時代背景下的覺醒與探索。作者在連接這兩個極端的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經典作品的解讀。這些解讀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精準地抓住瞭作品的核心精神,並將其置於時代洪流之中進行考察。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經典”的論述,他不是簡單地贊美,而是分析瞭這些作品如何在當時打破常規,引領瞭新的文學風尚,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普世價值如何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而當他進入“現代意識”的篇章,我更是覺得心潮澎湃。他沒有將現代意識視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對具體作傢和作品的分析,展現瞭現代人如何在科學、技術、哲學、社會變革等多重因素的衝擊下,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書中對於現代意識的闡釋,讓我深刻理解瞭現代文學中普遍存在的焦慮、迷惘、個體與集體的關係等議題,也讓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瞭更清晰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是關於人類意識的演進史。

评分

這本《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真是一部讓我耳目一新的作品。我一直以來都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文學史的脈絡有些模糊,尤其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思潮之間的銜接上。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一下子點亮瞭我心中的迷霧。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將“摩羅”象徵的早期文學批判精神,與“諾貝爾”代錶的現代文學高峰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非綫性但又邏輯嚴密的結構,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文學思想是如何在傳承與革新中不斷發展的。書中對“經典”的解讀更是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對作品情節的復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經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們在文學史上的裏程碑意義。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探討“現代意識”時,展現齣瞭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現代主義的種種錶現,而是深入分析瞭現代社會結構、哲學思潮、科技發展等對人類意識産生的深刻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他用生動的語言,將現代文學中普遍存在的疏離感、個體存在的睏境、以及對意義的追尋等議題,展現得淋灕盡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故事,而是能主動地去感受、去思考、去領悟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

评分

這本書我剛讀完,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對文學史一直充滿好奇但又不敢輕易下手的讀者,這本書簡直像一座燈塔,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我一直覺得,文學的演進不僅僅是作傢們筆下故事的更迭,更是一種思想的傳承與碰撞。從古老的摩羅(莫裏哀?還是指古代的某個文學流派?)的嘲諷與幽默,到諾貝爾奬所代錶的現代意識的深刻反思,這中間的跨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常常感到迷失。但這本書成功地將這些看似遙遠的節點聯係瞭起來,讓我看到瞭文學背後那條清晰可見的脈絡。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方式,講述瞭文學如何反映並塑造瞭人類的意識形態。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解讀,更是讓我有瞭全新的視角,原來那些我曾經覺得晦澀難懂的作品,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如此生動和富有哲理。特彆是那些關於“現代意識”的探討,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之一。它沒有簡單地羅列現代主義的種種特徵,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曆史變革、科技發展、社會動蕩等因素影響下,文學如何從個體經驗轉嚮更宏大的哲學思考,如何處理疏離、焦慮、存在的意義等問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麵,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層思想和時代精神,這對於我今後閱讀其他文學作品,甚至理解當下的社會現象,都有瞭極大的啓發。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與思想的盛宴。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文學史簡單地視為一個綫性的發展過程,而是通過“摩羅”與“諾貝爾”這兩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節點,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文學思想演進的框架。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洞察社會、引發思考的文學作品情有獨鍾,而“摩羅”所代錶的犀利諷刺與對人性的洞察,正是我想在文學中尋覓的。而“諾貝爾”奬,則代錶瞭現代文學對人類存在、意識與價值的深度探索。作者在連接這兩個端點的過程中,對大量的“經典”進行瞭精彩的解讀。這些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評論,更是將經典作品置於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中,分析其如何迴應時代的需求,又如何超越時代,成為永恒的藝術珍品。我尤其贊賞作者在闡述“現代意識”時所展現齣的深刻與細膩。他沒有將現代意識描繪成一個冰冷的概念,而是通過對個體經驗、社會變遷、哲學思考的細緻梳理,展現瞭現代人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尋找自我、定義意義。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類意識的載體,它記錄著我們的迷茫、我們的探索、我們的希望。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熱愛這個能夠承載如此豐富思想的藝術形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