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

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刑事政策
  • 犯罪防治
  • 刑法
  • 公共政策
  • 社會控製
  • 犯罪學
  • 法律
  • 政治學
  • 政策分析
  • 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兼顧基礎與延伸之學理探討,並聚焦於刑事政策之基礎中心問題進行以下目的:其一、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釐清與重整;其二、因應「其一」,並針對基礎概念進行延伸性之探討。希冀從此種基礎性兼延伸性之邏輯探討中,將我國現代刑事政策形成一個重要之體係,此亦是本書撰寫之最終意義與目的。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描述該書所涵蓋的知識領域,而不涉及該書的具體內容。 --- 《司法實踐的演進:現代刑法理論與社會治理的交匯》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法律體係中刑事實踐的復雜脈絡,聚焦於法律條文、司法判例以及社會治理理念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律概念不斷被社會現實挑戰和重塑的時代,刑法作為國傢權力的核心體現,其理論基礎、運行機製及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是理解當代法治狀態的關鍵。 本書的結構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用以考察刑事實踐是如何在理論構建、立法實踐和執法執行的交叉點上得以形成和演變的。我們首先探討瞭基礎的法律哲學思辨,這些思辨為現代刑法奠定瞭基石。從古典刑法思想的理性人假設,到邊沁功利主義的後果考量,再到現代主義對懲罰正當性的深刻反思,本書係統梳理瞭影響我們對犯罪、責任和刑罰認知的核心理論流派。這些理論不僅是學術的探討,更是影響立法者在具體案件中作齣裁決的深層邏輯。 在理論構建的層麵,本書詳細闡述瞭刑法解釋學的核心議題。法律條文的錶述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其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解釋的方法論。我們深入研究瞭目的解釋、曆史解釋以及文義解釋在司法實踐中的張力與融閤。特彆地,本書關注瞭“不確定概念”在刑法中的應用,例如“故意”、“過失”和“正當防衛”等,探討法官如何在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具體的案件事實之間建立連接。這種解釋的藝術,直接決定瞭刑罰權力的邊界和適用範圍。 司法實踐的動態性是本書的另一核心關注點。現代刑事訴訟程序,從偵查到審判,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對法律原則的踐行和檢驗。本書細緻分析瞭證據規則的演變,特彆是如何平衡打擊犯罪的效率與保障人權的有效性。程序正義的實現,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程序遵守,更是對司法權威的社會信任的構建。我們探討瞭不同司法體製下,證據的收集、采信和審查機製如何塑造最終的判決結果。 此外,本書對刑罰執行的社會學維度給予瞭特彆的關注。刑罰的目的是何?是單純的報應,還是側重於改造與預防?本書將此議題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察,分析瞭監禁製度的有效性與局限性,並探討瞭替代性刑罰措施的引入及其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刑罰的執行不僅僅是國傢行為,它與社區環境、再社會化努力以及受害人權益保障緊密相關。 本書亦不迴避刑法在現代社會治理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新型犯罪的齣現,刑法被賦予瞭越來越廣泛的規製職能。我們審視瞭經濟犯罪、環境犯罪以及網絡犯罪等新興領域的法律規製挑戰,探討瞭普通刑法與特彆刑法之間的關係。這種“刑法泛化”的趨勢,對傳統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構成瞭嚴峻的考驗,也引發瞭關於刑罰是否應作為首要或唯一治理工具的深刻反思。 最後,本書緻力於描繪法律概念在社會輿論與政治壓力下的能動性與被動性。法律並非孤立存在於象牙塔中,它時刻受到社會思潮、媒體敘事乃至政治立場的滲透。我們考察瞭公眾對特定犯罪行為的反應如何反作用於立法機構,從而推動法律的修改或解釋的轉嚮。理解這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反饋機製,對於把握法律發展的脈絡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審視當代刑事實踐的分析工具。它不僅梳理瞭刑法理論的脈絡,更揭示瞭這些理論如何在司法機構的日常運作中被具體化、實踐化,並最終影響著社會秩序的構建與維護。本書旨在啓發讀者對法律的本質、司法的價值取嚮以及社會治理的未來方嚮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批判性審視。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慈幸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係副教授

  【經曆】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講座

  【學曆】
  日本中央大學法律學博士

圖書目錄



導 言
壹、研究背景、目的與研究重要性/1
貳、研究方法/1
參、本書之邏輯意識與架構/2

第一篇 刑事政策定義、沿革與學理趨嚮
壹、刑事政策的意義與沿革/5
貳、刑事政策趨嚮之一:被害者保護/7
參、刑事政策的趨嚮與方針:市民參與犯罪預防活動/26

第二篇 刑事政策、犯罪學之區彆與犯罪原因之闡釋
壹、前 言/35
貳、何謂「犯罪」:從古典學派與實證學派論起/35
參、蘊含古典學派、實證學派之現代刑事政策/43

第三篇 刑事製裁論
第一章 關於刑罰之基礎思維與其相關論點
壹、「刑罰」製度之曆史迴溯:從應報思維至修復型司法製度之來臨/49
貳、我國刑罰之基本概念與理論/57
參、「刑罰」之其他相關論述:相對不起訴概念之「微罪處分」與「緩起訴」/
63

第二章 死刑與死刑存廢相關概念之思考
壹、概 說/67
貳、死刑之意涵:「絕對死刑」與「相對死刑」論證觀/68
參、死刑之執行與相關統計/72
肆、死刑製度存廢論曆史濫觴與現代學理之思考/76

第三章 對於自由刑之各種思考
壹、概 說/89
貳、現行法當中所謂自由刑之介紹/91
參、短期自由刑之問題/100

第四章 罰金刑與日額罰金刑
壹、財産刑中罰金刑之定義/113
貳、罰金刑之效益與「日額罰金刑」/117

第四篇 犯罪矯正處遇與保護
第一章 矯正處遇之曆史

壹、「犯罪矯正處遇」之廣義性意涵/127
貳、歐美行刑思維與矯正處遇之曆史/128
參、犯罪人社會復歸與我國矯正處遇政策/130

第二章 刑罰執行與機構型處遇、非機構型處遇
壹、刑罰執行、程序與執行概況/137
貳、「處遇」、「矯正」與「矯治」概念之釐清/140
參、機構型處遇/142
肆、非機構型處遇之起源與定義:以社區處遇為中心/154

第三章 假釋製度
壹、假釋定義與學理討論/163
貳、呈報假釋之法理與實務程序/167
參、我國實務上假釋審查之演革/172
肆、假釋核準與撤銷假釋之問題/182

第四章 纍犯基礎概念
壹、纍犯與常習犯之概念區分/187
貳、纍犯與再犯之定義與統計/189
參、纍犯受刑人之特徵與三振法案/198

第五篇 各類型犯罪之抗衡與對策
第一章 高齡者問題與犯罪
壹、「高齡」之定義與高齡者問題/203
貳、高齡者犯罪統計數據/208
參、高齡者犯罪原因學理評析/216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性倒錯與強製治療
壹、性侵害犯罪定義、法律規定與實證統計/221
貳、性侵害犯罪之強製治療/228
參、強製治療、社區防護與民事監護之學理探討/237

第三章 組織犯罪與其相關概念
壹、組織犯罪之定義與相關法理/247
貳、第一時期:1998年以前研究重點為幫派研究/249
參、第二時期:1998年後組織犯罪防製條例通過後對於組織犯罪之概念之釐清/253
肆、第三時期:2009年製定因應人口販運相關議題國際趨勢,施行人口販運防製法以防製人口販運集團之組織犯罪/259

附錄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267
保安處分執行法/277
監獄行刑法/293
監獄組織通則/310
行刑纍進處遇條例/316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328
組織犯罪防製條例/337
人口販運防製法/341

圖書序言



  本書是針對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進行整閤性定位與延伸之專書,亦是本人針對近幾年颱灣刑事政策學理與實務多年來所發現之問題,進行基礎與延伸之介紹,並針對其中之概念整閤,並提齣數個結果探討。

  任教十多年來,我一直徜徉自己的研究生活,跟著好同事一起協助實務工作、修法……學術是一種(若是一種)被巨塔環繞的孤寂歲月,但我的日子肯定不寂寞,每次從學校走齣,坐上高鐵,迎嚮實務工作的琳琅滿目,比起其他學術研究人,雖然疲倦瞭一些,但認真地告訴自己,社會多重變化的律動感,彷彿是身上的血液,觸動與規律地環繞著體感。

  這樣的我,看瞭許多不公,也看瞭許多不義,當品味齣人生還有一絲溫暖時,隨即來的一些障穢,有時候仍不免沖刷著自己的熱情,然而,告訴自己,世間的種種總是如同美國訴訟體係的「滑動式法則」,但我這是美化瞭世間的人生,齣瞭社會後,很多人都可以瞭解到,標準很嚴苛,但很多人總是做得很彈性,很多事情過於介意,就是輸瞭。

  樂麯悠揚,對我而言,葉加瀨太郎的小提琴的樂章是屬於2011年的維也納的風雅,我在潺潺的運河邊對著沙河旅館舉杯,古老典雅的城堡訴說著奧匈帝國的風采,但此時此刻,時空轉移,2012年的夏天,我在古老的京都寺廟當中揮舞著奠基著自己的學術生命,聽著依舊悠揚的麯子,心境的轉換,在古都的京都裏,慢慢地瀋澱,偶爾,我會想起遙遠的歐洲大陸,那個內陸國小河流,記起自己走在維也納大學看著凱爾生的半身像,對著他期許著法學方法論的建構,那種感覺,若隱若離,歲月的離脫,就是這樣,但迴盪在記憶深處的好,永遠深植入心。

  本書在寫作時間,感謝蘇筱柔小姐、柯杏如小姐多次校正,在此深深緻謝。

  本書最值得紀念的,是本書在第一次校正的最後階段,我至維也納短期研究時,因為某種事由臨時收留我的高滿香、瑞德夫妻,以及維也納大學Matin Kusch教授,跟三位所相處的每一刻,成為形塑本論文重要思維的美麗迴憶,在此感謝。此外,本書的後半段,是在京都大學短期研究所形成,感謝京都大學的一切。

陳慈幸
2013年12月
於日本東京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光聽名字就覺得它不像那種淺嘗輒止的通俗讀物,而是直指核心,探討“概念”是如何被“塑造”齣來的。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很多事物的認知,並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受到各種曆史、文化、社會、甚至經濟因素的影響,慢慢形成固定的模式。刑事政策更是如此,我們現在理解的“犯罪”是什麼?“刑罰”的目的是什麼?“更生保護”又扮演什麼角色?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由一代代思想傢、法學傢、政治人物,甚至是大眾輿論,一點一滴“形塑”齣來的。 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定義“犯罪”的。比方說,在某個時代,某些行為可能被視為嚴重的罪惡,而在另一個時代,又可能被視為無傷大雅,甚至是被鼓勵的。這種概念的轉變,背後一定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還有,本書強調“形塑”,這讓我聯想到,是不是也包含瞭權力運作在裏麵?是不是某些強勢的社會群體,更容易將他們的價值觀念,透過刑事政策的製定,變成整個社會的“標準”?例如,對特定階層或特定議題的“嚴打”,是不是也是一種“概念的強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曆史案例,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刑事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一次次地修正、定義、甚至顛覆的。

评分

我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社會學理論的書,對於“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深感著迷,所以看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這個書名時,立刻就引起瞭我的興趣。它讓我聯想到,我們平常討論的“犯罪”和“刑罰”,會不會也像其他許多社會現象一樣,並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我們社會共同“建構”齣來的“現實”? 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曆史時期,刑事政策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的?比如說,過去我們可能更強調“報應”和“懲罰”,但現在似乎更注重“矯正”、“再犯預防”以及“社會復歸”。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修改,更是背後一套關於人、關於社會、關於“何為正常”的觀念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我很好奇,這本書會怎麼解釋這種“概念的形塑”過程?它會從哪些理論基礎齣發?會不會引用一些跨文化的研究,來展示不同社會在刑事政策概念建構上的差異和共通之處? 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塑造者”?是法學傢?政治人物?還是大眾傳媒?抑或是社會運動?這些力量又是如何透過影響公眾認知、推動法律改革,最終改變我們對犯罪和司法的理解?這對我來說,會是一場非常啓發性的思想旅程,讓我能夠跳脫齣簡單的“好人壞人”二元對立,更深刻地理解刑事政策背後復雜的生成邏輯。

评分

《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不是一本直接告訴你“法律如何運作”的工具書,而是一本更宏觀、更具思想性的著作,它會去探討“刑事政策”這個領域中,那些最基礎、最核心的“概念”是如何被塑造齣來的。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事物,尤其是像刑事政策這樣復雜的社會議題,不能隻看錶麵的規則,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和曆史演變。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來解析“概念的形塑”過程?比如,它是否會涉及一些經典的犯罪學理論,像是古典學派、實證學派,甚至是新派犯罪學,來分析這些學派如何影響瞭我們對犯罪原因和刑罰目的的認知?又或者,它會不會觸及一些政治哲學中的議題,比如國傢權力的來源、社會契約論,以及這些哲學思想如何滲透到刑事政策的製定中? 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社會對於“罪”與“罰”的理解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文化背景,甚至是科技發展,促使瞭這些概念的轉變?例如,在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和貧睏問題加劇,這會不會促使瞭人們開始更係統地思考犯罪的社會根源,從而影響瞭刑事政策的發展方嚮?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宏觀的理論和曆史脈絡,透過具體的概念分析呈現齣來,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

评分

拿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哇,終於有一本不是單純講解法律條文,而是要聊“概念是怎麼來的”!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我們現在會這樣看待某些犯罪?為什麼會覺得某種刑罰纔算“閤適”?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都理所當然地接受瞭現有的框架,很少去追問,這些框架本身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們迴到曆史的長河中,看看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理解“犯罪”的。比如說,在古代,很多行為可能被視為惡魔附身或是神的懲罰,到瞭近代,科學的發展又帶來瞭犯罪學,開始去分析犯罪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這種對“犯罪”本身的定義,就已經在不斷地“形塑”中。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在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影響下,我們是如何接受瞭“犯罪是社會現象”這樣的觀念?又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纔開始思考“刑罰的目的”不僅僅是懲罰,更是“社會防衛”或“個體矯正”? 我特彆期待它能給我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展示“概念的形塑”是如何發生的。例如,某個新犯罪類型的齣現,是如何促使法律進行修改,進而影響到社會對這個行為的認知?或者,某個重要的社會運動,是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刑事政策觀念,最終推動瞭政策的變革?這些微觀的案例,如果能串聯起宏觀的概念演變,那絕對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讀物。

评分

哇,光看書名《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就覺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對犯罪、司法以及國傢如何迴應這些議題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很多書都比較偏重理論,或是隻談某個特定的犯罪類型,好像缺瞭一塊拼圖,無法完整理解“刑事政策”這個大概念。特彆是“概念的形塑”這幾個字,聽起來就不是一本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教科書,而是更深入地去探討,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犯罪”、“刑罰”、“矯正”等概念,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齣來的,背後有哪些思想流派、社會思潮、甚至是政治角力在推波助瀾。 我特彆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觸及颱灣在地的一些刑事政策發展脈絡?比如,從過去的戒嚴時期到現在的民主化進程,我們的刑法典、偵查手段、甚至是對待纍犯、少年犯的態度,是不是都隨著時代和政治環境在“形塑”?像我們前幾年一直熱烈討論的廢死議題,這背後牽涉到的不隻是人道主義,更是國傢權力、社會安全感、甚至是對“報應”與“教化”的不同價值取嚮,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概念形塑”工程。還有,現在很多新聞裏都在講的“毒品氾濫”、“詐騙集團橫行”,政府提齣的各種“新對策”,這些看似零散的政策,它們背後是不是有一個更宏觀的“概念框架”在支撐?這本書能不能幫助我們從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問題,而不是隻停留在錶麵的新聞報導和政治口水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