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異學是根深柢固、潛藏人心的文化現象,
本書藉由《漢書.五行誌》所載述之西漢災異學說、災異類型研究,
發掘災異學內隱於中國人文化意識中的「深層結構」。
中國災異學的學理創發與論述成果大抵確立於西漢一朝,主要資料則集輯呈現於《漢書.五行誌》。
《洪範五行傳》問世是西漢災異學發展的大事,其將原屬《尚書.洪範》九疇的五行、五事、皇極、咎徵、六極等融攝、轉化成災異理論的本體,催化原始〈洪範〉諸疇之對應關係與意義設定的質變。班固依此撰述《漢書.五行誌》,統閤西漢災異理論創說與學者論述成果,發之以充滿想像力及個人色彩的錶述形式,透過編年記事、方便檢索的災異分類配置,讓叢生於古今政治場域的災異例說,能經由事件類比、理論歸納或演繹,總結齣可以反饋現世政治、提供統治階層參酌依循的曆史經驗與施政綱領,以及隱藏於政治神學背後,一組立體、動態的災異宇宙圖式。
作者簡介
蘇德昌(Su Te-chang)
颱灣颱南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碩士,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學術撰著、論文有《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王國維《人間詞話》「艷詞可作」思想初探〉、〈「滄海桑田」意象之結構性意義及宗教解析〉、〈先秦道傢之天地崩壞思想與崇道哲學〉、〈中國天柱神話淺析〉、〈《韓非子》「以刑去刑」說疑義論析〉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文獻檢討與研究概況
第四節 災異學基本問題之釐清
一、「災」、「異」名義辨正
二、災異詮釋之基本原理──陰陽、五行
(一)陰陽
(二)五行
三、災異學說之運作關鍵──天人感應思想
四、災異模組之完成──成因推原與事應組附
第二章 《漢書.五行誌》災異敘事體例與內容架構
第一節 班固《漢書.五行誌》之撰述
一、班固傢學與思想淵源
二、班固撰述〈五行誌〉之背景
三、班固撰述〈五行誌〉之意義與目的
第二節 《漢書.五行誌》之敘事體例
一、總綱:〈五行誌〉前序
二、架構:《洪範五行傳》
三、凡例:「經」、「傳」、「說」
四、例說:成因推原與事應組配
第三節 〈洪範〉五行架構之展開
一、從五行至〈洪範〉五行
二、〈洪範〉五行之序次
三、五行相沴
四、土為五行之主
五、皇極之參配
第四節 災異網絡之推衍
一、推衍一:五行失其性
二、推衍二:五事之失與皇之不極
三、推衍三:妖、孽、禍、痾、眚祥、五行相沴之參閤
四、推衍四:先秦、西漢之災異例說
第五節 災異學說之引述
一、董仲舒
二、劉嚮
三、劉歆
四、《京房易傳》
五、班固
第三章 《漢書.五行誌》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一)──木(貌)、金(言)
第一節 「木」類、〈貌傳〉災異例說
一、木不麯直
二、貌不恭不肅
三、恆雨
四、服妖
五、雞禍
六、青眚青祥
七、金沴木
第二節 「金」類、〈言傳〉災異例說
一、金不從革
二、言不從不艾
三、恆陽
四、詩妖
五、毛蟲之孽
六、犬禍
七、白眚白祥
八、木沴金
第四章 《漢書.五行誌》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二)──火(視)、水(聽)
第一節 「火」類、〈視傳〉災異例說
一、火不炎上
二、視不明不悊
三、恆奧
四、草妖
五、羽蟲之孽
六、羊禍、赤眚
第二節 「水」類、〈聽傳〉災異例說
一、水不潤下
二、聽不聰不謀、恆寒
三、鼓妖
四、魚孽、介蟲之孽
五、豕禍、火沴水
第五章 《漢書.五行誌》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三)──土(思心)、皇極
第一節 「土」類、〈思心傳〉災異例說
一、土失其性
二、思心不 不聖、恆風之罰
三、夜妖、臝蟲之孽
四、牛禍、心腹之痾
五、黃眚黃祥、金火水火沴土
第二節 〈皇極傳〉災異解析
一、皇之不極不建、恆陰之罰
二、射妖
三、龍蛇之孽
四、馬禍
五、下人伐上之痾
第六章 《漢書.五行誌》災異例說分類論析(四)──傳統災異類型
第一節 水災
一、傳統水災災異說
二、〈五行誌〉水災例說論析
第二節 火災
一、傳統火災災異說
二、〈五行誌〉火災例說論析
第三節 地震
一、傳統地震災異說
二、〈五行誌〉地震災異例說論析
第四節 日食
一、傳統日食災異說
二、〈五行誌〉日食災異例說論析
第五節 星變
一、星孛
(一)傳統星孛災異說
(二)〈五行誌〉星孛災異例說論析
二、星隕如雨、隕石
(一)傳統星隕如雨、隕石災異說
(二)〈五行誌〉星隕如雨、隕石災異例說論析
第七章 《漢書.五行誌》之災異學意義與影響
第一節 災異學發展軌跡之錶述
一、五行嚮〈洪範〉五行之移轉
二、實體而象徵之質變
三、係統化分類之完成
四、自然往人事之攀附
五、感應至預占之傾斜
第二節 災異推度原理之使用
一、物類、形徵之取象
二、五行色係之相應
三、數字相副與推算
四、空間綫索之比附
五、文字、符號之聯綴
第三節 災異論述特質之體現
一、學術、政治之目的
二、重大政治事件之依附
三、開放、動態之體係
四、模糊、復義之詮解
五、自然、科學之觀察
第四節 災異解消法門之提齣
一、五行變至,當救之以德
二、修政以應之,災變自除
三、蠲除減省以便萬姓
四、宗教、象徵性作為
五、實體災害之防治
第五節 災異記事傳承之建立
一、《後漢書.五行誌》之撰作
二、《晉書.五行誌》之撰作
三、後史〈五行誌〉之撰作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何謂災異學?原則上,隻要自然、人世發生災害變異,從現象本體開始及由此衍伸的一切應對思考與作為,皆屬本文所定義災異學之範疇,具體內容如災異文獻的察考、災異學說的分析、災異原理的說明、災異類型學的建構、受災心理的關照、災異學的影響與評述等等,凡是於現象、資料、思想、因果層麵與災異的發生有所連係,不論程度輕重、關係強弱,皆可視為災異學研究的命題與對象。
由災異學基礎定義齣發,本文主要研究範圍為〈五行誌〉所載述之西漢災異學說、災異類型研究。以研究時間的斷限論之,班固撰述〈五行誌〉採納先秦至西漢編年記事的通史體例,相關學說的觀察自有上溯先秦,甚至神話時代的必要;又〈五行誌〉與西漢災異學影響深遠,學者評述亦緜延曆朝,下探後世乃至現代當無可避免。就主要資料文本而言:先秦文獻以《書》、《易》、《詩》、《春鞦》經傳為主,旁涉殷商蔔辭、甲骨文字的考古資料、簡帛齣土文獻及《國語》、《管子》、《呂氏春鞦》等史、子之書;西漢則以〈五行誌〉、《漢書》資料相關的紀、傳、誌為主,兼及《史記》材料的輔助與比對、當世重要災異學的著作如《洪範五行傳》、《春鞦繁露》、《京房易傳》等;西漢之後,班固參與撰作之《白虎通義》、後史〈五行誌〉、學者相關的評述資料亦皆屬之。
所須處理之研究論題:首須辨明〈五行誌〉之災異敘事體例與災異理論規模;次論班固撰作〈五行誌〉之背景及目的、西漢主要災異學說與災異類型的分析、學者論述所體現普遍、個彆的質性;終及〈五行誌〉、西漢災異學說的整體價值與影響評定。統論研究對象則以〈五行誌〉資料引述來源的董仲舒、劉嚮、劉歆、京房諸人災異學之理論闡析探究為先,另外,應對、感知、詮釋與操作災異事件的西漢統治階層與經術之士及直接承受、視見災異的庶民社會亦屬討論的範疇。
捧著這本略顯厚重的書,我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我對《漢書》一直情有獨鍾,而其中的“五行誌”更是讓我覺得既神秘又充滿魅力。在現代科學的視角下,古人那些關於天象變化與人事關聯的論述,往往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不可思議”,反而激起瞭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想瞭解,《漢書.五行誌》究竟記錄瞭什麼?它又是如何構建其內在的邏輯體係的?這本書能否幫我揭開這層麵紗,讓我理解古人為何會相信“天人感應”之類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中産生深遠影響的。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分析,例如《五行誌》中記載的某些事件,是如何被當時的人們解讀的?這些解讀又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清晰解答,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獨特脈絡。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彆緻,封麵的配色和字體都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學術氣息,讓人一看到就産生一種想要深入探索的衝動。我之所以對《漢書.五行誌》這個主題産生濃厚興趣,是因為它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解釋空間。在古代,“五行”作為一種世界觀和解釋體係,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現象的理解。而《漢書.五行誌》作為其中一部重要的文獻,其內容和價值一直備受關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走進《五行誌》的世界,去探究其背後的思想淵源、成書過程以及它在漢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提供瞭關於天象、災異、人事之間相互關聯的獨特視角?作者是如何對其進行梳理和分析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鮮活的案例,能夠生動地展現《五行誌》的思想是如何影響當時的政治決策、社會治理,乃至普通民眾的生活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古樸典雅,正中間的燙金大字“《漢書.五行誌》研究”散發齣一種莊重而學術的氣息。書脊的裝幀也很紮實,一看就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我對於《漢書》本身就很有興趣,尤其是裏麵的“五行誌”,總覺得它隱藏著古人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獨特理解,雖然後世多有疑議,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密碼,無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當初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堅實的學術目標所吸引。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探尋《五行誌》在漢代社會的曆史背景下,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否僅僅是對當時自然現象的簡單記載,還是更深層次地摺射齣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麵的種種考量?作者在研究中,是否能夠梳理清楚曆代學者對《五行誌》的不同解讀,以及這些解讀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變遷和學術思潮?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認知框架,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這部重要的史料。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它的設計風格就吸引瞭我,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感,又不失文史愛好者閱讀的親切感。我對《漢書》的“五行誌”部分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麵隱藏著古代中國人看待世界的一套獨特視角,充滿瞭對自然與人事之間神秘聯係的探索。在信息爆炸的當下,迴溯古代的智慧,尤其是那些曾經影響深遠的理論體係,對我來說是一種特彆的吸引力。我購買這本書,期待它能為我揭示《漢書.五行誌》究竟記錄瞭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反映瞭當時怎樣的社會觀念和曆史背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曆來被認為“怪力亂神”的記載的?是否能夠從曆史的、社會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科學的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五行誌》在當時的曆史語境下的意義,以及它對後世思想文化可能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所打動。摸上去就知道是那種認真做齣來的學術專著,不是市麵上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的通俗讀物。我一直對《漢書》中的“五行誌”部分感到十分好奇,總覺得那裏麵蘊含著古人觀察世界、理解社會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係,盡管其中不少內容現在看來可能有些牽強附會,但它在當時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我抱著學習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為我解析“五行誌”的來龍去脈。我非常想瞭解,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通過“五行”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變動的?這種解釋體係又是如何被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維護政治閤法性的工具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五行誌”與當時的政治事件、社會習俗、甚至民間信仰之間的具體聯係?我期待作者能用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邏輯,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而細緻的畫麵,讓我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這部古代文獻的價值和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