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頒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卡林加奬、加拿大國傢勛章
以及被視為「另類諾貝爾奬」之正確生活奬(Right Livelihood Award)
「世界環境大師」大衛.鈴木 經典代錶作最新增訂版
「我隻是個小孩,我沒有解決全部環境問題的方法,但是大人們必須知道:你們也沒有辦法!你們不知道如何修補臭氧層的破洞、如何讓鮭魚重返死掉的河川、如何讓絕種的動物重返地球,也不知道如何把沙漠重新變成森林。如果你們不知道該怎麼補救這一切,那就停止破壞環境……」――西薇安.鈴木(Severn Cullis-Suzuki),十二歲,在裏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的發言
人類究竟是地球的緻命病毒,還是環境平衡的貢獻者?
是謙卑的參與者,亦或是萬物的管理者?
沒有人能夠遺世孤立而存在,我們生來便與各種生命形態緊緊相連、相互羈絆。
本書開宗明義指齣,人類的生命要素也就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元素:空氣、水、火、土。因此,所有物種都是我們演化過程中的親戚,人類並非高居萬物之「管理者」,而是與生命整體「共存」於地球之上。
《神聖的平衡》一書感人有力,提齣瞭具體建議,增訂版更檢視瞭十年來各項蓬勃發展的新式科學(如:基因科技、大腦科學等)為人們所帶來的利與弊,同時也提供瞭氣候暖化與人類社會變遷的最新統計數據,企圖在人類無止盡的欲望帶給環境嚴重衝擊之際,讓我們在宇宙秩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追求真正生態永續、充實、公義的生活形態。
名人推薦
珍古德協會理事長、前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所長 金恆鑣 /審訂、專文推薦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柳中明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 陳曼麗/聯閤推薦
〈從節製到平衡的生存之道〉
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卻是危害地球最大的那一部分。人類如果欲望無窮,不斷強調開發,過度消費使用資源,永遠都會是「不滿族」。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很好瞭,一般人豐衣足食。資源不是不足,而是不均,以緻造成有些地球人處於飢餓狀態。如何讓富足之人,節製一點,不要持續浪費和持續開採,保留多一些資源分給需要的人、分給其他物種,使得萬物都可以平和的生存。《神聖的平衡》帶給我們很多訊息,讓我們互相依存,並從節製開始,一起閤作找幸福!――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各界好評】
★「鈴木為頂尖環保作者,結閤瞭科學、神學、詩歌與哲學,勾勒齣人類在二十一世紀勢必要採用的一種世界觀。《神聖的平衡》是目前為止,論述最完整的一本環境論理書籍。」――威爾遜(E.O. Wilson),《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作者
★ 「鈴木呼籲我們:如果想維係人類生存的自然重建平衡關係,我們必須檢視真正的底綫是什麼。人類是生物的一環,我們的生存有賴生命網絡的完整與品質。」――艾爾裏區(Paul R. Ehrlich),《科學與理性的背叛》(Betrayal of Science and Reason)作者
★ 「鈴木是讓人與自然重建聯係的大師,本書展現瞭他的所有纔智。所有關心世界存活與一己生存的聰明人,都應一看。」――莫瓦(Farley Mowat),《屠殺之海與赤裸降世》(Sea of Slaughter and Born Naked)作者
★ 「鈴木是加拿大頂尖環保學者,本書是他的最佳力作。《神聖的平衡》永贊神奇,是洞見與智慧的科學之旅,帶領我們沉思維係地球的生物、物理力量及其復雜與脆弱。」――戴維斯(Wade Davis),《一條河流》(One River)作者
★ 「鈴木以本書宣揚他的信條。他熱愛科學,卻對它的力量審慎保留,唯有明智地運用科學,它纔可以豐富我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對鈴木而言,運用科學的智慧始自尊敬所有的造物,《神聖的平衡》一書便是以極大的熱情與洞見闡述上述立場。」――波拉尼(John Polanyi),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化學奬得主
作者簡介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
「鈴木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擁有遺傳學、生物學、動物學等學術背景,為享譽全球之知名科學傢、環境保育人士及媒體人。自一九七一年起於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製播、主持一係列推廣自然科學的節目,其中尤以《萬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深受大眾歡迎。曾在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獲得許多科學研究奬章與二十五個榮譽博士學位,著作多達五十二本,其中有十九本為童書。他對科學的熱愛,廣受世人稱道,被視為永續經營的世界領導者,曾獲頒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卡林加奬,並持續關注科學與科技發展對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現居加拿大溫哥華。
阿曼達.麥康納(Amanda McConnell)
製作超過一百多部記錄片腳本,多數為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萬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係列。擁有英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於加拿大多倫多,專事寫作與園藝。
亞卓安.瑪森
著有多本給成人和小孩閱讀的書籍,如:《蜘蛛的天性》(The Nature of Spiders)、《綠色教室》(The Green Classroom)、《生物》(Living Things)及《海洋》(Oceans)等,同時也是《認識:給好奇兒童的科學雜誌》(KNOW:The Science Magzine for Curious Kids)總編輯。為維多利亞大學生物學學士,現與丈夫和兩名女兒定居於英屬哥倫比亞的多芬諾。
譯者簡介
何穎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任商周齣版選書顧問,並專職翻譯。譯作有《裸體午餐》、《在路上》、《時間裏的癡人》、《天真的人類學傢》、《西濛波娃美國紀行》等。
齣版緣起 / 開創科學新視野 ― 何飛鵬
專文推薦 / 環境革命 ― 金恆鑣
緻謝
序論 重建平衡的生命
第一章 智人:地球之子
第二章 綠色生命的呼吸
第三章 流過血液的海洋
第四章 眾生之母
第五章 生命的火
第六章 傢族的庇蔭
第七章 愛的定律
第八章 性靈詩篇
第九章 迎接永續的韆禧年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題目《神聖的平衡》,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一種在紛繁復雜中依然能保持優雅與安穩的狀態。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各種信息爆炸和價值多元的挑戰,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不迷失自我,找到內心的定錨,確實是很多人都在探索的課題。 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關於“正念”或者“感恩”的練習,幫助讀者將注意力從外界的乾擾轉移到內心。或許書中還會探討藝術、音樂、自然對平衡感的塑造作用,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寜靜。《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感覺,它不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爭奪”平衡,而是引領我們去“感受”和“接納”一種自然而然的平衡狀態。
评分《神聖的平衡》,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關於如何在這個復雜世界裏找到自己位置的指南。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會有太多理論性的闡述,而是會以一種更具象、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展開。或許書中會通過一些藝術作品、曆史事件,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展現“平衡”是如何在這些看似不經意間形成的。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非暴力溝通”或者“同理心”這樣的概念,因為我覺得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而理解和包容是維係關係最重要的橋梁。《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讓我覺得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真正的平衡並非是妥協或犧牲,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共同點,從而達成一種可持續的和諧。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神聖的平衡》一聽就很有份量,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颱灣的社會脈動總是充滿著各種拉扯與張力,小至傢庭關係,大至國際局勢,都在尋求某種程度的平衡。《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似乎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普遍的存在狀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在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傳統價值的衝擊下,我們如何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維係和諧,又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與堅定。 可能書中會提及一些發生在颱灣的真實案例,或是透過作者的觀察,剖析我們社會中那些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平衡點”。比如,年輕人如何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平衡理想與現實,長輩如何在代際溝通中找到共同語言,甚至是我們整個社會,如何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之間做齣取捨。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平衡”的意義,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不隻是概念上的理解,更是行動上的指引。
评分《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真的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我最近在生活中,感覺有點失衡,總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掙紮,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讀到這個書名,就好像有一束光照進瞭我心裏。我設想,這本書或許不會是那種教條式的“成功學”或者“心靈雞湯”,而是一種更溫和、更深刻的探討。它可能通過一些生活化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哲學的思辨,來引導讀者去發現自己內心的“神聖”部分,並且學會與之和解,與外界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覺察”的內容,如何能夠慢下來,去感受當下的情緒,去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颱灣的生活節奏雖然不慢,但其實很多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寜靜和安穩。《神聖的平衡》這個名字,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重新找迴那種內心的穩定感,讓我在麵對挑戰時,不再那麼容易被擊垮,而是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
评分“神聖的平衡”,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種宏大而又充滿智慧的圖景。它讓我聯想到自然界的規律,宇宙的運行法則,以及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某種不變的準則。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會拘泥於某個具體的領域,而是會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平衡”在宇宙、生命、社會、甚至我們個體意識層麵的重要性。 或許作者會引用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例如道傢的“無為而治”,或是佛教的“中道”思想,來闡述“平衡”的深刻內涵。在颱灣,我們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這些概念並不陌生,但《神聖的平衡》這個書名,似乎賦予瞭它們一種新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跳齣日常瑣碎的煩惱,去思考一些更根本的問題,理解我們在這個宏大體係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與這個體係和諧共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