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虛」與「無」的大智慧,
聖經之外,全球譯著銷售量最大的書。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早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包括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尼采與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都對《道德經》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或專論問世,直至今日,老子熱也仍未退燒,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實用,古今中西皆同。
道德經》雖是一部涵蓋人生大智慧的經典著作,但其思想屬於對整體、對「道」的概括,而非人們現實生活的指導規條。本書試圖對《道德經》中的文化精華加以解讀,來幫助讀者面對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際、社會問題,以從生活與情感的困惑中得到解脫。
作者簡介
老子
姓李名耳(約西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其為老子。其著作存有《道德經》,其內涵充滿對立辯證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
編者簡介
司馬志
喜好鑽研中國「古典文學」,一位嫻熟的中國歷史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性喜比較與綜合中西文化的異同,並從其中歸結出宜於當今所用的「現代精神」,常於報章雜誌發文立論,是一位熱愛中西文學、歷史和科學,並不忘關懷、回饋社會的優質作家,編有《鬼谷子全書》、《莊子全書》。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4)可名(5),非常名。無(6),名天地之始。有(7),名萬物之母。故常(8)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9)。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10)。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道:道白。
(3)常:常規的,一般的。
(4)名:事物的變現形式。
(5)名:說明。
(6)無:沒有形的。
(7)有:有形的。
(8)常:經常、常常。
(9)徼:邊際,軌跡。
(10)玄:幽深,奧妙,高深莫測。
【名家點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純陽子評: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故可指名。然非常稱所可泥也。
黃元吉評:朱子云:「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闢以後,此道寄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
李函虛評:道也者,內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道之費隱不可道,道之發見則可道。統發見於費隱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也。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生太極於無極之內,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人所共由則曰道。可道者,可述也。非常之道,斯為大道也。欲著其狀則曰名。可名者,可擬也。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