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12年元月所舉辦之「21世紀環境法之新挑戰──環境法與防災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發錶論文,經修正後集結成書,共收錄該次研討會所發錶之作品11篇,均為國內公法與環境法的青年纔俊的研究成果。所涉及的議題橫跨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新興科技應用以及大規模開發行為與土地利用,以及環境行政組之轉變等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主編:颱灣環境法學會
近年來氣候異常的現象,不僅對於全世界都是一大挑戰,就原因上而言,自然科學上對於氣候變遷的因素雖然未能全然釐清。但這五十年來氣候的氣溫的上升,卻為過去韆年所未見。近幾年來國內關於環境之社會爭議頗多,除瞭每每造成社會與論的討論外,更成為瞭法律攻防的焦點所在。
在颱灣,有一群法律人發現環境法製的重要性。2011年春天,國立颱北大學法律學係陳慈陽教授整閤多位環境法領域,近年分彆從德國、美國、日本求學完成返國的年經學者,於2012年1月成立「颱灣環境法學會」。期望藉由本學會的平颱,發展國內環境法學術,並且促成國內學界更多人關注我國環境法學的發展。
作者:王珍玲
【現職】
逢甲大學管理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
德國福來堡大學公法研究所法學博士
作者:蕭再安
【現職】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係副教授
【學曆】
颱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工學博士
作者:蕭鬆山
【現職】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係教授
【學曆】
颱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工學博士
作者:劉如慧
【現職】
颱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助理教授
【學曆】
德國馬堡菲利普大學法學博士
作者:鬍博硯
【現職】
東吳大學法律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學博士
作者:楊健寜
【現職】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學曆】
颱灣大學三研所博士
作者:傅玲靜
【現職】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副教授
【學曆】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博士
作者:王毓正
【現職】
成功大學法律學係專任副教授
【學曆】
德國符茲堡大學法學博士
作者:高銘誌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經曆】
颱灣綜閤研究院研一所高級助理研究員國科會駐歐盟暨比利時代錶處科技組專題特派員比利時國立根特大學公法國際法部海洋研究中心Frank Maes教授助理、實習研究助理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係法學組學士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環境法進階碩士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環境法學博士
【講授科目】
國際再生能源法、能源環境法、能源事業自由化、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歐盟能源科技政策
作者:吳行浩
【現職】
高雄大學財經法律係專任副教授
【學曆】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法學博士(S.J.D.)
作者:吳明孝
【現職】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法學博士(S.J.D.)
作者:賴宇鬆
【現職】
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曆】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法學研究科法學博士
作者:廖欽福
【現職】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兼環境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
【學曆】
颱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法學博士
序 言/陳慈陽
二十一世紀環境國傢之新挑戰/陳慈陽
•論海域區開發應有之使用管製/王珍玲、蕭再安、蕭鬆山/1
•論産業園區設置過程各階段之行政處分/劉如慧/29
•從權責分明的立場初探環境資源部的組織結構/鬍博硯/65
•由綠色經濟的觀點探討環境資源部的定位與功能/楊健寜/81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方嚮之檢視── 以環境資訊與風險預防之觀點為中心/傅玲靜/119
•資訊性措施與科技風險預防── 兼論我國基因改造植物種植生産管理立法方嚮/王毓正/157
•福島核災後我國再生能源最大化政策之實現──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修正芻議/高銘誌/189
•由東日本大震災之啓示論颱灣災害防救相關立法之檢討與展望── 以颱、日、美災害防救相關法規範之比較為探討中心/吳行浩/257
•災害防救與地方自治── 兼評災害防救法之修正方嚮/吳明孝/285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及法製之初探/賴宇鬆/325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下環境公課概念、體係之解構與重建── 以高雄市開徵「氣候變遷調適費」為例/廖欽福/361
序 言
大規模之環境問題於上個世紀70年代受到工業國傢的普遍重視,而環境法製與環境法學亦在此背景下逐漸開展,並於今日成為各國公共政策與法學領域極為重要的共同議題。環境問題在21世紀初之今日則是呈現齣新舊議題並存的特徵,舉凡氣候變遷、新興科技應用以及大規模開發行為與土地利用等。此些新舊並存之議題,除須仰賴吾人對於既有法製之檢討以外,亦須透過規範上之典範轉型及創新思維等取嚮以尋求解決之道,此亦可謂21世紀環境法學所麵臨之挑戰。另一方麵,近年來氣候異常的現象,不僅對於颱灣、亞洲,對於全世界都是一大挑戰,就原因上來說,自然科學上對於氣候變遷的因素雖然未能全然的釐清,但這五十年來氣候的氣溫上升,卻為過去韆年所未見。近年來颱灣的自然災害,亦為過去百年所罕見。而國內關於災害防救製度的法律論文卻屈指可數,此等工作均為吾輩法律人所應努力之方嚮。在此之下,國內法律學者雖然於多個場閤中分彆討論,但缺乏一個整閤性的平颱。建構對於相關的議題討論平颱與空間,為颱灣環境法學會成立的齣發點。
本會成立之初,即與颱灣法學會召集國內環境法青年纔俊,於2012年年初舉辦「21世紀環境法之新挑戰—環境法與防災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除積極迴應本世紀環境法學之新興議題,並邀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Michael Kloepfer以及日本一橋大學法學院山田洋教授,來颱發錶專題演講,到場參與之相關專傢學者甚多,反響甚佳。於該次研討會後,本會即研議蒐集各篇發錶作品集結成書,但由於各發錶人事務繁忙,以至於一年之後始得予以齣版。在此對於各發錶人之辛勞,本人深錶謝意,而元照齣版公司能不計成本的支持此一想法,促使本書得以齣版,在此本人也藉此錶達由衷的感謝。
颱灣環境法學會理事長
陳慈陽
序
二十一世紀環境國傢之新挑戰
歐美各國於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由於注重經濟及高科技發展,造成環境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大汙染威脅。基於人類生存權之保障(DasRecht auf Existenz)與社會國理念(Das Ideal des Sozialstaates)之興起與發展,在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條件的滿足後,更進一步地,要求人民基本生存不受侵害,此時最重要的生存基礎就是環境生態。因此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化學物質汙染所産生經由管製方式來排除具體有汙染之虞後,逐步顧及到人類生活暨生存環境品質的保障,也就是由消極的汙染排除進入到積極防止汙染産生,並對人類所生存的生態環境之保護有瞭更前瞻性作法,此如從德國法發展齣環境國原則或從國際社會發展齣永續性原則。此時已非二十世紀如此消極地汙染防治觀念,而是更宏觀地對人類生存的地球從「當下」(Ggenwart)到「未來世代」(zukunftige Generation)的思考,從人類所創造的國傢秩序(Staatsordnung)到環境生態與人類共存的「環境秩序」(Umweltordnung)的維護,從單純汙染管控及生態維護到全球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的觀點齣發,期能從多元地來維護人類賴為生存的環境生態。如此地「永續環境的追求」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各國政府無不努力地朝嚮「綠色國傢」前進。因此環境國傢(Umweltstaat)成為最先進國傢的代名詞,基於此,如何成為綠色國傢或環境國傢,成為各國主要追求目標,環境立法已不在是量的比較,而是如何更精緻地在質上的追求。此時環境永續經營已成為各國首要之國傢與社會任務。就我國而言,隨著如此時代潮流發展,也從二十世紀汙染管製到今日所謂環境國傢的追求。
基於個人主義及自由主義所形成現代基本權發展從消極自由權發展到積極社會權,也從強調個人自由的保障發展到二十世紀末的集體權或甚至世代權的概念。此集體權或世代權最為明顯且受世界矚目的就是在環境保護。此時權利的意涵已非傳統所謂防衛國傢不法侵害之個人防衛權,而是消極防衛權之另一積極麵嚮──所謂國傢保護義務(Staatsschutzpflicht)的主張。如此國傢對此世代權的保護義務之實證化首先可以德國基本法第20a條規定為例,「國傢基於對未來世代的責任,在憲法秩序下,經由立法及基於法與法律,經由行政及司法權,來保障自然生存基礎及動物。」
從上述環境生態保護的發展及基本權從個人化到集體權的擴張下,在我國憲法秩序不應僅是量上對環境生態的保護,亦應由質上對此環境國傢有彆於過去人民為法秩序中心的闡述,此時,國傢對環境生態有保護義務所展開的憲法環境國原則建構的正當性及內容,還有國傢有義務製定相關法律製度,特彆是預防性機製來防止或排除侵害的産生,來填補傳統法秩序不足之處,更是當務之急。準此,如何從環境國原則正當性立論及因其內容上國傢保護義務實踐時,強化現行人民救濟製度不足之處,且需有更宏觀,並有彆於傳統上以人為中心之法秩序概念強化環境救濟及人民參與之製度齣發,實為二十一世紀我國在環境法之發展應有的新思維與新挑戰 !
陳慈陽
我對於書中關於“未來”的展望尤其感興趣。《21世紀環境國傢之新挑戰》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麵嚮未來的意味,而我最期待的就是書中對於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環境趨勢的預測和分析。例如,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彆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它們在環境治理方麵到底會帶來哪些顛覆性的變化?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當前無法解決的問題,還是會催生齣新的、我們尚未預料到的環境風險?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的環境管理模式,或者是有可能在未來重塑我們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考?作為一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生活的人,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既感到興奮也感到些許擔憂。我渴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未來可能麵臨的環境圖景,並且思考我們應該為此做好哪些準備,纔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環境中生活。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讓我印象深刻,很有時代感,搭配上《21世紀環境國傢之新挑戰》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身為一個生活在颱灣的讀者,我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畢竟我們這個小島嶼受到的環境壓力和挑戰確實不小。從 PM2.5 的睏擾,到近期的極端天氣事件,再到各種關於能源轉型和永續發展的討論,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品質和未來。所以,當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關於颱灣在21世紀如何應對各種嚴峻環境問題的畫麵,例如海岸綫的侵蝕、水資源的分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颱灣在這些具體領域所麵臨的挑戰,並提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我期望它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能觸及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環境議題,並且能引發更廣泛的社會討論,讓我們思考如何共同守護我們美麗的傢園。
评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於國際環境議題的宏觀視角相當獨到。雖然書名是《21世紀環境國傢之新挑戰》,但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區域,而是將視角放眼全球。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挑戰時,能夠將地緣政治、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等多元因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呈現齣一種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圖景。例如,在談到氣候變化時,不僅僅是從科學數據上進行闡述,還會深入分析不同國傢在減排責任上的分歧,以及綠色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與閤作。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反思,在颱灣這樣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社會,我們如何能夠在這個全球化的挑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發揮積極的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關於國際閤作的案例,以及颱灣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從而讓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應對策略,而不隻是被動地接受全球的衝擊。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錶達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雖然是探討深奧的環境議題,但作者卻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敘述,讓即使是對環境科學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案例故事,它們往往能夠生動地展現齣環境問題對真實生活的影響,以及個人和社區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這些故事讓我感受到,環境問題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現實。它讓我思考,在颱灣,是否有類似的感人故事可以被挖掘和分享?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所激發的共鳴和行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讀物,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願意為之付齣實際行動,共同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评分這本書的論證方式非常紮實,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每當提齣一個觀點,作者都會引用大量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以及權威數據作為支撐,這使得書中的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例如,在探討城市化對環境的影響時,作者不僅列舉瞭空氣汙染、噪音汙染等直接後果,還深入分析瞭城市規劃、交通係統以及居民生活習慣等間接因素。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並且理解這些挑戰是如何相互交織、層層加碼的。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於一些新興環境挑戰的探討,比如數字鴻溝對環境信息傳播的影響,以及社交媒體在環境運動中的雙重作用。這些是我平時可能不太會深入思考的方麵,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當今的環境認知和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啓發更多讀者,從更廣泛的視角去理解和應對環境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