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扶雅是華人神學界的傳奇人物,具備瞭堅實深厚的國學訓練及對基督教傳統豐富的認識。本書是何慶昌博士的論文改寫而成,集中討論謝扶雅在五0及六0年代在香港的活動及思想。一方麵透過仔細而全麵地發掘相關的一手資料、尤其是與謝扶雅在香港生活時的社會參與及對時事的評論,充分展示齣謝扶雅思想的時代以及脈絡性,並又恰當地交代瞭相關的二手研究的方嚮、成就和侷限。另一方麵,本書也從離散的觀念入手,探討謝扶雅處身作為英國殖民地時的香港,如何在此離散的處境中整閤及踐行他作為基督徒及作為中國人的身份,並反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包括中華神學的前路。
作者簡介
何慶昌
香港華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道學碩士,香港大學文科碩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基督教曆史、香港基督教曆史、宗教與文明、宗教與社會、宗教對話。其博士論文《謝扶雅在離散中的基督徒身份建構》早於2006年完成,部分章節於齣版前曾在學術期刊發錶。
賴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迴顧與檢討
第四章 有關謝扶雅生平和思想的討論
第五章 離散中的曆史在香港
第六章 耶儒議題:中國文化的更新
第七章 耶儒對話:儒教V.S.基督教
第八章 本色神學的話題
第九章 總結
附錄—謝扶雅的生平
自序
筆者對謝扶雅的研究,始於200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剛完成另一位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的研究之後。筆者選定謝扶雅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因為在香港主流的中國教會曆史學者及神學工作者對謝氏評論的觀點與筆者閱讀謝氏的生平及著述得齣的印象有很大齣入,這是筆者在半年內遊走於香港幾所大學的圖書館,尋找及閱讀相關的原始資料得齣的結果。
研究始於懷疑和好奇,便開始瞭筆者為期三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對謝扶雅的研究。謝扶雅漂泊一生,離散於中國內地、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不同時期的離散經曆提升瞭謝氏的視野,特彆在香港短暫的停留日子,謝氏與知識朋輩、信仰知友的切磋,使他自身的信仰、民族、文化身分産生張力和對話,構成他迴應社會以實踐信仰、塑造他日後的中華基督教神學芻議的思想泉源。
故此,筆者以謝氏離散一生的特色為題,書寫他漂泊的經驗,特彆聚焦在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他對基督徒身分建構的曆程,原因是他的著述在香港這個平颱上能夠與各方友好交流,思想呈現清晰的變化,這與他在中國內地和再次踏足美國有明顯的延續關係。筆者的論文分為九章,主要以曆史的探究精神和方法,除檢討過去對謝扶雅的研究,提齣一個較立體、在環境變遷下與教外教內知友切磋而思想得到啓發的謝扶雅呈現在讀者麵前外,更藉助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社會科學的理論及實證作為詮釋工具,描述及分析謝氏在離散經驗下呈現其信仰與民族、文化等身分認同的調閤。這些整閤是謝氏與教內教外的知友對中國文化的更新、儒傢思想能否成為宗教、基督教的中華化等重要問題激烈討論的結果。
筆者在論文最後部分附載謝扶雅主要活動的大事年錶及著作,方便讀者查考他的生平和著述。在此多謝恩師賴品超教授的指導,他時常提齣嶄新和富創意的角度,刺激和擴闊筆者的思考空間,他也催促筆者在畢業後盡快齣版博士論文。筆者也要多謝吳昶興及曾慶豹兩位前輩學者摯誠的鼓勵,接納和推薦齣版這本著作,並多謝齣版社一眾的編輯同工,給予我各方麵的寶貴意見。筆者也有類似謝氏的離散經驗,研習、居所及工作也經曆瞭多番的漂泊,身份不斷在塑造和整閤。
漂泊之際,想起聖經裏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的故事,領悟到漂泊原是一種朝聖曆程,是鍛煉生命、淨化心靈的必經階段,於筆者有益。我將這書獻給兩位女士,一是我的母親,她是照顧我、陪伴我走過夙夜書寫畢業論文日子的親人;另一位是我的內子,她願意參與我漂泊的人生,是對我人生最大的鼓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