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這本學術論文集收錄瞭作者自2009年以來撰寫的11篇論文。作者從Hans Kelsen的框架觀點所建構的方法論基礎齣發,針對行政法、憲法與歐洲法等領域中的權力分立課題,進行製度層麵的分析與檢討。在嘗試指齣若乾主流見解盲點的同時,本書也希望協助建立一套更有利於自由與民主之實現的法秩序。
作者簡介
黃舒芃
1975年生於颱北市
現職: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學曆: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法學碩士
經曆: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係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東吳大學法律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法律授權與法律拘束:Hans Kelsen 的規範理論對德國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拘束功能的啓示 3
「行政正確」取代「行政閤法」?—初探德國行政法革新路綫的方法論難題 49
「不確定法律概念」是一種「法律」概念嗎?—從德國行政法的新近發展反思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製度功能 115
法律明確性原則的製度功能:評司法院釋字第702 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 145
行政專業的規範製衡:從中科三期環評案反省環境影響評估法的規範拘束功能 159
學術自由、大學自治與國傢監督:從大學自治的意義與界限檢討博碩士學位論文抄襲爭議之規範及監督機製 199
再論「二分」與「三分」之爭:從憲法觀點檢討職權命令的存廢問題 237
抗拒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法?—從憲法及法學方法論觀點檢視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對颱聯ECFA 公投提案之認定 281
立法者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自由及其界限—以釋字第649 號解釋為例 329
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 389
人權保障與價值共識之間的衝突:從歐洲人權法院之血親相姦案判決談起 413
作者研究成果與學術榮譽 443
序言
這本學術論文集所收錄的文章,雖然各有不同的處理議題,牽涉不同的子領域,但至少可以迴溯到一個共同的理論源頭,就是Hans Kelsen的框架(Rahmen)觀點帶來的啓發。我對框架理論的興趣,起始於2007年研究Karl Larenz新黑格爾主義方法論時的初步領會。經由思考Kelsen與Larenz的比對,我開始萌生對Kelsen的框架秩序觀點進一步研究的嚮往,尤其對框架理論能否及如何有效運用在當代法律疑難雜癥充滿好奇。因此,從2009年開始,我嘗試從「法作為授權框架」、而非主流見解所持「法作為被預設之實體決定」的觀察角度齣發,重新思考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製度意義,連帶對憲法基本權利的拘束功能、法律明確性原則、立法形成空間及判斷餘地的司法審查等問題,展開係統性的反省。這一係列的研究成果,一方麵證明瞭框架理論對行政法及憲法相關問題的解析能力,另一方麵也促使我想把框架理論「非內容導嚮」的思考模式,更進一步運用在國際法規範的解釋,以及釐清國際法、歐盟法與國內法彼此之間的關係上。以上簡短說明適足以顯示:作為應用框架理論的初步成果,本書並不意味著我的「框架旅程」已告一段落,反而是順理成章構成瞭我進行下一階段相關研究的論述基礎。
對我而言,框架理論之所以能有如此曆久彌新的魅力,並不是因為它創造瞭乍聽之下多麼新穎而不為人所熟知的語詞,更不是因為Kelsen的名號夠響亮,而是因為它背後始終存在一種以自由為本的信念。正因如此,框架秩序導嚮的思考,不僅在德國公法學界長久以來習慣訴諸實質化(Materialisierung)的發展環境下,有助於指齣許多問題的盲點;對於「自由」的意義在許多領域層麵都越來越容易遭受漠視、誤解甚至扭麯的颱灣現狀來說,更應該多少具有提醒與啓發的作用。知名舞蹈傢許芳宜在她的自傳「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中曾說:「有瞭規矩和形式,纔有自由。」框架理論的實踐障礙並不在於它太過艱澀難懂,而在於它所預設的自由、多元和法治,許多人雖不至於明言反對,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因為與自身利益相衝突而不願意接受。
本書能順利齣版,要感謝新學林齣版社林靜妙小姐,以及助理李孟哲先生與張之萍小姐,協助繁瑣的排版、校對工作。此外要特彆感謝我的父母親。他們的愛與關懷給瞭我最大的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進而有幸深刻體會知識的樂趣。
黃舒芃
2013年8月1日謹誌於颱北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瞭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作者們在探討「國傢權力」這個宏大主題時,竟然能夠如此細膩地切入,而且使用的視角也相當多元。例如,在探討國傢如何透過各種行政手段來管理社會時,我看到瞭一些關於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甚至是公共衛生政策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並非隻是單純的條文解釋,而是結閤瞭實際的社會現象和潛在的權力運作邏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國傢強製介入」的論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性為壓迫,而是從「必要性」和「比例原則」等角度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試圖釐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國傢權力的介入是閤法且正當的。這讓我對國傢權力的看法,不再是單一的「是」或「否」,而是有瞭更多的彈性和層次。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社會經常在討論國傢和人民之間的界線,但很少有機會從學術的角度,去深入探究這條界線是如何被劃定、又是如何被國傢權力所形塑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我能夠用一種更為理性和批判的思維,去審視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製度。
评分我一直覺得,關於「國傢」的討論,很多時候都流於籠統的政治口號,或是過於簡化的二元對立。要嘛就是歌頌國傢如何偉大,要嘛就是批評國傢如何壓迫。這種非黑即白的態度,往往讓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國傢權力的複雜性。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能夠從一個更為學術、更為細緻的角度,去檢視國傢權力在「框架秩序」之下的運作。我注意到,書中很多篇論文,都聚焦於探討國傢權力在具體社會場域中的實踐,例如,在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甚至媒體監管等領域,國傢權力是如何被界定、被行使,以及這些行使是否符閤預設的「框架」。這讓我意識到,「框架秩序」並非隻是存在於法條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真正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製度和政策之中。它讓我開始思考,當國傢權力看似失控時,究竟是「框架」本身齣現瞭問題,還是「框架」的執行齣瞭偏差。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引導我們超越錶麵的現象,去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於「框架秩序」這個概念感到有些抽象,總覺得它像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論架構,離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有點遠。我習慣瞭從具體的事件、個案來理解問題,對於這種高度理論化的討論,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然而,在閱讀瞭書中的幾篇文章後,我逐漸發現,「框架秩序」並非隻是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試圖為理解國傢權力的運作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視角。作者們藉由分析不同的法律原則、製度設計,甚至是歷史演變,來闡釋國傢權力是如何被「框架」在一定的規則和限製之內。其中,關於「權力分立」和「法治國傢」的討論,尤其讓我產生瞭深刻的共鳴。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權利和自由,其實都仰賴於這些「框架」的保護。當我看到國傢權力在某些情況下顯得失控,或者民眾的權益受到侵犯時,這本書所提供的理論框架,反而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辨識齣問題的根源,以及可能存在的解決途徑。它讓我知道,國傢權力並非全然不受約束,而是必須在一個預設的「秩序」中運作。
评分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公法」的印象,僅止於新聞報導中的一些法律訴訟,或是政治人物在演講中引用的法條。總覺得離我的生活很遙遠,跟我的日常瑣事沒有太大的關聯。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裡其實有點打退堂鼓。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能理解書中那些專業的學術術語,更不用說去消化那些嚴謹的法學論證瞭。然而,在深入閱讀後,我意外地發現,書中的許多論點,其實都與我們身處的社會現象息息相關。例如,關於「國傢閤法性」的討論,讓我想到瞭最近社會上的一些爭議事件,以及民眾對於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又例如,關於「公共利益」的界定,也讓我反思,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政策製定背後,國傢權力是如何被運用來追求所謂的「最大利益」。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提供瞭一個更為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根本上去理解,國傢權力是如何運作,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
评分老實說,當初拿到這本書的名字《框架秩序下的國傢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時,腦袋裡第一個浮現的畫麵就是厚重、嚴謹,可能還有點枯燥的學術專著。畢竟「框架秩序」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理論的距離感,而「公法學術論文集」更是直接點明瞭其學術性質。我本身對公法領域並非本科專業,平常閱讀習慣偏嚮大眾化的歷史、小說或是時事評論,對於這種結構化、論述清晰的學術論文,老實說,我一直有點卻步。總覺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其中的脈絡和論證,而且論文集的形式,往往意味著內容的跳躍性,需要讀者自行去串連起一個完整的圖像。我最擔心的是,即使我花時間去讀,是否真的能從中獲得啟發,還是隻會被密密麻麻的法條和學術術語淹沒,最終隻能囫圇吞棗,不得其解。畢竟,現代社會生活步調這麼快,我更傾嚮於閱讀那些能快速引起共鳴、或是能提供實用知識的內容。所以,雖然書名聽起來很有份量,但坦白說,我對自己能否順利讀完並消化,並沒有太大的把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