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集收錄的二十五篇作品,揉閤知識的啓濛,到法學的形成,導入歐洲暨中東的風土人情,大多數是作者參加國內外或兩岸學術會議的論文。
這些讜論,不但介紹各國的典章製度,也散發齣濃鬱的人文素養,令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親灸曆史軌跡。
溫習典故之餘,又可再聽奇聞軼事。復加以批判、追思探源。
閱讀時,可感受文筆雋永樂趣無窮,感到落筆自在,筆調輕鬆,絲毫沒有麵對一般法學論文的艱澀乾枯。
我們欣嘗作者將所見所聞,透過思維,探索而化成文字,供大傢享受認識這個美麗的世界。
作者簡介
程其偉
學曆:
德國明斯德(Munster)大學法學博士,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學人權研討會結業,荷蘭海牙(The Hague)聯閤國國際法院附屬國際法學院研討會結業。
經曆:
教育部文化參事,國內外14個大學專兼任法學教授,數十個國內外民間社團負責人,中華民國斐陶斐(Phi Tau Phi)榮譽學會會員。
現任:
財團法人颱灣發展研究院 (智庫)副院長及若乾社團顧問。
楊序 具智庫精神的一本文集/ 楊朝祥 002
陳序 我寫,故我在/ 陳新民 005
自序 008
1. 當代智庫的社會功能 014
2. 國際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形成與實踐 044
3. 國際文化教育的前景 082
4. 略論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閤作」的具體方案 092
5. 祝賀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成立十周年大慶 097
6. 易經教育陶冶中華文化而情深文明 107
7. 關於「國際私法」學門(Fachgebiet)的授課經驗及展望 114
8. 初探國傢機製下(Mechanism) 的迴教法律體係 125
9. 德國人權滄桑史 165
10. 現階段的颱灣經濟措施 181
11. 世界貿易組織對颱灣農業之影響 187
12. 颱灣的職業教育在後ECFA 時代的展望 193
13. 兩岸簽署「經濟閤作架構協議」對於雙方經濟的衝擊 213
14. 2011' 南澳論壇-百載商埠 創新發展 223
15. 兩岸金融業的現況與閤作契機 229
16. 「九二共識」的迷思(myth、Mythos)(綱要) 235
17. 亞洲大學「阿拉伯文明導論」通識課程的授課因緣 241
18.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之自然與人文景觀 246
19.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教育體係 258
20. 韆字文裏的乾坤(土耳其 篇) 277
21. 慶祝土耳其2011 年教師節賀詞 286
22. 科威特王國以殉難烈士指紋發行光復紀念幣 290
23. 柏林的博物館 293
24. 柏林的飲食-吃得像貓,喝得像狗 297
25. 柏林人如何過新年―圍牆‧ 小豬加啤酒 304
2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and Thailand 309
推薦序
具智庫精神的一本文集
其偉曾經任職教育部文化參事,大作「昌盛書屋論文集」即將問世。前一陣子,當其偉的書稿完成,來電邀我為之作序。個人認為,能夠將工作和經驗的結晶發抒為文是一件好事,乃欣然為之作序。
展讀智庫、技職教育、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專論,乃至旅遊雜感等
文章,一篇篇共同舖成瞭「昌盛書屋論文集」,內容豐富,角度宏觀,
其嘉言讜論,值得省思和參考。
以智庫的功能而言,對於前後長達八年於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擔任教育文化組召集人的我,讀來便十分有感觸。追本溯源傳統經典史籍已談及「策士」等相關理念,「中庸」一書:「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戰國時期也齣現「戰國策」,顯示智庫工作的曆史悠久及其重要性。
任何一個具有政策前瞻性的國傢,均重視智庫之功能。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就是一個政策倡導型的機構,2000 年,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為瞭讓一群優秀具有行政經驗的政務官能繼續奉獻其智慧,連戰主席乃透過智庫之成立,將其凝聚和集結起來。而我也在主席及齣任智庫執行長江丙坤先生的邀請下,擔任教育文化組召集人一職。
從智庫的草創到運作,朝祥體會到智庫的功能以及責任。就組織結構而言,須有優秀專職的研究人員,進行政策方嚮的規劃和研擬,並能廣納社會專傢賢達,群策群力,共同研訂符閤國傢需要和社會現實的政策。就研究範疇而言,智庫應涵蓋各專業領域的相關範疇,且其研究方嚮和分工,應配閤各政策部門之需要,方能兼顧政策現實,並配閤立法工作之規劃,以促成政策實現之可能。就政策推廣而言,智庫研究內容應透過各項管道發錶,除瞭投稿傳統學術期刊外,宜透過研討會、公聽會或記者會,動態性的對研究成果公布和推廣。而配閤數位傳播時代的來臨,更應建置網站平颱,或運用社群媒體將各項研擬成果加以推廣,以擴大智庫的影響層麵。
誠如其偉所言:「智庫的錶現反映瞭國力大賽」。在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的8年所思所言,我們確實做到瞭颱灣實力的展現。不隻是教育文化領域,舉凡內政、國安、憲政法製、財務金融、科技經濟、社會安全、永續發展,都各有所成。期間所發錶的國政分析和研究報告,不知凡幾,並有國傢政策論壇、Taiwan Perspectives 等均是國傢政策研究基金會成果的展現。
立言著述,不論對國傢、社會或個人而言,均是一項傳世不朽的資産。「昌盛書屋論文集」囊括瞭「當代智庫的社會功能」,「國際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形成與實踐」、「國際文化教育的前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教育體係」乃至「世界貿易組織對颱灣農業的影響」、「九二共識的迷思」、「兩岸金融業的現況與閤作契機」。看到這些熟悉的主題,和當年在智庫期間所見聞的確實感同身受,佩服其偉的見地與用心,本書已做到瞭另一種「智庫」的錶達形式。盼望本書能夠繼往開來,喚起國內有誌之士對政策的研究有更多的共鳴。
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民國 102 年8 月於宜蘭
1.當代智庫的社會功能
「智庫」(英文:thinktank,thinkfactory,policyinstitute或brainbox;德文:Denkfabrik或Gehirnkiste),是一個近代的新名詞,將老舊的名詞「策,謀略」,賦予新的名稱與新的功能;英國於西元1831年在倫敦成立「防衛與安全研究院」(TheInstituteforDefenseandSecurityStudies,RUSI),首度使用「智庫」(thinktank)這個名詞,53年後,英國於1884年1月4日在倫敦成立著名的費邊社(TheFabianSociety)乃當代智庫的雛型,界定智庫的功能;又過瞭32年,美國於1916年在華府成立布魯京斯研究院(BrookingsInstitution),帶動現代化智庫運作的新概念,從此「智庫」的專有名詞廣為流傳,其功能也逐漸受到各國重視。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545傢智庫,泰半成立於1980年代之後;全球兩大強國,美國擁有約1815傢,中國擁有425傢;美國分布在華府有393傢,在麻州有176傢,在加州有170傢。
徵諸史籍,智庫的內涵暨功能,在中國存在久矣;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正統書籍是用刀刻在竹簡或木頭上,稱作「簡策」或「版牘」;尚書‧多士篇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單根的竹片叫「簡」,用「絲繩」或「書」把若乾竹片編在一起稱「策」,指的是竹書,又叫「冊」;「簡」與「策」之外尚有「方」,是木書的簡稱,比「簡」寬約一平方公尺的,又叫「牘」,足夠寫數行字,不需編連。
《昌盛書屋論文集》這本書,真的讓我體會到瞭知識的力量和學者的嚴謹。我普段有閱讀一些社會科學類的書籍的習慣,但很多時候,我總覺得那些理論停留在錶麵,缺乏與現實的緊密聯係。然而,這本書中的某些文章,比如探討“數字時代下的公民參與”的那一篇,就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不僅分析瞭新媒體如何改變瞭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還深入探討瞭其中存在的挑戰,例如信息繭房、網絡暴力等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思考。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數據和案例,都非常具有代錶性,並且分析得非常透徹,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另一篇關於“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文章,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從哲學的角度齣發,重新審視瞭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提齣瞭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這種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迫切需要的。
评分《昌盛書屋論文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還以為又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畢竟“論文集”這三個字,常常讓人聯想到堆砌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邏輯。但翻開目錄,卻被裏麵多元化的議題深深吸引。從早期颱灣本土文化的演變,到當代社會議題的剖析,再到一些跨領域的跨界研究,似乎包羅萬象,又恰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好奇心。尤其是一篇關於“後現代思潮在颱灣藝術領域的具體錶現”的文章,寫得鞭闢入裏,不隻是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結閤瞭許多具體藝術傢的作品進行分析,讓我對曾經覺得“看不懂”的當代藝術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論證嚴謹,但筆觸卻不失流暢,甚至在某些地方還能感受到一股知識分子的熱忱和批判精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小型的知識掃盲,對於一些社會觀察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也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感嘆,而是開始嘗試去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動力。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不同領域學者們透過他們專業的眼睛,所觀察到的世界,以及他們為之付齣的思考和努力,著實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讀完《昌盛書屋論文集》中的幾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論文也可以寫得如此生動有趣!我嚮來對那些純粹的理論研究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裏的幾篇,例如討論“青年世代消費文化變遷”的,就非常接地氣。作者用瞭很多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網購習慣的改變、社群媒體的影響,以及一些流行的網絡語匯,來層層剝開當代年輕人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和社會動因。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心一笑,因為很多描繪都和我的生活經驗非常契閤。而且,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變遷的角度去解釋,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碎片化的消費行為,其實是更宏大的社會變遷的一部分。另一篇關於“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挑戰”的文章,同樣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通過幾個具體的案例,展示瞭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睏難,以及一些成功的經驗。這種基於事實的分析,比那些空泛的口號更有說服力,也更能夠引發讀者對社會議題的思考。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昌盛書屋論文集》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畢竟,論文集通常意味著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文章可能非常齣色,而有些則可能隻是湊數。然而,這本書的整體質量卻遠超我的預期。我特彆欣賞其中幾篇關於曆史研究的文章,它們並非簡單地陳述史實,而是試圖從新的角度去解讀曆史事件,挖掘被忽視的細節。例如,有一篇關於清末颱灣社會變遷的研究,作者利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一些地方誌和私人信件,來展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這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鮮活的人民生活。還有一篇關於近代颱灣移民史的論文,更是讓我對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根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邏輯清晰,但同時又不失文學性的筆觸,能夠將厚重的曆史內容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完這些文章,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對颱灣的曆史多瞭一份敬畏和理解。
评分閱讀《昌盛書屋論文集》的過程,像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思想漫遊。書中的文章涵蓋瞭從文學評論到社會學分析,再到哲學思考等多個領域,而最令我驚喜的是,即便題材各異,但作者們都展現齣瞭高度的專業性和洞察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颱灣現代詩歌發展脈絡的分析,作者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從詩人的創作手法去剖析,而是將詩歌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發掘齣詩歌與時代變遷、社會思潮之間微妙的聯係。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曾經讀過的某些詩作有瞭全新的感悟。另外,一篇關於“後殖民語境下的身份認同”的討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運用瞭許多跨學科的理論,對颱灣在曆史變遷中所形成的復雜身份認同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既有理論高度,又不乏對個體經驗的關懷,讓讀者在理解宏大曆史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追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結晶,能夠啓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