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平衡

神聖的平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Suzuki, Amanda McConnell
圖書標籤:
  • 靈性成長
  • 自我提升
  • 內在平靜
  • 身心健康
  • 哲學
  • 冥想
  • 正念
  • 能量療法
  • 人生智慧
  • 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獲頒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卡林加奬、加拿大國傢勛章
  以及被視為「另類諾貝爾奬」之正確生活奬(Right Livelihood Award)
  「世界環境大師」大衛.鈴木 經典代錶作最新增訂版

  「我隻是個小孩,我沒有解決全部環境問題的方法,但是大人們必須知道:你們也沒有辦法!你們不知道如何修補臭氧層的破洞、如何讓鮭魚重返死掉的河川、如何讓絕種的動物重返地球,也不知道如何把沙漠重新變成森林。如果你們不知道該怎麼補救這一切,那就停止破壞環境……」――西薇安.鈴木(Severn Cullis-Suzuki),十二歲,在裏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的發言

  人類究竟是地球的緻命病毒,還是環境平衡的貢獻者?
  是謙卑的參與者,亦或是萬物的管理者?

  沒有人能夠遺世孤立而存在,我們生來便與各種生命形態緊緊相連、相互羈絆。

  本書開宗明義指齣,人類的生命要素也就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元素:空氣、水、火、土。因此,所有物種都是我們演化過程中的親戚,人類並非高居萬物之「管理者」,而是與生命整體「共存」於地球之上。

  《神聖的平衡》一書感人有力,提齣瞭具體建議,增訂版更檢視瞭十年來各項蓬勃發展的新式科學(如:基因科技、大腦科學等)為人們所帶來的利與弊,同時也提供瞭氣候暖化與人類社會變遷的最新統計數據,企圖在人類無止盡的欲望帶給環境嚴重衝擊之際,讓我們在宇宙秩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追求真正生態永續、充實、公義的生活形態。

名人推薦

  珍古德協會理事長、前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所長 金恆鑣 /審訂、專文推薦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柳中明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 陳曼麗/聯閤推薦

  〈從節製到平衡的生存之道〉
  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卻是危害地球最大的那一部分。人類如果欲望無窮,不斷強調開發,過度消費使用資源,永遠都會是「不滿族」。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很好瞭,一般人豐衣足食。資源不是不足,而是不均,以緻造成有些地球人處於飢餓狀態。如何讓富足之人,節製一點,不要持續浪費和持續開採,保留多一些資源分給需要的人、分給其他物種,使得萬物都可以平和的生存。《神聖的平衡》帶給我們很多訊息,讓我們互相依存,並從節製開始,一起閤作找幸福!――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各界好評】

  ★「鈴木為頂尖環保作者,結閤瞭科學、神學、詩歌與哲學,勾勒齣人類在二十一世紀勢必要採用的一種世界觀。《神聖的平衡》是目前為止,論述最完整的一本環境論理書籍。」――威爾遜(E.O. Wilson),《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作者

  ★ 「鈴木呼籲我們:如果想維係人類生存的自然重建平衡關係,我們必須檢視真正的底綫是什麼。人類是生物的一環,我們的生存有賴生命網絡的完整與品質。」――艾爾裏區(Paul R. Ehrlich),《科學與理性的背叛》(Betrayal of Science and Reason)作者

  ★ 「鈴木是讓人與自然重建聯係的大師,本書展現瞭他的所有纔智。所有關心世界存活與一己生存的聰明人,都應一看。」――莫瓦(Farley Mowat),《屠殺之海與赤裸降世》(Sea of Slaughter and Born Naked)作者

  ★ 「鈴木是加拿大頂尖環保學者,本書是他的最佳力作。《神聖的平衡》永贊神奇,是洞見與智慧的科學之旅,帶領我們沉思維係地球的生物、物理力量及其復雜與脆弱。」――戴維斯(Wade Davis),《一條河流》(One River)作者

  ★ 「鈴木以本書宣揚他的信條。他熱愛科學,卻對它的力量審慎保留,唯有明智地運用科學,它纔可以豐富我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對鈴木而言,運用科學的智慧始自尊敬所有的造物,《神聖的平衡》一書便是以極大的熱情與洞見闡述上述立場。」――波拉尼(John Polanyi),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

《塵封的遺囑》 一、 序章:迷霧中的低語 夜色如墨,籠罩著古老的“灰燼之城”。這座城市,曾是輝煌文明的中心,如今隻剩斷壁殘垣和無盡的沙塵。故事,從一個不起眼的舊書商——埃利亞斯——的地下室開始。埃利亞斯,一個沉默寡言、終日與泛黃的書頁為伴的老人,偶然間發現瞭一本傢族世代相傳的秘典。這本書的封麵由一種不知名的黑色皮革包裹,沒有書名,隻有一枚古老的銀色徽章——一隻銜著蛇的眼睛。 這並非一本普通的典籍,它是一份遺囑,一份跨越瞭韆年時空的、關於世界起源與終結的預言。遺囑的文字晦澀難懂,夾雜著失傳的“高語”,但其中反復齣現的一個詞匯,卻讓埃利亞斯的心髒驟然緊縮——“觀測者之鑰”。 隨著埃利亞斯對遺囑的深入解讀,他發現自己捲入瞭一場遠超想象的陰謀。古老的秘密組織“守夜人”重新浮齣水麵,他們奉行著“秩序至上”的信條,堅信隻有通過嚴格的控製和犧牲,纔能避免世界重蹈覆轍。與他們對立的,是信奉“絕對自由”的“碎石者”聯盟,他們渴望打破一切束縛,釋放被壓抑的原始力量。 二、 捲入漩渦:失落的星圖 遺囑的第一個綫索指嚮瞭傳說中被湮沒的“星辰圖書館”。這座圖書館據說收藏瞭所有已知與未知的知識,但它消失於一場被稱為“大寂靜”的災難之中。為瞭找到啓動“觀測者之鑰”的必要部件——“編織星圖”,埃利亞斯不得不走齣他安逸的地下室,踏上流浪的旅程。 旅途中,他結識瞭兩位關鍵人物: 萊娜: 一位身手矯健的前“守夜人”探員。她因對組織教條産生質疑而被通緝。萊娜擅長潛行和解讀古代機關,她帶來的不僅是武力支持,更是對“秩序”的深刻反思。她堅信,絕對的秩序必然滋生絕對的腐敗。 卡爾文: 一位癡迷於古代機械學的流浪工程師。他對“大寂靜”的原因有著獨特的見解,認為那並非天災,而是某種人為的“能量過載”。他隨身攜帶的,是一個用廢棄齒輪和黃銅打造的復雜裝置,聲稱可以“聆聽時間的迴響”。 他們三人組成瞭一個脆弱的同盟,目標直指星辰圖書館的殘骸——位於“永恒沙海”深處的“寂靜之塔”。 三、 寂靜之塔:時間的迴溯 “寂靜之塔”內部結構復雜,布滿瞭時間扭麯的陷阱。每一次深入,他們都可能遭遇不同時代的幻象。埃利亞斯發現,“編織星圖”並非實體,而是一種頻率,隻有當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某一瞬間完美重閤時,纔能被捕捉。 在塔的最底層,他們遭遇瞭“守夜人”的精英小隊。領隊的是冷酷無情的“執裁官”維剋多。維剋多深知埃利亞斯手中遺囑的重要性,他認為遺囑中的預言如果被世人知曉,將會引發恐慌和混亂,最終導緻世界再次毀滅。他奉命奪取遺囑,並抹除知情者。 在激烈的交鋒中,卡爾文啓動瞭他的黃銅裝置,成功地將塔內的時間流速短暫地“校準”過來。埃利亞斯趁機讀取瞭星圖的殘缺部分,明白瞭“觀測者之鑰”的真正用途:它不是用來控製世界,而是用來“見證”世界的選擇。 四、 核心衝突:兩種救贖的哲學 獲取星圖後,遺囑的最後部分清晰地展現在三人麵前。遺囑的作者,那位被稱為“先知”的存在,揭示瞭“大寂靜”的真相:那是一次實驗失敗的結果,人類文明試圖通過抽取“本源之能”來實現永生,卻引發瞭時空的反噬。 “守夜人”相信,他們必須繼承“先知”的遺誌,建立一個絕對封閉的、沒有自由意誌的“穩定結構”來防止再次實驗。而“碎石者”則認為,這種壓抑本身就是對生命本質的扼殺,他們要摧毀所有的控製結構,釋放所有被壓抑的能量,哪怕這會導緻短暫的混亂,最終纔能迎來真正的“進化”。 遺囑的最後一行字,直指“觀測者之鑰”的最終所在地——“起源熔爐”。 五、 起源熔爐:抉擇的重量 “起源熔爐”位於世界版圖的中心地帶,那裏是所有能量的交匯點,也是“先知”進行實驗的地方。當埃利亞斯一行人到達時,熔爐已經被“碎石者”聯盟團團圍住。他們正試圖用原始的、不加節製的手段激活熔爐,以期引發一次“創世重啓”。 維剋多和“守夜人”也隨後趕到,雙方劍拔弩張。 此刻,埃利亞斯明白瞭。遺囑並非提供瞭一個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工具——“觀測者之鑰”。這把“鑰匙”的作用,在於允許一個人站在曆史的交叉點上,以絕對公正的視角去觀察兩種選擇的最終結果。 在熔爐核心,萊娜與維剋多展開瞭最後的對決。她不再使用冷酷的招式,而是用語言試圖喚醒維剋多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 埃利亞斯則啓動瞭“觀測者之鑰”。他沒有選擇摧毀熔爐,也沒有選擇任由“碎石者”釋放能量。他讓“鑰匙”進入瞭“觀察模式”。 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瞭。埃利亞斯“看”到瞭“守夜人”所堅持的絕對秩序下的世界——一個沒有痛苦、沒有爭吵,卻也瞭無生機的、如同精美牢籠般的未來。他也“看”到瞭“碎石者”所追求的絕對自由下的世界——一個充滿無限創造力,但也伴隨著毀滅性衝突和無盡循環的混沌。 六、 尾聲:不再乾預的見證者 埃利亞斯關閉瞭“觀測者之鑰”。他明白,無論是秩序還是自由,走嚮極端都意味著終結。唯一的齣路,在於找到一個動態的、不斷自我修正的平衡點。 他將遺囑和星圖交給瞭萊娜,將鑰匙交給瞭卡爾文。他沒有給齣任何指示,隻是平靜地說:“鑰匙已啓用,信息已傳遞。未來,不再需要一個固定的守護者,而需要無數清醒的觀測者。” “守夜人”和“碎石者”目睹瞭埃利亞斯在熔爐前的“靜默展示”,他們為之震撼,行動停止瞭。他們終於意識到,他們所爭奪的,並非控製權,而是對一種無法被定義的“真理”的解讀權。 埃利亞斯選擇退隱,迴到瞭他的舊書店。他不再試圖解讀曆史,而是開始記錄當下。他知道,那份塵封的遺囑所帶來的影響,纔剛剛開始。世界終將走嚮何方,取決於那些願意抬起頭,超越自身陣營去“觀測”的每一個人。灰燼之城的上空,第一次齣現瞭微弱的、不確定的晨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


  「鈴木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擁有遺傳學、生物學、動物學等學術背景,為享譽全球之知名科學傢、環境保育人士及媒體人。自一九七一年起於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製播、主持一係列推廣自然科學的節目,其中尤以《萬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深受大眾歡迎。曾在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獲得許多科學研究奬章與二十五個榮譽博士學位,著作多達五十二本,其中有十九本為童書。他對科學的熱愛,廣受世人稱道,被視為永續經營的世界領導者,曾獲頒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卡林加奬,並持續關注科學與科技發展對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現居加拿大溫哥華。

阿曼達.麥康納(Amanda McConnell)

  製作超過一百多部記錄片腳本,多數為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萬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係列。擁有英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於加拿大多倫多,專事寫作與園藝。

亞卓安.瑪森

  著有多本給成人和小孩閱讀的書籍,如:《蜘蛛的天性》(The Nature of Spiders)、《綠色教室》(The Green Classroom)、《生物》(Living Things)及《海洋》(Oceans)等,同時也是《認識:給好奇兒童的科學雜誌》(KNOW:The Science Magzine for Curious Kids)總編輯。為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學士,現與丈夫和兩名女兒定居於英屬哥倫比亞的多芬諾。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任商周齣版選書顧問,並專職翻譯。譯作有《裸體午餐》、《在路上》、《時間裏的癡人》、《天真的人類學傢》、《西濛波娃美國紀行》等。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 開創科學新視野 ― 何飛鵬
專文推薦 / 環境革命 ― 金恆鑣
緻謝
序論  重建平衡的生命
第一章 智人:地球之子
第二章 綠色生命的呼吸
第三章 流過血液的海洋
第四章 眾生之母
第五章 生命的火
第六章 傢族的庇蔭
第七章 愛的定律
第八章 性靈詩篇
第九章 迎接永續的韆禧年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修訂版前言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sed edition

  十年前齣版本書時,我企圖要說服世人承認人類需求的真正底綫。那年是一九八八年,當時世界各地都認知到他們最關切的是環境問題。因應這股關切環境的趨勢,喬治‧布希(George H.W. Bush)在參選美國總統時曾經允諾,一旦獲選,要當一位「環保總統」。無奈在他上任後,他的施政錶現鏇即讓人明白,競選承諾不過隻是造勢伎倆而已。

  同年,英國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在電視上公開宣布她是一位綠色份子,而新上任的加拿大總理布萊恩‧馬爾羅尼(Brian Mulroney)則任命他團隊中最耀眼的政治人纔呂西安‧布夏赫(Lucien Bouchard)擔任環境部長,以展現他關注環境的決心。當時我正在為加拿大國傢廣播電颱籌備拍攝「攸關生存」(It's a Matter of Survival)一共五集的係列節目,在布夏赫上任不久後,我便前去採訪他。當我問到目前加拿大麵臨的最重大環境問題是什麼時,他馬上答道:「全球暖化」。

  「有多嚴重呢?」我問。

  「這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他答道,並且呼籲要嚴正看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

  同樣也是在一九八八年,加拿大總理馬爾羅尼邀請備受推崇的政治傢史帝芬‧路易斯(Stephen Lewis)擔任一場在多倫多舉辦的大氣層研討會的會議主席。當時,氣候學傢對全球暖化的態勢感到驚慌不已,研討會結束後,他們發布瞭一份新聞稿,宣布全球暖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僅次於核子戰爭」,並呼籲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希望在十五年內將排放量降低到一九八八年的八成。

  這件事當時深受大眾矚目,環境部長宣布全球暖化危及到人類生存,科學傢則呼籲世人採取行動,設定齣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若是我們認真看待這些警告,並立即採取相對應的行動,現在的排放量勢必遠低於後來京都議定書所設定的目標(在二○一二年時,達到低於一九九○年排放量的五~六個百分點),氣候變遷的問題也不會變得那麼棘手和復雜。偏偏當時我們就是沒把這些警告當一迴事。

  不久之後,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將一九九○年代定為「轉捩的十年」(Turnaround Decade),錶示在這十年間,人類必須從自我毀滅的方嚮,轉往一條可永續發展的道路。盡管如此,環境議題卻逐漸在民意調查中消失。媒體的注意力轉移到從兩韆點暴漲到一萬點的道瓊指數、網際網路公司股價泡沫化(dot-com bubble)、多傢企業的財務醜聞,比如安隆(Enro)、世界通訊(WorldCom)和泰科(Tyco)等,以及韆禧蟲(Y2K)的危機。

  時至今日,轉眼過瞭將近二十年,世人再度關注起環境問題。多年來,我一直說想要搭巴士橫越加拿大,與大眾對話,這是我從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肖托誇集會(Chautauqua Forum) 中得到的靈感。到二〇〇六年時,大衛‧鈴木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根據民調顯示,環境議題在加拿大公民關注的各項議題中已經上升到第二位,僅次於衛生保健。遭受卡翠娜颶風侵襲的美國以及飽受長期乾旱之苦的澳洲,其民眾也日漸意識到氣候的變遷,並開始關注此議題。在我看來,健康和環境這兩者密不可分,要是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不健康,又怎麼可能享有健康的生活。所以我們的團隊決定開著巴士穿梭加拿大各地,分享我們的想法,聽取公眾的意見,也針對「若你是現任總理,會為環境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徵詢民眾的看法。

  多年來,媒體持續報導超級風暴、野火肆虐、洪水成災,以及鬆甲蟲疫情等消息,這些事件不僅與氣候學傢的預測相符,也提高瞭公眾的警覺,意識到應當有什麼地方齣錯瞭。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製作的電影「不願麵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就像一顆投入飽和溶液中的種晶,沉澱齣世人對全球暖化的關注與公眾意識。

  二○○七年二月,我從紐芬蘭的聖約翰展開我的巴士之旅時,氣候和環境已急速上升為加拿大公民最為關注的首要議題。澳洲總理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被迫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而在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因大力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意外成瞭環保運動宣傳海報上的寵兒。當我在二月二十八日到達卑詩省的維多利亞,並於兩天後飛往渥太華時,已經和三萬多人談過話,其中有六百多人同意我們進行拍攝,影片中他們都針對「若你身為總理,會為環境做些什麼?」這個問題發錶瞭意見。種種跡象都顯示大眾想要針對重大環境問題採取行動,並且願意為一個更安全的未來做齣必要的犧牲。

  根據各項纍積至今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涵蓋的規模極大。然而,由於我們過去沒有設定排放上限,並積極展開減碳行動,導緻現在的減碳挑戰和一、二十年前相比,變得更加艱钜和昂貴。盡管證據明確,反對大幅減少排放量的聲浪依舊存在,主要是由於反對者認為這些行動的成本過高,會因此減少就業機會並造成經濟崩壞。此刻,我們比以往更需要一個共同的真正底綫,本書的首要目標便是推動這項共識的達成。

  本書初版發行後的十年間,科學上又有許多新的發現能夠強化並擴大我們原先的基本前提,比方說操作和定序DNA的新技術揭露齣人類的起源和遷徙至世界各地的路徑。本書將討論這些重要的新發現,以及許多其他關於大腦發育和可塑性的研究,同時也會介紹荷爾濛在形塑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精細角色。此外,我們也將探討諸多社會變遷的現象,像是日益強勢的消費主義、都會化以及過度保護孩童,使得他們探索自然的時間遠低於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這些改變不但對環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另外,本書還加入許多關於大氣和氣候變遷的新資訊。我們將踏上一段時空旅程,迴溯到生命的最初,探究藍綠藻這種微小的微生物在發展齣捕獲太陽能的特徵時,是如何改造瞭我們這顆星球。長時間下來,大氣層不斷改變,最後維持在能夠滋養萬物的富氧條件;如今,我們的大氣再度開始轉變。科學傢發現,大氣中的汙染物可以「跳」到距汙染源數韆哩外的區域。新的數據明確顯示齣,亞馬遜雨林的任何動靜都會影響到世界各地的氣候和天氣模式。當然,目前最迫切的環境問題還是因人類活動而日益增加的溫室氣體濃度。

  本書的修訂版更新瞭大部分的內容,比方說增加瞭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進展、加拿大伊利湖區和鹹海的現狀,以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最新數據。從南北極、海洋,甚至是地殼中的生命調查中,可以看齣人類對地球的生命多樣性所知甚少。研究者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發現新物種,在某些區域的生命形式與交互作用豐富而多變,幾乎到瞭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步,光是一大把青苔,就可以孕育齣二十八萬個體。在進行生物研究時,我們所探索到的復雜連係,完全超乎幾十年前的想像――不論是鮭魚和樹木之間的關係、森林大火和茂盛森林的關連,還是黏土和生命本身的連結。

  最有趣的科學新知要屬「愛」的化學。在愛與被愛時,身體會經曆諸多化學變化。目前已有大量證據顯示,人類和動物在缺少情感滋養與觸摸的環境下,無法順利成長茁壯。類似的新研究也顯示人類可能天生就想要尋求精神信仰,而且與生俱來地傾嚮相信身體和靈魂之間是有區彆的。

  本書初版至今,唯一不曾改變的是:我們依然主張人類可以不破壞維係生命所需的基本要素,過著豐富有益的生活。

  從我一九六○年代投身環境保育運動以來,區域性皆伐、興建大壩與化學汙染等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重要議題,各種分歧的意見總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每個陣營都妖魔化瞭對手,因此不管結果如何,總是會有落敗的一方。在每次的衝突中,敵對的雙方各自擁護截然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被迫在斑點貓頭鷹和伐木工人、工作和公園、該保護環境還是拼經濟之間做齣選擇。但是,倘若我們真的想為我們的子孫盡一份力,為他們保存一個美好未來,我們誰也輸不起。

  在這些衝突中,我也試圖取得摺衷:那些我所反對的人其實也是為人父母,擔心後代子孫的未來,也和我一樣,對自己抱持的立場深信不疑。有一次,我們為「萬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製作一集特彆節目,那集的主題是「森林裏的聲音」(Voices in the Forest),並計畫拍攝一群溫哥華島的伐木工人。當我和劇組人員開始拍攝時,這群工人對環保人士大肆批評,指控他們搶走瞭工作。最後,我告訴他們,在我認識的環保人士中,沒有一個是反對伐林的,我們隻想確保他們的子孫依然能靠伐木為生,而森林仍如今日一樣豐茂。

  此時,有位男士打斷我的話,他說:「我根本不可能指望我的孩子將來長大後當伐木工人,那時樹早就被砍光瞭,一棵都不會剩下來!」那一刻,我感到十分震驚,並且意識到我們根本是在爭論不同的事情。伐木業者知道他們的伐木行為並不永續,但他們必須要先考量生活中更迫切的問題,應付各類帳單、房貸和車貸,而環保人士則在談論如何維持森林的完整性和生産力。在那個當下,我纔明白,我們必須找到共同點和共通的語言,不能再繼續這樣毫無交集的爭論,任地球一點一滴地碎裂。加拿大在氣候變遷上的爭論正是說明這個現象最好的例子。環保人士和反對黨要求延續二○○二年剋雷蒂安(Jean Chrétien)總理核準的京都議定書相關規定,然而到二○○七年時,聯邦政府的環境部長卻認為這樣草率定下的目標成本過高,加拿大的經濟根本無法負擔。事實上,我們所麵臨的挑戰是決議齣一個每個人都能夠支持的「底綫」。

  環境對人類的存續至關重要,理當超越政治黨派,成為社會整體的核心價值。在此,容我以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在一九四○年代初期,當我還是個孩子時,隨處可見禁止隨地吐痰的告示牌,否則人們會在樓房與電車地闆上吐痰。換做今天,如果我們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應該會當場吃驚得目瞪口呆,盡管現在已經沒有告示或標語提醒我們不要這樣做。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傢都明白不該這樣做,不在公共場閤隨地吐痰是約定俗成的基本道理,是理所當然的禮儀。我們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也該如此,這麼一來,我們無須再告訴世人什麼是該做的,什麼又是不該做的。因為大傢都明白,身為生態界的一員,我們的生存取決於自然以及它所提供的資源。也因此,政治人物左傾或是右傾的意嚮再也不是重點,因為作為社會的一員,他們也得接受共同的基本前提。

  一九七○年代末期,我開始接觸原住民,也因此讓我萌生寫這本書的念頭。在他們身上,我發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原住民認為,他們的存在不僅局限於人類的血肉之軀;對他們來說,大地就是他們的母親,他們的曆史、文化和生命的目的都體現在大地之中。原住民這種萬物相連的獨特世界觀其實也可以輕易地以無可辯駁的科學來證明。

  本書以科學依據為核心,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是源自於空氣、水、土壤和陽光這四個生命基本要素,並透過這顆星球上的生命網絡來進行潔淨和更新。此外,身為同時兼有社會性和精神性的生物,如果我們想擁有豐盈富足的人生,便需要愛與靈性。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中,我將介紹並講述這些人類藉以建構永續生活和社會的基石。

  未來的曆史學傢肯定會將二十世紀視為一段史無前例的時期,不論是人口的暴增、科技的鋪天蓋地、經濟成長,還是工業生産力都齣現前所未有的變化,危及到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爆炸性增長的人口使得人類成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日新月異的科技則讓我們得以大幅開採並利用各項地球資源,像是林木、魚類、礦物和糧食等。全球經濟剝削瞭整個地球的原物料,提供這個世界源源不絕的消費性産品。這些因素加總起來,深化瞭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而這些留在地球上的印記已超齣這顆星球自我淨化與迴復的能力。現在,我們首要的工作便是檢視人類根本的需求,再據此重塑我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在二○○七年,有許多「綠色」團體和活動都冠上瞭「生態」這個字眼,環保人士自稱為生態鬥士,還冒齣諸如生態林業、生態旅遊、生態心理學等眾多名詞。在英文中,「生態」(eco)一詞源自於希臘文oikos,意思是「傢」;生態學(ecology)便是傢的研究,而經濟學(economics)則是傢的管理。生態學傢試圖界定齣左右生命興盛的條件和原則,使其不受時空或任何變異的影響。無論是社會整體或是我們的各項建設發展,像是經濟發展,都必須符閤這些生態學所定義的基本要求。我們當前所麵臨的挑戰便是重新把「生態」再放迴經濟和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麵裏。

大衛‧鈴木,二○○七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神聖的平衡》,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一種在紛繁復雜中依然能保持優雅與安穩的狀態。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各種信息爆炸和價值多元的挑戰,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不迷失自我,找到內心的定錨,確實是很多人都在探索的課題。 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關於“正念”或者“感恩”的練習,幫助讀者將注意力從外界的乾擾轉移到內心。或許書中還會探討藝術、音樂、自然對平衡感的塑造作用,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寜靜。《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爭奪”平衡,而是引領我們去“感受”和“接納”一種自然而然的平衡狀態。

评分

《神聖的平衡》,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關於如何在這個復雜世界裏找到自己位置的指南。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會有太多理論性的闡述,而是會以一種更具象、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展開。或許書中會通過一些藝術作品、曆史事件,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展現“平衡”是如何在這些看似不經意間形成的。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非暴力溝通”或者“同理心”這樣的概念,因為我覺得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而理解和包容是維係關係最重要的橋梁。《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讓我覺得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真正的平衡並非是妥協或犧牲,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共同點,從而達成一種可持續的和諧。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神聖的平衡》一聽就很有份量,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颱灣的社會脈動總是充滿著各種拉扯與張力,小至傢庭關係,大至國際局勢,都在尋求某種程度的平衡。《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似乎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普遍的存在狀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傳統價值的衝擊下,我們如何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維係和諧,又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與堅定。 可能書中會提及一些發生在颱灣的真實案例,或是透過作者的觀察,剖析我們社會中那些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平衡點”。比如,年輕人如何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平衡理想與現實,長輩如何在代際溝通中找到共同語言,甚至是我們整個社會,如何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之間做齣取捨。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平衡”的意義,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不隻是概念上的理解,更是行動上的指引。

评分

《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真的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我最近在生活中,感覺有點失衡,總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掙紮,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讀到這個書名,就好像有一束光照進瞭我心裏。我設想,這本書或許不會是那種教條式的“成功學”或者“心靈雞湯”,而是一種更溫和、更深刻的探討。它可能通過一些生活化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哲學的思辨,來引導讀者去發現自己內心的“神聖”部分,並且學會與之和解,與外界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覺察”的內容,如何能夠慢下來,去感受當下的情緒,去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颱灣的生活節奏雖然不慢,但其實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寜靜和安穩。《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重新找迴那種內心的穩定感,讓我在麵對挑戰時,不再那麼容易被擊垮,而是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

评分

“神聖的平衡”,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種宏大而又充滿智慧的圖景。它讓我聯想到自然界的規律,宇宙的運行法則,以及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某種不變的準則。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會拘泥於某個具體的領域,而是會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平衡”在宇宙、生命、社會、甚至我們個體意識層麵的重要性。 或許作者會引用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例如道傢的“無為而治”,或是佛教的“中道”思想,來闡述“平衡”的深刻內涵。在颱灣,我們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這些概念並不陌生,但《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似乎賦予瞭它們一種新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跳齣日常瑣碎的煩惱,去思考一些更根本的問題,理解我們在這個宏大體係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與這個體係和諧共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