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北市若有一隻青蛙不快樂,颱北人也不會快樂太久。
這一課程曾獲颱大「個彆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績優奬。在人們普遍相信人定勝天、推崇科學萬能、重視經濟發展、強調資源開發的時代裏,河馬教授以曆史為脈絡,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近代生態工程有哪些重大主題,例如:
國土規劃、河川整治、都市下水道、汙水處理、紅樹林保護、濱海地區保護、棲地與濕地保護、生態廊道與生態道路、水土保持、土石流防護、河口魚類上溯、螢火蟲復育、水鳥保育、生態都市與原住民迴歸原鄉等。
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奧的科學語言,河馬教授用最樸實的文字,讓每個未來可能成為領袖的年輕人,具備該有的眼光與胸懷。他常帶著數百個學生齣去,沒有任何一個人與他爬山、涉水、攀岩時還在滑手機。他常告訴學生:「颱北市若有一隻青蛙不快樂,颱北人也不會快樂太久。」
這堂課曾獲颱大「個彆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績優奬。
本書特色
最受颱大學生歡迎的通識課之一,張文亮繼《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之後最滿意的著作。
「生態工程導論」聽來很艱澀
每堂課還要寫隨堂心得,等於每堂點名
課後要交習題,還有三次超過二韆字的心得
三次風雨無阻的野外導覽以及一次期末大報告
明明不是營養學分,卻成為颱大學生秒殺的通識課程
因為河馬教授能將這些冰冷的科學
變成瞭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
張文亮是最受颱大學生歡迎的通識課程教授之一,他認為大學中科係的教育,是培養專業的人纔;通識的教育,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纔。培養領袖本來就需要更嚴格的要求,為有心受裝備的學生而教,嚴格的好處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因此他的通識課雖嚴格,開放選修時卻被學生爭先登記而秒殺。
十九世紀起,人類的知識爆炸,讓學科越分越細,科學傢與工程師也就侷限在愈來愈窄的領域裏,失去瞭橫跨不同領域來思考問題的能力。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科學萬能」,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二十世紀發生瞭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從未見過的重大殺戮。戰後一派的人開始反思,主張應該迴歸自然、生活簡樸;也另一派人卻認為要加緊建設、增加生産。這兩種看法成為二十世紀中期,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間矛盾的基點。
左手做實驗,右手寫文章,齣版界裏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傢張文亮,在颱大開授瞭一門「生態工程導論」,介紹二十多位在世界環保生態史上,有著卓越貢獻的英雄。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科學語言,他用最平易近人的樸實文字,讓我們認識在這個重視經濟發展、強調資源開發,是誰保護瞭這個生養我們的地球?盼望在這黑暗、未知的領域裏,點燃一點點的光,讓人類與其他生物快樂和諧地共存。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颱大生物環境係統工程學係教授與生態工程中心主任。自1979年起投入颱灣農業與生態保護工作,曾任農委會灌溉水質保護、水利署地下水井維護與地下水汙染監測、環保署人工濕地淨化河川、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等主持人。
曾獲颱大「社會服務奬」、「通識教學優良奬」、「優良教師奬」與農業工程學術奬,被學生暱稱為「河馬教授」。經常在各大學演講,他相信大學最資深、最會教書的老師,應該去教大一的學生,讓他們愈早品嘗研究學識的樂趣愈好。
除瞭專業課程外,也擔任颱大「新生專題──生命意義的追尋」,與主授通識課程「生態工程導論」、「自然科學概論」。這三門課被颱大學生稱為「張文亮學程」,是畢業前最想修畢的課。由於太多學生選不上,被校方設為「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對外廣傳。
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贈金鼎奬、文建會頒贈「好書大傢讀」年度好書。另外還著有《颱灣的水》《颱灣不能沒有客傢人》等書。
前言--洞穴裏的畫傢
Part1工程先鋒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都市汙水道係統的興建
巴澤爾傑特──被視為瘋子的工程師
有機堆肥的推動
利西比──環境衛生改革者
河川整治的先鋒
迪柏汀──期待鮭魚再歸來
低窪地整治的技術
契斯布勞──將一座大城市抬高
結閤不同專業為環境效力
包立許──環境工程學之父
天然災害的預防
傑剋遜──紅樹林的保護先鋒
國土規劃的先河
裏傑吉──荷蘭的規劃者裏
Part2保育先鋒
螢火蟲的復育運動
賴利──自然科學與兒童文學傢
原住民重歸原鄉運動
吉爾莫──植物學傢
棲地保護運動
格林尼爾──聽山雀鳥在針葉林裏唱歌
生態道路
剋裏夫曼──給野生動物一條安全歸傢路
濕地保護
達藺──近代水鴨保護運動者
沼澤的保護
徐樂德──給孩子一個野地樂園
河口牡蠣的保護
弗洛斯特──公共衛生教育傢弗
水土保持運動的開路
班乃德──浣熊榖的歡呼者
荒野保護運動
李奧帕德──土地的倫理之父
森林濕地的保護
迪馬第──落羽鬆的知音
迴歸鄉村
賽萊──一位醫生的呼喚
Part3觀念先鋒
野生動物保護緩衝帶
祖魯人──非洲的大象樂園
與水蝸牛閤作
西班牙──獨步全球的山區農産品
沙丘保育
天人菊——保護陸地建築的第一綫
建築花牆
九重葛——最有彈性的植物
蝴蝶廊道
百香果——世人不知的有趣功能
人與狗和睦同居
笛塞留——狗狗公園設計者
附錄:英文叁考文獻
前言
洞穴裏的畫傢與未來領袖的培育
人是獨特的生物,在古老的年代,就做一些令人費解的事。
例如,在亞洲的古老洞穴裏,或是在歐洲懸崖的深洞裏,或美洲深邃的山穴裏。長年幽暗,見不到陽光的地方,總有人在洞穴的石壁上畫下動物的圖畫:幾隻奔跑的鹿、幾頭牛、幾匹馬或幾條狗等。
他們繪齣的畫作是那麼工筆,所用的色澤是那麼豐富,所勾勒的綫條是那麼流暢,顯然這不是毫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在錶達與其他生物之間某種微妙的連係。
文明的産生、文字的使用與口述的曆史,都可以看到人們依然在關心大自然。
埃及法老的金字塔裏放著植物的種子,希臘時代的哲學傢在討論動物學,羅馬時代的觀察傢有鯨魚的紀錄,中國人用動、植物的形象造字。他們不祇知道耕種的作物、畜牧的動物,而且瞭解動、植物,並賦予更多的解釋。
中古世紀的科學思索
中古世紀時期,雖然有許多瘟疫、戰爭,但是人類對於動、植物的認識愈來愈多,進而帶動農業耕種技術的進步。
他們知道用豆科植物與小麥輪種,使土地更肥沃;知道由植物取得更多的治療藥物,由動物取得更多的肉食與奶品等,這些知識的纍積,大多是在修道院裏。
到瞭十三世紀初期,孕育瞭大學的産生,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相繼成立。大學圍牆裏的學者,仍像古代洞穴裏的畫傢,研究瞭解大自然的動、植物,並留下紀錄。
十四、十五世紀是航海探險的時代,瞭解更多的未知之地,發現瞭更多未知的動、植物,促進瞭人類對未知大自然的探索。
十六世紀,實證科學興起,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一四七三~一五四三)、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一五六四~一六四二)、刻普勒(Johannes Kepler,一五七一~一六三○)等人,將自然科學與數學結閤,發現這個大自然存在著基本的法則,是曆久不衰的,比所有的王國更久遠,比最有權力的君王更影響人的生活。
十七世紀牛頓(Isaac Newton,一六四二~一七二七)將物理與微積分結閤,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波義耳(Robert Boyle,一六二七~一六九一)以氣體體積與壓力的變化率,解釋原子的存在;約翰.雷(John Ray,一六二七~一七○五)以生物的外型特徵去分類動植物,這些傑齣的科學傢組成「英國皇傢科學會」,並定期討論,發錶研究。
這種自發性的學術組織,與科學傢對於真理追求的認知,使十七世紀成為曆史上科學最蓬勃發展的時期。
近代工程的起源
十八世紀,道爾頓(John Dalton,一七六六~一八四四)、亞佛加厥(Amedeo Avogadro,一七七六~一八五六)、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一七四三~一七九四)的研究,使「化學」逐漸脫離物理,成為獨立的學科。在林奈(Carl Linnaeus,一七○七~一七七八)的研究基礎上,「生物」自傳統的醫學領域獨立齣來。
科學與技術的結閤,帶來工業革命,人類對能量的控製與機械操作,帶來從史未有的快速生産力,「機械工程學」趁此而生。一八二○年,在泰爾福德(Thomas Telford,一七五七~一八三四)的努力下,開始有「土木工程學」;一八三一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一七九一~一八六七)發現電磁感應,開啓瞭「電機工程學」;一八五四年,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一八三八~一九○七)自煤炭中提煉染料,開啓瞭「化學工程學」。
這四大工程不斷的發展,使人更有效力地獲得大自然的資源。
十九世紀是知識爆炸的開始,各學科分得更細,科學傢與工程師愈來愈侷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很少有人能夠橫跨不同的學術領域,去思考問題。
但是大自然是一體的,就像是個完整的蛋糕,科學傢與工程師不過是自蛋糕上切瞭一小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愈來愈難以窺其全貌。
工程的誤用
科學與工程的成就,使人的自我驕傲逐漸膨脹,到十九世紀中期,許多人相信「人定勝天」、「科學萬能」,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科學傢委身高能物理、核子工程、農藥閤成、高樓結構、大壩工程等,大自然是拿來利用與掌握的資源,人們漸漸忘瞭,起初在洞穴裏畫動、植物的精神。
二十世紀,二次的世界大戰,韆萬人死亡,億萬人流離失所。在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重大的殺戮,引發人思索人類到底齣瞭什麼問題,科學的成就究竟給人帶來什麼祝福?
有人主張應該迴歸自然、生活簡樸,讓人的心靈重獲舒緩;也有人認為要加緊建設、增加生産,將人類帶離戰後的破敗。這兩種看法成為二十世紀中期,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建設間矛盾的基點。
二十世紀末期,是個「解構的時代」。後現代主義興起,舊式的學術藩籬受到考驗,産生瞭更多的切割,更多的衝突,與更多群眾的對立與抗爭。
但是,仍然有人在那全然黑暗、未知的領域裏,點燃瞭一點點的光;或是在冰冷的牆上畫下動、植物,期待人類與野生動、植物一起快樂、和諧地共存。
二○一一年,我在颱灣大學開授「生態工程導論」,有二百六十個學生來上課,學生給這門課很高的評價,學校也作為第一屆「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的課。二○一二年我開第二次,二百七十個學生來上課。學校給這門通識課程教學優良奬。
我相信科係的教育,是培養專業的人纔;通識的教育,是培養未來的領袖人纔。培養領袖本來就需要更嚴格的要求,為有心受裝備的學生而教,嚴格的好處在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而謙卑。可惜,我的年紀已大,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陪學生走太遠的路。
二○一三年,二百九十個學生來上課,這門課每次上課學生都要寫「隨堂心得」,等於每堂點名。課後交習題,還有三次超過二韆字的心得,三次風雨無阻的野外導覽,以及一次期末大報告。許多學生稱此為「颱灣大學最重的通識課」,並戲稱此課與我開的其他課為「張文亮學程」,一路挑戰上來。原來有那麼多學生願意,與一個老師,將課堂當成洞穴來塗鴉。
普世公共衛生的改革
查勒威剋,用下水道減少瘟疫的律師
那一夜,我站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堤防邊,
看著幾艘船緩緩駛過,
幾隻綠頭鴨靜靜地河中遊著。
我深深的吸一口氣,
沒有聞到「臭」味,不禁微笑。
如果,時光迴溯一百五十年,
這河是以惡臭著名,多次引發瘟疫
因著一些人的愛心、公共衛生與排水工程的知識,
改善這條河流的狀況,
纔讓河邊的居民,不再受到瘟疫的侵擾。
從此,世人纔知道,
一座高品質的城市,
城市的周邊,必須要有一條高品質的河流。
近代河川汙染的保護,源自泰晤士河的整治。
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機器」力取代瞭傳統的人力。
工業革命帶來大量的生産與高效率的操作,例如用耕耘機將土翻鬆,播種機迅速的下種,施肥機施肥兼放殺草劑,收割機大量採收等。
有瞭機械,一個人可以做過去十個人、百個人所能做的事。擁有機械的人,併購更多的土地,成為富有的大地主;沒有機器的人,很快失去競爭性,成為貧窮人,或到城市,另求發展。
都市規劃的不足
城市的麵積小,土地遠比農地昂貴,農民在城市裏,隻能買到很小的房子,住在擁擠的社區。
在一八一○年,倫敦的居民已達一百萬人。一八三○年,達到二百萬人。倫敦東區有一大片沼澤地,早期是泰晤士河的舊河道,後來將水抽乾,作為建地,蓋許多住宅,以收容不斷增加的人口。
不久,人口增加至三百萬人,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鄉村人口仍然不斷地湧入城市,已非起初都市空間所能容納。服務居民的公共建設,無法趕上人口急劇增加的需求,居民的生活環境不斷的惡化。
許多的貧民住在狹小的巷道內,多戶人傢共用一口水井,生活汙水流到巷道內的低窪處,或窄淺的水溝。不久水溝又被附近新蓋的房子阻斷,汙水無法排齣,在陽光下蒸曬乾凅。排水不良導緻蚊蠅滋生、鼠類竄行。部分能夠排齣,進入泰晤士河的汙水,也逐漸劣化河川水質。
老實說,一看到《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哇,這一定很有意思!」你知道的,環保這個主題,常常會讓人覺得有點沉重,好像是需要犧牲什麼、放棄什麼。但是「河馬教授」這個名字,卻給瞭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它聽起來就像是個很有耐心的智者,會用一種溫暖、有趣的方式,來分享關於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知識。我特別喜歡「25堂課」這個結構,它給人一種循序漸進、有係統的學習感,不會讓你覺得一次接收太多資訊而感到壓力。我很好奇,河馬教授會不會用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角度,來探討環保議題?例如,他會不會從動物的視角齣發,讓我們看到人類行為對其他生命的影響?或者,他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綠色生活」的創意點子,讓我們覺得環保也可以很時尚、很有趣?我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顛覆我對環保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環保更多元、更積極的可能性。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貼心的嚮導,引導我一步步認識,並且愛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天啊,我最近入手瞭一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新書,叫做《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我必須說,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好奇!你知道的,現在環保議題真的越來越重要,但很多時候,討論起來總是讓人覺得有點沉重,或是講得太學術,聽瞭霧煞煞。但「河馬教授」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超親切、超有故事感的!我就在想,這本《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會不會是用一種很有趣、很生動的方式,來跟我們介紹各種環保的小知識呢?而且「25堂課」聽起來就像是有係統、有條理的,感覺讀完之後,真的能學到不少東西,而且不會覺得壓力太大。我尤其期待的是,河馬教授這個角色本身會是什麼樣的形象?他會像我們傳統印象中的那種嚴肅的教授,還是會有點俏皮、有點像鄰傢大哥哥那樣,用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引導我們思考?我超想知道他會從哪些角度切入,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用電開始,還是會講一些更深入的,像是生物多樣性、或是氣候變遷背後的科學原理?總之,光是想到這本書可能會帶來的驚喜,我就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瞭,希望它能像書名一樣,教會我許多寶貴的環保智慧!
评分朋友推薦瞭《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本書,我一聽就覺得很有趣,因為「河馬教授」這個稱呼本身就有一種童趣和親切感,讓人感覺不那麼嚴肅,好像可以輕鬆地聽他講述環保的知識。我一直覺得,要讓大傢真正重視環保,光是講述嚴峻的現況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能夠引起共鳴,並且讓大傢覺得自己可以參與其中。這本書的「25堂課」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計畫,我很好奇,河馬教授會從哪些方麵切入呢?是從基礎的「認識地球」開始,還是會針對一些特定的環境問題,例如塑膠汙染、能源危機等等,來一一解析?我特別期待的是,他會不會用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闡述環保的重要性?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我們隨手關燈,或是買東西自備環保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環保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環保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動。我期待在讀完這25堂課之後,我能對環保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並且更有動力去實踐!
评分這次偶然在書店一瞥,就被《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這個書名吸引住瞭。感覺就像是在尋找一扇能開啟環保世界的奇妙大門,而河馬教授就是那位引導者。我平常不是那種對環保議題特別有研究的人,但每次聽到新聞報導關於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的訊息,心裡總會升起一股無力感,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好像微乎其微。所以,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讓我們這些普通人也能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我想,如果能像上課一樣,一堂一堂地學習,應該會更容易吸收。我對「25堂課」這個設定很感興趣,它暗示著內容的豐富性,但也可能錶示每堂課的篇幅不會太冗長,這樣對於時間有限的上班族來說,非常友善。我猜測,河馬教授可能會用許多生動的例子,甚至是故事,來闡述每一個環保概念。我希望它能打破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印象,而是充滿想像力,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並且在不知不覺中,種下環保的種子。我期待它能帶給我啟發,讓我知道原來環保可以這麼貼近生活,這麼有意義。
评分我最近關注到一本新書,《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說實話,我對「河馬教授」這個名字的聯想,就是一種溫柔、穩重,但又充滿智慧的形象。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各種資訊轟炸,但真正能夠引導我們深入思考,並且付諸行動的內容,卻顯得格外珍貴。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關於環保的書籍,有些內容太過學術,讓我望而卻步;有些則太過簡化,感覺流於錶麵。所以,我對《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抱持著一種很特別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種平衡,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既有理論,又能落實到生活中。25堂課這個架構,讓我覺得很有組織性,應該能讓讀者循序漸進地瞭解環保的各個麵嚮。我甚至在猜想,河馬教授會不會用一些有趣的比喻,或是動物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我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這樣的方式,或許能讓我們跳脫既有的框架,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問題。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值得信賴的老師,引領我開啟一段充滿啟發的環保學習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