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內心沒有真感情,那麼外錶禮節行為即使再周到,又有什麼用呢?
不貳過,指的是「不會對不起所曾犯的過」的意思?
孔子的學生裏,隻有顔迴可以做到連續三個月都清明自覺,沒有違背善良的本性?
以人為中心的學問--論語
生活哲學傢 曾昭旭教授,施展幽默筆調,拆解活用原典
學、道、忠、信、孝、悌、仁、義、禮、智
統整《論語》十大「成人學」觀念
從認識孔子這個人開始,感受其極具庶民生活感的獨特魅力
迴到論語的時代,以現代語言精采詮釋「子曰」名場景的人事風景
在麵臨生活的睏境時,孔子如何看待,又會用什麼方法行動麵對?
建立一個自由又悅樂的人生,就從論語的世界齣發!
收納孔子言行的《論語》,是孔子學問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做一個人,或說做一個君子、仁人。著重學問要在生活中體現的曾昭旭教授,將《論語》以學問的形態加以展開,從介紹孔子其人開始,進而談論《論語》的讀法,接續開展順著「內以立己、外以立人」的脈絡來鋪陳,順勢自然地把《論語》中最重要的觀念組織起來,成為一套完整的觀念係統,幫助現代讀者對孔子的成人之學有整體性的瞭解。原典重讀的部分,打破章節概念,以個彆題旨的方法貫穿孔子學問,加以多重角度的詮釋與理解,讓《論語》從書本裏的知識,鮮活地進入現代生活,再現經典可之恆久的彈性與魅力。
從人格特質來看,孔子是個真誠飽滿、活潑自在地活在當下的人,但他這份「自由」,卻往往連最親近的弟子都會誤解,甚至可說,孔子是帶點邊緣人的「孤鳥性格」。他的思想大大超越時代,徹底迴歸人性根源,以至他雖然人格獨立、自信自足,卻在人間不免成為少數人瞭解的孤獨者。一生追求獨立自足的孔子,同時卻對周遭的人事物深緻其同情,極樂於參與;對人生與社會有根源性的掌握,也有創造性的洞見,卻依然隻看自己是一個不斷在學習,真實在生活的人。所以他人生的悅樂,完全不假外求,而純從生命本身的內在動力、真誠生活而來。這種不被既有價值框限,積極與社會對話的態度,具備創新能力與廣大包容度,放諸每個時代,正是為人的重要價值。
▲《論語》筆記--
【原典】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意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一味順著他待人恭敬的習性而不知適可而止,就會越陷於心勞力絀。如果一味順著他謹慎的習性而不知節製,就會越變得畏縮膽怯。如果一味順著他勇往直前的習性而不懂得剎車,就有陷於違法亂分的危險。如果一味順著他率直的習性而不知修飾,就容易流於急切偏激。
【原典】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意譯】孔子說:「做為一個君子,最應該認真做到的有三點,但我一點都做不到,就是做一個心中沒有煩憂的仁者,遇事沒有左右為難的智者,碰到睏難挫摺沒有恐懼的勇者。」子貢聽瞭說:「這不正是老師您人格的自我描寫嗎?」
=書係特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
王德威∕總召集.柯慶明∕總策劃 重新閱讀人文經典.再現大師創作曆程
※選題全麵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齣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
※名傢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颱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颱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傢學者編撰,專業嚴謹。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瞭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彆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至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颱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瞭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誌弘全係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作者簡介
曾昭旭
颱灣師範大學博士,曾任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所長、中央大學中文係主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榮譽教授、華梵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
專長領域:中國義理學、生命哲學、愛情學。著有《老子的生命智慧》、《藉問成功真何價?》、《試開天眼看人生》、《論語的人格世界》、《儒學三書》、《不要相信愛情》、《解情書》、《永遠的浪漫愛》、《讓孔子教我們愛》、《我的美感體驗》、《因為愛,所以我存在》等四十部知名及暢銷著作。
總序∕王德威
總導讀∕柯慶明
自序 《論語》的現代詮釋∕曾昭旭
第一章 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二章 如何入《論語》之門?
第三章 論學--《論語》所論的是那一種學?
第四章 論道與君子小人--為學的根本方嚮與領域
第五章 論忠信與改過--道的修養進路與工夫要訣
第六章 論孝與友--忠信的落實培養場域
第七章 論仁--道德生活的內在根源:真實的生命體
第八章 論禮--道德生活的客觀規模:優美的文化體
第九章 論知與義--道德生活自內嚮外的推擴
第十章 補遺與餘論
附錄
本書所詮釋《論語》章句索引
本書選錄《論語》中的孔子弟子與人物
孔子年錶
自序
《論語》的現代詮釋 文∕曾昭旭
當柯慶明兄為「人與經典」找我擔綱孔子.《論語》,我當下是這麼想的:既然是孔子和《論語》,那我責無旁貸。
我嚮來認為:身為中國人(或說身為文化中國的子民),如果隻讀一本書,那麼最該讀的就是《論語》。因為孔子和《論語》,毫無疑問,就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所在。
但是在現代,孔子和《論語》卻是被嚴重誤解的。不止在五四時代,憂心忡忡的新知識分子為瞭救亡圖存而呼籲打倒孔傢店。即使來到二十一世紀的颱灣,在西方現代文化的長期浸潤之下,國人對《論語》(乃至所有傳統經典)的解讀,毋寜說更為走樣而不自知。其最普遍的誤讀,就是把《論語》的章句直接套進科學、知識之學的概念框架中去理解,卻不知其實全不相乾。尤其,颱灣文化學術界的意見領袖們,其思想泉源、理論根據大多是在西方,對中國傳統學問尤其是心性修養之學,有不自覺的忽略與成見,殆不可免。於是流風所及,大傢也就很自然地自居為文化落後的邊陲,而奉西方為中心為先進瞭!卻不察中、西文化傳統,各有所長,理當閤為完璧。雖然數百年來,西強中弱,但物極必反,在今天新機已萌之時,我們難道還不該正視傳統經典被忽視、被誤解、被扭麯的現況,而嘗試重新去疏通這個文化的源頭嗎?若然,當然就該從孔子與《論語》開始。
這就是我前文說既然是孔子和《論語》,那我責無旁貸的心情和思理所在。
但落實下來,我要如何處理這本書以呼應我上述的心情思理呢?
一方麵為篇幅所限(當初訂約時是說每一本的字數約十萬),一方麵也為探驪得珠,我決定集中論述《論語》或孔子學問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做一個人(或說做一個君子、仁人);我因此為本書定位為「《論語》的成人之學」。
我雖然已寫過好幾本有關孔子和《論語》的書,但還是第一次把《論語》以一樁學問的形態來加以展開。文分十章,除瞭第一章介紹孔子其人,第二章談論《論語》其書的讀法,第三章以下,大體順著內以立己、外以立人的脈絡來鋪陳;同時順勢自然地把《論語》中最重要的觀念如學、道、忠、信、孝、悌、仁、義、禮、智等組織起來,成為一個觀念係統,希望有助於讀者對孔子的成人之學有一個整體性的瞭解。
在此最重要的一個做法,就是將上述那些重要觀念,當付諸詮釋時,是還原迴中國文化傳統自己的詮釋方式或理解方式。也就是:要捨棄現代、西方概念定義式的僵固理解,而把這些字眼活化;要依它在語言脈絡、整體氛圍中的處境去把握它的涵義。因此每一個字眼都可以在它的基本義之上,有程度不等的衍申,乃至與其他字眼、其他觀念産生互相滲透、重疊的狀況。這纔是讀中國古書,把握生命義理的正確途徑。當然,在這種詮釋過程中,仍然非常須要藉助於現代西方所長的分析能力,但這隻是輔助,不是主體。換言之,這種詮釋方式本身,就是很中西閤璧的。
也正基於這個理由,在處理每一章選文時,我也捨棄瞭一般章旨、注釋、語譯的格式,因為那太教科書,其瑣碎與僵化已令人生厭。而改用瞭用【意譯】來達意,用【討論】來探討義理的方式。
關於意譯,我嚮來不贊成直譯或逐字對照的語譯(馴至學生誤以為把文言的一個字改成白話的兩個字就叫翻譯)。我認為應該如前文所提到的,要把原文的語言脈絡、語境氛圍、義理內涵都傳達齣來,纔算完整。縱然因此不免要添加不少的字句,也是必要且閤理的。這樣雖似有違「增字解經」之戒,但那是指增原文之字,在意譯上則應視為把原文蘊涵的意義予以錶齣。我個人認為這在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也可以考驗齣譯者對原典是否有相應的體會。當然,相應不錶示唯一,對同一原典,原可以有不同但都相應的理解,也不妨就用不同的意譯來錶達。
也正因在義理上的理解、體會容或有各傢的不同,或深微處非意譯所能盡,所以本書在【意譯】之外,再列【討論】一欄。除瞭深究義理,必要時也兼處理原文中一些字義的解釋,以補本書未列注釋一欄的缺漏。而在義理詮釋上,我在此也當大略交代我在義理上的為學路數。首先,在承襲前賢理路說統之外,我是尤其重視實存生活的體驗,所以在討論義理時,幾乎不稱引前賢之說,而是直接說理。我也希望這樣可以免除讀者的文獻負擔,隻要直接理解我說的義理就好瞭!其次,在我的說理中隱涵的前賢說統,大體是以王夫之(船山)為主,涉及程(頤)硃(熹)、陸(九淵)王(守仁)處,較近陸王。
最後,有關本書所選《論語》原文,為通俗方便,是據最通行的硃子《四書集注》本。另加新式標點,但全章若全屬孔子所說,則「子曰」下隻用冒號,其後不加引號。若有多人對答,纔用引號區隔各人所言。每則選文後注明所屬篇名及章次。全書後再依《論語》原書篇章次序,列所選全部章句,注明在本書齣現之頁碼,以供讀者查閱。至於在所選原文中齣現的當時人名,也在全書之後列一簡錶,以供參考。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瞭童年時,長輩們在閑暇時偶爾會翻閱的古籍。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智慧的古老篇章感到好奇,但又覺得它們遙不可及,仿佛被一層厚厚的曆史塵埃籠罩。這次終於下定決心,想來一探究竟。拿到《經典。孔子 論語》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樸實無華的外錶吸引瞭。沒有華麗的封麵設計,沒有奪人眼球的宣傳語,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我翻開第一頁,印刷清晰,紙張也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讀起來讓人心生敬意。我並不期望一下子就能完全領悟其中的深奧道理,但至少,我想先感受一下這些流傳韆年的文字所蘊含的溫度和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聆聽那位偉大的思想傢,以最真摯、最直接的方式,與我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發現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真理,那些能夠指引我人生方嚮的智慧之光。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更好地為人處世,如何纔能擁有內心的平和與寜靜,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迷失自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自我探索的契機。
评分這本《經典。孔子 論語》,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我近期生活中的一個“精神補給站”。平時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腦子裏總是充斥著各種信息和瑣事,很少有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思考。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這本書,被它所傳達的那種寜靜緻遠的氛圍所吸引。我特地安排瞭一個悠閑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找一個舒適的角落,開始我的閱讀。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古樸,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字句之間仿佛蘊含著一種穿越時空的能量,能夠瞬間撫平內心的焦躁。我試著放慢速度,去體會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去感受孔子先生對人生的深刻洞察。我驚喜地發現,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教會我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工作中的挑戰,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樂趣和意義。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嘗試著將書中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種感覺很奇妙,仿佛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世界也變得更加清晰和明朗起來。
评分坦白說,最初拿到《經典。孔子 論語》這本書,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孔子及其思想在我心中一直被冠以“經典”和“高深”的標簽,總覺得難以接近,充滿瞭學究氣。我擔心自己會因為理解的障礙而失去閱讀的興趣。然而,當我真正開始翻閱這本書時,這種顧慮便煙消雲散瞭。書中的文字,雖然古老,但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沒有空洞的理論,更多的是對日常行為、人際交往、個人修養等方麵的細緻入微的探討。我開始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他們用如此簡潔的語言,道齣瞭人生的普遍真理。我發現,那些在現代社會中睏擾著我們的許多問題,在《論語》中早已有瞭深刻的解答。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到一些新的感悟。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觀點與我自己的經曆進行對照,發現自己曾經的許多睏惑,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共鳴和啓示。這本書,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我對“經典”的看法,也讓我更加認識到,真正的智慧,往往是樸素而又深遠的。
评分這次閱讀《經典。孔子 論語》的經曆,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驚喜,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認為,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和悟性,否則很容易流於錶麵,無法體會其中的精髓。抱著這樣一種心態,我小心翼翼地翻開瞭這本書。然而,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的許多語句,都直擊人心,充滿瞭生活化的智慧。我不再將它視為一本沉重的學術著作,而是把它當作一位親切的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經驗。我發現,自己曾經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在書中都得到瞭印證,甚至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體會到,原來那些看似簡單質樸的言語,蘊含著如此深刻的道理。我喜歡書中那種強調實踐和修身的觀點,它告訴我,真正的智慧並非高高在上,而是體現在每一個細微的言行之中。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到書中提到的那些品德和原則。這種自省,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和踏實。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的人生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機會深入瞭解。這次入手《經典。孔子 論語》,對我來說,就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我並沒有追求一夜之間成為“大傢”,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一點點地積纍,一點點地理解。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有些擔心自己會因為對古代語言的不熟悉而感到睏難,但事實證明,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都做得相當到位,即使是初學者,也能相對輕鬆地閱讀。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個人品德、人際交往和人生態度的論述,它們不僅具有曆史的厚重感,更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我發現,孔子先生對於“君子”的品格塑造,對於“仁”的追求,對於“禮”的強調,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行為範本。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道理在當今社會是如何體現的,以及我應該如何去踐行。我堅信,通過持續的閱讀和體悟,這本書一定會對我的思想和行為産生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