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精裝)

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末民初
  • 基督教
  • 聖經
  • 選輯
  • 曆史
  • 文化
  • 宗教
  • 精裝
  • 珍本
  • 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清末民初基督新教的聖經部分翻譯,輯有十誡、詩篇、雅歌,以及新約書捲。這些著作或以聖經迴應時代變局,或以時代語言嚮非信徒闡述基督教信仰,其中許多部分嘗試以中國傳統詩詞的手法翻譯聖經,深具獨創之文學特色。茲簡介如下:

  第一部份收錄和閤本齣版前的數種十誡翻譯,例如較具影響力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和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的《神天聖書》(1823)、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Karl F. A. Gützlaff, 1803–1851)的《舊遺詔書》(1846),又如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的淺文言舊約翻譯(1913)等。除聖經十誡譯文外,本書亦收錄當時對於十誡的專文注釋,如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 1796–1857)的《神天之十條誡註明》(1832),此書曾多次於馬六甲、新加坡、上海等地再版,足見其在華人地區的廣大影響。
  
  第二部份收錄英國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 1822–1899)的《中文韻律詩篇選輯》(1890)和鮑康寜(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詩篇精意》(1908)。前者就其開創性意義而言,前所未有地以傳統的楚辭體翻譯舊約詩篇,為清初聖經翻譯風潮注入一股清新的源流;後者亦重組瞭詩篇原文的節數與結構,以符應中國的律詩傳統,在行文上則力求通達淺白,讓廣大的華人讀者通過詩篇的信息,洞悉基督信仰的意義。

  第三部份收錄許地山(1894–1941)的《雅歌新譯》(1921)和陳夢傢(1911–1966)的《歌中之歌》(1932)。前部著作的譯者為民初文學大師,因而於譯文中多採用民初新詩的格式和用語,其翻譯特色可謂獨樹一幟。後者的譯文期許以文學性眼光重新審視此篇希伯來情詩,因此特重此中希伯來民族關於情愛的象徵修辭,以期盼讀者從雅歌「誠實與簡單的敍述」中,體會情愛的意義與價值。

  第四部份收錄嚴復(1854–1921)《馬可所傳福音》(1908)與李啓榮(Calvin Lee,生卒年不詳)的《新譯雅各書》(1928)。前者為民初翻譯巨擘,其譯本為基督新教中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齣版的聖經經捲,並於齣版後廣受傳教士、本地教牧和中國學者的好評。後者則曾遠赴美國、以色列等地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在此基礎上,其譯文貼近新約希臘文的語法結構、用詞次序和編排,成就瞭基督新教第一部由中國聖經學者翻譯並獨立齣版的聖經經捲。

  本書除瞭附有編者所撰寫之全書導論以及對各部作品編寫之簡介外,亦為每部作品進行重新標點,輔以聖經經文、中國古籍之引文齣處和難字難詞之注解,期帶領讀者一窺清末民初聖經翻譯之風貌。

  得奬紀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錦圖


  香港沙田浸信會區牧、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兼任講師、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主要研究中國教會史和中文聖經翻譯。曾撰寫及編輯多部著作,包括《戴德生與中國內地會(1852-1953)》(1998)、《聖言韆載:聖經流傳的故事》(2011),以及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 iii
補序…………………………………………… 周聯華… vi
編者序………………………………………… 蔡錦圖… ix
縮略語………………………………………………………… xiv
導論:清末民初新教中文聖經拾穗………… 蔡錦圖… xvi
參考文獻……………………………………………………… xl
附錶:基督新教中文聖經譯本概覽…………………………… li
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經捲名稱對照…………………………… liii
正體異體字對照錶…………………………………………… lvi
編輯凡例……………………………………………………… lix

第一部和閤本前新教中文聖經譯本的十誡譯文
馬殊曼:聖經(1822,文言) ………………………… 13
馬禮遜、米憐:神天聖書(1823,文言) …………… 15
附麥都思:神天之十條誡註明(1832) …………… 17
叔未士:上帝之命(1841,文言) …………………… 107
郭實臘:舊遺詔書(1846,文言) …………………… 111
高德:聖經舊遺詔齣麥西傳(1851,文言) ………… 113
委辦本舊約全書(1854,文言) ……………………… 115
附十條聖誡(1879) ………………………………… 117
裨治文、剋陛存:舊約全書(1863,文言) ………… 135
楊格非:齣埃及記(1905,淺文言) ………………… 137
施約瑟:舊約全書(1913,淺文言) ………………… 139
真神十誡(1870?,官話) …………………………… 141
施約瑟:舊約聖經(1909,官話) …………………… 143
和閤本:舊約全書(1919,文言) …………………… 145
和閤本:舊約全書(1919,官話) …………………… 147

第二部詩篇
湛約翰:A Specimen of Chinese Metrical Psalms
(中文韻律詩篇選輯,1890) ……………… 157
鮑康寜:詩篇精意(1908) …………………………… 187

第三部雅歌
許地山:雅歌新譯(1921) …………………………… 293
陳夢傢:歌中之歌(1932) …………………………… 331

第四部新約書捲
嚴復:馬可所傳福音(1908) ………………………… 369
李啓榮:新譯雅各書(1928) ………………………… 382

圖書序言

編者序

  本書搜集清末民初(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基督新教中文聖經翻譯的部分成果,包括十誡、詩篇、雅歌,以及最早由中國學者翻譯和齣版的新約書捲,收錄有關作品的全文、注釋和序言。除瞭第一部的十誡經文(齣埃及記二十章1–17 節)外,其他作品或是獨立齣版的聖經譯述,或是載於基督教刊物的作品,由傳教士、中國信徒或中國文學傢翻譯和改寫。這些刊物並不是要取代在新教教會通行的中文聖經,而是或為瞭傳道、介紹基督教信仰與文化,或以聖經迴應時代
變局,從而以此形式嚮非信徒闡述基督教的信仰。

  西方基督新教的傳統(尤其是十八世紀宣教熱潮湧現之後)認為,聖經具有自我展現福音信仰的功能。當聖經在人麵前展開,因著聖靈的工作,可以讓人心開啓,從而領受福音的信息,生命得到改變。所以,把聖經翻譯為福音對象可以理解的語言,往往是傳教士在傳揚福音地區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於聖經篇幅龐大(包括舊約三十九捲和新約二十七捲),極難在短時間內把它完全翻譯成為當地語言,因此傳教士會選擇某些經捲(例如與耶穌生平有關的敘述,或能說明基督教信仰精義的經文),翻譯成為單行本,方便派發和使用。影響所及,傳教地區的信眾也會視聖經的翻譯,為他們闡述信仰的一個重要環節。

  中文聖經翻譯的取嚮,一般會根據聖經公會或傳教士群體商議確定的原則,按照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原文的版本(部分輔以英語或其他歐洲語言的聖經為參考),採納由西方教會所認同的翻譯取嚮,並且顧及翻譯的對象群體所需的原則。然而,部分聖經的翻譯,並非僅以牧養和傳教為要旨,而亦具有文學創作的意味。這些嘗試大多是以中國文學的手法,把聖經翻譯齣來,以此使得中國人能認識、接納,甚至欣賞聖經。

  當基督教信眾日漸增多時,許多本地基督徒(尤其是受過教育的信眾)也會自行翻譯聖經。這樣的嘗試,在清末還未明顯,但到瞭民國初年便日漸增加。最早由中國人翻譯和齣版的聖經完整單行本,就是本書所收錄,分彆由許地山(1894–1941)翻譯的《雅歌新譯》(1921)和李啓榮(生卒不詳)翻譯的《新譯雅各書》(1928)。許地山的《雅歌新譯》刊載在民初的《生命》月刊中,而李啓榮的《新譯雅各書》則是筆者在十多年前於英國劍橋大學聖經公會圖書館(Bible Society’s Library)得閱,當時未見在學界有何討論,於是有瞭一個把它齣版的念頭。這就是編寫本書的肇因。

  本書的導言,淺探清末民初新教中文聖經的概況,以助理解書中所錄或其他沒有刊載的中文聖經。本書主要按所譯聖經的類彆,分為四部。在每一部的開首都附有一段簡介以及相關的研究書目,略述有關作品的翻譯和齣版資料,協助讀者進一步探討。遺憾的是,由於所搜集的資料和個人學識有限,這些簡介的撰寫不平均,有些段落太短,有些卻過長。這樣的缺失,期望讀者原諒。

  第一部整理和收錄在和閤本聖經齣版之前,以清末通用語言(文言、淺文言或官話)翻譯的十誡經文。這些譯文主要是見於不同的聖經譯本,也有獨立書捲單行本。最早的十誡文言單行本,就是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以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聖經譯文為基礎,輔以經文解述和應用,於一八二八年齣版,以後多次修改書題、修訂和重印,本書所載是一八三二年的版本。至於官話的十誡單行本,最早的是一八七○年代的一份單張〈真神十誡.救世要言.主禱文〉,本書節錄瞭其中「真神十誡」的一段。由於中文聖經的翻譯持續不斷,十誡的經文也刊載於不同的聖經譯本中,在本書中按次序列齣。

  第二部選取瞭晚清的兩名英國傳教士以中國傳統文學技巧翻譯的詩篇,他們也分彆參與過和閤本深文言版本和官話版本的翻譯計劃:倫敦傳道會湛約翰(John Chalmers, 1825–1899)的文言A Specimen of Chinese Metrical Psalms(《中文韻律詩篇選輯》,1890),以及中國內地會鮑康寜(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官話(國語)《詩篇精意》(1908)。這兩部譯本都不是對詩篇的直接翻譯,而是以中國傳統詩體的形式,把詩文重新整理,不一定嚴格按照希伯來文原詩的字數、用語或編排。湛約翰是採用中國傳統楚辭的形式,鮑康寜則是用唐詩的格律模式,並不固守於希伯來詩體的句式。對於湛約翰這部詩篇譯本,近年學界討論較多,但有關鮑康寜譯本卻極少論述。鮑康寜的譯本是香港信義宗神學院蔡定邦博士為筆者在比利時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圖書館復印而來,謹此緻謝。

  最早的詩篇單行本,應是英國長老會傳教士賓為霖(William C. Burns, 1815–1868)譯的《舊約詩篇官話》附注釋(1867)。我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先後見過它的初版和再版(1870),遺憾的是,兩次都沒有機會復印它的全文,故此隻可以在導論中略述。

  第三部是兩部由中國文學傢翻譯的雅歌,包括許地山(1893–1941)的《雅歌新譯》(1921)和陳夢傢(1911–1966)的《歌中之歌》(1932)。許地山的作品是最早由中國文學傢以白話文完整翻譯的一捲聖經經文,見於《生命》月刊。而在十年後再有另一位文學傢陳夢傢翻譯瞭相同的經文。他們兩人都是基督徒,卻用瞭不同的取嚮把雅歌整捲翻譯,在中文聖經文學的探討上彆具價值。陳夢傢的這部譯本,其復印本是由斯洛伐剋漢學傢高利剋(Marián Gálik, 1933–)教授贈予筆者,深感厚恩。

  第四部是兩部新約書捲,它們都不是以文學創作為取嚮,卻是由中國人最早進行翻譯的聖經單行本,一部是文言,另一部是淺文言。第一部是民初文學大師嚴復(1854–1921)的《馬可所傳福音》(1908),它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國人翻譯,沒有西方傳教士參與的聖經譯本,但可惜這部文言譯本隻有馬可福音的前四章,並未完成。另一部是李啓榮的《新譯雅各書》(1928),它是第一部由中國教牧翻譯的完整聖經書捲單行本,也是最後一部淺文言譯本。該書麵世時正值國語和閤本齣版後約十年之際,然而作者仍使用瞭淺文言(一種當時已被放棄使用的中文聖經翻譯語體),謹慎而仔細地把一捲重視行為與信仰結閤的聖經書捲翻譯齣來。

  本書在構思之初,原擬還收錄民初以和閤本改編成仿古戲麯的約伯記《善人遭難》(1922),以及由中國學者李榮芳(1887–1965)以傳統文學手法翻譯的《哀謌》(1931)和硃維之(1905–1999)的《劫後哀歌》(1941)。《善人遭難》基本上是和閤本的經文,但按戲麯的形式作少量修訂,重新編成;《哀謌》和《劫後哀歌》則是以中國傳統楚辭形式翻譯的耶利米哀歌文言譯本。可惜筆者當年在劍橋時隻匆匆閱讀過《善人遭難》的部分,而李榮芳和硃維之的原書也一直未見,故本書無法收錄其中,而隻可在導論中簡述。

  新教的中文聖經翻譯以忠於原文為旨,但有部分齣版以較符閤中國文學形式所展現。本書所收錄的作品,大多有此特色,而所參考的中文聖經版本是從不同地方搜集而來,大部分見於英國劍橋大學聖經公會圖書館(Bible Society’s Library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部分書捲隻見過孤本(例如鮑康寜的詩篇錄自比利時魯汶大學圖書館、李榮的雅各書錄自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都未見於其他館藏),部分書捲在近年有較多討論(例如馬可福音、雅歌的翻譯)。由於某些原書殘舊,無法辨認所有字體,故有些文字隻憑推敲而得,有些完全沒法判斷,在注釋中會有所說明,但這份遺憾始終存留我的心中。讀者如能提點指正本書不確之處,實是萬分感激之事。

  當我在參閱不同的文稿,並把文字打進電腦的過程中,許多時候會停下來,思想譯者為何用這一字詞、那一句話。在編輯和撰寫的最後階段,由於工作和事奉忙碌,加上我心髒有先天性的問題,在二○一三年底進醫院動手術更換除顫器,故此進度緩慢,但也讓昔日先賢的聖經翻譯作品,多次在心中徘徊激勵。二○一四年初,我的妻子潔恩證實患有早期癌癥,本書成稿之日,正是妻子動手術切除癌患之期(三月三十一日)。感謝上帝的恩典,妻子在手術後逐漸康復。我是信心微小的人,但本書不少譯經者以聖經支持人生之誌,則成為我的勉勵。

  本書謹獻給我的妻子潔恩和兒子言一,願上帝的道恆常與我深愛的傢同在。

  在此深切感謝「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的同工編理和齣版本書,尤其多謝係列主編曾慶豹博士,以及編輯王鍾山先生和謝鬆宏先生的雅量和勞苦,容許筆者一次又一次遲交文稿之餘,同時要處理大量港式中文的破漏。

  本書所收錄的作品,即使流通不算廣泛,卻是滄海遺珠。筆者從中拾取遺穗,收獲豐沃,其感覺猶如舊約路得記二章十七節:「路得在田間拾遺,至於薄暮,後撲所拾,得麰麥六鬥。」(委辨本)

  那是天父上帝的恩典,在此深深感恩。

蔡錦圖
二○一四年六月一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盒,裡麵裝滿瞭歷史的碎片,每一片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尤其對書名中的「遺珠拾穗」四個字深有感觸,它暗示著這些聖經選輯可能是過去被忽略、被遺忘的珍貴資料,如今能夠重見天日,實在是學術界和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的一大福音。在颱灣,我們對於基督教的認識,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後來的傳播,而清末民初那段時期,正是基督教深入中國社會的重要階段。這本書的齣現,等於是填補瞭歷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讓我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當時的翻譯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情感與思想。我不禁聯想,當時的翻譯者,是如何在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尋求平衡?他們是如何將古老的經文,轉化為當時中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這其中的智慧與挑戰,絕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非常好奇,這些選輯的來源是否多樣,是來自不同傳教士的翻譯,還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教會使用版本?這將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當時基督教文本多樣性的認識。

评分

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一直以來,我對清末民初那段歷史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而聖經,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總覺得,在那個轉變的時代,人們內心的信仰需求,以及他們如何透過閱讀聖經來尋求慰藉和指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這本書的「選輯」形式,讓我更加期待,因為這意味著它並非一本通用的聖經,而是經過篩選、編輯的文本,很可能聚焦於某些主題、某些譯本,或者甚至是那些在當時被認為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篇章。我猜測,這些選輯的翻譯語言和風格,一定會與我們現在常見的聖經版本有很大的差異,或許更能真實地反映齣當時翻譯者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權衡與巧思。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歷史和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觸摸那段歷史的脈搏,去感受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時間長河沖刷掉的「遺珠」。

评分

對於《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這本書,我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尤其是在閱讀瞭書名和簡介後,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幅畫麵。清末民初,那是一個思想解放、文化激盪的年代,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都在那個時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聖經,作為西方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當時中國的傳播,無疑是一段複雜而精彩的故事。這本書所收錄的「基督新教聖經選輯」,不僅僅是文字材料,更是一種歷史見證。我想,透過這些選輯,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的傳教士是如何努力理解並傳達福音,同時也能觀察到中國本土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接受、質疑與融閤。書中的「遺珠拾穗」或許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翻譯細節,或者是一些在主流版本中較少被提及的經文段落,這些細節的呈現,對於理解當時基督教在中國的在地化過程,將會提供非常寶貴的視角。我對這本書能夠帶來的歷史洞察,充滿瞭好奇與期待,希望能藉此深入瞭解那段關鍵的歷史時期。

评分

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書名,一聽就讓我想起當年爺爺奶奶口中的故事,他們小時候在教會裡聽到的那些聖經故事,有些名字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總是感覺像是散落在民間的珍貴迴憶。這次看到這本書,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翻開來看看,想知道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聖經是如何被翻譯、被傳播,又如何觸動瞭當時人們的心靈。光是「清末民初」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歷史的厚重感,那是一個舊時代即將謝幕,新時代悄然崛起的關鍵時刻,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思想的啟濛與掙紮,都在那段歲月裡上演。我想,這本書裡收錄的聖經選輯,一定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能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希望、他們的睏惑、他們的信仰。尤其「基督新教」這個限定,讓我對這批選輯的內容充滿好奇,與我們現在熟悉的翻譯版本相比,又會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是字詞的選擇,還是傳達的側重點?我非常期待能夠在書中找到答案,並藉由這些選輯,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國基督教傳播的歷史脈絡。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時,內心湧現齣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清末民初,這個時代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社會結構的變遷、思想文化的衝擊,無不吸引著我。而「基督新教聖經選輯」,則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悄悄地滲透、生長。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遺珠」般的選輯,是如何被發現、被整理齣來的?它們是否反映瞭當時不同地區、不同教派的特色?光是想像當時的翻譯者,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努力將神聖的經文傳達給中國人民,就覺得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文本,更是一種歷史的體驗。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選輯,能夠更貼近當時人們的生活,理解他們如何從聖經中汲取力量,如何理解信仰,以及信仰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近代中國社會與宗教互動的新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