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過去十數年,兩岸法學交流從行政法、民法、商法、刑事法等各個領域次第展開,然而各個法學領域無論如何交流,最終仍然匯流到萬法歸宗,天下為「公」,核心議題就是憲法基本權利之保障。兩岸公法學論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由颱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憲法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輪流舉辦,第一屆及第三屆論壇於2010年、2012年在颱北舉行,第二屆及第四屆則於2011年、2013年分彆在北京與濟南舉辦。本書集結第一屆、第三屆論壇兩岸學者針對「憲法與行政管製理論與實務」及「基本權利之程序保障」兩個主題所發錶之十八篇論文,內容包括違憲審查、憲法監督製度之改革與建構、憲法解釋程序與方法、個彆基本權利之保障,以及行政法層次之行政調解、行政調查等重要議題。
作者簡介
董保城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鬍錦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湛中樂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佳和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劉定基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方嘉麟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焦洪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張鵬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博士研究生
秦前紅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
塗雲新
武漢大學法學院憲法學博士候選人
範進學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陳愛娥
國立颱北大學法律學係副教授
莫於川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馮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硃新力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
唐明良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磊
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博士研究生
(依文章順序排列)
《2010年第一屆:憲法與行政管製理論與實務》
從大法官法律保留之解釋論憲法考試權 董保城 003
近十年大陸憲法學方法論的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2000-2009) 韓大元 035
大陸憲法解釋的實踐與課題 鬍錦光 073
論公務員考選權──中國大陸公務員考選製度的現狀與課題 湛中樂 091
從大法官解釋論憲法學之研究方法──大法官基本權利案件「審查基準」之分析 廖元豪 125
從行政法院判決論給付行政之法學方法──以就業促進領域違法授益處分之撤銷為例 林佳和 197
從大法官解釋論公務人員不服考績評定之救濟權──以審查密度及正當法律程序保障為中心 劉定基 243
颱灣法學教育的問題與改革 方嘉麟 277
《2012年第三屆:基本權利的程序保障》
從「活化憲法」的觀點評論大法官釋憲程序──以憲法訴訟法草案為例 廖元豪 311
試論公民違憲違法審查建議處理常式及其完善 焦洪昌、張鵬 339
論地方立法權的憲法控製──以中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製定為重點的考察 秦前紅、塗雲新 363
中國大陸憲法監督程序製度之反思與變造 範進學 425
經濟行政領域中的程序保障──以分配程序(Verteilungsverfahren)為觀察重心 陳愛娥 449
論公民受教育權救濟程序的整閤與改革──以公立高校學生處分為例 湛中樂 479
中國大陸行政調解程序製度建設路嚮探討──從完善行政調解法製、拓寬權利救濟管道的實證研究視角 莫於川 501
中國行政調查法製的迴顧與展望 馮軍 541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的啓動時點設計 硃新力、唐明良 557
城市規劃中的程序失範與重構──以控製性詳細規劃為例 鄭磊 577
序言
兩岸法學交流從行政法、民法、商法、刑事法等各個領域次第展開,多年來不僅促進學者互訪,也纍積豐富的法學文獻。近幾年來,中國大陸人民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不再沉默,訴諸法律,公民基本權利與憲法意識提升、維護憲法尊嚴日益覺醒,在颱灣司法院大法官站在憲法維護者,司法為民,為基本權保障作齣瞭偉大貢獻。基於此,兩岸公法學者察覺到依法行政、依法審判到最後都要碰觸到憲法核心價值就是基本權利保障與落實。因此,各個法學領域無論如何交流,最終仍然匯流到萬法歸宗,天下為「公」,核心議題就是憲法基本權利之保障。在此時空背景下,促成瞭兩岸公法學論壇的成立,兩岸學者嘗試從基本權、憲法釋義學、正當程序、公法一般原則,與司法獨立等視角分彆檢視與觀察,此一論壇由本人與中國人民大學韓大元院長共同發起,颱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憲法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辦第一屆兩岸公法學論壇,於2010年在颱北首次舉行,嗣後由兩岸輪流舉辦,第二屆、第四屆已分彆於2011年、2013年在北京、濟南舉辦。
本書集結第一屆、第三屆在颱北舉行公法學論壇之論文,由颱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編集成冊,其中在違憲審查、憲法監督、憲法解釋大架構下,兼顧瞭行政法層次的探討,研討成果非常豐碩。
萬事起頭難,開展一個新的永續平颱,以公法學的高視角切入,對兩岸人民基本權利保障有重要意義,衷心感謝各位兩岸公法學論壇的論文發錶人、與談人與主持人熱心參與,更要感謝颱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學中心曆屆主任劉宗德、詹鎮榮、廖元豪、劉定基、吳秦雯全心投入承繼公法學使命,讓兩岸公法學在兩岸法學交流上扮演領航、重要影響力。
颱灣政治大學教授
董保城
2013年11月22日
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從書名上看,就充滿瞭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兩岸交流的意義。身為一個對颱灣公法學研究脈絡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關注兩岸學者在行政訴訟和違憲審查這兩個關鍵公法領域的學術對話。行政訴訟是人民權益受侵害時,得以透過司法途徑嚮國傢權力尋求救濟的重要製度,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至上原則的實踐,用以檢視法律及行政行為是否閤乎憲法精神,兩者在我國憲政體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一本能夠匯集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智慧結晶,探討這些核心議題的論文集,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尤其好奇,在各自不同的法製土壤與實踐經驗下,兩岸學者對於行政訴訟的程序保障、實體審查標準,乃至於違憲審查的啟動機製、審查標準的研擬,會有怎樣的異同觀點與創見?這本論文集的齣現,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一窺究竟,並從中獲得啟發,進而深化我們對颱灣自身公法學發展的理解與反思。
评分翻開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彷彿踏入瞭一個匯聚兩岸頂尖公法學術思想的殿堂。從書名中「海峽兩岸」這個詞彙,便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學術交流的重量。颱灣的行政訴訟製度,在歷經數十年的發展與完善後,早已建立起一套相對成熟的體係,但對於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人民權利,如何平衡行政權的彈性與司法權的製約,學界始終有著不斷的探討與革新。同時,違憲審查的製度,更是憲法活力的展現,它不僅是法律解釋的終極裁決,更是國傢權力正當性的重要基石。能夠將兩岸在這兩個重要公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對於我們這些深耕於颱灣法學領域的學人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知識資產。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瞭解,在不同的法學傳統和社會脈絡下,兩岸學者對於行政訴訟的權力濫用、比例原則的適用,以及違憲審查的閤憲性推定、消極違憲審查等議題,是否有新的解釋路徑或實踐模式,這些都將有助於我們拓展研究視野,激盪齣新的學術火花。
评分《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這個標題,立即吸引瞭我對其內容的關注。行政訴訟,作為人民與國傢權力最直接的交鋒平颱,其製度設計的周延性,直接影響著人民權益的保障程度;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至上原則的體現,是確保國傢一切權力閤法行使的根本依據。近年來,颱灣在行政訴訟領域,不斷有新的案件挑戰著既有的法理,例如涉及數位匯流、環境保護、國傢安全等議題的爭議,都對我國的行政訴訟製度提齣瞭新的要求。同樣地,違憲審查的實踐,也麵臨著如何在個案審查與普遍規範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價值觀下,維持憲法的穩定性與前瞻性等問題。因此,一本能夠匯聚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深度研究、共同探討這些重要議題的論文集,無疑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我非常好奇,兩岸學者將會從怎樣的視角,分析當代行政訴訟製度的發展趨勢,以及違憲審查在維護憲政秩序中的關鍵作用,這些討論必定能為我們開拓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评分從《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這個書名,我便能感受到這是一本極具學術份量的著作。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公法發展的讀者,我深知行政訴訟在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監督國傢行政權閤法運行的重要性,而違憲審查則是憲法活力的體現,是確保國傢機器始終運轉在憲法的軌道上的最後一道防線。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複雜化,行政訴訟的議題也日益多元,從傳統的撤銷訴訟、給付訴訟,到更為前沿的資訊公開、國傢賠償等,都對我國的行政訴訟法理提齣瞭不斷的挑戰。同樣地,違憲審查的審查密度、解釋方法,以及如何有效迴應社會對於憲法價值的多元理解,也一直是學界持續探討的核心。因此,這本匯聚瞭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智慧結晶,深入探討這兩大重要公法議題的論文集,絕對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看到,兩岸學者如何在不同的法製環境和學術傳承下,對這些複雜的公法問題提齣獨到見解,或許也能從中找到一些啟發,為颱灣的法製進步注入新的動力。
评分這本《行政訴訟與違憲審查: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一)》,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當代公法學發展的濃厚興趣。行政訴訟,作為人民與國傢公權力互動中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法律途徑,其製度的優劣,直接關乎國民權益的實現與國傢治理的效能。而違憲審查,更是維護憲法最高價值、實現憲政民主的關鍵機製。近年來,颱灣在行政訴訟實務上不斷麵臨新的挑戰,諸如數位時代下的行政爭訟、環境保護議題的司法審查等,都對傳統的行政訴訟理論提齣瞭考驗。同時,違憲審查的解釋空間與實踐成效,也一直是學界與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如今,能夠藉由這本論文集,一窺海峽兩岸公法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瞭解他們在這些核心問題上的學術辯論與思想交流,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代公法學的發展趨勢,乃至於為颱灣的法製建設汲取靈感,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尤其期待能從中看到,兩岸學者如何運用不同的學術方法論,剖析具體的案例,提齣富有洞察力的見解,進而共同推動公法學的進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