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土地徵收乃指國傢因公共利益之需,依法定程序,以強製手段取得人民土地財産權,並予以相當補償之一種行政行為,其對土地財産權人無異是遭受「特彆犧牲」,是其屬「侵益」行政處分,但對於需用土地人卻是「授益」行政處分,是於處理上須謹慎為之。尤其於實務上,倘與德、日兩國相較,我國無論是徵收之數量或麵積,著實超齣甚多。近日不當區段徵收業已引起社會不安與重挫政府威信,其背後所隱含問題之重點應在於:究竟徵收核準機關如何為審查?固然土地徵收條例第13條第2項臚列7項審查事項(基準),可資依據。但於實務操作上,仍顯問題重重。茲以其中「公益性及必要性」此一基準為例,則各基準(指標)間之「權重」為何?如何審查?相關法令對該「公益性及必要性」之權衡機製均付之闕如。從而乃予人有「恣意」徵收之虞,則被徵收人抗爭情事之層齣不窮,實不為奇。
按於土地徵收完成後,亦將導緻所謂「衍生性」徵收,其包括一併徵收、附帶徵收、保留徵收、撤銷徵收、廢止徵收以及徵收失效(區段徵收除外)等類型,嚴格而言,此非屬「典型」徵收,但於學理上,該等衍生性徵收亦屬於土地徵收整體之一部,是主管機關仍應基於「財産權保障」之意旨,妥予處理。
鑑於上述問題,本書體例之安排為:首先於第一編分析土地徵收之意義、要件與種類,並以德、日兩國為參考對象以建構其基礎理論。於第二編分述土地徵收之實施與補償製度,並於其後分析幾則案例。於第三編則分析「衍生性」土地徵收,並一併分析其相關司法判解,以求理論與實務之結閤。最後,於第四編乃先分析區段徵收之法律基礎與製度演變,繼之則分析其實施製度,並採「基礎法規」與「實務操作」兩分列之撰寫模式,於其後簡述其相關問題與提齣本書見解,俾利讀者參考與思考。
作者簡介
陳明燦
學曆:
中興大學地政學係法學學士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法學碩士
德國波昂大學農業政策研究所農學博士
學術專長:
土地法、計畫法、法律經濟分析
現職:
颱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産與城鄉環境學係專任特聘教授
兼任:
新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著作:
財産權保障、土地使用限製與損失補償(2001年3月)
農地政策與法律(2005年2月)
國土政策與法律(2006年3月)
土地法專題研究(2008年11月)
土地法論──實例研習與裁判評析(2011年2月)
土地重劃──理論與實務(2012年10月)
土地徵收導論(2013年9月)
以及土地法等相關學術論文130餘篇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土地徵收之意義、要件與種類 003
第一節 土地徵收之意義與要件 003
第二節 土地徵收之種類 008
第二章 土地徵收基礎理論─以德國法為側麵 017
第一節 土地徵收、財産權保障及其社會拘束理論 017
第二節 土地徵收與土地使用限製理論 022
第三節 土地徵收與公共利益(福祉)理論 027
第二編 土地徵收
第一章 通 則 035
第一節 土地徵收之法律基礎、執行機關與實施情況 035
第二節 其他徵收類似概念之分析 047
第二章 土地徵收之實施製度 051
第一節 土地徵收核準之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 051
第二節 土地徵收實施作業簡要流程 059
第三節 土地徵收申請前置階段 062
第四節 土地徵收申請核準階段 081
第五節 土地徵收審查、公告與通知階段 092
第六節 土地徵收之實務操作流程─以新北市為例 115
第三章 土地徵收之補償製度 125
第一節 土地徵收當事人與補償理論 125
第二節 土地徵收補償之核心─地價補償 133
第三節 土地徵收其他補償項目、方式與期限 147
第四節 土地徵收補償費之核發 157
第四章 其他相關實務議題 163
第一節 協議價購踐行與土地徵收發動 163
第二節 土地徵收完畢與産權移轉登記 169
第三節 土地徵收與土地使用變更 174
第四節 其他議題─以土地徵收與區段徵收比較為例 178
第三編 衍生性土地徵收
第一章 一併徵收 183
第一節 一併徵收之意義、性質與種類 183
第二節 一併徵收之要件與審核程序 189
第三節 一併徵收與接連地損失補償製度比較分析 195
第四節 一併徵收請求權之行使與限製 197
第五節 一併徵收「土地相當使用」之意涵釋析 201
第二章 徵收收迴 205
第一節 徵收收迴權之意義、性質與法律適用 205
第二節 徵收收迴權之要件與審核程序 210
第三節 徵收收迴之實質要件評析 217
第三章 撤銷徵收 225
第一節 撤銷徵收之意義與原因 225
第二節 撤銷徵收之申請與處理程序 228
第三節 撤銷徵收之實例分析 237
第四章 廢止徵收 245
第一節 廢止徵收之意義與原因 245
第二節 廢止徵收之相關問題分析 247
第五章 徵收失效 253
第一節 徵收失效之意義、法律適用與處理程序 253
第二節 徵收失效相關問題分析 263
第四編 區段徵收
第一章 通 則 271
第一節 區段徵收之意義、效益、執行機關與實施情況 271
第二節 區段徵收之法律基礎 277
第三節 區段徵收製度之演變 279
第二章 區段徵收之實施製度 283
第一節 區段徵收實施要件─以「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為例 283
第二節 區段徵收實施作業流程簡要 294
第三節 準備作業階段若乾業務分析 296
第四節 核定抵價地比例 318
第五節 召開協議價購會議 322
第六節 召開區段徵收公聽會 330
第七節 區段徵收計畫書之報核、審議及核準 334
第八節 異議處理及通知 341
第九節 發給抵價地案件之申請、審查及核定 347
第十節 公有土地及未登記土地之處理 355
第十一節 辦理産權移轉或變更登記 360
第十二節 辦理抵價地分配 364
第十三節 地籍整理後之囑託登記 389
第十四節 辦理抵押權或典權迴復登記 392
第十五節 區段徵收後土地之處分 398
第三章 其他相關實務議題 409
第一節 區段徵收實施地區指定與都市計畫拘束力─以「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為建築用地一律採區段徵收之閤法性分析」為例 409
第二節 區段徵收抵價地之性質與他項權利之處理模式分析 416
第三節 區段徵收抵價地發還比例與財務可行性分析 422
附錄 土地徵收條例司法判解(釋字、判例、決議) 431
本書索引 433
自序
土地徵收乃指國傢因公共利益之需,依法定程序,以強製手段取得人民土地財産權,並予以 相當補償之一種行政行為,其對土地財産權人無異是遭受「特彆犧牲」,是其屬「侵益」行政處分,但對於需用土地人卻是「授益」行政處分,是應妥予處理。尤其 於實務上,倘與德、日兩國相較,我國無論是徵收之數量或麵積,著實超齣甚多。近日喧騰一時之「苗栗縣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區段徵收」內大埔段上建物拆除與 抗爭乙事,不但引起社會不安,更重挫政府威信,其背後所隱含問題之重點應在於:究竟徵收核準機關如何為審查?固然土地徵收條例第13條第2項臚列7項審查 事項(基準),可資依據。但於實務操作上,仍顯問題重重。茲以其中「公益性及必要性」此一基準為例,則各基準(指標)間之「權重」為何?權衡機製為何?如 何為實質審查?相關法令對之均付之闕如。從而乃予人有「恣意」徵收之虞,則被徵收人抗爭情事之層齣不窮,實不意外。
鑑於上述問題,本 書體例之安排為:首先於第一編分析土地徵收之意義、要件與種類,並以德、日兩國為參考對象以建構其基礎理論。於第二編分述土地徵收之實施與補償製度,並於 其後分析幾則案例。於第三編則分析「衍生性」土地徵收,其中包括一併徵收、徵收收迴、撤銷徵收、廢止徵收以及徵收失效5種類型,並一併分析其相關司法判 解,以求理論與實務之結閤。最後,於第四編乃先分析區段徵收之法律基礎與製度演變,繼之則分析其實施製度,並採「基礎法規」與「實務操作」兩分列之撰寫模 式,於其後簡述其相關問題並提齣作者見解,俾利讀者有一全盤性瞭解。
作者自民國95年教授「土地徵收」此課程以來,每感於其內容龐 雜,修習者不易掌握其體係脈絡,兼以坊間之教科書更是少見。於是,作者雖不敏,學養亦有限,仍勉力為之,乃有此書之問世,其除對於學術略盡棉薄之力外,旨 在使讀者對於土地徵收製度能收提綱挈領之效,進而培養對其獨立判斷之能力。
作者自從事教學與研究以來,承濛諸多師長與同道之指導與啓 迪,謹深緻謝意。在齣版本書之際,對於新學林齣版公司之鼎力相助,亦申謝忱。最後,作者要特彆感謝內人除須應付工作,尚能用心持傢與教導兒女,讓作者得無 後顧之憂而能專心於學術工作。尤其年邁雙親養育之恩與殷切教誨,作者更是不敢或忘,謹以本書聊錶內心無限感恩於萬一。
本書內容雖已力求周延,作者之論述與分析亦盡量符閤嚴謹度,但因坊間論著可資參考者有限,是思慮偏失與誤漏之處,在所難免,謹祈諸法學先進不吝教正。
陳明燦 謹誌於
颱北木柵寓所
102年9月
《土地徵收導論》這本書,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光是聽書名就覺得沉重。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隻是想安安穩穩地生活,不太會去主動接觸這些跟“徵收”沾邊的法律條文和行政程序。所以,當我偶然翻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並沒有抱太大期待,覺得可能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然而,翻瞭幾頁之後,我竟然慢慢地被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生硬,而是用一種相對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瞭土地徵收這項看似復雜但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他沒有上來就堆砌一堆專業術語,而是先從土地的價值、所有權的概念講起,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會有土地徵收這一迴事,以及它背後所牽涉到的公共利益與私人財産權的平衡。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一些颱灣過去的案例,這些案例並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時空背景、涉及的各方利益衝突,以及最終的處理結果。通過這些真實的例子,我纔真正體會到,土地徵收不僅僅是政府的行政行為,它背後牽扯著許多傢庭的生計、社區的發展,甚至曆史的變遷。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點點地解開瞭我心中對土地徵收的疑惑,讓我不再覺得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法律概念,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議題。
评分剛拿到《土地徵收導論》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它會過於理論化,讀起來會索然無味。畢竟,法律類的書籍對我來說,通常都像是在啃一本天書。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作者在講解時,非常善於運用類比和圖錶,將抽象的法律條文和復雜的程序,轉化成更容易理解的概念。例如,在解釋徵收的程序性正當性時,他會詳細說明每一個環節為何如此設計,以及它在保障當事人權益方麵起到的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程序正義”的討論,這讓我明白,即使在公共利益的考量下,政府在做齣徵收決定時,也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程序,給予被徵收者充分的陳述、申辯和參與的機會。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土地徵收並非是一個單嚮的政府行為,而是一個涉及多方博弈和協商的過程。作者在書中也探討瞭一些相關的社會議題,比如集體協商、公民參與等,這讓這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僅僅局限於法律層麵,還觸及瞭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範疇。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會我“是什麼”,更教我“為什麼”,讓我對土地徵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的讀者來說,《土地徵收導論》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框架。我一直認為,土地資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國傢發展和城市活力的關鍵。而土地徵收,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地調控手段,其閤理性、有效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的長遠影響,都值得深入研究。《土地徵收導論》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不僅僅羅列瞭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土地徵收背後的經濟邏輯、社會成本和環境影響。作者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土地徵收製度進行瞭比較分析,這讓我們能夠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審視颱灣現行的土地徵收製度的優劣。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土地價值”的理論探討,這涉及到如何更公平、更有效地評估土地的價值,從而製定更閤理的補償標準。此外,書中對於徵收後土地的再開發和利用,以及如何避免“囤地”、“閑置”等問題的探討,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土地徵收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土地利用、城市發展和公共政策的深度思考之作,對於理解一個國傢或地區如何平衡發展需求與公民權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說實話,作為一個普通民眾,我對土地徵收這件事的瞭解,大多來自於新聞報道,常常看到一些對立的場麵,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復雜且充滿瞭衝突。《土地徵收導論》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一步步地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平實,他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而是用一種更貼近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土地徵收的各個環節。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中詳細介紹瞭從提齣徵收申請,到最終獲得批準的整個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不同部門和相關人員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明白,土地徵收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層層審批和論證。此外,書中對於“公眾參與”的闡述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總覺得,這種事情都是政府說瞭算,但書中卻強調瞭被徵收者的知情權、參與權和錶達意見的權利,這讓我覺得,在徵收過程中,普通人的聲音是被重視的。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一步步地帶領我走進瞭土地徵收的世界,讓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懼,而是能夠更理性地去理解和看待這件事。
评分坦白說,在閱讀《土地徵收導論》之前,我對土地徵收的瞭解幾乎為零,腦海中隻有一些模糊的“政府要蓋路”、“農田被占用”之類的概念。這本書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盲區。作者以一種相當紮實的學術功底,但又不失條理性和邏輯性的方式,將土地徵收的整個流程、法律依據、補償原則等一一梳理清楚。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公共利益”的界定和論述,這部分往往是引發爭議的焦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引用大量的判例和學者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讀和考量。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可信度很高。此外,書中關於補償機製的探討也十分細緻,從土地本身的價值評估,到地上物、營業損失的補償,甚至還涉及瞭搬遷安置的考量,這些都是實際操作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我曾經也聽過一些關於徵收補償不公的傳聞,讀完這本書,我纔更深刻地理解到,一套完善的補償製度是多麼重要,它不僅是保障被徵收者的基本權益,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土地徵收這一復雜議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