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

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無神論
  • 神學
  • 信仰
  • 懷疑論
  • 宗教哲學
  • 個人信仰
  • 神的存在
  • 理性與信仰
  • 轉變
  • 對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2歲,他發錶一篇「打破偶像」,直稱是個沒有信仰的無神論者,震撼各界!
2007年,他70多歲,流淚受洗,接受神成為一名基督徒,
從不相信到相信這段路,他,走瞭50年……

  本書獻給無神論者、未有信仰者、尋求信仰者、或已經是基督徒的你。

  他的身分與頭銜無數:文學評論傢,小說傢,詩人,前文化部長……
  他被喻為「韓國至高的知性」,象徵永遠的文化人與知識分子;
  他一輩子在文字與理論價值中建造自己,從理性到感性;
  不論在思想上,精神上,他的淵博學問與發言,堪稱重量級的良心尊嚴……
  一通來自夏威夷的電話,有堅定信仰上帝的女兒麵臨種種摺難打擊,
  但女兒卻永遠心生盼望,更不曾放棄父親終有一天走入基督教的希望,
  而對於至親傢人的信心,掙紮與質問成瞭李禦寜博士刻印畢生的信仰見證,
  過去批判與質疑的無神論者最終成為堅貞的信徒,仿若保羅。
  現刻仍站在知性與靈性的門檻上與神犀利辯論,
  因為他說,受洗不是洗淨,而是挖掘!
  本書如詩般敲打我們的生命細節,像一盞燈在前方指導,還在門前猶豫不決的你,
  請隨光而來……

強力推薦

  拓荒宣教會 呂代豪牧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禦寜


  一九三四年齣生於韓國忠淸南道溫陽。現任中央日報常任顧問與韓中日比較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以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傢為背景的他,一九七O年擔任「文學思想」主編,曾任大韓民國藝術院會員、梨花女子大學名譽教授、UNESCO世界文化藝術教育大會組織委員會委員長,第一任文化部長等。也曾主掌首爾奧運開幕與閉幕典禮及錶演活動、韓國大田世界博覽會的文化錶演活動。

  著有《無法隻靠麵包而活》《為瞭母親做的六種隱喻》《土地與風》《日本人的縮小意識》《Digilogue》《青春的誕生》《思考》等;其中《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曾被推介至中國、法國、美國等地。小說作品有《將軍的鬍子》《幻覺的腿》等。詩集有《一位無神論者的禱告》。齣版叢書有《韓國與韓國人》(共六冊)《李禦寜叢書》(共二十冊)《給思考翅膀吧!》(共十二冊)《李禦寜library》(共三十冊)等。編寫《賣奇蹟的百貨公司》《三次短的、三次長的》《與獅子玩的比賽》等多部劇本。

譯者簡介

River Tree


  結閤颱灣、韓國譯者,穿梭於韓文、中文、英文的翻譯搭檔。緻力以文字傳達交流各國文化,期待好書能滋潤人們的心靈。「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譯有:《從不相信到相信》(大田齣版)、《你的夢想是什麼-在25個國傢相遇的365個夢想》(愛米粒齣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在京都尋見
1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 018
2與烏鴉一起迎來的早晨 023
3花凋謝之美 028
4像貴賓般來臨的神明 033
5用金錢買安眠的人 039
6畫、懷念,與指甲刻的文字 045
7模仿創造的權能 053
8memento mori 060
9以父之名 067
10該洗碗的時間到瞭 072
11將束縛剪掉吧 078
12假日無處可去的人 082
13引導信仰的病痛 088
14肥胖的鳥無法飛翔 094
15曾未悔改的蕩子 100
16駱駝的眼淚 106
17藝術的力量與沙漠中的獅子 111
18牧羊人的領導力 118
19以母語落下的雪 124

第二章 在夏威夷相見
20一通電話改變我的世界 128
21假如那一天的清晨沒有那麼明亮 136
22從知性到靈性的日報 144
23以廢棄的石頭蓋的神殿 149
24受洗,不是洗淨而是挖掘 157
25輕撫額頭的手 165
26母親的橘子 174
27坐在人力車上復活的母親 184

第三章 在韓國力行
28彩虹有多少顔色 188
29超越文化的基督教 198
30耶穌的雙手,石頭與布 205
31燕子捎來希望的種子 210
32浸濕撒哈拉沙漠的淚水 216
33即使無花果樹上不結果 221
34沒有父親的社會 228
35摘下真葡萄、不酸的葡萄 232
36人以時間作為標準,但上帝以心意作為標準 238

第四章 門檻上的對話
對話1:飢渴慕義的人有福瞭 249
對話2:人生是晚瞭十五分鍾入場的電影院 252
對話3:以超越的靈性認識上帝 254
對話4:每日死亡、每日齣生 256
對話5: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瞭 258
對話6:超越知性,嚮靈性敲門 260
對話7:求主隨禰心意而行 263
對話8:為瞭度過文名的鼕天,需要先恢復失去的集體知性 265

圖書序言

譯者序言

理性、感性還是迷信?


  對於信仰的態度,你的內心是理性、感性還是迷信?即使已經擁有信仰,你認為自己迷信嗎?床頭放著聖經不代錶就能一覺安心好眠,隻掛著十字架項鍊也不錶示人生就會得到更多恩惠祝福,迷信除瞭是內心的軟弱,也是對信仰的不認識與誤會,無論是否身為基督徒請認識一件事,在物我之間能讓內心得著力量的,是上帝的話語。

  再說到理性與感性。大多數的人視理性為一種正麵的態度、優質的個性;因為理性所以明白事理、因為理性所以總是分析思考,但也因為堅持理性而不易接受於理性中領悟不齣的信仰。反之,感性也並不代錶多愁易感;感性的心往往能成為一塊柔軟、上好的心田,更容易觸摸靈性、感受到信仰帶來的平安。在我們的內在,理性與感性同時併存著,差異隻在於何者較為突顯,或是強勢;然而,你心中的感性是為你帶來更多的領悟與靈性,還是被深藏於內、壓抑於一切的理性之下呢?

  韓國前文化部長李禦寜,《從不相信到相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位在韓國文化、思想上具有重量級地位的人物。盡管有著崇高的地位、淵博的學問,但與你我一樣,在他的裏麵也同時有著理性與感性。不同的是,李教授基於對事物有詩人般豐沛的感受性,加上八十載歲月人生的曆練,內心有著更深的感性,但另一方麵他也是位鑽研精深、滿有學識的評論傢與學者,亦於語言、哲學、史學……等領域涉獵廣博,因此他在理性、辯證上也比一般人更為堅固。為瞭說服自己踏入基督教,於是,他在不斷地懷疑質問中尋求著信仰,在思想與內心的兩端拉扯希望明白靈性。也正因為這樣,所以他稱自己是站在門檻上的人。

  這位在韓國被譽為「韓國至高的知性」的人物,擁有的頭銜甚多,包括:文學評論傢、小說傢、詩人、喜劇作傢、散文傢、文化評論傢、媒體人士等等。但最能象徵他在韓國文化、思想界角色的,不外乎是知性或理性一詞。曾以顛覆韓國既有思想聞名的他,於剛滿二十二歲、首爾大學畢業時,即因撰寫於韓國日報刊載的一篇「打破偶像」評論,轟動瞭韓國文化界、思想界;因此,當李禦寜這位韓國知性代錶人物,在二OO七年傳齣受洗信仰基督教的消息時,對大部分韓國人而言是很大的震撼。而現年已逾八旬的他,不但熱衷於演講與著作,也在韓國的文化、思想界裏持續發揮他未曾稍減的影響力。由二O一三年十二月舉辦的李禦寜八旬生日紀念活動兼新書《生命就是資本》的齣版紀念會,可看齣其受各界重視的程度;在這場齣版紀念會中,包括韓國著名媒體公司的會長、政治人物,以及文化界重量級人物皆到場與會,且當天會場營造的佈置、錶演活動內容、甚至餐盒的包裝都受到社會關注,被譽為是相當具有文化意義的活動。

  李禦寜教授於七十六歲那年,寫下這本記載在信仰上從不相信到相信的思考與心路曆程,並於二O一三年修訂新版。書中的前三個章節正代錶作者在信仰尋求上的三個階段──在京都尋見、在夏威夷相見、在韓國力行。在韓國素來享有高聲譽、地位的李教授,決定以訪問學者身分赴日暫居;在安靜、樸素、極簡到近乎簡陋的生活中,李教授在心靈上除瞭極為孤寂,也更感到自我的渺小。他稱這段日子是「人生當中最孤單辛苦的京都生活」,然而,卻也在這樣的光景下,他的心纔開始有餘地體悟信仰、跨上靈性的第一階。繼之,因為女兒即將全盲的眼疾,他去到夏威夷探視;李教授的女兒在人生中曾遭遇各種沉重打擊,罹癌且不斷復發、離婚、患有自閉癥的幼子、突然昏迷逝去的優秀長子、自己突然的失明…,麵對這一切她卻始終堅定信仰、對上帝有盼望,更從未放棄希望父親能走入基督教。在夏威夷的相見不隻是見到女兒,也是在靈性上遇見神。在不斷掙紮思考後、決定受洗的李禦寜教授,從此就不再提齣疑問、批評嗎?不。再迴到韓國,已成為基督徒的他,依舊在許多方嚮上提齣疑問與批評,但在齣發點上已不同於從前。在自己的各種提問上,以聖經的語言文字、背景、曆史,以及哲學、社會學、東方宗教、西洋神學故事、韓國文學…等相互參照、對比說明,以解答在信仰與世界之間的種種疑惑;同時,已身為信仰基督教一分子的他,也以期望韓國教會成為更好的信仰團體、社會文化能從信仰上得到良質的改變而發建言。末瞭,於書中第四章,以採訪、專欄文章等型式,彷彿跳齣自己在理性與靈性上的辯論般,以略帶距離但又真切地談論信仰。

  「若自己不敲門,上帝絕不會幫你開門。稱為知性的慾望不願敲門,祂就不開門。無論是否具有知性,隻要敲瞭門,祂都會為你而開。」李禦寜教授麵對信仰有如此多麯摺反覆的思考,甚至因其學識之豐富,遠遠超越一般人所能提齣的質疑。而在其考察探究、交相詰問、辯證再三的最後,有這般的話語。未有信仰的、尋求信仰中的、或是已是基督徒的你,仍站在理性與靈性的門檻上嗎?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麼。」《約翰福音第十一章四十節》

圖書試讀

一袋米與一縷靈魂的重量

〈一位無神論者的禱告①〉是在我受洗的三年前(二○○四年)於日本京都所寫。彆人都說這是詩詞或禱告,但其實這隻是將我內心的獨白書寫在便條上的文章罷瞭。這些文章內容和韓戰時當學生的我於釜山避難的生活情形一樣,是在自己一個人上超市買菜、做飯的日子中寫齣來的。可能因為太久沒做這些事瞭,所以覺得格外辛苦,而獨自生活也讓我感到寂寞。

某天晚上在超市裏,我發現有特價的米,當場忙不迭地買瞭一袋結帳。迴宿捨的路程是坐計程車太近,真要走路卻又太遠的距離,但若是搭瞭計程車,那麼買到特價米也沒什麼省到瞭,所以我決定走路迴去。然而,畢竟我手上拎著的米袋不是普通菜籃的重量,無論用手提還是用肩膀扛,總覺得越來越沉,而宿捨大樓就好像是前進一步又更遠兩步的魔法城堡。

研究中心的宿捨位於山坡上,很偏僻又荒涼的地方,甚至被外籍教授們稱為湯瑪斯‧曼的小說《魔山》裏齣現的療養院。真的,研究中心與外籍教授的公寓大樓,看起來就像是被從住宅區隔離的療養院。況且,每到瞭週末,研究中心與宿捨內全都變得空蕩蕩。

傍晚,太陽西下得特彆早,從市區仰望著山邊的黑暗中,隻看見從我房間窗戶透齣的燈光。由於我不想被彆人看見,所以要等到天色變暗纔去超市,可是又嫌迴來後看到黑暗又空曠的房間,因此齣門前總先將房裏的燈點亮。當我每趟外齣迴程時,邊看著自己房裏映齣的燈光,邊走在夜晚的路上。

那天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壓在我肩上的米袋。我想到瞭有位哲學傢說過的一句話:「人行走時,動的是心,不是腳」,的確,內心如此急切地想趕緊迴到宿捨,使我不自覺地動著雙腳。

這時,我忽然莫名生齣一個奇怪的想法,在我眼前浮現齣自己像小偷般扛著米袋疾行夜路的好笑模樣,隻是,從我口中傳齣的不是笑聲,而是嘆息。我終於清清楚楚聽見自己一生扛著笨重行李、歪歪倒倒走到今天的腳步聲,「這袋米到底幾斤重?我這一生所看過的書、寫過的稿子、用過的紙,以及這些文字與資訊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在颱灣,我們很多人成長在一種比較開放的環境裏,對於各種思想都有接觸,但真正深入去探討“信仰”這迴事的,反而不多。大傢更多的是一種“不否定”的態度,就是“信不信由你”,不去強求,也不去排斥。但是,這種“不否定”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未被觸及的好奇和疑問。我一直覺得,從無神論的立場齣發去探討“神”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開放的心態,去麵對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去挑戰那些一直以來支撐自己世界觀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在這場“對話”中,是以怎樣的姿態齣現的?他有沒有經曆過“懷疑”到“理解”的掙紮?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在與“神”的互動中,逐漸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獨特的見解,讓我們這些同樣處於“不相信”或者“還在觀望”狀態的讀者,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啓發,去思考關於生命、關於宇宙,以及關於我們自身存在的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评分

坦白說,我一嚮對宗教和神學話題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一種遙不可及,甚至有些脫離現實的領域。但《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這個書名,卻像是敲開瞭我內心的一扇小門。它沒有直接宣揚某種信仰,而是通過“對話”這個方式,來探討從“無神論”到“相信”的轉變過程。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我一直在想,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與“神”進行對話的?是帶著批判的眼光,試圖去證僞?還是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試圖去理解?我覺得,這種“對話”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思想的張力。這本書會不會記錄下作者在對話中,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懷疑、自我推翻,以及最終的突破?會不會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間,隱藏著“神”的迴應?我一直認為,生命的許多奧秘,並不是簡單的“相信”或“不相信”就能解釋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及那些我們一直試圖去理解的生命終極問題?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在這種充滿挑戰的對話中,構建起他通往“相信”的橋梁的。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的時候,內心是有點小小的抵觸的。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相信眼見為實,也習慣瞭用科學來解釋世界。所以,“神”這個概念對我來說,總是有種遙不可及,甚至有點虛無縹緲的感覺。但越是這樣,越是讓我對這本書感到一絲探究的衝動。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這聽起來就像是兩個完全平行世界的生物在硬碰硬,或者是在一本正經地講笑話。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他會不會在對話中,不自覺地流露齣對“神”的某種期望,或者說是對生命中某些“答案”的渴求?我不太喜歡那種強行灌輸信仰的書,但如果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以一個無神論者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視為“迷信”或者“巧閤”的現象,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去思考存在的本質,那我會非常願意捧讀。我更期待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夠找到一些可以與我自身經曆産生共鳴的點,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生命中難以解釋的瞬間,而不是簡單地被告知“你應該相信”。

评分

這本書名《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光是看書名就足夠引人好奇瞭。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雖然大傢錶麵上好像對信仰這件事不那麼“狂熱”,但其實很多人內心都藏著一些對生命、對未知的好奇。尤其是到瞭人生某個階段,遇到一些挫摺、睏惑,或者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時,那種“有沒有神?”的念頭,可能會不自覺地冒齣來。這本書的切入點就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神學論述,也不是激烈的無神論辯駁,而是“對話”。“對話”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可能性,意味著雙方都有錶達的空間,也可能擦齣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很好奇,一個無神論者是如何展開這場對話的?他會帶著怎樣的質疑、怎樣的預設?而“神”又會以怎樣的姿態迴應?是直接顯現,還是通過某種奇妙的安排?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我從未想過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緣分”、“命運”,甚至是那些超齣科學解釋範疇的經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記錄,纔能夠寫齣這樣一本能夠觸及“從不相信到相信”這樣深刻轉變的書。

评分

我必須說,《從不相信到相信:無神論者與神的對話》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大概是那種典型的“理性派”,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傾嚮於用邏輯和科學去解釋。什麼靈異事件、超自然力量,在我看來都不過是心理作用或者某種未知的自然現象。所以,“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完全不存在的概念。但是,人嘛,總會有一些時候,會突然被一些事情震住,比如親眼目睹瞭“奇跡”,或者經曆瞭某種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巧閤”。這時候,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聲音就會開始嘀咕:“會不會真的有什麼東西在背後操控?”這本書的“對話”形式,就非常有吸引力。我猜想,它不會是那種“神”直接現身,然後跟作者進行哲學辯論的劇情,而是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探索,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嘗試性接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對話”的?是冥想?是夢境?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微小的跡象,感受到瞭某種“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不那麼“宗教化”的視角,讓我們這些習慣瞭理性思維的人,也能找到一條通往理解“神”的道路,即使最終還是“不相信”,也能因為這次“對話”而對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