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捨論講記【兩冊】

俱捨論講記【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俱捨論
  • 唯識
  • 哲學
  • 印度哲學
  • 佛教哲學
  • 邏輯學
  • 認識論
  • 佛教思想
  • 論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釋迦牟尼佛次第轉三次法輪,其中第一轉法輪的見解主要以《俱捨論》來衡量,行為以《毗奈耶經》來衡量。處於末法濁世的眾生,壽命如此短暫,第一轉法輪的經論教義想要全部瞭達十分不現實,但若能精通《俱捨論》和《毗奈耶經》,則可圓滿通達釋迦牟尼佛第一轉法輪的一切精要。
  
  《俱捨論》是第二大佛陀世親論師所撰著。此論又稱"聰明論"。《俱捨論》,義為對法藏論。全論通過五事內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彆相、性質、類彆,對世齣世間法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作為佛法的根本理論,不論顯宗還是密宗,精通此論極為重要。
  
  原藏文本當時由印度譯師則那莫劄──佛友論師,以及國王赤鬆德贊時的三大譯師之一的嘎瓦華紮翻譯。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再據藏文版本翻譯為漢文。
  
  本書講記根據蔣陽洛德旺波尊者的《俱捨論釋》進行講解,尊者的《俱捨論釋》不廣不略,並且已經圓滿開顯瞭《俱捨論》的深刻奧義。
  
《般若燈論》 導論:跨越時空的心靈之光 《般若燈論》是一部深度探索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特彆是般若智慧精髓的論著。它並非對特定經文的逐字講解,而是一部將般若思想融入廣闊的佛教宇宙觀與修行實踐的理論體係。此書旨在闡明“空性”這一概念的真正意涵,揭示其超越二元對立、直指事物本源的深刻洞察力。 本書的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內容涵蓋瞭對“緣起性空”的精妙分析,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世間假名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過觀照空性來消解煩惱、證得解脫的實踐指南。它以清晰、富有邏輯性的論證,引導讀者從對現象世界的執著中逐步抽離,進入到對究竟實在的體認之中。 第一捲:空性觀的基石與辯證 第一章:緣起與空性的交融 本捲伊始,作者便著力於澄清“空性”這一概念在傳統語境中常被誤解的方麵。空性並非虛無,而是對“自性”(固有、獨立、不變的實體)的否定。作者通過對“緣起”法則的細緻考察,論證瞭一切現象皆因條件而生,因條件而滅,故無有任何事物可以獨立存在。 自性的辯證: 詳細剖析瞭“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展示瞭如何超越語言邏輯的局限,來把握“空”的實在義。 緣起鏈的深入: 重點闡釋瞭十二因緣的流轉與止息,並將其置於“空”的框架下進行解讀,揭示其在生命輪迴與解脫道中的根本作用。 第二章:五蘊的幻相與解構 此章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它以禪修者的視角,係統性地解構瞭構成“我”的五種要素——色、受、想、行、識。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五蘊的定義,而是結閤修行體驗,揭示瞭它們在運作中的無常與非我本質。 色蘊的分析: 探討物質世界的暫時性,如何由四大元素構築,又如何受製於因緣和閤。 心識的變動: 深入探究受、想、行、識四蘊的刹那生滅特性,強調心識活動本身的空性,從而瓦解對“我執”的根本依附。 第三章:六根六境與十八界的辨析 為使“空性”的理解更加具體,本書將視角轉嚮感官認知與外部世界的交互。作者詳細分析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的相互作用,並推導齣十八界的形成。 接觸的虛妄: 論證瞭“識”的産生必須依賴於根與境的“接觸”,而這種接觸本身是流變不居的,因此基於接觸而産生的認知,其基礎是建立在空性之上。 法界的廣闊: 在此基礎上,作者將視野拓展至心法(法界)的分析,預示瞭對更深層心識結構的探索。 第二捲:般若智慧的實踐與證悟 第四章:二諦的圓融之道 本書的理論核心之一在於對“世俗諦”(約定俗成的實在觀)與“勝義諦”(究竟的空性觀)的圓融闡釋。作者強調,真正的解脫並非否定世俗的存在,而是洞悉其空性本質。 不破不立: 論述瞭如何通過“不破世俗諦”來“顯彰勝義諦”,即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世俗概念,同時瞭知其空性,達到“不離世間而入涅槃”的境界。 語言的界限: 深刻討論瞭語言文字在描述空性時的局限性,鼓勵修行者應將重心放在直接的體悟而非概念的執著上。 第五章:菩提心與空性的結閤 《般若燈論》將般若智慧與大乘菩薩行的核心——菩提心緊密結閤。作者認為,若無空性智慧的指引,慈悲心容易落入對“眾生”的執著;反之,若無慈悲心,空性見解則易流於小乘的自我解脫。 度眾生的真義: 闡釋瞭在空性見地中,“度化眾生”的真正含義,即通過自身的覺悟來啓發他者的覺悟,而非將眾生視為實有的受苦者。 方便道的運用: 探討瞭菩薩如何運用各種方便法門,在不違背空性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入世利他。 第六章:證悟的境界與瑜伽 本捲最後部分,作者描繪瞭證悟般若智慧的境界,並指齣瞭如何通過特定的心性修習(瑜伽)來達成這一目標。 無所得的安住: 描述瞭證悟者對一切法(包括智慧和解脫)都能做到“無所得”的自在狀態,這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終極自由。 心性的澄清: 提供瞭具體的禪觀指導,旨在通過持續的內省,使心識不再被虛妄的分彆念所束縛,最終迴歸到清淨、本然的覺性之中。 結語:對現代修行的啓示 《般若燈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嚴密的論證結構,為所有緻力於探尋佛教究竟義理的修行者提供瞭一張清晰的地圖。它要求讀者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更是在心性上的徹底轉化,是一部結閤瞭深度思辨與實踐指引的典範之作。閱讀此書,如同點燃一盞照亮無明黑暗的燈火,引領我們步入般若智慧的坦途。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四川甘孜爐霍人,生於1962 年藏曆六月初四。

  1985 年,捨俗齣傢,前往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後成為學院大堪布。

  1987 年,隨法王朝拜聖地五颱山,自此開始攝受漢地四眾弟子。

  1990-1999 年,前往不丹、印、尼、新、馬、泰、日、美、加、法、德、荷、英等國傢弘法。

  2006 年,開始以網路、光碟等現代化方式傳法,便於廣大信眾係統地學習佛法,普降法雨廣利有緣。

  2007 - 2008 年,發起「啓動愛心」之號召,勸勉佛教徒奉獻一份愛心,不應漠視身邊需要幫助的可憐人。並身先士卒,先後建立起智悲學校、小沙彌學校、敬老院、居士林等。

  堪布仁波切日不缺講,夜不乏譯,現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冊。其中,中文繁體版譯作係列收於《心一堂彭措佛緣叢書‧索達吉堪布仁波切譯著文集》。

  堪布仁波切諄諄告誡弟子:「如果能利益眾生,哪怕隻有一個人,想辦法讓他生起一顆善心,我們韆百萬劫做他的僕人也可以。」

圖書目錄

上冊目錄 
甲一、論名之義
乙一、譯名
乙二、解釋論名
乙三、不同譯名之必要
甲二、譯禮
甲三、論義
乙一、入造論支分
丙一、禮贊與立誓( 何者等一頌)
丙二、解說論名( 淨慧等一頌)
丙三、此論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說( 無辨等一頌)
乙二、真實論義
丙一、明確內容( 有漏等一頌二句)
丙二、詳細抉擇
丁一、廣說無為法( 其中等一頌)
丁二、廣說有為法
戊一、總義
己一、八品之理
己二、八品之聯係
己三、各品所說之內容
戊二、論義
第一分彆界品
甲一、有為法( 所有等二句)
甲二、彆名
乙一、有為法之彆名( 彼等等二句)
乙二、有漏法之彆名( 如是等一頌)
甲三、廣說蘊界處
乙一、蘊界處之自性
丙一、真實宣說蘊界處
丁一、色蘊之理
戊一、真實宣說色蘊
己一、略說( 所謂等二句)
己二、廣說
庚一、以法相之方式宣說五根( 彼等等二句)
庚二、以事相之方式宣說五境( 色有等一頌)
庚三、宣說無錶色( 散亂等二頌二句)
戊二、根境與界處之關聯( 承許等二句)
丁二、中間三蘊之理( 受蘊等一頌二句)
丁三、識蘊之理( 識蘊等一頌二句)
丁四、遣除實法之疑慮( 為立等二頌二句)
丙二、蘊界處各自含義及必要性( 積聚等一頌)
丙三、單獨安立受想蘊之理由( 成為等一頌二句)
丙四、蘊界處次第確定之理( 次第等一頌二句)
丙五、二處決定之理( 為分等一頌)
乙二、攝他法之理
丙一、攝法蘊之理( 能仁等二頌)
丙二、其他依此類推( 如是等二頌)
乙三、界之分類
丙一、有見等五類( 有見等三頌)
丙二、有尋有伺等分類( 尋伺等二頌)
丙三、有緣等五類( 有緣等三頌)
丙四、三生之分類( 異熟等一頌二句)
丙五、具實法等五類( 具有等二頌)
丙六、見斷等分類( 十色等一頌)
丙七、見與非見之分類( 眼與等七頌)
丙八、二識等三類( 根意等一頌)
第二分彆根品
甲一、根之安立
乙一、根之自性
丙一、根之功用( 傳說等四頌)
丙二、根之定數( 心之等二頌)
乙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
丙一、宣說五受根( 身非等一頌二句)
丙二、宣說最後三根( 見修等二句)
乙三、根之分類
丙一、觀待助緣之分類( 最後等一頌)
丙二、觀待因果之分類( 命根等一頌二句)
丙三、觀待本體之分類( 善法等二頌)
丙四、觀待所斷之分類( 意三等一頌)
乙四、根之得捨
丙一、得根之理( 欲界等一頌)
丙二、捨根之理( 無色等一頌二句)
乙五、沙門四果以幾根而得( 始終等一頌)
乙六、具根之理
丙一、必具( 具捨等二頌二句)
丙二、會具( 無善等二頌)
甲二、有為法産生之理
乙一、真實宣說有為法産生之理
丙一、色法産生之理( 欲界等一頌)
丙二、非色法産生之理
丁一、略說( 心與等二句)
丁二、廣說
戊一、相應法産生之理
己一、類彆決定之分類
庚一、略說( 五種等二句)
庚二、廣述
辛一、遍大地法( 受想等一頌)
辛二、大善地法( 信不等一頌)
辛三、大煩惱地法( 癡逸等二句)
辛四、不善地法( 不善等二句)
辛五、小煩惱地法( 怒恨等二句)
己二、不定之相應( 隨逐等四頌)
己三、似相同之差彆( 無慚等二頌)
己四、似不同之一體( 心意等一頌)
戊二、不相應行産生之理
己一、略說( 一切等一頌)
己二、廣說
庚一、得繩非得
辛一、真實宣說得繩非得( 得有等一頌)
辛二、宣說彼之特法
壬一、得繩之特法( 法有等二頌二句)
壬二、非得之特法( 非得等一頌二句)
庚二、同類( 所謂等二句)
庚三、無想( 無想等二句)
庚四、二定
辛一、無想定( 如是等一頌)
辛二、滅盡定( 所謂等二頌)
辛三、此二共同之所依( 此二等二句)
庚五、命( 所謂等二句)
庚六、法相( 所有等一頌二句)
庚七、能說( 名聚等一頌)
己三、攝義( 同類等一頌)
乙二、旁述因果及緣
丙一、宣說因果
丁一、宣說因
戊一、略說( 能作等一頌)
戊二、廣說
己一、能作因( 除己等一句)
己二、俱有因
庚一、法相( 俱有等一句)
庚二、事相
辛一、總說( 如大等二句)
辛二、彆說心之隨轉( 心所等一頌)
己三、同類因( 同類等一頌二句)
己四、相應因( 相應等二句)
己五、遍行因( 所謂等二句)
己六、異熟因( 異熟等二句)
戊三、攝義( 遍行等二句)
丁二、宣說果
戊一、略說( 果攝等二句)
戊二、廣說
己一、果是何因之果( 異熟等一頌)
己二、宣說各自之法相( 異熟等二頌)
丁三、宣說二者共同之法
戊一、執果與生果時( 五因等一頌)
戊二、由幾因生果( 煩惱等一頌二句)
丙二、宣說緣
丁一、略說與各緣之法相( 經中等一頌二句)
丁二、何緣對三時何果起作用( 俱有等一頌)
丁三、任何法由幾緣産生( 四緣等二頌)
丁四、廣說等無間緣
戊一、分析十二心
己一、真實宣說十二心( 欲界等一頌)
己二、對應緣與具緣( 欲界等五頌)
戊二、分析二十心( 十二等一頌二句)
戊三、觀察十二心中何者新得( 三界等一頌)
第三分彆世間品
甲一、生者眾生世界
乙一、分類
丙一、三界之分類( 地獄等三頌)
丙二、五趣之分類( 彼中等一頌)
乙二、法之特點
丙一、七識處( 身不等一頌二句)
丙二、有情九處( 有頂等一頌)
丙三、四識處( 四處等二句)
丙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如若等一句)
乙三、廣說自性
丙一、識入之理
丁一、所入之處( 有情等一頌一句)
丁二、入者中有
戊一、本體( 死有等二句)
戊二、能立
己一、理證( 中有等一頌二句)
己二、教證( 佛親等二句)
戊三、身相( 此一等一頌)
戊四、法之差彆( 同類等一頌)
戊五、入生之理( 生起等三頌)
丙二、識住之理
丁一、住於何處心之緣起
戊一、略說( 無我等二頌)
戊二、廣說
己一、分位緣起
庚一、自性
辛一、分類( 此即等一頌)
辛二、各自法相( 煩惱等三頌二句)
辛三、彼等之必要( 為能等二句)
庚二、觀察歸攝( 煩惱等一頌)
庚三、定數之理由( 煩惱等一頌)
庚四、起生之差彆( 此許等二句)
己二、緣起之本體
庚一、宣說無明( 智慧等一頌二句)
庚二、宣說名與觸( 名即等二頌)
庚三、細述受( 從中等四頌二句)
己三、以比喻說明三支( 於許等一頌)
戊三、攝義( 四有等一頌)
丁二、依何而住食之緣起
戊一、食之自性( 有情等一頌二句)
戊二、旁述中陰身之異名( 意成等二句)
戊三、彼等之必要( 前二等一頌)
丙三、識去之理( 斷絕等三頌)
甲二、生處器世界
乙一、次第與量
丙一、宣說所依
丁一、宣說風輪( 器世等二句)
丁二、宣說水輪與金輪( 水深等一頌二句)
丙二、宣說能依
丁一、宣說山( 須彌等三頌)
丁二、宣說海( 彼等等一頌二句)
丁三、宣說洲
戊一、宣說主洲( 南贍等二頌二句)
戊二、宣說小洲( 彼等等一頌)
戊三、宣說贍部洲之特法( 此嚮等一頌)
丙三、彆說眾生之處
丁一、真實宣說眾生之處
戊一、惡趣
己一、熱地獄( 此下等一頌二句)
己二、寒地獄( 其他等二句)
戊二、善趣天界
己一、與地相連
庚一、四大天王天
辛一、依無量宮( 日月等三頌)
辛二、依山( 須彌等二頌)
庚二、三十三天( 須彌等四頌)
己二、與地不連( 彼上等二頌)
丁二、彼等之廣述( 三種等四頌)
乙二、旁述眾生之量
丙一、身量( 南贍等三頌)
丙二、壽量
丁一、真實宣說壽量
戊一、善趣壽量( 北俱等三頌二句)
戊二、惡趣壽量( 復閤等三頌)
丁二、旁述( 除開等二句)
乙三、彆說此二量
丙一、略說( 色名等二句)
丙二、廣說
丁一、境色之量( 極微等二頌)
丁二、時間之量
戊一、宣說年( 一百等一頌二句)
戊二、宣說劫
己一、真實宣說劫
庚一、壞劫( 多劫等二句 )
庚二、成劫( 成劫等二句)
庚三、住劫與大劫( 中劫等二頌)
己二、旁述
庚一、大劫 之旁述
辛一、佛陀齣世情況( 三無等二句)
辛二、緣覺齣世情況( 緣覺等二句)
辛三、轉輪王齣世情況( 諸轉等四頌)
庚二、壞劫之旁述
辛一、壞劫之類彆( 壞劫等二句)
辛二、身體之頂( 第二等一頌二句)
辛三、壞滅之次第( 以火等一頌)

下冊目錄
第四分彆業品
甲一、連接文( 形形等二句)
甲二、真實宣說業
乙一、業之本體
丙一、略說( 彼分等一頌)
丙二、廣說
丁一、業之自性
戊一、有錶業
己一、身之有錶業( 身有等一頌二句)
己二、語之有錶業( 所謂等二句)
戊二、無錶業
己一、教證依據( 經說等二句)
己二、因大種之差彆( 欲界等一頌二句)
己三、法之差彆( 無錶等一頌二句)
丁二、三業總法之差彆
戊一、真實宣說三業總法之差彆( 無錶等一頌二句)
戊二、旁述
己一、善等之分類( 解脫等一頌二句)
己二、宣說等起( 所謂等一頌二句)
己三、法之差彆( 初心等一頌)
丁三、無錶業之分類
戊一、略說( 所謂等二句)
戊二、廣說
己一、宣說戒
庚一、總說( 戒有等二句)
庚二、詳說
辛一、彆解脫戒
壬一、分類( 所謂等一頌)
壬二、本體( 受持等一頌)
壬三、釋詞( 俱得等一頌)
壬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具有等二句)
辛二、禪定戒與無漏戒( 生禪等二句)
辛三、旁述( 最後等一頌)
己二、具理
庚一、具無錶色之理( 乃至等四頌)
庚二、具有錶色之理
辛一、真實宣說( 有錶等一頌)
辛二、旁述( 稱為等二句)
庚三、宣說四類具戒( 守中等一頌)
己三、得捨
庚一、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
壬一、如何獲得
癸一、禪定無漏戒之得法( 禪定等二句)
癸二、彆解脫戒之得法
子一、真實宣說( 所謂等二句)
子二、旁述
醜一、戒惡戒時間固定( 即於等一頌)
醜二、齋戒之特點
寅一、受法( 身居等一頌)
寅二、分支固定( 次第等一頌)
寅三、所依固定( 他者等二句)
醜三、居士戒之特點
寅一、真實宣說( 承諾等一頌二句)
寅二、彆說皈依境( 所謂等一頌)
寅三、支分固定( 邪淫等二頌)
壬二、從何獲得( 欲界等二頌)
辛二、惡戒之得法( 惡戒等二句)
辛三、中戒之得法( 剩餘等二句)
庚二、捨法
辛一、戒之捨法
壬一、彆解脫戒之捨法( 還戒等二頌)
壬二、禪定無漏戒之捨法( 禪定等一頌)
辛二、惡戒之捨法( 惡戒等二句)
辛三、中戒之捨法( 中戒等一頌二句)
己四、具戒之補特伽羅( 北俱等二頌)
乙二、經中所說名稱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說分類( 業樂等二句)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類
丁一、略說( 福德等二句)
丁二、廣說
戊一、宣說福德等業( 福德等一頌)
戊二、宣說安樂等業
己一、三受業各自之事相
庚一、自宗觀點( 至三等一頌)
庚二、他宗觀點( 有說等一頌)
己二、受業之分類
庚一、五種分類( 本性等二句)
庚二、彆說異熟受業
辛一、總說
壬一、業之分類( 異熟等一頌)
壬二、何界與眾生中有幾引業( 一切等二頌二句)
辛二、彆說定受業( 一切等二頌二句)
己三、由何業受何果
庚一、真實宣說( 無尋等二句)
庚二、彆說狂心( 所謂等一頌)
丙三、以因之方式分類( 經中等二句)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類
丁一、略說( 憑藉等二句)
丁二、廣說( 不善等三頌)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類( 無學等二句)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類( 所謂等二句)
丙七、宣說善行與惡行
丁一、業道之安立
戊一、略說( 身之等二頌)
戊二、廣說
己一、是否具有錶色無錶色( 六種等一頌二句)
己二、業道各分三類( 加行等一頌)
己三、彆說不善業道
庚一、不善業道之作用( 殺生等三頌)
庚二、各自之法相
辛一、宣說四根本罪( 殺生等二頌)
辛二、宣說四名言( 眼耳等二句)
辛三、宣說六支分( 離間等二頌二句)
庚三、業道之詞義( 意三等二句)
己四、斷善根與恢復方式( 唯以等二頌)
己五、思與幾業道俱生( 思與等一頌)
己六、何界何趣中有幾業道( 地獄等三頌)
己七、業道之果( 承許等一頌)
丁二、單說邪命之原因( 貪心等一頌)
丁三、何業具何果( 斷道等六頌)
丙八、以理非理生業之分類( 非理等一頌)
丙九、引業與滿業之分類( 一業等一頌)
丙十、宣說三障( 無間等二頌)
丙十一、宣說五無間罪( 破僧等八頌)
丙十二、宣說近無間罪( 染汙等六頌)
丙十三、宣說三福業之事( 三福等十二頌)
丙十四、宣說三隨分( 隨福等二句)
丙十五、宣說如理而入之業( 如理等二頌)
第五分彆隨眠品
甲一、連接文( 有之等一句)
甲二、真實隨眠
乙一、隨眠之分類
丙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
丁一、根本隨眠之分類( 六種等二頌一句)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等一頌二句)
丙二、旁述
丁一、確定所斷( 依有等一頌)
丁二、各見之法相( 我與等一頌)
丁三、遣除與末見相關之爭論( 於大等一頌)
丁四、顛倒之分類( 由三等一頌)
丁五、慢之分類( 七慢等一頌二句)
乙二、形象之差彆
丙一、觀待因之分類( 見苦等一頌二句)
丙二、觀待所緣境之分類( 見滅等四頌二句)
丙三、觀待本體之分類
丁一、真實分類( 上界等一頌)
丁二、根本之差彆( 欲界等二頌)
丁三、詢問無記法之旁述( 一嚮等一頌)
丙四、觀待時間之具理
丁一、真實宣說( 過去等一頌二句)
丁二、旁述分析三時之理
戊一、對境三時成立實體( 三時等一頌二句)
戊二、辯答( 第三等一頌二句)
丁三、斷與離之差彆( 雖斷等一頌)
丙五、境與有境之差彆( 欲界等三頌)
乙三、心具隨眠之理( 具隨等一頌)
乙四、生起煩惱之理( 癡中等二頌)
乙五、宣說異名
丙一、經中所齣現之異名
丁一、漏( 欲界等一頌二句)
丁二、瀑流結閤( 瀑流等一頌)
丁三、近取( 如是等一頌)
丁四、解釋彼等之義( 彼等等一頌二句)
丙二、論中所齣現之異名
丁一、略說( 此等等二句)
丁二、廣說
戊一、結
己一、九結( 實體等一頌)
己二、五順下分結( 五種等二頌)
己三、五順上分結( 順上等一頌)
戊二、縛( 因以等二句)
戊三、隨煩惱( 所謂等一頌)
戊四、纏
己一、真實宣說纏( 八纏等二頌)
己二、旁述
庚一、六垢( 此外等一頌二句)
庚二、法之差彆( 其中等二頌二句)
乙六、與何法相應
丙一、與何識相應( 見斷等一頌)
丙二、與何受相應( 諸喜等四頌)
乙七、宣說五障( 欲界等一頌)
甲三、斷隨眠之方式
乙一、見斷之斷法( 由以等一頌)
乙二、修斷之斷法( 所謂等二頌二句)
甲四、斷之果遍知
乙一、分類( 所謂等一頌二句)
乙二、是何道之何果( 其中等二頌二句)
乙三、定數( 獲得等一頌)
乙四、何補特伽羅具足( 凡夫等一頌)
乙五、宣說得捨( 有者等二句)
第六分彆聖道品
第六分彆道與補特伽羅品
甲一、所緣境聖諦
乙一、連接文( 依見等二句)
乙二、道自本體( 修道等二句)
乙三、真實四諦( 一切等一頌)
乙四、建立諸行皆苦( 悅意等一頌)
乙五、旁述二諦( 毀彼等一頌)
甲二、現證真諦之次第
乙一、略說( 守戒等二句)
乙二、廣說
丙一、智慧之自性( 聞等等二句)
丙二、堪為法器之特法( 具身等三頌)
丙三、真實趨入修法
丁一、修寂止
戊一、略說( 入修等一頌)
戊二、廣說
己一、修不淨觀( 對治等二頌)
己二、修呼吸法( 憶念等一頌二句)
丁二、修勝觀
戊一、資糧道( 即已等二頌二句)
戊二、加行道
己一、加行道之自性( 由彼等三頌)
己二、法之差彆( 加行等三頌二句)
己三、彆說遣疑( 有學等二頌二句)
戊三、現證真諦之道( 世勝等二頌二句)
甲三、現證真諦之補特伽羅
乙一、宣說分攝
丙一、離貪者
丁一、嚮( 鈍根等二頌)
丁二、果( 嚮十等一頌二句)
丙二、漸次者
丁一、相( 地地等二句)
丁二、具相之補特伽羅
戊一、預流( 尚未等一頌一句)
戊二、一來
己一、嚮( 亦為等一句)
己二、果( 滅盡等三句)
戊三、不來
己一、嚮( 亦是等一句)
己二、果
庚一、總說( 滅盡等一句)
庚二、彆說
辛一、分類
壬一、真實分類( 中生等一頌二句)
壬二、意義之差彆( 中生等二頌二句)
辛二、輪番修( 最初等一頌二句)
辛三、宣說身現證( 獲得等二句)
戊四、阿羅漢
己一、嚮( 滅至等一頌)
己二、果
庚一、真實宣說果( 彼滅等二句)
庚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
辛一、以何道斷何地之所斷( 有頂等二頌)
辛二、以何地斷何地之所斷( 依於等一頌二句)
辛三、世間道之所緣( 世間等三句)
庚三、智之生理( 不動等三句)
庚四、沙門之攝義( 沙門等二頌二句)
庚五、梵輪( 彼名等一頌)
庚六、沙門果之得法( 欲界等一頌)
庚七、阿羅漢之分類
辛一、真實分類( 許阿等一頌二句)
辛二、法之差彆( 有者等一頌二句)
辛三、退失之分類( 當知等一頌二句)
辛四、彆說轉根之理( 不動等一頌二句)
乙二、結尾( 二佛等二頌三句)
甲四、宣說現證之道
乙一、宣說加行等四道( 總之等三句)
乙二、宣說一切住地與住根之道( 靜慮等二句)
乙三、宣說菩提分法
丙一、以名稱而分類( 盡智等二句)
丙二、以實體而分類( 謂三等二頌)
丙三、部類之次序( 七類等二句)
丙四、本體之差彆( 七覺等二句)
丙五、何地所攝( 一禪等二頌)
丙六、旁述獲得解信之理( 若見等一頌二句)
丙七、彆說無學法
丁一、真實宣說無學法( 有學等一頌二句)
丁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 將生等二頌二句)
第七分彆智品
甲一、智之基( 無漏等一頌)
甲二、智之自性
乙一、概述及對境( 智分等一頌二句)
乙二、分類及差彆( 彼等等四頌)
乙三、定數及對治之差彆( 由依等一頌二句)
乙四、相之差彆( 法智等三頌二句)
乙五、法之差彆( 俗智等四頌二句)
甲三、具智之理( 無漏等一頌)
甲四、得智之理
乙一、何道得幾智
丙一、見道得幾智( 見道等二頌)
丙二、修道得幾智( 十六等三頌三句)
丙三、所說之餘道得幾智( 所說等一句)
乙二、何地得幾智( 於何等一頌)
乙三、得之分類( 有為等二句)
甲五、智所攝之功德
乙一、不共功德
丙一、略說( 佛陀等二句)
丙二、廣說
丁一、宣說力
戊一、意之力( 知處等二頌二句)
戊二、身之力( 身即等一頌)
丁二、宣說無畏( 無畏等二句)
丁三、宣說念住( 所謂等二句)
丁四、宣說大悲( 大悲等二頌)
乙二、共同功德
丙一、略說( 他法等三句)
丙二、廣說
丁一、與聖者共同功德
戊一、無染( 無染等一頌)
戊二、願智( 願智等一句)
戊三、宣說四無礙解( 法義等二頌二句)
戊四、得法( 若不等一頌二句)
丁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
戊一、分類( 神境等二句)
戊二、本體( 彼為等一頌)
戊三、法之差彆( 五通等一頌二句)
戊四、神通所攝之功德
己一、宣說三明( 最後等一頌二句)
己二、宣說三神變( 神境等一頌)
戊五、廣說第一神通
己一、宣說神境通
庚一、本體及對境( 神境等一頌二句)
庚二、宣說化心( 能化等三頌二句)
庚三、神境通之分類( 神境等二句)
己二、宣說天眼耳通( 一切等一頌二句)
己三、遣疑說餘通( 俱生等一頌)
第八分彆定品
甲一、真實定
乙一、正行
丙一、分類
丁一、廣分
戊一、靜慮之分類( 四種等一頌二句)
戊二、無色定之分類( 如是等二頌二句)
丁二、攝義( 如是等二頌)
丙二、靜慮之分支
丁一、因定之分支
戊一、善之分支
己一、以名而分類( 第一等一頌二句)
己二、以實體而分類( 實體等一頌)
戊二、染汙性之分支( 染汙等一頌)
戊三、四禪立為不動之原因( 解脫等一頌)
丁二、觀察果生具幾受( 生之等二頌)
丙三、得法( 前所等一頌)
丙四、由何定生何定
丁一、三定由何生何
戊一、就定而言( 無漏等一頌二句)
戊二、就其他而言( 死時等二句)
丁二、彆說淨定( 淨定等一頌)
丁三、彆說超越定( 與八等一頌)
丙五、法之差彆( 靜慮等二頌二句)
乙二、未至定( 彼等等一頌)
乙三、殊勝定( 無尋等二句)
乙四、等持之分類
丙一、以界而分類( 勝禪等二句)
丙二、以道而分類( 無相等一頌)
丙三、以齣離道而分類( 所謂等一頌二句)
丙四、以作用而分類( 為成等二頌)
甲二、定所攝之功德
乙一、宣說無量( 無量等二頌)
乙二、宣說解脫( 所謂等二頌一句)
乙三、宣說勝處( 所謂等三句)
乙四、宣說遍處( 遍處等一頌)
乙五、宣說彼等之理( 滅盡等二頌)
甲四、末義
乙一、佛法住世期( 佛之等一頌)
乙二、非為臆造且謙虛( 說此等一頌)
乙三、教誡後代不放逸( 本師等三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翻開這套《俱捨論講記【兩冊】》,就被它厚實的份量所震懾,一看就知道內容絕對紮實,不是那種蜻蜓點水般的介紹。我本身對佛學的興趣,源自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尋,總覺得人生百態,總有許多不解之處,而佛法恰恰提供瞭一種宏觀且深刻的視角。尤其是《俱捨論》作為一部極具體係的著作,其對「識」、「色」、「心所」等概念的劃分與解析,一直讓我覺得既重要又難以掌握。我曾嘗試閱讀一些關於《俱捨論》的資料,但往往因為術語的複雜和論證的跳躍而感到挫敗。這套講記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聽說它能將這些抽象的法相概念,抽絲剝繭,逐一釐清,並且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俱捨論》的世界。我非常希望透過這套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佛教關於「無我」和「緣起」的教義,進而學習如何麵對無常的人生,培養更堅韌的內心。對於任何想從根本上瞭解佛法,而非僅停留在錶麵儀式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值得投資的。

评分

我對《俱捨論》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之心,它被譽為「小乘佛法的百科全書」,其中的學問之深厚,涵蓋瞭從微觀的物質到宏觀的宇宙,從生命的運轉到解脫的途徑,無所不包。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浩瀚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和應用的智慧。我曾讀過一些零散的關於《俱捨論》的介紹,但總感覺意猶未盡,或是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夠透徹。這次聽說有《俱捨論講記》兩冊的齣版,而且是專門為普羅大眾設計的,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希望透過這套講記,能夠係統性地瞭解《俱捨論》的整體架構,特別是其中關於「苦」的本質、原因、滅除以及通往滅除之道的部分。我認為,若能真正理解這些,對我們在生活中麵對種種不如意時,會有極大的助益,可以幫助我們培養一種超然的心態,不為外境所睏。這套書的齣現,讓我感覺離「佛法活用」又近瞭一步。

评分

這套《俱捨論講記【兩冊】》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佛教的智慧,繞不開《俱捨論》這部經典。它就好比是佛法的「邏輯學」和「科學」,將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乃至於修行的方法,都做瞭極為細緻的分析和架構。然而,《俱捨論》本身原文的確是艱澀難懂,即便是佛教界的前輩,也常說要深入理解,需要反覆研讀與請益。我平常除瞭工作,最喜歡的就是閱讀一些有關哲學和心靈成長的書籍,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層最根本的、關於生命實相的探討。而《俱捨論》恰恰是提供瞭這樣一個框架。這套講記,據我瞭解,是用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俱捨論》的重點一一呈現,並且針對現代讀者可能產生的疑問,做瞭深入的闡釋。我特別期待的是,它能幫助我理解「十二因緣」和「五蘊」的運作機製,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身心的起伏,以及如何化解痛苦。

评分

這套《俱捨論講記【兩冊】》我真的是找瞭很久,這次終於讓我等到啦!平常聽聞《俱捨論》是大乘佛教論典的基石,內容精深,對佛法義理的闡釋更是細緻入微,但一直苦於沒有好的入門管道,要嘛就是古文艱澀難懂,要嘛就是解說過於簡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看到這套講記齣版,而且是兩冊的紮實內容,立刻就讓我燃起瞭希望。我個人對佛教理論的探究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瞭解眾生的苦難根源,以及如何從煩惱中解脫的過程。聽說這套講記能夠將《俱捨論》中關於「法」、「有為」、「無為」等關鍵概念,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去闡釋,這對於我這樣想要深入佛法,卻又不是佛學專業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非常期待透過這套講記,能夠對「因緣」、「業報」有更清晰的認識,進而將這些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套書的齣版,對我而言,不隻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把開啟佛法智慧大門的鑰匙,實在太令人期待瞭!

评分

這套《俱捨論講記【兩冊】》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身為一個對佛法有濃厚興趣,卻又常常被傳統經典的語言所阻礙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引導我進入《俱捨論》殿堂的入門書。我聽聞《俱捨論》是瞭解佛教「緣起性空」思想的關鍵,但其中對於「法」的分析,例如「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等等,實在是太過細膩和複雜。一般人很難想像,一個如此龐雜的世界,竟然可以用如此有係統的方式來解析。這次看到這套講記,內容涵蓋兩冊,想必是可以將每一個概念都做足功課,深入淺齣地解說。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種執著和煩惱,以及這些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能藉由這套講記,更清楚地認識到「五蘊」的虛幻性,從而放下對「我」的執著,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穫。這絕對是一套值得細細品味、反覆研讀的經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