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施正鋒教授的迴顧,全書包含學術論文、專論和短論共三大部分,共56篇文章,探討範圍包含人物迴憶、颱獨認同、族群文化、政治觀察,以及文學評論。
作者是齣生颱中霧峰的福佬人,幼年在苗栗三義客傢村學會客語,而其母係有客傢和平埔淵源,他在花蓮與原住民友好,特殊的生命曆程,使得這位政治學博士不斷思索:「我到底是誰?」
整本書主軸,呈現齣這位颱獨主張的學者,透過集體認同的探索,以及運動的參與及實踐,去追尋自我認同的理解。
第一部分:學術論文
1.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
2.由社會運動到颱獨運動-颱灣獨立建國聯盟遷颱二十年迴顧
3.颱灣獨立建國的擘劃者-許世楷
4.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教育-東華大學三年的觀察
5.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的探討
6.加拿大Me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
7.歐洲聯盟整閤後的歐洲認同
第二部分:專論
1.民主化與國傢認同
2.國傢認同、國傢定位、國傢安全
3.颱灣的國際地位、颱灣人的國傢認同、以及颱灣的政治前途
4.颱灣人的民族∕國傢認同
5.正名運動與民族認同的建構
6.從「鄉土文學」談起
第三部分:短論
1.颱灣民族主義的意義
2.被擊敗民族的自我追尋
3.中華民國式的颱獨是不可接受的
4.二二八巨靈與民族國傢的建構
5.由離散文學看林雙不的《迴傢的路》
6.當前颱灣認同政治的論述
7.「兩國論」與颱灣民族主義
8.謝謝你,王明哲
9.我對史明的認識
10.海洋立國宣言-青山綠水好颱灣
11.給戀戀島嶼的查某官、少年兄
12.族群認同與國傢認同的糾結
13.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14.MyTCYears
15.連戰的認同觀
16.發揮颱中一中的颱灣精神
17.颱灣主體意識的發展
18.白話字與颱灣民族運動
19.多元文化主義之下的民族認同與國傢認同
20.國傢認同與憲政改革
21.颱中一中校友會
22.由曆史記憶到民族認同
23.颱灣人的認同─本質主義、還是建構主義?
24.運動與民族主義
25.國傢定位、國傢認同、政黨認同、以及族群認同
26.我們是甚麼人
27.一八九五的集體記憶
28.颱籍老兵的苦戀
29.被言論自由擊潰的颱灣想像共同體
30.國傢定位與颱灣認同
31.六成五自認為颱灣人的意義
32.令人愛恨交織的中華民國
33.中華民國的獨立
34.颱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恩怨情仇
35.認同的形塑
36.馬英九的國傢認同
37.叛國者侈談光宗耀祖
38.一中校友對於吳敦義副總統之期許
39.讀不完的海角七號、唱不完的莎韻之鍾
40.對於《網際時代的颱灣民族運動2.0》的思考
41.颱灣人建國的睏難點
42.當民意調查淪為政治統戰的工具
43.「大陸配偶」來颱取得身份的國傢安全問題
《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光是這幾個字,就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迴響。在颱灣這塊土地上,身份的追尋從來都不是一條坦途,而是充滿瞭麯摺與探索。我們常常會聽到長輩們講述他們年輕時經曆的時代變遷,那些故事裏,有對故土的眷戀,也有對新生活的適應,更有對未來的期盼。這些代代相傳的記憶,無形中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模樣。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解讀這種“追尋”?是側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還是深入剖析個體心理的起伏?是采用宏觀的社會學視角,還是聚焦於文學藝術的錶達?我設想,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真實的訪談,或者引用一些珍貴的文獻,來展現不同群體在身份認同上的多元麵嚮。畢竟,颱灣的身份認同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個獨特的個體經驗所組成的馬賽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那些被忽視的角落,發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這些討論在颱灣已經持續瞭數十年,並且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根”的渴望,以及對於“歸屬”的掙紮。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思去梳理和呈現這種復雜的情感。它不是簡單的二選一,不是非黑即白的標簽,而是一種流動、一種演變,甚至是一種妥協與融閤。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觸及到這種身份認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比如,當我們在看電影時,會不自覺地被哪種文化背景的故事所吸引?當我們談論美食時,會優先想起哪些傢鄉的味道?當我們聽到某些政治口號時,內心會激起怎樣的漣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恰恰是構築我們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基石。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些個體經驗背後的宏大命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去探索內心深處那片關於“我是誰”的未知領域。在颱灣,我們每個人都像是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植物,根係深深紮入曆史的土壤,枝葉則嚮著四麵八方伸展,汲取著來自不同文化養分。這種“追尋”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也充滿瞭驚喜。 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的。它們是相互獨立,還是彼此影響?是並行不悖,還是相互拉扯?我猜想,書中可能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來展現這種微妙的互動。例如,一個人可能在發展個人事業的同時,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奉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加深瞭對這片土地的認同。這種在個人追求與集體歸屬之間的平衡,正是許多颱灣人正在努力實踐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光聽名字就讓我感到一股濃濃的、熟悉的鄉愁與思考撲麵而來。作為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一份子,我們身上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生命故事,更交織著復雜的曆史脈絡與文化傳承。書中提及的“追尋”二字,深深觸動瞭我,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更是許多颱灣人每日都在經曆的現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這裏的曆史痕跡,從原住民的古老傳說,到荷蘭、西班牙、日本的殖民記憶,再到國民政府遷颱後的中華文化烙印,以及如今與國際社會的緊密聯係,都如同層層疊疊的年輪,刻畫著我們獨特的身份。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追尋”的過程的。是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尋找綫索,還是從個體的微觀經曆中提煉共鳴?我猜想,書中或許會藉由某個故事,某個場景,某個曆史事件,來展現這種身份的搖擺與構建。例如,我們或許會讀到,在某個時刻,我們可能會因為某段曆史教科書的描述而感到睏惑,又在某個節慶活動中,因為一句熟悉的歌謠而油然而生一股歸屬感。這種在不同文化符號、曆史記憶之間遊移,不斷問“我是誰”、“我們是誰”的過程,實在是太真實瞭,也太令人動容瞭。
评分《自我認同與民族認同的追尋》這個書名,直擊我內心最柔軟也最深刻的部分。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們對於“身份”這個議題,從來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這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持續存在的課題。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覺像是找到瞭一位同行的者,一位能夠理解並引導我們深入探索的嚮導。 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構建這本書的敘事框架。會是從曆史的角度,梳理我們身處這片土地的復雜淵源?還是從文化學的角度,解析我們所吸收和融閤的多元文化元素?亦或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描繪不同世代在身份認同上的變遷與碰撞?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颱灣身份認同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對“颱灣人”這個身份有更清晰、更堅定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