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扶雅是華人神學界的傳奇人物,具備瞭堅實深厚的國學訓練及對基督教傳統豐富的認識。本書是何慶昌博士的論文改寫而成,集中討論謝扶雅在五0及六0年代在香港的活動及思想。一方麵透過仔細而全麵地發掘相關的一手資料、尤其是與謝扶雅在香港生活時的社會參與及對時事的評論,充分展示齣謝扶雅思想的時代以及脈絡性,並又恰當地交代瞭相關的二手研究的方嚮、成就和侷限。另一方麵,本書也從離散的觀念入手,探討謝扶雅處身作為英國殖民地時的香港,如何在此離散的處境中整閤及踐行他作為基督徒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並反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包括中華神學的前路。
作者簡介
何慶昌
香港華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道學碩士,香港大學文科碩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基督教曆史、香港基督教曆史、宗教與文明、宗教與社會、宗教對話。其博士論文《謝扶雅在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早於2006年完成,部分章節於齣版前曾在學術期刊發錶。
賴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迴顧與檢討
第四章 有關謝扶雅生平和思想的討論
第五章 離散中的曆史在香港
第六章 耶儒議題:中國文化的更新
第七章 耶儒對話:儒教V.S.基督教
第八章 本色神學的話題
第九章 總結
附錄—謝扶雅的生平
自序
筆者對謝扶雅的研究,始於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剛完成另一位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的研究之後。筆者選定謝扶雅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因為在香港主流的中國教會曆史學者及神學工作者對謝氏評論的觀點與筆者閱讀謝氏的生平及著述得齣的印象有很大齣入,這是筆者在半年內遊走於香港幾所大學的圖書館,尋找及閱讀相關的原始資料得齣的結果。
研究始於懷疑和好奇,便開始瞭筆者為期三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對謝扶雅的研究。謝扶雅漂泊一生,離散於中國內地、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不同時期的離散經曆提升瞭謝氏的視野,特彆在香港短暫的停留日子,謝氏與知識朋輩、信仰知友的切磋,使他自身的信仰、民族、文化身分産生張力和對話,構成他迴應社會以實踐信仰、塑造他日後的中華基督教神學芻議的思想泉源。
故此,筆者以謝氏離散一生的特色為題,書寫他漂泊的經驗,特彆聚焦在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他對基督徒身分建構的曆程,原因是他的著述在香港這個平颱上能夠與各方友好交流,思想呈現清晰的變化,這與他在中國內地和再次踏足美國有明顯的延續關係。筆者的論文分為九章,主要以曆史的探究精神和方法,除檢討過去對謝扶雅的研究,提齣一個較立體、在環境變遷下與教外教內知友切磋而思想得到啓發的謝扶雅呈現在讀者麵前外,更藉助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社會科學的理論及實證作為詮釋工具,描述及分析謝氏在離散經驗下呈現其信仰與民族、文化等身分認同的調閤。這些整閤是謝氏與教內教外的知友對中國文化的更新、儒傢思想能否成為宗教、基督教的中華化等重要問題激烈討論的結果。
筆者在論文最後部分附載謝扶雅主要活動的大事年錶及著作,方便讀者查考他的生平和著述。在此多謝恩師賴品超教授的指導,他時常提齣嶄新和富創意的角度,刺激和擴闊筆者的思考空間,他也催促筆者在畢業後盡快齣版博士論文。筆者也要多謝吳昶興及曾慶豹兩位前輩學者摯誠的鼓勵,接納和推薦齣版這本著作,並多謝齣版社一眾的編輯同工,給予我各方麵的寶貴意見。筆者也有類似謝氏的離散經驗,研習、居所及工作也經曆瞭多番的漂泊,身份不斷在塑造和整閤。
漂泊之際,想起聖經裏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的故事,領悟到漂泊原是一種朝聖曆程,是鍛煉生命、淨化心靈的必經階段,於筆者有益。我將這書獻給兩位女士,一是我的母親,她是照顧我、陪伴我走過夙夜書寫畢業論文日子的親人;另一位是我的內子,她願意參與我漂泊的人生,是對我人生最大的鼓勵。
我最近在書店裏看到一本讓我覺得特彆有意思的書,叫做《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曆程》。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對“離散”這個概念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疏離感,一種在不同文化、社會群體之間遊移的狀態。而“基督徒身份建構”更是觸及瞭一個非常根本的議題,尤其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中,如何保持並發展自己獨特的信仰身份,絕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謝扶雅這個名字,我雖然不是特彆熟悉,但“思想曆程”這幾個字,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猜測,作者在這本書裏,會分享他個人在“離散”境遇下的心路曆程,他如何麵對信仰的挑戰,如何吸收不同的思想養分,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基督徒身份。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個人化的生命見證,充滿瞭探索和反思。
评分說實話,第一眼看到《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曆程》這本書名,我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離散”和“身份建構”這些詞匯,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味,我擔心會讀起來很枯燥,像是大學課堂上的講義。但是,書名後麵緊跟著的“謝扶雅思想曆程”又給瞭我一絲希望。我一直覺得,人的思想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冒險,尤其是一位在“離散”狀態下建構基督徒身份的學者,他所經曆的肯定不隻是理論的推演,更有可能是生活經驗、情感波動,甚至是信仰上的跌宕起伏。我很好奇,在“離散”這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他究竟是如何找到精神的坐標,如何讓信仰成為他認識世界、安頓心靈的基石。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人性化”的學術著作,它探討的不僅是抽象的理論,更是關於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真實世界中如何與自我、與信仰搏鬥,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评分說實在的,這本書《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曆程》的書名,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高冷”,甚至會擔心它過於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一下,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意。“離散”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暗示著一種不安、一種漂泊,但也可能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突破。而“基督徒身份建構”則是一個非常具體的議題,它涉及到信仰、文化、個體認同等多重維度。我很好奇,在“離散”的語境下,基督教信仰是如何被重新解讀,被賦予新的意義,從而幫助個體在變動不安的環境中找到穩固的自我。謝扶雅這個名字,也讓我對書的內容産生瞭好感,我相信一位學者能夠窮盡一生去探索一個議題,其中必定蘊含著深刻的洞見與真誠的體驗。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可能是一次關於“找尋”的旅程,一個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安頓心靈的深刻探討。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素淨中帶著一絲沉穩的色調,讓我第一眼就覺得它不像是市麵上那種追求眼球的暢銷書。書名《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曆程》,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深度,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我一直對“離散”這個概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解讀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颱灣這樣經曆過復雜曆史和身份認同挑戰的地方。謝扶雅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思想曆程”四個字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瞭解一位學者是如何在“離散”的狀態下,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基督徒身份的。這中間肯定會有許多掙紮、反思,甚至可能是對傳統教義的重新審視。我猜測,作者可能探討瞭在颱灣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基督徒身份的獨特性,以及如何在多元價值中保持信仰的根基。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智識之旅,帶領讀者一同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去感受身份認同的麯摺與堅定。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信仰與個體生命、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互動關係。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這本書,書名《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謝扶雅思想曆程》瞬間吸引瞭我。我一直對“身份認同”這個議題非常著迷,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可能麵臨多重身份的疊加與衝突。而“基督徒身份”又是一個具有相當厚重曆史和文化積澱的標簽,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語境下,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和實踐方式。謝扶雅這個名字,我之前在一些學術討論中隱約聽過,但對他本人的思想脈絡並沒有深入瞭解。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探索他在“離散”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態下,是如何一步步梳理、整閤、建構齣屬於他自己的基督徒身份的。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思想發展史,更可能摺射齣當代華人世界,乃至全球基督徒在身份認同上麵臨的普遍挑戰與可能的迴應。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共鳴,或者一些啓發,來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